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缬沙坦联用或单用对糖尿病肾病的肾保护作用。方法选用早期糖尿病肾病(UAER20-200μg/min)103例,随机分为3组。缬沙坦组35例,联合用药组36例,对照组32例,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脂、血肌酐(Scr)和C-反应蛋白(CRP)、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压等指标。结果治疗后,缬沙坦组、联合用药组UAER均降低。联合用药组UAER降低幅度大于缬沙坦组(P〈0.05);缬沙坦组、联合用药组Ccr均增加,联合用药组Ccr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联合用药组血TC、LDL-C均有降低(P〈0.01),且下降趋势与治疗时间呈正比;联合用药组CRP明显下降(P〈0.05),且下降趋势与治疗时间呈正比。结论采用缬沙坦和辛伐他汀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改善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的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依那普利治疗,实验组同时联合缬沙坦治疗,疗程12周,比较两组的降压效果及治疗前后SBP、DBP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无效2例,对照组无效12例,实验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6.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SBP水平达(128.9±6.1)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SBP水平(135.8±7.4)mmHg,实验组的DBP治疗后水平达(90.12±11.24)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DBP水平(97.06±12.52)mmHg,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其疗效优于单一用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服药时间和方法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55例非勺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早晚分别服用缬沙坦和氨氯地平片治疗,对照组25例于清晨联用缬沙坦和氨氯地平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晨峰血压升高幅度、清晨舒张压(DBP)、清晨收缩压(SBP)、清晨脉压分别为(19.14±3.90)mmHg、(79.61±8.45)mmHg、(125.67±10.27) mmHg、(43.84±4.51)mmHg,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P <0.05或P <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早晚分别服用缬沙坦和氨氯地平片治疗,可有效提高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盐酸贝那普利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用与盐酸贝那普利单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按入院顺序将1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4例)。治疗组盐酸贝那普利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用;对照组盐酸贝那普利单用,治疗8w后作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总有效率达95.2%;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3.8(P〈0.05)。结论:盐酸贝那普利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杨润峰  袁毅  金迎 《河北医学》2013,19(2):259-262
目的:通过比较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选出最优治疗方案。方法:80例高血压给予4周缬沙坦(80mg/d)单药治疗,56例平均坐位舒张压(SeDBP)仍≥90mraHg(1mrnHg=0.133kPa)的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和氢氯噻嗪组,分别给药缬沙坦(80rag/d)/氨氯地平(5mg,/d)和缬沙坦(80mg/d)/氢氯噻嗪(12.5mg/d),共治疗8周。以诊室SeDBP下降差值作为主要疗效指标。52例患者完成了家庭血压监测(氨氯地平组27例,氢氯噻嗪组25例),并作为降压疗效的评价指标。结果:治疗8周末,氨氯地平组诊室SeDBP下降4/t为(14.8±6.8)mmHg,达目的血压占65.9%,总有效率为89.2%,家庭SeDBP为(81.5±2.9)mmHg。氢氯噻嗪组诊室SeDBP下降值为(15.4±7.9)mmhg、达目的血压占67.8%,总有效率为90.2%,家庭SeDBP为(80.2±3.1)mmHg。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氯地平组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氢氯噻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疗效相当,但联合氨氯地平能使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晌发生率更低,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6.
孙彩艳 《当代医学》2010,16(18):150-151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缬沙坦组(n=68)和拉西地平组(n=67),治疗前后和治疗期间定期测量血压,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末检测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α1-微球蛋白(α1-MG)、血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末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同期2组患者血压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末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末,缬沙坦组尿α1-MG、血和尿β2-MG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但Scr和Ccr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西地平组各指标治疗3个月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有显著的降压效果,且对肾功能有保护和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缬沙坦治疗难治性高血压临床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服用缬沙坦80mg,每日1次,根据疗效调整用量至160mg,每日1次,疗程4周。结果显效33例(63.5%),有效14例(26.9%),无效5例(9.6%),总有效率90.4%。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坐位血压明显下降(治疗前178.3±12.4/98.3±7.8mmHg,治疗后136.1±8.4/76.3±7.4mmHg,P〈0.01),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检查24h动态血压,计算降压谷峰比值率〉65%。结论缬沙坦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孙良 《中国医药导报》2013,(30):94-96,100
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叶酸治疗老年高血压肾病临床效果及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长春市第二医院确诊为高血压肾病的患者合计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采用缬沙坦联合叶酸治疗,对照组单用缬沙坦治疗。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8周的血压、血尿素氮(BUN)、肌酐(Cr)、同型半胱氨酸(Hey)、叶酸、维生素B12:的浓度变化以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收缩压(SBP)[(135.34±8.79)mmHgl、对照组的SBP[(145.65±8.58)mmHg]与实验组舒张压(DBP)[(75.43±5.79)mmHg]、对照组DBP[(86.54±6.87)mmHg]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SBP与DB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BUN[(5.83±0.97)mmol/L]、Cr[(102.34±18.67)μmol/L]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BUN[(6.68±1.04)mmol/L]和Cr[(115.79±21.35)±mol/L]浓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清BUN和Cr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Hey浓度[(11.26±2.87)±mol/L]低于对照组[(14.19±2.53)μmol/L1,实验组治疗后叶酸[(13.87±1.43)nmol/L]、维生素B12[(685.43±143.21)nmol/L]高于对照组叶酸[(7.43±0.97)mmol/L]、维生素B,2[(396.58±98.3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UAE[(109.43±34.12)±gmin]、血清Cysc[(1.73±0.45)mgL]低于对照组的UAE[(226.49±78.95)μg/min]、血清CysC[(3.58±1.09)mgL],eGFn[(76.49±38.67)mL/min]高于对照组eGFR[(63.58±24.65)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缬沙坦与叶酸治疗老年高血压肾病患者能够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肾功能的损伤,更有效地保护肾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选择中西医治疗方案治疗肾性高血压,具体采用缬沙坦及黄芪注射液,并评价该治疗方案治疗肾性高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71例肾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缬沙坦组和两药联用组,两组疗程均为8周。监测治疗前后治疗有效率、血压、肾功能相关生化等。结果缬沙坦组治疗总有效率62.9%;两药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75.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在治疗4周后血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4.8周后血压未见明显变化(P〉0.05)。在治疗后第4周时两组血压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两药联用组下降更为明显。在治疗8周后,两组间血压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UN、Scr、24h尿蛋白量均出现显著改善(P〈0.05)。两药联用组的Scr与24h尿蛋白量要显著低于缬沙坦组(P〈0.05);尽管两药联用组的BUN指标参数要低于缬沙坦组,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及黄芪注射液治疗肾性高血压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单用缬沙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与两药单用对高血压病的降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n=60)、苯磺酸氨氯地平组(n=30)、马来酸依那普利组(n=30)。联合治疗组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mg。结果:联合治疗组降压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96%、3%,优于另两组(P〈0.05、P〈0.01),且不良反应少,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有协同降压作用,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带药飞行对高血压飞行人员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军事运输机飞行人员22名作为治疗组,并选择同等数量的健康飞行人员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或缬沙坦治疗,经适当地面观察后带药飞行。两组飞行人员入组时及48周后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组平均带药飞行9.7个月,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从(147.3±10.6/95.8±6.1)mmHg降至(132.3±6.7/81.7±4.6)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6,P〈0.05),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组内及组间比较,治疗组心脏形态学及功能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飞行人员飞行期间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或缬沙坦治疗可有效控制血压,防止高血压性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12.
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观察。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入住保定市第二医院心内科的96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组和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口服缬沙坦80 mg/d,辛伐他汀20 mg/d;对照组口服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1片/d。服用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125.7±11.5)mm Hg vs(141.4±12.5)mm Hg和(72.5±10.5)mm Hg vs(88.5±10.2)mm Hg,P<0.05]。治疗后观察组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4.83±0.72)mmol/L vs(5.79±0.74)mmol/L,(2.03±0.68)mmol/L vs(2.36±0.64)mmol/L,(3.06±0.92)mmol/L vs(3.23±0.93)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1.23±0.22)mmol/L vs(1.12±0.24)mmol/L,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缬沙坦控制清晨高血压的效果差异。方法:从社区高血压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患者中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筛选出清晨高血压患者88例,入选患者停用抗高血压药物14 d,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其中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41例患者为观察组,服用缬沙坦47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4周清晨血压(家庭自测血压),比较2组患者清晨血压控制情况。结果: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缬沙坦2种药物均能明显降低收缩压(P〈0.01),但观察组清晨血压控制更好,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缬沙坦均为比较安全和有效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但在清晨高血压的控制方面,苯磺酸氨氯地平控制收缩压明显优于缬沙坦,而对舒张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曲红  王冰 《山东医药工业》2014,(5):299-300,308
目的:比较长期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赖诺普利、钙离子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级高血压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服用赖诺普利片10 mg·d -1,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d -1,厄贝沙坦片150 mg·d -1。比较3组病人服药6及12个月后的血压控制情况、运动时最大摄氧量。结果服药6及12个月后,赖诺普利组血压下降程度分别为:(33.09±15.50)/(14.18±9.44)mmHg、(36.49±17.10)/(15.28±8.24)mmHg;苯磺酸氨氯地平组血压下降程度分别为:(31.80±12.93)/(12.72±9.76)mmHg、(33.85±15.82)/(17.28±7.56)mmHg;厄贝沙坦组血压下降程度分别为:(32.90±14.82)/(15.21±10.85)mmHg、(33.85±13.72)/(17.42±11.54)mmHg。3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服药6及12个月后运动时公斤体重最大摄氧量结果( x ± s)分别为,赖诺普利组:20.22±1.15、20.99±1.37;苯磺酸氨氯地平组:17.87±1.43、18.00±1.13;厄贝沙坦组:17.98±1.33、18.26±1.53。3组进行比较,赖诺普利组病人长期服药后运动时最大摄氧量改善。结论长期服用赖诺普利可以控制血压并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心通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早期肾损害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给予脑心通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观察组和氨氯地平单药治疗的对照组,各8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月时检测血压情况、肾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24 h SBP、24 h 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 SBPV(7.2±1.1)mmHg、24 h DBPV(7.2±1.6)mmHg、血肌酐(81.8±9.3)μmol/L、血尿素氮(4.1±0.7)mmol/L、24 h尿蛋白(0.28±0.05)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内生肌酐清除率(101.4±15.5)mL/min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心通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早期肾损害,能减小血压昼夜变异度,改善肾功能指标,防止靶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调平康片对伴焦虑症状高血压患者血浆5-HT、NE的影响。方法:将通过清洗期符合标准的110名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5人给予调平康片加洛活喜,对照组55人给予安慰剂加洛活喜,28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血浆5-HT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的NE含量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调平康片能降低患者血浆5-HT、NE含量,直接改善患者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联合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对高血压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降压治疗的同时,血浆脑钠肽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探讨两者联合抑制左室重构的作用。【方法】高血压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01例,随机分为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组(A组:n=32)和缬沙坦治疗组(B组:n=35),氨氯地平治疗组(C组:n=34),分别检测3组基线、治疗后1、6个月血压、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心室结构功能的变化。【结果】(1)A组在治疗后1个月血压达标率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2)治疗后1个月,3组脑钠肽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降低(P〈0.05),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分别与两组相比较均有差异(P〈0.05),但3组左室结构及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P〉0.05)。(3)治疗后6个月,3组脑钠肽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A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内径均缩小,而射血分数提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B组和c组左室功能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无差异性(P〉0.05),A组分别与B组和C组相比较均有差异性(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降压达标的同时,能够抑制高血压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脑钠肽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分泌,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其对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4月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缬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而观察组的SBP和PP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观察组较治疗前或者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治疗前后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对血脂升高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60例,口服培哚普利加苯磺酸氨氯地平;对照组患者60例,口服培哚普利,观察并随访3个月,分别在治疗1个月、3个月末测量患者血压、降压达标率和不良反应,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下降,治疗组患者的降压达标率在1个月、3个月末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培哚普利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缬沙坦氨氯地平复合制剂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口服氨氯地平(5 mg/d)、氢氯噻嗪(12.5 mg/d),服药1年;治疗组(40例)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每天1片(含缬沙坦80 mg,氨氯地平5 mg),服药1年.测定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大动脉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 、反射波增压指数和C-IMT,1年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经过1年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F-PWV减慢,C1和C2显著提高,反射波增压指数明显下降,C-IMT减少(P〈0.01),而2组肱动脉血压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在降压的同时可显著地降低了高血压患者C-IMT,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