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汪莉  马红英 《内科》2012,7(4):424-426
脑血管病居我国城乡居民死因的第一位^[1],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的病例,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是一项新兴的诊疗技术,已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有效降低了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由于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可出现各种并发症^[3],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是介入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手术的成功和保证患者顺利恢复有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找出可干预的环节,在介入治疗整个过程中积极做好预防护理,可以改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及护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护理模式的应用及心理干预也在近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拟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研究进行综述,以促进临床对患者进行专业护理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占全部脑血管病的3.5%,死亡率达10%~20%。常由妊娠、感染、创伤和凝血性疾病等引起。若不早期确诊治疗,可导致脑水肿、颅内高压、脑缺血及出血性梗死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传统治疗方法有全身抗凝或静脉内给予尿激酶等溶栓药物。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溶解血栓,使闭塞的静脉窦再通,恢复正常的脑循环,从而达到改善症状或治愈的目地。介入治疗静脉窦血栓过程中的护理配合直接关系到溶栓术的成败,现将护理配合的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号单双数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应用介入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介入手术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介入疗法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实施介入护理,可显著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针对符合介入治疗适应征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分析诊断结果及介入治疗情况。结果 56例患者中,60支血管发生病变,其中包括大脑中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各7支;血管闭塞5支,椎基底动脉8支,33支颈总动脉病变,47例符合介入治疗适应征,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行造影检查,可见47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检查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后即恢复。结论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DSA造影进行检查诊断,可明确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情况,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急症,平均发病率约为每年150~200/1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高达85%。溶栓治疗已成为降低脑梗死和致残率的最有效方法。但文献报道溶栓治疗可有脑出血并发症,致颅内出血率达16~20%。为有效预防及早期发现脑出血,护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07年1月至7月我院为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成功实施了动脉溶栓术,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颅内外血管吻合术这一精细的术式由Yasargil首次完成并逐渐发展起来,已被用于脑缺血性脑血瞥病、烟雾病、颅内动脉瘤和脑肿瘤的治疗.文章重点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并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动力学以及血管吻合术的适应证、术前评估、手术方式、术中评估、并发症、术后护理和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尤以高血压患者为多见。脑血管病按病损性质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以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为多见,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老年人更为突出,患者多留有肢体瘫痪、失语、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如能在各方面加强护理则可减少发病率、死亡率。今将我们护理缺血性脑血管病42例的体会报导如下:1临床资料:从1996年1月至1996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有42例,其中脑梗塞32例,短暂性脑缺血10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31~82(平均58)岁;其中轻型27例,中型12例,重型3例。2…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心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iang WJ  Cao YB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0):728-729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已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治疗手段,但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比,它发展较慢。鉴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在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借鉴PCI的经验显然是有帮助的。然而,两者又存在许多差异,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对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一站式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一站式心脑血管造影检查,然后经心血管和脑血管介入团队共同讨论决定介入治疗策略和方案,完成介入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随访结果。主要终点是院内和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复合事件)发生率。次要终点是主要终点中的任何一个(心肌梗死、卒中、死亡)及对比剂肾病、再入院。结果共入组30例患者,全部行一站式造影检查。其中,1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8例行脑血管介入治疗,包括13例同时行经皮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介入治疗者。共计一站式介入手术41次,其中一站式完成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介入治疗13次。所有患者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和随访1~12个月内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2例患者再入院,包括1例股动脉并发症和1例肺部感染,均经治疗好转出院。结论一站式完成心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模式可行,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推广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6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FMA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改善病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临床诊治措施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72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诊治措施的异同分为观察组(综合诊治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处置组)各36例,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分析综合诊治护理的特点及意义,指导临床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诊治实践。结果 4周后依据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综合诊治护理组的患者在临床治愈效果、并发症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病情危急、凶险、多变,及时的观察诊断病情采取综合诊治护理措施可以最大程度的救治患者,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0年5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颞浅动脉敷贴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将所有患者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在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脑部血流。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痴呆足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其发生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脐血中含有丰富的可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的干细胞.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脐血干细胞也有可能用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结果,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价值。方法 对来自2个中心的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72例老年患者进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所有患者局麻后,以Seldlnger技术穿刺一侧股动脉,按常规给予全身肝素化并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使ACT控制在250-300s之间。结果 72例患者中,DSA检出脑供血不足19例,脑梗死3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总检出率为76.4%。其中61例患者同时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A显示血管狭窄15例(24.6%),DSA46例(7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 DSA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明确短暂性脑缺血和眩晕为首发症状患者的病因,有利于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纯静脉溶栓与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90例)和药物组(90例),分别给予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单纯静脉溶栓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值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血管再通成功率显著高于药物组(67.8%vs 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组治疗后各血管的收缩期峰流速均显著下降(P<0.05);联合组治疗后各血管的收缩期峰流速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6 h和12 h NIHSS评分显著改善,联合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联合组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组(3.3%vs 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Patients who had 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stroke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experiencing recurrent cerebrovascular events. For this reason,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 essential. Several modifiable, lifestyle-associated risk factors have been implicated, such as physical activity, 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Established and emerging vascular risk factors a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stroke.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including the use of antiplatelet,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agents, has also been shown to reduce the risk of secondary cerebrovascular events. Surgical intervention, either open or endovascular, may be the preferred therapeutic option in well-defined subsets of patients.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specific measures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erefore, further research and greater awareness in this field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17.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疾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是一组由脑部小血管疾病导致的以皮质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病变为主要病理损害的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是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最主要原因,SIVD还可出现步态障碍,如帕金森样步态、额叶步态、走路不稳或无明显诱因的频繁跌倒等.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步态异常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早期标志.文章对SIVD导致步态障碍的病理学机制、临床特点、临床意义、分析与评价、治疗等方面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疾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是一组由脑部小血管疾病导致的以皮质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病变为主要病理损害的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是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最主要原因,SIVD还可出现步态障碍,如帕金森样步态、额叶步态、走路不稳或无明显诱因的频繁跌倒等.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步态异常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早期标志.文章对SIVD导致步态障碍的病理学机制、临床特点、临床意义、分析与评价、治疗等方面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甚至死亡.Rho激酶是Rho蛋白的重要下游底物,参与血管平滑肌收缩、细胞迁移、炎症细胞浸润以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梗死体积扩大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Rho激酶抑制剂可有效舒张痉李血管,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保护内皮功能,增加缺血区域血流,缩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