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论》开辨证施治之先河,有“方书之祖”之誉,历来被医家奉为圭臬.然而对其用药,由于受到《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之说的影响,许多医家认为是滥觞于《本经》.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云:“仲景之治病,其用药悉本《本经》,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后叙》也认为仲景“用药之义,悉遵《本经》”.当代持有这一观点者,亦不乏其人.笔者通过文献学习,发现此说确有商榷之处,兹不揣谫陋,僭加评述,祈同道斧正.一、从《本经》的成书年代来分析《本经》之名最早见于梁孝绪《七录》,其前史籍则未见载录.关于《本经》的成书年代,争论已久,约而言之,其说有四:有以颜之推为代表,主张是神农时代作品者(《颜氏  相似文献   

2.
在查证并辑复《本经》诸病通用药的基础上,以其与《伤寒杂病论》相对照,确认仲景方剂之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此,进而明确了仲景以《本经》诸病通用药为经,以《本经》具体药物论述为纬的组方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引用“金匮玉函”、“玉函”11条条文,结合未经宋改本《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日本《医心方》引文特点,确认仲景《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篇当出自张仲景,推测在宋臣校书之前就有包含《金匮玉函经》内容在内的仲景医书流传本,宋臣所参考的仲景医书与《新雕宋真人千金方》、《医心方》传本源流不一。同时指出,成无己存在凭含糊记忆改变前人原文之倾向,对其功过是非应予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4.
皇甫士安《甲乙经·序》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说明仲景《伤寒论》乃于《汤液经》之后而广之。皇甫为晋人,距汉不远,其言当可信。又梁·陶弘景《用药法要》(敦煌石室唐写卷子本传抄)说:“诸名医辈张玑……等,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此书之名最  相似文献   

5.
清代医药学家邹润安(1790~1845),所著《本经疏证》一书,疏解药物凡173味,皆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应用者.因此,对这些药物的疏解,不能不涉及到仲景学说;而且只有对仲景著作有深透的研究,也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经》.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仲景方药推崇备至,或誉之为“众方之祖”,或视之为“垂万事不易之方法”。观《伤寒》、《金匮》二书,载方314首,到底有何特点?从现代医学角度研究,其科学性如何?对此,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一、贵在用药精专《医学传心录》云:“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张景岳也说:“治病用药,本贵精专”,这正是仲景处方用药的一个特点。《伤寒论》113方,用药不过87种,《金匮要略》201方,亦不过147种。有的药仅1~2味,即成一方,如治下利肺痛之紫参汤,支饮眩冒之泽泻汤,以及百合地黄汤、枝子干姜汤、干姜附子汤等46方,均由二味药物组成;治转筋之鸡屎白散,太阳中暍之瓜  相似文献   

7.
三、外感温热病方面的成就1.精研仲景学说,蒐集诸家方论唐初,《伤寒杂病论》流传未广,“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因之,医者多难于获得仲景旨趣,其用药“极与仲景本意相反”。孙氏有鉴于此,遂在其晚年,鸠  相似文献   

8.
一、张仲景其人张仲景,《后汉书》、《三国志》均无其传。唐·甘伯宗《名医录》为之立传,原始材料未知所本,自后言仲景者多本甘氏,皆备而不详。清《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仲景传引《何顒别传》“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顒”,又引皇甫谧《甲乙经·序》“……见侍中王仲宣……”  相似文献   

9.
第三节 矩庵发现的《伤寒论》大字本与小字本  1908年有名“坊”或“矩庵”者,发现一部名副其实的真正的赵开美本《伤寒论》,欣幸不已,狂喜过望,乃展纸濡墨,书以题记。题记全文见本文第二节第(一)小节,此段从略。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有此书缩微胶卷,原书今藏台北市国家图书馆,著录于该馆《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第 131页 (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69):“《仲景全书》26卷 5册,明万历己亥(27年 )海虞赵氏刻本。”书签上写有“仲景全书  万历己亥赵清常  景宋刻本 坊”,谓此书为“坊”所献也。坊所写题记书于“刻仲景全书序”前,即全…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是体现当时最高医学水平的经典专著.后世医家在仲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中作为八法之首的汗法在《伤寒论》中应用颇多.本文就《伤寒论》中体现仲景汗法应用的方剂做区分总结,并简要归纳仲景汗法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一、书名《本草图经》,是指药图与说明文合一而言.《本草纲目》卷一序例“历代诸家本草”,所列本草书名有42种,其中第23种,即是本书.李时珍题作《图经本草》.但《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卷一序例上收载本书序,题作《本草图经序》;卷十狼把草条,有掌禹锡谨按云:“书于《本草图经》外类篇首云”;卷末收载宋代民间药,亦题《本草图经》本经外草类七十五种,《本草图经》本经外木蔓类二十五种.据此可知,苏颂当初编纂此书时,用的书名是《本草图经》,而不是《图经本草》.由于《大观》、《政和》流传远不及《本草纲目》广泛,因此一般文献引用此书皆题《图经本草》.为着恢复苏颂编著此书原始用名.笔者辑校本仍采用《本草图经》为正名. 二、特点 1.内容特点该书内容广泛而充实,科学性强,合辨药与用药于一书,“叙物真滥,使人易知;原诊  相似文献   

12.
代建忠  崔敏 《河南中医》2005,25(3):74-75
药证,是中医用药的指征和依据,也称药物主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单元。仲景首先使用了以药名证的提法,如“桂枝汤证”、“柴胡证”,一旦相应证出现,用是药必具宏效。药证是构成方证的基础,方证是放大了的药证,二者本质上一致。仲景用药源自《神农本草经》较多,笔者在此推测仲景所本之方源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医家均在《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探讨旋覆花、代赭石的主治证及功效,以此二药组方用于临床主治反胃噎食,咳嗽痰喘,气逆不降者,靡不神效,很有临床研究价值。在用方化裁中,旋覆花、代赭石每每配对使用,且在剂量上很有考究。  相似文献   

13.
邹润安曰:“药之性固所宜究.用药之巧尤所宜参.”笔者结合学习《本经疏证》后的体会,试从七个方面对仲景用药之巧作一探析.一、因势利导,不加逆折凡病皆有其病机.病机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治病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辨明病因和病位等的基础上,顺其病势以引导之,给病邪以出路.这样既可减少对人体正气的伤害,也有利于疾病的向愈.这方面张仲景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14.
从《伤寒论》药物归经看仲景注重脾胃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义展  黄贵华 《河南中医》2010,30(4):313-315
目的:探讨《伤寒论》处方用药特点与仲景重视脾胃的关系。方法:采用普查方法对《伤寒论》药物的归经进行调查和统计,并在五脏、六腑之间分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中高频分类药物中,使用味数及使用频数均以归脾经、胃经为最多,提示仲景高密度地、高重复率地使用归脾经、胃经药物。结论:仲景在处方用药方面高度注重脾胃。  相似文献   

15.
仲景用人参考察安徽中医学院中药系邓先瑜(230038)人参为补益药的代表,《本经》云其“主补五脏”,历代以来,“各家明贤方书,无不用人参者”。(《本草逢源》)。仲景诸方中,论及人参者共有76处,含人参的方剂达36首,其用法独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后...  相似文献   

16.
河间发展仲景伤寒学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伤寒病的性质。他认为“本热非病寒也”(《原病式》),即伤寒为热病。“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病”(《伤寒直格·翟公序》)。这是他临床实践经  相似文献   

17.
仲景组方用药特色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伤寒论》(以下简称《论》)一书,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经书”,后世诸医家皆循斯书之规矩。古今运用《论》之方,取捷之新论,奇案不胜枚举。《论》组方严谨,用药灵活,现将仲景组方用药特色做一概述,以供读者参考。一、依据主证,灵活用药《论》用药,依据主证(包括病机)制定主方。这一原则贯穿于全论大法。主证在六经中各有纲目,  相似文献   

18.
4.六经的开阖枢开、阖、枢学说主要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和《灵枢·根结篇》。《伤寒论》虽无开阖枢的记载,但由于仲景善于“勤求古训”,已把《内经》的学术思想融汇在《伤寒杂病论》之中,所以后世医家,为了说明六经病的机转,开发了仲景的这一学术思想,以开阖枢为理论,对《伤寒论》进行了注疏。  相似文献   

19.
黄芪是一味经典的补气药,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然而,仲景诸方中仅有七方运用黄芪,且均出自《金匮要略》。正如岳美中先生所言“仲景治伤寒绝不用黄芪”,仲景《伤寒论》中为何不用黄芪,或蕴含深意。文章从东汉以前典籍对黄芪的认识入手,以仲景用黄芪的情境为基,剖析仲景不用黄芪的原因,以管窥仲景用药法度。  相似文献   

20.
赫忠朴 《中医药学刊》2006,24(5):909-911
仲景用大黄匠心独具,在《伤寒杂病论》中诸多应用大黄的方剂中,与它药合用,或攻或补,或寒或温,在剂量的应用上可以说煞费苦心,这也体现了仲景独到的组方用药思想.本文以大黄在《伤寒杂病论》各常用方剂中的用量入手探讨仲景的用药配伍特点,对指导临证用药有很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