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有效的社区相关性多重耐药菌在院内传播防控措施。方法根据临床常规送检微生物培养结果,对发现的社区相关性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如下院内传播防控措施,①加强监测:由专人负责,每天针对临床常规微生物培养结果进行目标性监控;②临床干预:以“多重耐药临床通知单”内容进行临床干预,同时展开以相关患者为中心的培训;③全程监控: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监测到目标菌后,每天观察患者病情,3d后现场督查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该防控措施持续到连续2个送检标本阴性或出院。结果在本防控措施实践17个月期间社区相关性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病例为零。结论本研究的社区相关性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防控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定防控措施。方法院感科制定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明确科室职责和相关技术操作规范,督促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对多重耐药菌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培训。结果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新生儿实施消毒隔离干预措施,保障了新生儿医疗安全。结论院感科制定和督促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多学科协作,是降低新生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抗感染治疗对策。方法抗感染治疗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对住院的患者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实时监测,并进行及时的消毒和隔离。其次,严格执行相关无菌操作的规程和手卫生消毒。第三,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规范,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院内传播进行控制。结果通过抗感染防治,我院从2008年至今,未暴发与流行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抗感染治疗的关键是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能够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抗感染治疗对策。方法抗感染治疗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对住院的患者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实时监测,并进行及时的消毒和隔离。其次,严格执行相关无菌操作的规程和手卫生消毒。第三,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规范,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院内传播进行控制。结果通过抗感染防治,我院从2008年至今,未暴发与流行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抗感染治疗的关键是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能够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及时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MDRO)的院内传播,进一步提高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效果。方法:对比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同期多重耐药菌开出隔离医嘱时间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数据比较。结果:利用MDRO网络预警与手机短信平台发送短信报告相结合,使医生作出判断进行干预时间明显缩短,有效减少多重耐药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结论:多重耐药菌的信息化监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6.
许敏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304-2305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易感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2011年发生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2010年为1.05%,2011年为0.92%,感染率较高的科室为ICU、肾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神经外科。结论:加强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及监测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做好培训并提高临床科室的执行力,是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并据此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监测北京医院2011~2013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和菌株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3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前3位的多重耐药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62.63%)、泌尿系统(12.11%)和血液(6.05%)最为常见;科室分布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室、呼吸科病房、急诊科病房。结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呈迅速增加趋势,应延缓耐药菌发展,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针对性地干预和培训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患者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如何实施防控措施。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收集我院2017年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资料,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防控措施落实实施监管。结果通过对174例多重耐药菌实行综合管理措施,在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的前提下,本年度多重耐药菌检出率较上一年度上升16.28%,社区感染增多,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仅为0.54%。结论我院2017年通过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取得一定的成效,仍需继续加强控制措施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保障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安全,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院内传播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多重耐药菌感染就是细菌通过改变自身机制,对许多用于治疗感染的抗菌药物产生抗药性,随着医院多重耐药感染的出现,使治疗工作变得更加棘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多部门协作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使耐药菌医院感染率减低。方法: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相关要求通过监测发现问题,实施多部门协作联动管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结果:多部门协作联动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的落实,在社区多重耐药菌感染上升的状况下,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2012年较2011年下降4.57%,抗菌药物使用率2012年较2011年下降12.56%,病原学送检率2012年较2011年提高16.25%。结论:多部门协作联动促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更加规范,各项监测指标不断完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郭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11-1313
目的:分析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致病菌分布情况,并探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型仪VIPEK2检测患儿的致病菌类型。同时,在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结果本组72例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为:肺炎克雷伯菌51.39%、大肠埃希菌31.9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5%、鲍曼不动杆菌1.39%、铜绿假单胞菌1.3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39%。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未及时隔离,患者病区环境消毒护理不完善,患者细菌传播源控制不足,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患者住院时间过长。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及时隔离;患儿病区环境消毒护理;控制感染患者细菌传播源;护理人员加强自身手卫生护理;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加强易感人群护理。结论在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神经外科医院内感染菌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2005年1月-2007年5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1月-2007年5月回顾性监测重型颅脑损伤、颅内肿瘤和高血压脑出血共1862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为38.21%,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为16.79%,真菌感染率为9.6%。各类疾病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感染率最高。结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提高送检率,以明确病原学诊断,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了解我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及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本院2010年7月3日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共调查患者988例,发现医院感染31例(3.14%),36例次(3.64%);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48.39%)、泌尿道(16.13%)、上呼吸道(9.68%)、皮肤与软组织(9.68%)、其他部位(9.68%)及胃肠道(6.45%)。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的科室为重症监护室(33.33%)、神经外科(16.67%)、肿瘤科(8.65%)、康复科(6.78%)及血液科(5.88%)。分离出病原菌1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株(大肠埃希菌2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鲍曼不动杆菌2株、其他假单胞菌1株),真菌3株。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4.86%。结论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肿瘤科是我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的科室,须重点监测,同时,应加大对高危部位感染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儿科病房多重耐药菌的分布特点,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儿科患者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283例患儿中分离出细菌348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24株,占总细菌35.6%。在多重耐药菌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最多占39.5%,其次为产ESBLS的解鸟氨酸克雷伯菌占16.9%;多重耐药菌主要分布于呼吸道和胃肠道。结论儿科病房多重耐药菌发病率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控。  相似文献   

15.
朱琼  徐祥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671-2672,2674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0年7月14日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填写"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并将资料输入软件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住院患者360例,发生医院感染13例,现患率3.6%。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6.7%,其中治疗用药36.6%,预防用药47.1%,治疗加预防用药为16.3%。结论:神经外科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应加强监控,抗菌药物使用率高,必须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重症监护病房内发生院内感染的195例患者进行感染致病菌分离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细菌耐药情况。结果:195例重症监护病房医内感染患者的送检样本中,共分离获得390株病原菌,其中比例最高的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占39.49%,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占22.82%。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革兰氏阳性.球菌仅占2.82%。革兰氏阴性.杆菌呈现多重耐药,对亚胺培南具有高度耐药性;而鲍曼不动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均具存在耐药现象,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均对氨苄青霉素无耐药现象。结论:分析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与耐药情况对正确指导临床用药,防止抗菌药滥用,减少细菌耐药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一种科学、客观、高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方法 依托蓝蜻蜓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检验信息系统(LIS)、医院影像系统(PACS)、电子病历系统(EMR)、移动护理(PDA)、医院办公系统(OA),建立一套科学化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改进体系,并对应用信息化前后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落实率、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参学率、器械相关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督查、传染病监管、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的时效性进行比效。 结果 在应用信息化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前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落实率、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参学率分别为19.0%、78.2%、79.2%,应用后分别为0.0%、96.3%、97.1%;重症医学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率、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率(CAUTI)应用前分别为14.52‰、3.91‰、6.90‰,应用后分别为4.51‰、1.96‰、2.79‰,但2018年上半年CAUTI感染率仍高于全国41所医院35个综合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的监测结果(2.81‰),还需重点加强CAUTI干预措施的制定;医院感染督查、传染病监管、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的时效性明显提高。 结论 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科学化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可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菌导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现状,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降低和控制多重耐菊菌对恶性肿瘤患者所造成的危害,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收治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筛选出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129例,占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17.39%,主要以肺癌、食管癌、鼻咽癌和白血病患者为主,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占70、34%;分离出多重耐药株145株,其中C-杆菌99株,G^+球菌46株;排在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很高耐药性,由多重耐药菌导致的死亡高达45%。结论必须严密监控多重耐药菌引发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病例,切实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对呼吸道的护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降低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某院神经内科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院内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性别和年龄(±3岁)两因素1∶1配对,分析某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共计40例神经内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998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40例,感染率4.0%,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日数(OR 95%CI:1.7321.908)、纯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OR 95%CI:3.8881.908)、纯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OR 95%CI:3.8884.144)、留置尿管(OR 95%CI:1.1454.144)、留置尿管(OR 95%CI:1.14518.891)、抗菌药物使用>2种(OR 95%CI:3.77518.891)、抗菌药物使用>2种(OR 95%CI:3.7755.786)、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OR 95%CI:0.9155.786)、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OR 95%CI:0.9152.871)是神经内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内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有助于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120例ICU患者获得性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ICU获得性感染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医院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12月收治我院ICU的120例患者进行了感染发病率,感染原因,致病菌进行调查。结果:感染发生率37.5%(45/120),发生2例次以上感染者占29.2%(35/120)。与留置尿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为9.2%,与使用呼吸机相关的肺部感染发病率为36.8%,与气管切开相关的肺部感染发病率为51.7%。感染部位占前3位的是肺部感染54.2%(65/120)、胃肠道感染16.7%(20/120)和泌尿道感染14.2%(17/120)。分离出76株致病菌,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53.9%(41/76)。居前3位的是绿脓杆菌26.1%(25/76),真菌13.2%(10/76),不动杆菌7.9%(6/76)。结论:ICU获得性感染发生率高,致病菌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革兰氏阳性球菌及真菌有上升趋势,细菌耐药性升高,应建立ICU获得性感染监测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