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7年4月-2012年3月在本科因腺样体肥大行经口入路70。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35例成人患者随访3个月~1年,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鼻内镜检查情况,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术后均无出血,无腺样体残留,无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软腭损伤,无鼻咽粘连,3l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88.6"/0),4例患者症状好转(11.4"/o)。鼻内镜检查见鼻咽部黏膜光滑,未见腺样体残留及复发,咽鼓管咽口暴露良好。结论临床医生应逐步认识并重视成人腺样体肥大的问题,以免漏诊误诊,并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是治疗成人腺样体肥大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咽口的内窥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鼓管功能失调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引起咽鼓管功能失调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对鼻咽部病理改变的观察有助于对咽鼓管功能失调原因的认识。文中应用鼻内窥镜技术对155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咽口的病理改变进行了观察。材料与方法:分泌性中耳炎病人,儿童45例(77耳),年龄5~12岁,成人60例(78耳),年龄25~73岁,以4%利多卡因行鼻腔表面麻醉,应用纤维内窥镜观察鼻咽部。结果,儿童56耳(727%)咽鼓管咽口被粘脓性鼻分泌物阻塞;40耳(52.0%)咽口被腺样体挤压;13耳(119%)咽鼓管咽口腺样体肥大;8耳(10.4…  相似文献   

3.
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34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科自1996年以来,对34例腺样体肥大患者,应用鼻内窥镜技术和鼻腔切割吸引器,行直视下腺样体切除术,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34例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41岁,平均8.14岁。腺样体肥大4例,腺样体肥大加扁桃体肥大6例,腺样体肥大加渗出性中耳炎10例,腺样体肥大加扁桃体肥大加渗出性中耳炎14例。1.2 手术方法手术用内窥镜为Storz公司生产的硬性鼻内窥镜,直径2.7mm和4mm,视野为0°和30°,美国产鼻腔切割吸引器(Stryker),器械为Stor…  相似文献   

4.
腺样体肥大对中耳传音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腺样体肥大多见于儿童,如未及时治疗,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出现传导性耳聋及耳鸣症状[1]。本研究通过对腺样体肥大的患者及正常人进行耳科常规检查、纯音测听和声阻抗测试,比较全面地了解腺样体肥大对中耳传音功能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1.1腺样体肥大组:从1995年5月~1999年10月经临床、纤维鼻咽镜或间接鼻咽镜检查确诊为腺样体肥大,且排除咽鼓管咽口淋巴组织增生的病人中选择身体健康、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无耳部畸形、能配合检查的患者35例(70耳),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5~11岁。既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鼻内镜电动切割与微波热凝经鼻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疗效.方法在鼻内镜和电视监视下经鼻分别采用电动切割及微波热凝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各36例,治疗由于腺样体肥大引起的儿童睡眠呼吸障碍、鼻阻塞和咽鼓管功能障碍.结果电动切割术后腺样体切除彻底,无残体存留,鼻咽部结构显示良好,无咽鼓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年,患儿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治疗有效率为100%.微波热凝术后腺样体切除不彻底,仍有残体存留,有咽鼓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年,患儿治疗有效率为83.9%.结论鼻内镜下经鼻电动切割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疗效优于微波热凝.  相似文献   

6.
鼻内窥镜在腺样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鼻内窥镜结合鼻腔切割吸引器行腺样体切除术53例,其中单纯腺样体肥大(A)13例,腺样体肥大十扁桃体肥大(A+T) 12例,腺样体肥大十分泌性中耳炎(A+S) 10例,腺样体肥大十扁桃体肥大十分泌性中耳炎(A+T+S)18例,手术不仅适用于儿童,也适用于成人。本文对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鼻内窥镜在经口腺样体刮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将鼻内窥镜技术用于经口腺样体刮除术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方法在鼻内窥镜及电视监视下行经口腺样体刮除术40例,治疗由腺样体肥大引起的睡眠呼吸障碍、咽鼓管功能障碍和鼻阻塞并随访.结果术后腺样体切除干净,无残体存留,鼻咽部及鼻后孔结构显示良好,无出血、咽鼓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36个月,患者睡眠打鼾、呼吸暂停、鼻阻塞及听力障碍等症状均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 本法使传统腺样体刮除术能在直视下进行,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病变去除更加彻底,既提高了手术疗效,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吸割器治疗腺样体肥大的疗效及使用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7例鼻内窥镜直视下吸割器治疗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资料.结果87例鼻内窥镜直视下吸割器治疗儿童、成人腺样体肥大均获成功.结论鼻内窥镜直视下吸割器治疗腺样体肥大具有视野清晰,操作安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腺样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对36例经保守治疗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术前施行了耳部检查、鼻咽侧位片与鼻内窥镜检查,确定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然后施行腺样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术,手术后跟踪随访.结果术后经过6个月~3年余的随访,26例在1~6个月听力恢复正常,声阻抗检查鼓室压力在40~80之间;6例听力基本正常,只是某些频率下降了10~20dB;4例遗留轻度的气导听力下降.鼻咽侧位片显示已无肥大腺样体,部分患者鼻咽镜检查示咽鼓管咽口的压迫已经解除.结论腺样体肥大压迫或接近咽鼓管咽口是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鼻内窥镜检查是确定二者是否有关的有效方法.鼓室置管可较快地提高听力,腺样体切除则可防止中耳炎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并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在腺样体切除术后其分泌性中耳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以198例(252耳)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23耳)行鼓膜置管术者不计入统计结果。对其余183例(229耳)住院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随访3~12个月,比较不同性别、病程、腺样体肥大程度、咽鼓管功能及是否伴慢性鼻-鼻窦炎患儿的疗效。结果183例(229耳)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行腺样体切除术后分泌性中耳炎治愈143例(157耳),好转20例(39耳),无效20例(33耳)。病程长、腺样体Ⅲ度肥大、咽鼓管功能未恢复、伴慢性鼻-鼻窦炎的患儿分别较病程短、腺样体Ⅰ、Ⅱ度大、咽鼓管功能恢复及不伴慢性鼻-鼻窦炎患儿疗效差(P<0.05)。结论病程较长、腺样体Ⅲ度肥大、咽鼓管功能障碍、伴慢性鼻-鼻窦炎可能影响腺样体肥大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在腺样体切除术后其分泌性中耳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下电动钻切除腺样体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泌性中耳炎与咽鼓管功能有关,腺样体肥大导致咽鼓管咽口机械性阻塞,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我科1998年2月-2004年2月在鼻内镜下使用电动钻切除肥大腺样体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7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成人腺样体肥大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成人腺样体肥大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Ⅰ ̄Ⅲ度腺样体肥大的成人患者做鼻内窦镜及病理检查,给予保守及手术治疗。结果:病理报告慢性皮炎症7例,慢性炎症伴组织增生3例,10例保守治疗无效,6例传统手术者随访1年2例复发,4例鼻内窥镜下腺体切除微波热凝术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成人腺样体可呈不同程度的增生,在光镜下与儿童腺样体有差异。治疗应以手术为主,鼻内窥镜下腺切除微波热凝术是一种安全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70°鼻内镜下儿童腺样体切除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825例腺样体肥大患者采用70°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825例腺样体肥大患者术后所有主观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听力学检查均恢复正常,复查鼻咽侧位片或电子鼻咽镜见鼻咽部光滑,后鼻孔通畅,咽鼓管咽口无狭窄。术后随访3~20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并发症少见。结论 70°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切术对咽鼓管周围组织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切术在处理咽鼓管咽口周围结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6例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着重探讨对咽鼓管扁桃体和咽鼓管圆枕后方肥大淋巴组织的处理方法。结果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切术术后治愈率和好转率较常规腺样体刮除术高(P<0.05)。结论鼻内镜直视下用弯头外侧开口吸切头经口腔入路切除腺样体对于清除咽鼓管周围淋巴组织具有明显优势,对于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甚为重要,而且降低了咽鼓管咽口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经口腔腺样体铲除术与传统腺样体铲除术对腺样体肥大患者咽鼓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断为腺样体肥大且不伴中耳炎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鼻内镜下经口腔腺样体铲除术和传统腺样体铲除术,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咽鼓管功能。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咽鼓管功能检查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与术前相比,2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经口腔腺样体铲除术和传统腺样体铲除术均可改善腺样体肥大患者的咽鼓管功能,且鼻内镜下经口腔腺样体铲除术对咽鼓管功能的改善优于传统腺样体铲除术。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鼻内窥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于1996年6月开始在鼻内窥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8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对一般资料:本组28例(34耳),均为门诊病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5~42岁。慢性分泌性中耳炎13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15例。检查:鼓膜内陷充血34耳,可见鼓室积液征8耳,纯音测听均提示传导性聋,声阻抗显示鼓室图为“B”型15耳,“C”型19耳。1.2治疗方法:鼻内窥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8例(34耳),采用0度鼻内窥镜,咽鼓管吹张管一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口-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吸切术在治疗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儿童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经睡眠监测诊断为OSAHS的48例儿童,同时行头颅侧位X光片或鼻咽纤维镜检查确定腺样体肥大程度,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行扁桃体剥离加经口-鼻内窥镜引导下腺样体吸切术。结果:所有患儿术后睡眠呼吸通畅,夜间憋醒消失,打鼾明显减轻或消失,无术后大出血,随访3~6个月,无鼻咽闭锁、咽鼓管瘢痕等并发症。结论:扁桃体剥离加经口-鼻内窥镜引导下腺样体吸切术治疗OSAHS患儿可缓解病情,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儿童中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58例住院手术治疗的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均常规进行病史采集、鼻咽侧位片、声导抗检查;对部分患儿进行鼻内镜检查录像,单盲评估腺样体肥大程度及其与咽鼓管咽口的关系。统计分析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258病例中经声导抗检查证实合并分泌性中耳炎者108例(41.9%),而病史中有明确听力减退主诉者仅27例(10.5%);对合并和未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病例的相关影响因素统计分析发现,患儿性别、病程长短、腭扁桃体大小等因素对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无明显影响,低龄患儿、腺样体过度肥大、腺样体与咽鼓管园枕或咽口关系密切者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性大,多元回归分析证明其中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腺样体与咽鼓管园枕或咽口关系密切程度。结论有必要对所有腺样体肥大患儿常规进行听力学检查,以确认或除外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低龄患儿、腺样体过度肥大或与咽鼓管园枕及咽口关系密切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所致分泌性中耳炎手术切除后复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8例、35耳腺样体肥大所致分泌性中耳炎手术切除后复发的患者行常规声阻抗、纯音测听及鼻咽镜检查.在鼻内窥镜下切除增生组织,咽鼓管置管,并结合药物治疗.结果复发18例、35耳中10例腺样体有不同程度的增生,6例咽鼓管扁桃体增生,2例咽鼓管咽口形成瘢痕.经治疗,16例、32耳治愈,1例、2耳好转,有效率97.1%.结论传统腺样体手术由于不能在直视下进行,故手术切除增生组织的范围、深度不能确切保证,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周围淋巴组织代偿性增生也是重要因素.内镜下直视手术及咽鼓管置管,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分泌性中耳炎与咽鼓管咽口周围炎症性疾病的关系,探讨其病理联系,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9月诊断为SOM并伴有咽口周围炎症性病变者172例(284耳),针对其相关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并行咽鼓管扩张注药,分析疗效与咽鼓管咽口周围炎症性疾病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中,伴有慢性鼻咽炎52例(77耳),咽隐窝粘连23例(38耳),腺样体肥大15例(28耳),腺样体萎缩不全并感染28例(48耳),鼻咽囊肿7例(11耳),鼻咽结核2例(3耳),慢性鼻炎鼻窦炎45例(79耳)。不同的咽口周围疾病对分泌性中耳炎的预后影响不同。腺样体肥大者治疗后最好,鼻咽结核者治疗后最差。结论不同类型的咽鼓管咽口周围炎症性疾病对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影响,临床上应当区别对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