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以提高结直肠癌根治疗效。方法: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3年455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类型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Dukes’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分别行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与局部复发密切相关,而Dukes’分期与远处转移相关。结论:肿瘤部位、Dukes’分期是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Dukes’分期是术后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肿瘤位于直肠伴淋巴结转移者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2.
姚雨君  周航  刘霄 《重庆医学》2016,(2):205-208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以期提高结直肠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212例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选择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T 分期、大体类型、合并梗阻或穿孔、术后淋巴血管侵犯与术后局部复发有关(P <0.05);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 分期、分化程度、合并梗阻或穿孔、术后淋巴血管侵犯与术后远处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复发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χ2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6年结直肠癌根治术后1年以内早期复发的120例患者与同期3年以内未复发7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χ2检验结果显示,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化疗情况、肠壁侵润深度和Dukes′分期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肠壁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术后是否联合辅助化疗与复发转移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肠壁浸润深度是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肠壁浸润深度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生存随访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CA199)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大小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均无关(P0.05);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CEA、CA-125均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CEA、CA-125均可作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闫保功 《中外医疗》2011,30(23):92-9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转移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5月结直肠癌根治患者321例,进行术后转移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321例结直肠癌根治患者复发转移85例,复发转移率为26.47%;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中年龄(P〉0.05,OR值〈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大体类型、病理分化、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因素进行分析,(P〈0.05,OR值〉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大体类型、病理分化、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是导致结直肠癌转移复发的主要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对结直肠癌术后转移复发因素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Ⅳ期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有明确病理诊断的77例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予以随访。结果:单因素分析娃示:不同术式、肿瘤分化程度、转移范围、术后是否化疗、有无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相关(P〈O.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转移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不同术式(P〈O.05)是影响Ⅳ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脏器切除组患者较姑息切除和未切除组患者有较好的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结论:单器官转移、无淋巴结转移及予积极手术切除联合术后化疗是提示Ⅳ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好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姑息性直肠癌手术患者预后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 98例接受腹腔镜姑息性直肠癌手术的患者,其中预后不佳的50例患者为研究组,预后较佳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姑息性直肠癌手术患者预后不佳的单因素有肠梗阻、原发病灶切除、远处器官转移、淋巴结转移、术后无辅助治疗、肿瘤分化程度低(P0.05),姑息性直肠癌手术患者预后不佳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肠梗阻、原发病灶切除、术后无辅助治疗、肿瘤分化程度低都是影响姑息性直肠癌手术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姑息性直肠癌手术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因素有肠梗阻、原发病灶切除、术后无辅助治疗、肿瘤分化程度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放化疗后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模式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4年143例胃癌根治术后在我院行化疗及序贯放化疗后复发转移患者,对其首次失败部位、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3例术后失败中局部复发93例,最常见部位分别为腹膜后淋巴结、瘤床、吻合口,其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多为第16组淋巴结A2、B1站,远处转移共89例,以腹腔种植、肝脏、肺较常见。术后放疗组中局部复发概率明显小于术后化疗组,远处转移概率无明显区别。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手术方式、淋巴结阳性率、浸润深度为影响胃癌术后无进展生存期的因素(P<0.0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应强调规范化的综合治疗以减少复发及转移,其失败模式主要以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腹腔种植转移为主,辅助性放疗可明显减少局部复发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染色体驱动蛋白KIF4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0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及相应癌旁5 cm以上结直肠黏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中KIF4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KIF4A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KIF4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5 cm以上结直肠黏膜组织(P < 0.001);KIF4A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分化程度(P=0.023)、淋巴结转移(P=0.020)、远处转移(P=0.032)、TNM分期(P < 0.001)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P=0.014)有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无关(P > 0.05)。在随访的11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KIF4A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KIF4A低表达组(P < 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KIF4A表达程度、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及血清CEA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相关。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显示,KIF4A表达水平、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IF4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其高表达与结直肠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KIF4A对于术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995~2002年于我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原发灶未侵及浆膜层、术后检取淋巴结15个以上且均无转移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判定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癌细胞分化程度与术后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为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肿瘤大小与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晚期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加胸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后的病理特征、分级方法,寻找食管鳞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浙江省台州医院共完成术前放化疗加胸腹镜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ⅡB~ⅢA期)食管鳞癌22例。对食管肿瘤及送检淋巴结全部取材,进行病理分析。结果7例(31.8%)达到完全病理缓解(pCR),15例(61.2%)未达到完全病理缓解(非pCR)。在15例非pCR患者中,13例食管有肿瘤残留,6例有淋巴结转移,4例既有食管肿瘤残留又有淋巴结转移。2例患者术后短时间内发生远处转移并死亡,食管均有肿瘤残留且有淋巴结转移。结论TNM分期或G分期均适合于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加手术治疗后的病理分析,非pCR是食管鳞癌发生远处转移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根治性放化疗因可能遗漏较小的肿瘤或不能清除已经转移的淋巴结,可能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脉管癌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预后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胃肠外科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用单因素分析探讨脉管癌栓和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对可能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Cox多因素模型分析,分析可能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Kaplan-Meie生存分析阳性脉管癌栓和结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关系。 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癌栓的发生率与肿瘤分化程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01),TNM分期(P<0.001)关系密切,癌栓的发生同样和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P<0.001)有密切关系。Cox多危险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癌栓(P=0.001),淋巴结转移(P=0.025),TNM分期(P<0.001)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从Kaplan-Meie生存分析中发现:脉管癌栓阴性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存在脉管癌栓阳性的患者(P<0.001)。 结论 脉管癌栓与淋巴结的转移关系密切,脉管癌栓阳性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存预后,并且脉管癌栓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因此我们认为针对此类高危患者,临床上应采取更积极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37(IL-37)水平及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血清IL-37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200例作为结直肠癌组,另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IL-37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血清IL-3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直肠癌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清IL-37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升高血清IL-37水平降低。临床分期高、有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生存时间短的患者血清IL-37水平低于临床分期低、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生存时间长的患者(P?<0.05)。不同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类型、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患者血清IL-3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IL-37水平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RlR=0.043(95% CI:0.014,0.102)]、淋巴结转移[RlR=0.038(95% CI:0.016,0.097)]、远处转移[RlR=0.049(95% CI:0.013,0.120)]和IL-37水平[RlR=0.067(95% CI:0.028,0.168)]是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L-37水平降低,血清IL-37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D1在大肠癌癌肿组织及肠管近端距肿瘤5cm、10cm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5例大肠癌癌肿组织及近端肠管距癌灶5cm、10cm的肠管组织中Cyclin D1。结果临床病理因素中,Cyclin D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反比。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患者中,大肠癌肿块组织中其Cyclin D1的阳性率为72.2%,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阳性率分别为44.4%,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yclin D1在大肠癌癌肿组织中和距癌灶5cm、10cm的近端肠管的表达,分别为24/45(53.3%)、1/45(2.2%)、0/45(0%),与后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以上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yclin D1的表达参与了癌细胞分化及发展过程;Cyclin D1在肠管组织中不同距离的表达结果差异显著,可作为大肠癌治疗和预后的辅助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GTP酶激活蛋白SH3功能区结合蛋白(G3BP)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喉鳞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1例喉鳞癌组织中G3BP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他们与喉鳞癌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G3BP在喉鳞癌的阳性表达率为84.7%。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8)、临床分期(P=0.005)、淋巴结转移(P=0.000)及肿瘤复发转移(P=0.000)均有密切关。G3BP表达水平越高,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越短(P=0.000)。结论G3BP在喉鳞癌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G3BP可作为判断喉鳞癌患者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目前,结直肠癌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关于MOS基因与结直肠癌生物学特征及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报道少见。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MOS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初诊为结直肠癌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MOS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MOS基因相对表达量为(4.56±2.17),高于癌旁组织的(3.12±1.65)(P<0.001)。根据结直肠癌组织MO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平均值将所有患者分为MOS高表达组(n=43)和MOS低表达组(n=4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远处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S高表达组患者中TNM分期为T3~4期者所占比例高于MOS低表达组(P<0.05)。MOS高表达组、MOS低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1个月〔95%CI(92.4,112.6)〕、116个月〔95%CI(105.6,128.7)〕,两组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OS基因高表达〔HR=7.695,95%CI(1.377,43.003)〕、淋巴结转移〔HR=28.585,95%CI(1.401,583.297)〕、远处转移〔HR=47.852,95%CI(3.527,649.257)〕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OS基因高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MOS基因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程度及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有可能作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预测患者预后的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也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患者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肝转移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6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同时性或异时性)和37例术后随访3年以上无复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肿瘤大小、肿瘤浸润肠壁深度、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术前血清CEA、AFP、CA199水平等指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