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PNAC)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本院应用胃肠外营养的VLBWI,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入院即开始应用GSH(阿拓莫兰)0.2 g/d连用7 d.两组患儿在日龄2 d及21 d时分别检测肝功能、血浆丙二醛(MDA)和GSH含量,对应用胃肠外营养14 d以上者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98例,发生胆汁淤积41例(41.8%),观察组110例,发生胆汁淤积28例(2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49.1±18.3)d,血浆MDA值(31.4±2.5)nmol/L,GSH含量(56.2±3.8)mg/L,DBil(32.7±4.1)μmol/L,TBA(64.2±10.6)μmol/L.观察组住院时间(38.5±12.9)d,血浆MDA值(22.3±4.1)nmol/L,GSH含量(96.5±6.7)mg/L,D Bil(18.3±5.2)μmol/L,TBA(32.1±6.9)μmol/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SH可显著降低VLBWI PNAC的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未观察到药物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提高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2.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两种肠道外营养方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传统肠道外营养(TTPN)与早期肠道外营养(ETPN)的不同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生后24 h内入院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2006年以前入院为TTPN组,2006年以后入院为ETPN组.TTPN组出生24 h后给予氨基酸0.5 g·kg-1·d-1,每日递增0.25~0.5g/kg,出生第3天给予脂肪乳0.5 g·kg-1·d-1,每日递增0.25~0.5 g/kg;ETPN组出生12~24 h给予氨基酸1.0 g·kg-1·d-1,每日递增0.5 g/kg,出生24 h给予脂肪乳0.5~1.0 g·kg-1·d-1,每日递增0.5 g/kg.观察生后1周内非蛋白热卡(不计奶量),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情况、过渡至全肠道营养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共入选58例,TTPN组30例,ETPN组28例.ETPN组较TTPN组非蛋白热卡摄入多,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短,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短,体重增长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相关并发症及过渡至全肠道外营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ETPN比TTPN摄入热量多,体重增长快,可以减少早期营养不良发生,肠道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无明显增加,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南京儿童医院NICU接受肠外营养(PN)支持超过14 d的64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了解PNAC的发病率;并按PNAC的有无进行分组,对2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NAC的危险因素.结果 64例VLBWI中10例发生PNAC,发生率15.63%.PNAC组胎龄为(31.54±2.67 )周,体质量增长(12.14±8.44) g·d-1,均小于无PNAC组患儿[(33.30±2.01)周,(17.66±4.36) g·d-1](Pa=0.003).PNAC组患儿住院天数(50.30±32.15) d、PN持续时间(35.00±12.12) d、全静脉营养时间(9.44±8.52) d、氨基酸累计用量(57.62±25.25) g·kg-1、脂肪乳累计用量(55.23±30.60) g·kg-1,均高于无PNAC组.PNAC组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30.00%,高于非PNAC组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2组患儿的性别、日龄、出生体质量、PN开始日龄、氨基酸和脂肪乳日用量及感染、窒息、颅内出血、机械通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示:PN持续时间(OR=0.87,95%CI 0.79~0.96,P=0.005)和合并先天性心脏病(OR=39.44,95%CI 2.18~714.24,P=0.013)是PNAC的危险因素.结论 胎龄越小,全静脉营养时间越长、PN持续时间越长,越易发生PNAC.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使用静脉营养时更易发生PNAC.尽早肠内喂养,缩短PN时间,是降低PNAC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比较肠外营养配方中不同氨基酸和脂肪乳剂的应用剂量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肠外营养代谢性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28例出生后72 h内开始并接受5 d以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VLBWI临床资料,VLBWI根据应用肠外营养素的剂量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结果 328例患儿中,204例为低剂量组,124例为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VLBWI住院期间早产儿合并症发生率低,其中颅内出血发生率降低最明显;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低;肠外营养代谢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高,其中高血糖、电解质紊乱和胆汁淤积发生率均升高,低血糖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肝损害、高胆红素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LBWI可以耐受早期积极的肠外营养,减少宫外发育迟缓和早产儿合并症。 相似文献
6.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309例生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最儿(VLBWI)出生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其存活率的因素.方法 对2002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09例VLBWI按出生体质量分为≤1 000 g、1 001~1 250 g、1 251~1 500 g组,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转归及常见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180例,治愈率58.30%,治愈率随体质量增加而上升(P=0.01);死亡16例,病死率5.20%,病死率随体质量增加而降低(P=0).导致VLBWI的主要原因有多胎妊娠(33例,10.68%)、胎膜早破(87例,28.15%)、妊娠并发症(包括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及前置胎盘)(66例,21.36%)、习惯性早产(13例,4.21%)、妊娠期母患内科慢性疾病(24例,7.77%)和原因不明(86例,27.83%).住院VLBWI均有1种或1种以上并发症,主要有呼吸窘迫综合征(105例,33.98%)、肺炎(71例,22.97%)、脑室内出血(56例,18.12%)、呼吸暂停(50例,16.18%)、动脉导管开放(9例,2.90%)、败血症(6例,1.94%).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和脑室内出血.结论 加强对VLBWI围生期高危因素的认识,积极预防早产,尽量延长孕周,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降低其病死率,提高VLBWI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经口胃管法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营养、生长发育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存活1周以上的VLBWI16例(治疗组)与存活1周以上的VLBWI14例(对照组),在不同早期微量喂养方法下,喂养并发症发生、营养方式转换和体格发育变化。治疗组采用持续经口胃管法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采用间断经口胃管法微量喂养。结果持续经口胃管法早期微量喂养喂养相关并发症,与间断经口胃管法微量喂养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可明显减少部分静脉营养(PPN)输注时间,提前转换到吸吮喂养;并促进头围增加。结论持续经口胃管法早期微量喂养活官于VLBWI的治疗,疗效优于间断经口胃管法微量喂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传统肠道外营养(TTPN)与早期肠道外营养(ETPN)的不同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生后24 h内入院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2006年以前入院为TTPN组,2006年以后入院为ETPN组。TTPN组出生24 h后给予氨基酸0.5 g·kg~(-1)·d~(-1),每日递增0.25~0.5g/kg,出生第3天给予脂肪乳0.5 g·kg~(-1)·d~(-1),每日递增0.25~0.5g/kg;ETPN组出生12~24 h给予氨基酸1.0 g·kg~(-1)·d~(-1),每日递增0.5 g/kg,出生24 h给予脂肪乳0.5~1.0 g·kg~(-1)·d~(-1),每日递增0.5 g/kg。观察生后1周内非蛋白热卡(不计奶量),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情况、过渡至全肠道营养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共入选58例,TTPN组30例,ETPN组28例。ETPN组较TTPN组非蛋白热卡摄入多,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短,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短,体重增长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相关并发症及过渡至全肠道外营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外营养方案对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出生72h内电解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1年收治的ELBWI的胃肠外营养方案,根据营养方案不同分为早期胃肠外营养组(EPN组)和延迟胃肠外营养组(LPN组),EPN组生后4h内开始予以6.7%小儿氨基酸1.6g/(kg·d),1g/(kg·d)递增,10%葡萄糖酸钙1mmol/100ml,24h内开始予以20%脂肪乳1g/(kg·d),1g/(kg·d)递增;LPN组出生8~24h开始予以6.7%小儿氨基酸0.5g/(kg·d),0.5g/(kg·d)递增,20%脂肪乳0.5g/(kg·d),0.5g/(kg·d)递增,根据血钙水平决定是否补钙。分别于出生后24、48h及72h检测血清钾、钠、游离钙水平,记录每日液体摄入量、尿量及死亡例数等。结果与EPN组相比,LPN组72h内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发生率均增加(33.3%比3.6%,80.0%比10.7%,P均<0.05),两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分娩方式、产前激素使用、每日液体入量、血气pH值、血糖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ELBWI早期予氨基酸、钙剂以及24h内开始脂肪乳可减少早期电解质紊乱,尤其减少早期非少尿性高钾血症,可以预防致命性高血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呼吸机治疗且住院28d以上的VLBWI共56例。分析20余种高危因素与BPD发生的关系。结果BPD发生率为41.07%(23/56例),占使用机械通气VLBWI的17.04%(23/135例),占所有VLBWI的6.20%(23/371例)。BPD组FiO2、吸气峰压(HP)、呼气末正压(PEEP)、平均呼吸道压(MAP)、上机日龄、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促肺成熟、生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α〉0.05),而胎龄≤30周、出生体质量≤1250g、上机次数〉2次、并肺炎、肺出血、上机5d、痰培养阳性2次以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α〈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并肺炎、使用机械通气天数回归系数为0.952、0.144;OR值分别为2.591、1.154。结论缩短应用机械通气时间、防止及减少肺部感染,尤其是严重感染是预防VLBWI发生BPD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经幽门喂养和经胃管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喂养耐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经幽门喂养(TP)和经胃管喂养(IG)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的喂养耐受性,探讨TP在VLBWI儿胃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胎龄为28~33周的VLBWI儿随机分为TP组(n=20)和IG组(n=23)。喂养开始于出生2~3d,且生命体征平稳。喂奶量由10~20mL/(kg.d)开始,间断喂养每3~6小时1次,VLBWI儿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观察二组患儿喂养耐受性、呼吸暂停、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出生体质量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喂养耐受性中呕吐发生率TP组显著低于IG组(χ2=4.74P<0.05),呼吸暂停发生次数TP组显著低于IG组(t=3.098P<0.05)。二组患儿腹胀、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出生体质量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378;t=1.243,0.388,0.834Pa>0.0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27P>0.05),且二组患儿均无肠穿孔发生。结论TP能显著减少VLBWI儿呼吸暂停及呕吐的发生率,改善喂养的耐受性,TP可用于不能耐受IG而反复出现胃食管反流的VLBWI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脂肪乳剂的输注方式与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30例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10例。A组予氨基酸加葡萄糖加水乐维他混合输注,200g/L脂肪乳剂单独通过另一通道输注,脂肪乳剂在光暴露条件下;B组:避光条件下输注;C组:氨基酸加葡萄糖混合输注,水乐维他与维耸利匹特、脂肪乳剂混合后避光输注。3组均行静脉营养(PN)7d,同时选取10例未行PN的VLBWI作为对照组。试验前后监测4组患儿抗氧化、维生素C(VitC)水平变化,同时监测体质量、血生化、氧饱和度和血糖水平。结果PN7d后A、B、C组丙二醛(MDA)水平均增高,且⊿dA〉⊿dB〉⊿d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下降,下降程度⊿dA〉⊿dB〉⊿dC;血清VitC水平均增高,⊿dB〉⊿dA,⊿dC〉⊿dA。MDA、SOD、VitC的变化A、B、C三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a〈0.05)。A、B、C组试验后血胆红素、清蛋白、前清蛋白较试验前均有增高,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试验前后血生化指标及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a〉0.05)。结论复合维生素能保护脂质免受光诱导的脂质过氧化作用,脂肪乳剂与复合维生素混合避光输注能防止脂质过氧化,并能减少维生素损失。VLBWI只要按合理剂量和速度输注脂肪乳剂,短期使用是安全有效的,不会增加PN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HPF)开奶与标准早产儿配方奶(SPF)相比,是否能减少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喂养不耐受,使VLBWI更早达到全肠道喂养,促进VLBWI的生长发育.方法 随机将2009年1-6月本院NICU收治的VLBWI 30例分为HPF组及 SPF组,2组均以20 mL·kg-1·d-1开奶,并在能耐受的情况下按此速度加奶.HPF组在日龄14 d结束HPF喂养,换等量的SPF喂养;SPF组持续以SPF喂养.观察2组患儿开奶前7 d胃潴留总次数、第7天餐前胃残留奶量(包括最大胃残留量、全天胃残留总量/全天预计喂奶量)、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完全肠道喂养时间、28 d时体格发育情况及是否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结果 与SPF组相比,HPF组开奶前7 d胃残留总次数[(15.5±2.9)次 vs(17.1±4.5次)]、第7天最大胃残留量[(0.9±1.0) mL vs (1.8±1.3) mL]、第7天全天胃残留量/全天预计奶量[(3.1±4.8)% vs (8.7±6.9)%]降低,胃排空改善,胃潴留量减少,达完全肠内喂养时间缩短[(12.7±4.2) d vs (16.6±4.8) d],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加快[(15.37±4.08) g·d-1 vs (11.02±3.49) g·d-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2组患儿28 d时头围[(30.01±1.11) cm vs (29.05±1.20) cm]、身长[(42.85±1.62) cm vs (41.55±1.51) cm]、体质量[(1.792±0.213) kg vs (1.617±0.187) k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2组患儿NEC发病率有明显差异.结论 HPF能够促进胃排空,改善VLBWI的喂养不耐受,并使其更早达到完全肠道内喂养,从而促进VLBWI的生长发育,可将HPF用于VLBWI的开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危险因素和结局等的变化趋势,以便对近年院内感染的相关情况有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NICU收治的出生体质量<1500g且住院时间>48h的VLBWI的临床资料。将11a分为2个阶段:1998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为第1阶段,2004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为第2阶段;每个阶段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均分为未感染组和感染组,采用SPSS12.0软件分别对2个阶段及每阶段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第1阶段VLBWI31例,发生院内感染者10例;第2阶段127例,发生院内感染者46例;感染发生百分比分别为32.3%和36.2%,2阶段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9)。2个阶段败血症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阶段院内感染患儿检出细菌均为革兰阴性(G-)杆菌;第2阶段检出细菌中G-杆菌占52.6%,革兰阳性(G+)球菌占50.0%。在第1阶段未得出与院内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第2阶段得出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经胃肠道补充谷氨酰胺(Gln)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的作用.方法 VLBWI 218例(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1 001~1 499 g,出生24 h内入住NICU)随机分为对照组(116例)和治疗组(10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支持与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出生24 h内即经胃管注入Gln 0.33 g,每12 h 1次,连用28 d.观察比较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出生28 d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及出生28 d时体质量和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的比例.结果 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5.49%,与对照组(43.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0 8,P=0.006 8).出生28 d时,治疗组体质量为(1 785±247) g,对照组为(1 629±283) g,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0 4,P=0.000 0);治疗组56.9%达到完全肠内喂养,与对照组(4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2 0,P=0.023 0).观察至出生28 d,Gln治疗组NEC发生率为4.9%,较对照组(7.8%)低,但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8 3,P=0.560 8);治疗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56.0%,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5 9,P=0.001 3).治疗组病死率(5.9%)与对照组(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 8,P=0.977 7).结论 出生后尽早经胃肠道补充Gln,可改善VLBWI喂养的耐受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并能使VLBWI尽早过渡到全胃肠道内营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低出生体质量儿(ELBWI)最佳胃肠内喂养(EN)启动时间,以促进ELBWI体质量增长,减少并发症。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9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116例ELBWI,随机分为24 h开奶组和延迟开奶组,每组各58例。24 h开奶组出生24 h内启动EN,延迟开奶组禁食3 d后启动EN。2组均接受"全合一"胃肠外营养(PN),EN 0.5~1.0 mL,2~4次.d-1,梯度增加喂养次数及奶量,至150~160 mL.kg-1.d-1,过渡为全肠内营养。观察2组患儿生化指标、体格发育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24 h开奶组与延迟开奶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出生时窒息史及分娩前用药、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纳入条件相同;出院时NEC发生率、住院时间、宫外发育迟缓、喂养不耐受、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光疗时间、使用布洛芬在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与延迟开奶组相比,24 h开奶组矫正胎龄32周时体质量较高[(1 300.6±161.2)g vs(1 174.8±192.3)g,P=0.000],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短[(13.5±3.7)d vs(15.1±3.2)d,P=0.014],PN时间较短[(45.7±6.7)d vs(54.8±10.6)d,P=0.000],ALT[12.0(3.5,45.0)U.L-1 vs 72.0(30.0,89.3)U.L-1,P=0.000]、ALP[334.5(157.0,378.0)U.L-1 vs 560.0(409.0,997.0)U.L-1,P=0.000]、总胆汁酸[11.4(6.0,13.5)μmol.L-1vs 14.6(9.2,22.3)μmol.L-1,P=0.000]均较低。24 h开奶组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5%vs 19%,P=0.023)、脓毒症(7%vs 21%,P=0.031)的发生率低于延迟开奶组。结论 ELBWI 24 h内开奶较延迟开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金双歧片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金双歧片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喂养不耐受情况。方法将60例VLBWI随机分成金双歧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静脉营养及早产儿配方奶喂哺,治疗组在早产儿配方奶喂哺时添加金双歧片,每次0.5片,3次/d。记录每次喂奶量、第1次开始喂奶时间和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喂奶前胃潴留量,生后d21时体质量。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无胃潴留的比例明显增加(t=6.84P<0.01)。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所需时间治疗组平均为11d,对照组平均为15d,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11.39P<0.01)。治疗组生后d21体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t=2.291P<0.05)。微生态制剂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金双歧可改善VLBWI喂养不耐受,促进患儿体质量增长,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质量儿(LBWI)出生12个月时体质量发育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本院出生后转入NICU的41例LBWI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NBWI)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2组新生儿均于12个月时进行体质量发育评估,比较体质量发育情况;分析影响体质量发育的相关因素,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质量、娩出方式、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喂养方式、早期大小便训练等项目。结果 LBWI组在12个月时体质量显著低于NB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8,P<0.01)。回归分析显示,与体质量发育呈正相关的因素有孕周、出生体质量、娩出方式、喂养方式、母亲文化程度、早期大小便训练(Pa<0.05),其中孕周影响最大(OR=0.465)。结论 LBWI 12个月时体质量发育仍落后于NBWI,体质量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孕周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