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动脉旁路术是外科治疗下肢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办法,根据选择动脉移植物材料不同,可分为人造血管动脉旁路术与自体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术,自体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术又因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倒置旁路术与原位旁路术。本文回顾性的比较动脉旁路术中分别采用人造血管与自体大隐静脉作为移植物治疗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人造血管与大隐静脉原位旁路术利弊,为临床选择提供良好的根据。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6月~2009年9月应用动脉旁路术治疗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47例患者进行回顾总结,根据旁路血管不同分为两组,人造血管组32例,自体大隐静脉组15例,比较两组病例的症状缓解与旁路血管通畅情况。结果:动脉旁路术可以明显改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症状,原位大隐静脉通畅率(93.75%)优于人造血管通畅率(85.71%)。结论:动脉旁路手术是治疗老年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手段,选择大隐静脉作为移植物治疗效果优于人造血管。  相似文献   

2.
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动脉旁路移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从2000年7月至2004年7月,应用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了82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96条下肢。主要方式为股动脉-胭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动脉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31条(32.3%),胭动脉-小腿动脉旁路移植22条(22.9%),髂动脉支架+股动脉-胭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动脉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12条(12.5%),股动脉-小腿动脉旁路移植10条(10.4%)。结果82例中,3例全麻手术病人(4条下肢)于术后死亡,病死率为3.7%;手术成功率为96.3%,总有效率为93.7%;救肢成功率为98.9%;足部创面愈合率37.3%。76例患者(96.2%)被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移植血管通畅率为92.2%;死亡率为3.9%;总有效率为87.6%;截肢率为4.5%,保肢率为95.5%。93.8%(30/32)下肢创面分别于出院2~10个月(平均6个月)后愈合。结论糖尿病下肢缺血行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可以使大多数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从而挽救肢体或降低截肢平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下肢动脉缺血的救治率。方法作采用原位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自1991年~1995年,进行7例病人,9条肢体手术。结果所有患术前均经动脉造影证实。术前踝/肱指数为0~0.57(平均0.43)。术后移植物均可扪及搏动,踝/肱指数由术前平均的0.43上升至0.93,严重缺血肢体挽救率为100%。随访1~3年中,血管通畅率分别为78%、56%和20%。结论作认为原位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联合西洛他唑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肢通汤辨证加减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腘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峰值流速、血流量进行检测,判定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7.0%(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腘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峰值流速、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腘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大于对照组,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动脉血流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联合西洛他唑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肢通汤辨证加减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腘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峰值流速、血流量进行检测,判定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7.0%(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腘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峰值流速、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腘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大于对照组,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动脉血流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8例(24条肢体)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导管动脉内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PCI)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经综合介入治疗后均开通,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由0.12~0.68上升为0.51~0.07。随访6个月~3年,6个月、1年、2年累计初次开通率分别为95.0%、85.0%、75.0%。结论:经导管动脉溶栓、PTA及选择性支架置入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8例(20条患肢)。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侧下肢末梢泛红试验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随访15个月(1-26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跛行距离加大(〉1000m)。结论髂动脉腔内介入血管成形术结合股-腘动脉转流术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尤其适合高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68例。根据溶栓药物分为尿激酶组122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46例,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闭塞大脑中动脉再通率,采用Moil分级标准评价血管再通程度,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①尿激酶组:血管完全再通占37.7%(46/122);部分再通占46.7%(57/122);未通占15.6%(19/122),溶栓后脑出血占6.6%(8/122);预后恢复良好为51.6%(63/122),轻度残障22.1%(27/122)重度残障19.7(24/122),植物状态0.8%(1/122),死亡5.7%(7/122)。②rt—PA组:血管完全再通占41%(19/46);部分再通占52%(24/46);未通占6%(3/46),出血6%(3/46),恢复良好54%(25/46),轻度残障24%(11/46),重度残障15%(7/46),植物状态2%(1/46),死亡4%(2/46)。两组血管再通率、出血率及其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内溶栓可有助于再通完全闭塞的大脑中动脉和改善患者预后。尿激酶和rt—PA溶栓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9.
随机从457例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血管病例中,根据有无高尿酸血症分成两组,并符合John关于肢体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结果血尿酸耋(467±13)ixmol/L52例(52/79,占65.82%),血尿酸耋(349±9)ixmol/L27例(27/79,占34.18%)。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并发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血管病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的糖尿病患者(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并发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对糖尿病(DM)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AHSCT治疗远端流出道狭窄的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21例(36条),术前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术日外周血WBC计数达30.0×10^9/L后,自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血约200ml,分离提纯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40~50ml,在硬膜外麻醉或静脉全麻下于患肢小腿沿血管走行方向自上而下局部肌注。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肢麻木缓解率91.7%,冷凉缓解率86.1%,疼痛缓解率80.6%,间歇性跛行缓解率64.7%,行走间距延长率35.2%,溃疡愈合率75.0%,坏疽好转率50.0%;踝肱动脉指数改善率77.8%。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其他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AHSCT治疗远端流出道狭窄的DM下肢血管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对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7月至2007年3月间的111例患者.按其血脂水平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I组).高甘油三酯血症组(Ⅱ组).高胆固醇血症组(Ⅲ组),混合性高脂血症组(Ⅳ组)。抽取空腹肱静脉血进行血脂测定,同时应用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仪分别获取双侧股动脉、股浅动脉、胭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并将结果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仪检测的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异常率的高度排列依次为:(1)Ⅱ、Ⅲ、Ⅳ组的股浅动脉的P1;(2)Ⅱ、Ⅳ组的股动脉PI;(3)Ⅳ组的足背动脉的PI;(4)Ⅱ、Ⅳ组的胫后动脉RI;(5)Ⅳ组足背动脉的Vmax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混合性高脂血症对下肢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大,股浅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较易受高血脂的影响而发生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2.
张晶  何菊  杨森  赵子源  李楠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6):471-473,479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多节段复杂病变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杂交手术治疗ASO多节段复杂病变,患者21例,切开股总动脉行髂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髂动脉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STENT)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内膜切除术(TEA)4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1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腘动脉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1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浅动脉PTA+STENT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膝下动脉PTA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2例,股总股浅动脉TEA+股浅动脉PTA+STENT3例,股浅动脉TEA+腘动脉PTA+膝下动脉PTA3例,先行膝下动脉远端流出道的PTA治疗,而后同期进行股腘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1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ABI)复查由0.31升至0.66(正常值0.53~0.91)。分别于术后3,6,9个月及12个月进行Ⅰ期临床评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例11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例再狭窄,1年通畅率90%(18/20)。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多节段复杂病变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安全、创伤小及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分别采用侧侧吻合与端侧吻合方式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终末靶冠状动脉细小的患者共89例。其中37例患者使用侧侧吻合术,即采用侧侧吻合方法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52例患者使用端侧吻合术,即将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进行端侧吻合。术中监测桥血管流量及搏动指数,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指标,以评估手术疗效。术后1年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终末桥血管流量分别为[(17.32±6.18)vs.(14.15±5.09)mL/min,P0.05],搏动指数分别为[(2.50±1.08)vs.(3.47±0.74),P0.05]。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内均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侧侧吻合组患者均无心绞痛发作,端侧吻合组有9例患者再发心绞痛。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侧侧吻合组中终末桥血管均保持通畅,而端侧吻合组中8例患者的终末桥血管再狭窄(P0.05)。随访截至2014年1月底,平均随访时间为(10.7±2.5)个月,患者随访率为100%,存活率为100%。结论:采用侧侧吻合术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可改善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植入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期与中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人选2001年12月至2005年12月,行择期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CABG组,n=310),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植入组(SES组,n=257)。随访包括死亡、心肌梗塞(MI)、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无事件生存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法调整分析治疗对终点事件的相对影响。结果:随访率96.4%。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随访30d,CABG组MACCE的发生率高于SES组(5.8%:1.5%,P〈0.05),CABG组的死亡率高于SES组(4.7%:1.4%,P〈0.05)。至随访结束,CABG组累积死亡率仍高于SES组(6.6%:2.9%,P〈0.05),但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SES组(1.6%:8.6%,P〈0.05),MACCE两组间无差异。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死亡率高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植入,中期血运重建率低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植入。  相似文献   

15.
朱超  刘昱圻  高磊  薛桥  田进文  李泱  王禹 《心脏杂志》2014,26(2):196-19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特点。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通过冠脉CT或冠脉造影检查诊断心肌桥342例。结果:其中表浅型232例,占67.8%。118例表浅型心肌桥患者伴有胸闷症状,61例深在型心肌桥患者伴有胸闷症状,无统计学差异;深在型肌桥患者心电图ST-T异常发生率较表浅型明显增高(P0.05),两者患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病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深在型心肌桥较表浅型再发心绞痛发生率较高(P0.05)。临床药物治疗包括倍他洛克、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他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者间没有统计学差异,非药物治疗包括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心肌桥并非罕见,心肌桥与临床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致死性心律失常有关。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外科治疗仍有争议,包括搭桥和肌桥松解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中应用门冬氨酸钾镁(potassium magnesium aspartate,PMA)对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50例OPCABG患者随机分为门冬氨酸钾镁组(A组,n=25),氯化钾组(B组,n=25),在麻醉诱导后分别静脉持续滴入门冬氨酸钾镁及氯化钾溶液。2组术中及术后24h血浆钾浓度均维持在4.5~5.5mmol/L;分别记录术毕(T0)、术后4h(T1)、24h(T2)、48h(T3)、72h(T4)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血浆钾、镁离子水平。结果:A组与B组相比,术后心律失常较少,血浆镁离子浓度在T0、T1及T2时点明显高于B组,血浆钾离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门冬氨酸钾镁可以安全应用于OPCABG,且可预防和治疗围术期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A patient who presented with total occlusion of the right common femoral artery,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and popliteal artery is reported. Ilio-deep femoral and deep femoroposterior tibial bypass with an 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graft and an in situ saphenous vein graft, respectively, w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A simple and reproducible technique for crural bypass in patients whose common and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ies are unavailable as inflow and outflow sites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循环中血清高敏心脏肌钙蛋白T(hscTnT)含量的变化。方法i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其中NSTE—ACS患者(NSTE—ACS组)4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42例及冠脉造影阴性者(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其冠状静脉窦、冠状动脉与外周血清中hscTnT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NSTE-ACS和SAP患者冠状静脉窦、冠状动脉与外周静脉血清中hscTnT浓度均较健康体检者显著升高(P均〈0.01),且NSTE-ACS患者冠状静脉窦血清hscTnT浓度较冠状动脉及外周静脉的显著升高[(1.3018±1.1024)μg/L比(0.9657±0.5863)μg/L比(0.9562±0.7853)μg/L,P〈0.05]。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静脉、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窦血清高敏心脏肌钙蛋白T浓度显著升高,以冠状静脉窦的升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
立体心电向量图对心肌梗死病变血管定位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规心电图(ECG)和立体心电向量图(3D-VCG),评价3D-VCG在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定位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114例临床确诊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将冠状动脉单支完全闭塞或狭窄≥75%者,分成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共3个IRA组,分别分析其ECG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异常体位危重患者气管造口方法的选择进行评价。方法在不影响正常临床治疗的前提下,对采用不同气管造口方法的异常体位危重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研究,将患者分为气管穿刺组(48例)和气管切开组(48例)。气管穿刺组采用经皮旋转穿刺气管造口方法,气管切开组采用传统手术气管切开方法。统计两组患者重要生命体征和医疗指标情况。结果气管穿刺造口术较传统的手术方法损伤小、操作方便、安全、快捷,对体位要求不高,两组患者气管造口时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危重患者处于异常体位时,选择经皮旋转穿刺气管造口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气管切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