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对机体免疫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2月—2022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观察组则进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的原发性肝癌标志物[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及机体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原发性肝癌标志物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2.
马保庆 《中原医刊》2007,34(17):44-45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61.7%、60%;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提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治疗前后相比,治疗组免疫功能增强,而对照组免疫功能下降,差别明显。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可减轻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宋新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143-143,146
目的探讨手术与经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2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1例,其中观察组行经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治疗,对照组行肝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随访1年、2年、3年的患者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0.33%,对照组为52.4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77.0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年、3年及以上患者的生存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经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消癌平注射液辅助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消癌平注射液辅助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方法:对70例原发性肝癌进行连续2~3周期肝动脉化疗栓塞,化疗方案FAM方案,栓塞剂利用超液化碘油、明胶海绵或PVA颗粒栓塞。观察组(35例)同时静点消癌平注射液,对照组(35例)常规保肝增免治疗,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大小、Karnofsky评分、相关肿瘤标记物数值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Karnofsky评分、临床症状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0.05),AFP、CEA、CA199数值回落较对照组明显,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癌平注射液辅助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有效控制肿瘤发展,改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伽马刀联合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晚期原发性肝癌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伽马刀联合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和单纯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治疗,统计其总有效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1.4%,对照组为6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伽马刀联合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年收治的采用TACE、3-DCRT联合治疗晚期肝癌患者41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单纯TACE治疗者4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治疗前34例甲胎蛋白升高,对照组中33例甲胎蛋白升高,经治疗后,观察组中30例患者甲胎蛋白下降,对照组24例患者甲胎蛋白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68.29%(28/41),高于对照组的51.22%(21/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可确实提高肝动脉化疗栓塞法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且并不增加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和观察组(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肿瘤坏死程度及治疗期间毒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及肿瘤完全坏死率均升高(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能提高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沙利度胺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组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76例随机分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肝动脉栓塞化疗的基础上加沙利度胺口服,剂量由100mg/d递增至200mg/d或300mg/d,直至出现病情进展或无法耐受副作用止;对照组仅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分别为6.8个月(95%CI3.5~9.2个月)和3.1个月(95%CI1.3~4.7个月),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9个月(95%CI11~27个月)和12个月(95%CI9~14个月),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18,24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存率分别为90.5%(38/42)、76.2%(32/42)、66.7%(28/42)、38.1%(16/42)和79.4%(27/34)、50%(17/34)、29.4%(10/34)、20.6%(7/34),χ^2值(P值)分别为2.05(P〉0.100)、5.78(P〈0.25)、10.41(P〈0.005)、4.26(P〈0.05)。主要毒副作用为便秘、嗜睡,均轻微,对症处理或减药后可缓解。结论沙利度胺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能延长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毒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9.
刘一范 《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267-1268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伽玛刀序贯疗法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将我院收治的86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伽玛刀序贯治疗,参考组患者仅采用肝动脉化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甲胎蛋白水平变化、肿瘤体积变化、不良反应及2年内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甲胎蛋白转阴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体积缩小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患者2年内存活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伽玛刀序贯疗法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效果显著,能够抑制肝功能损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ACE联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86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对照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将8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随访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中位生存期长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ACE联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疗效可靠,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与单用TACE治疗比较,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肝动脉热灌注化疗联合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7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5),治疗组采取肝动脉热灌注化疗联合TACE,对照组常温动脉化疗联合TACE,两次治疗间隔1月,3个周期后评价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5.7%(23/35)和40.0%(1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P〈0.05),治疗组的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x2=5.41,P〈0.05)。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动脉热灌注化疗联合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肝癌切除术+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较单纯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或肝癌切除术对增加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2013年1月间新乡市传染病医院肝胆科及新乡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对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分别行单纯肝癌切除术、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OE)及经肝动脉栓塞化疗+肝癌切除术治疗,按接受治疗方法分为A、B、C三组,其中39例患者为单纯肝癌切除组(A组);46例患者为TAOE组(B组),每4周1次,共行2次;其余21例患者为以上两术联合组(C组),术前或术后均接受了TACE治疗,每4周1次,共行2次;结果A、B、G三组的1年术后生存率分别为84.6%、83.2%、8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年术后生存率为69.8%,71.6%和75.6%,C组虽较A、B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术后生存率为49.2%,55.5%和69.1%,C组较A、B组相比明显生存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肝动脉栓塞化疗+肝癌切除术联合治疗较单纯肝癌切除术或TACE可以增加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案对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手术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对比。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9月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手术患者80例,根据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分为对照组(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Pringle法)和观察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每组各40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指标的水平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60±75)min]、术中出血量[(429±184)mL]、肝门阻断总时间[(20.4±6.1)min]及术后住院时间[(11.5±3.6)d]与对照组[(154±86)min、(418±205)mL、(21.7±7.3)min、(10.0±3.5)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3、7天观察组的ALT、TBIL等肝功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腹腔积液发生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4.10±0.9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76±0.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肝功能的恢复,且减少其并发症,尤其适合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4.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华  万华  赵年  周文波 《医学综述》2014,(10):1876-1879
目的探讨影响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预后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干预治疗以及介入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进行治疗并行TACE的1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因素,并将这些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归类,影响预后的单因素采用log-rank方法进行分析,影响预后的多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并确定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1264个月,平均(22.3±1.7)个月。对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患者TACE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8.32%、38.11%和22.03%;患者的不同瘤灶个数、TNM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是否有假包膜、门静脉癌栓情况、Child-Pugh分级、血清的甲胎蛋白含量、肿瘤碘油的沉积情况以及术后4 d内白蛋白的下降情况的TACE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门静脉栓塞情况、Child-Pugh分级、术后碘油沉积情况是影响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预后相关因素。结论影响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预后独立因素为患者的门静脉癌栓情况、Child-Pugh分级以及术后碘油沉积情况。  相似文献   

15.
史海鸿  刘德鑫 《河北医学》2009,15(12):1445-144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肝癌介入治疗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治疗1周,20万u/日,监测两组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均出现肝功能损害,术后d3治疗组ALT、AST、GGT、TB il上升幅度较对照组低,术后1周治疗组ALT、AST、TB il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乌司他丁在肝癌介入治疗中有显著的护肝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彭生才  袁志平  王秋 《西部医学》2013,(10):1529-1531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结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对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120例不能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n=60)。对照组给予单纯TACE治疗,观察组在TACE治疗的基础上行3DCRT治疗。对两组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即:CR+PR)以及治疗后1、2、3年生存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9.23%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6.51%,组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生存率,观察组为58.3%,对照组为3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471,P=0.005);两组的1、3年生存率,观察组为68.3%和18.3%而对照组为65.0%和1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期X^2=1.83,X^2=0.233;3年期X^2=0.25,P=0.803)。结论TACE联合3DCRT治疗HCC的疗效较好,明显优于单纯的TACE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 方法 4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单纯给予TACE治疗,治疗组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TACE治疗.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VEGF的表达变化和MVD.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组术后7d、30d血浆VEGF水平(292.34±70.74)pg/ml、(189.49±72.66)pg/ml与对照组(371.36±81.20)pg/ml、(319.24±70.54)pg/ml比较呈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2.149,P<0.05).术后30d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EGF表达强度分别为(158.4±38.9)和(60.75±14.0),和MVD分别为(56.6±15.1)和(21.7±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2.576、t2=2.328、P均< 0.05).结论 TACE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明显降低肝癌VEGF表达和MVD,对肿瘤再生血管有一定抑制的作用,巩固和加强了TACE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63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n=83)与对照组(n=80),观察组接受肝癌切除术联合全脾切除术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肝癌切除术治疗。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两组患者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WBC、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R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两组患者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C现、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联合全脾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案,该方案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养正消积胶囊对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只接受TACE;治疗组30例,给予TACE+养正消积胶囊;疗程均为28 d。于术前、术后采用QOL核心量表(QLQ-C30)评估,评估其中5个功能领域、3个主要症状领域和6个单项条目。结果治疗组剔除2例,对照组剔除3例,治疗组临床获益(CB)为89.3%(25/28),对照组临床获益(CB)为92.6%(25/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功能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疲乏、恶心呕吐、疼痛、睡眠障碍、食欲减退、腹泻等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P<0.01)。对照组仅疲乏、食欲减退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疲乏、恶心呕吐、疼痛、睡眠障碍、食欲减退、腹泻评分分别降低了7.83%、4.01%、2.78%、7.41%、7.41%、2.74%,治疗组分别降低了11.91%、5.07%、13.99%、15.47%、15.47%、9.53%,治疗组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TACE术后出现骨髓抑制,对照组WBC降低多于治疗组(P<0.05),ALT、AST 2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正消积胶囊能显著提高肝癌患者TACE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Notch1、Jagged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的患者35例,每例患者均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距癌组织2~3 cm处),其中肝细胞癌组织35例,癌旁肝硬化组织13例,癌旁正常肝组织22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otch1mRNA、Jagged1 mRNA在肝细胞癌组织、癌旁肝硬化组织及癌旁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otch1、Jagged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种蛋白的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①肝细胞癌组织中Notch1 mRNA、Jagged1 mRNA的表达分别为(4.58±0.77)、(4.96±0.87),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癌旁肝硬化组织[(1.16±0.37)、(1.42±0.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癌旁正常肝组织与癌旁肝硬化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细胞癌组织中,Notch1、Jagge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25/35)、68.6%(24/35);癌旁正常肝组织中,Notch1、Jagge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4%(8/22)、40.9%(9/22);癌旁肝硬化组织中,Notch1、Jagge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8%(4/13)、30.8%(4/13)。Notch1、Jagged1的阳性表达率在肝细胞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χ^2otch1=6.81,χ^2agged1=4.24,P〈0.05)及肝硬化组织(χ^2otch1=6.55,χ^2agged1=5.57,P〈0.05)。Notch1、Jagged1的阳性表达率在癌旁正常肝组织与肝硬化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肝细胞癌组织中Notch1的表达与Jagged1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P〈0.05)。③Notch1、Jagged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数目、有无癌栓形成无关(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密切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Notch1、Jagged1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低分化癌组织Notch1、Jagged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Jagged1对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可为判断临床预后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