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及利巴韦林的标准化方案与PEG-IFNα减量治疗对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抗病毒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48例,随机分为G-CSF联合PEG-IFNα及利巴韦林标准治疗组和PEG-IFNα减量组;以慢性丙肝接受标准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患者28例为对照组。观察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停药后复发,并随访48周,同时观察肝功能复常和其他不良反应。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G-CSF治疗组的ETVR率、SVR率等指标与CHC的标准化抗病毒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EG-IFN减量组在ETVR率、SVR率方面均低于CHC的标准化抗病毒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6、4.467,P均〈0.05)。另外,G-CSF治疗组的ETVR率明显高于PEG-IFN减量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9,P〈0.05)。结论用GM-CSF陪伴标准化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对丙肝肝硬化患者疗效明显优于PEG-IFNα减量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0.5μg/kg每周一次联合利巴韦林750~1050 mg/d,或普通干扰素α-2b 3 MIU每周3次联合利巴韦林750~1050 mg/d.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3.8%,而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8.1%,两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相当(P=0.966).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而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但是没有与干扰素α-2b聚乙二醇化相关的特有的新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肝病科就诊的42例CHC患儿被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分别接受重组干扰素α-1b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观察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38.1%、81.0%、90.5%和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7%、52.4%、69.1%和64.3%(P<0.05);在治疗4周、12周和48周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ALT复常率分别为59.5%、73.8%和83.3%,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47.6%、69.0%和81.0%,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患儿流感样症状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国产干扰素治疗组(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CHC近期疗效较好,但副反应较大,需要根据情况,及时处理,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梅蕾  祝卫东  朱跃红  陈俊飞  丁锷  衣展华 《肝脏》2014,(12):952-95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基因1b 型 CHC 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例分别为65.0%、82.5%、90.0%、82.5%,获得 RVR 者均获得 SVR;合并脂肪肝者获得 SVR 的比例低于无脂肪肝者(P <0.05);治疗过程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减量者8例,利巴韦林减量者6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 CHC 疗效良好;合并脂肪肝患者疗效低于无脂肪肝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普遍,但均能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干扰素α-1b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安全性、耐受性及经济-效益比。方法 8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另26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结果在治疗4周和12周时,干扰素α-1b治疗患者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8.6%和61.6%,显著低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组的38.5%和84.6%(P﹤0.05);在治疗48周和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时,干扰素α-1b治疗患者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79.1%和76.7%,与聚乙二醇干扰素组的92.3%和84.6%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扰素α-1b治疗组成本/效果比为13959.6,显著低于聚乙二醇干扰素组的54241.1;治疗期间两组ALT复常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扰素α-1b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轻于聚乙二醇干扰素。结论在我国目前国情下,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或α-2b(PEG-IFNα-2a/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疗效与副作用,以优化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策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 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分别给予PEG-IFNα-2a加利巴韦林(A组)和PEG-IFNα-2b加利巴韦林(B组)治疗48周,检测基线及治疗4周、l2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时的血清HCV-RNA水平,比较两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治疗终点病毒学应答(ETVR)率、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以及复发率与不良反应。结果 A组和B组RVR、EVR、ETVR、SVR、复发率分别为46.7%、63.3%、86.7%、80.0%、6.7%和40.0%、56.7%、80.0%、76.7%、3.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安全性情况相似,未见严重的不良事件,总体耐受性好。结论两种现有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或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和耐受性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肖非  马科  黄加权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6):420-421,426
目的研究接受长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的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预测因素。方法 73例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周或48周,随访6个月。结果 47.9%患者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38.4%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分析表明治疗前低病毒载量(小于8×105IU/ml)、体重指数低于25kg/m2和出现早期病毒学应答者更容易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结论病毒载量、体重指数和是否出现早期病毒学应答与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入组10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均为阳性,病毒载量为5.955e×10~4~1.688e×10~8 IU/mL,其中基因1b型与2a型分别是62例、44例,并有11例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均为1b型。对于1b型无肝硬化以及2a型的慢性丙型肝炎采用索菲布韦联合达卡他韦治疗,1b型肝硬化患者加用利巴韦林,疗程12周。1b型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不能耐受利巴韦林,延长疗程至24周。治疗过程中观察HCV RNA、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58.5%的患者获得超快速病毒学应答(SRVR)(1周),99%的患者在治疗4周时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疗程结束时病毒应答率为99%;治疗前后对照ALT,AST下降至正常范围(P0.05)、肝硬化组Alb升高(P0.05),但TBil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和24周时持续病毒学应答高(SVR12、SVR24均为99%),不良反应轻微且出现率不高,例如胃肠不适(2例),头痛(5例),乏力、腹胀(10例)。结论索菲布韦联合达卡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安全性好、不良反应低、疗效肯定。对慢性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部分符合外科脾切除术指征且有治疗意愿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观察其疗效,并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 对部分符合外科脾切除术指征且有治疗意愿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术后给予个体化小剂量干扰素(普通干扰素3 ~ 5MU,隔日一次;或聚乙二醇干扰素5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0.6 ~ 0.9 g/d抗病毒治疗,基因1b型疗程≥72周,基因2a型≥36周.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凝血项、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等指标,处理不良反应;并监测HCV RNA水平,对病毒学应答进行评估.连续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2例患者均完成个体化治疗并随访6个月,其中3例患者因不能耐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调整为普通干扰素,6例因溶血反应调整利巴韦林剂量.10例(83.3%)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例无应答,1例复发.其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者3例,占25.0%;获得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者6例,占50.0%;24周获得应答的患者2例,占16.7%.RVR、cEVR对SVR率具有较好预测作用,获得RVR者SVR率为100%;获得cEVR者SVR率为83.3%;获得24周病毒学应答者SVR率为100%. 结论 对部分符合外科脾切除术指征且有治疗意愿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先行脾切除术,解决脾功能亢进,再行抗病毒治疗,以提高疗效;RVR、cEVR对SVR率具有较好预测作用;医师在抗病毒治疗早期与患者沟通、疗程中严密监测并给予患者足够的依从性教育和心理疏导是治疗得以维持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发展规律,阐明中性粒细胞变化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3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48周,随访24周。分别于2周,4周,12周,24周,36周,48周,60周,72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BV-DNA定量等检测。结果: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51.71%(12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4~12周。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开始下降,4周时下降明显,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中性粒细胞4周下降幅度超过0.4×109/L对SVR率有预测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4~12周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此阶段应加强随访、干预,避免不良反应发生。4周时中性粒细胞下降幅度对SVR率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101例慢性丙肝患者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10.6~15.0mg/(kg·d),疗程48周,分析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初始HCVRNA定量、ALT及GLU等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virologicresponse,SVR)的影响。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总的SVR率为50%,其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 response.RVR)和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 response,EVR)患者实现SVR达100%,未获得RVR和EVR患者实现SVR为19.35%;高BMI值、发生脂肪肝的患者不容易达到SVR,而糖化血红蛋白、初始HCVRNA载量高、GLU、ALT及性别对SVR无影响。结论RVR、EVR可以预测SVR;BMI、是否合并脂肪肝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获得SVR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针对不能耐受标准治疗方案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探索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长期维持治疗的效果,并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 对于白细胞低下、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多种原因不能耐受标准治疗方案的CHC患者46例,给予个体化低剂量干扰素(标准干扰素60万~300万IU隔日一次,聚乙二醇干扰素50 ~ 9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0.6 ~ 0.9 g/d 长期维持治疗,疗程≥72周.连续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s exact test检验.结果 93.5%患者(43/46)可耐受不同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长期维持治疗,只有3例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药.不同节点的病毒学应答率为:快速病毒学应答10.9%、早期病毒学应答 30.4%、24周病毒学应答45.7%、48周病毒学应答47.8%.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肝脏B型超声显示形态学改善.快速病毒学应答、早期病毒学应答、24周病毒学应答者均可在48周时获得较高病毒学应答,尤其24周病毒学应答对48周病毒学应答具有较好预测作用,获得24周病毒学应答者其48周病毒学应答率为95.2%,而24周未获得病毒学应答者其48周未应答率为92.0%.结论 (1)对于不能耐受标准治疗方案的CHC患者予以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长期维持治疗,可以获得较高的48周病毒学应答率(47.8%);(2)24周病毒学应答对48周病毒学应答具有较好预测作用;(3)疗程中严密监测、对症治疗原发病并给予患者足够的依从性教育和心理疏导是治疗得以维持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和安慰剂对照临床设计试验。将合格的1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中药基本方治疗,对照组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中药安慰剂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皮下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900~1 200mg/d;中药开水冲服,2次/天)。[结果]治疗组中1例患者因出现神经性耳鸣出组,对照组中1例因中性粒细胞持续低于0.5×109/L出组,最后纳入统计分析共有128例,其中对照组61例,治疗组67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率(cEVR)、持续应答率(SV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肝功能(ALT)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w、24w、48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药后随访24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出现干扰素不良反应,治疗组在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中性粒细胞下降及血小板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优于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并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增加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干扰素α-2b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联合利巴韦林方案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干扰素α-2b(IFNα-2b)治疗。初始剂量为200万U/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加利巴韦林600mg/d,分3次口服,治疗1~3个月后,根据病情逐步将IFNα-2b剂量增加至300~500万U/次肌注及利巴韦林800~1000mg/d,分3次口服,治疗48周,观察疗效。结果:18例患者有17例耐受较好并完成IFN疗程,而1例无法耐受利巴韦林治疗提前终止。与治疗前比较,17例患者治疗后的ALT、AST、TBil、Alb、CHE、PTA、HCVRNA,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小剂量IFNα-2b开始逐渐加量联合利巴韦林方案可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但治疗的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由一名献血员所致62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评估其疗效.方法 62例输血后CHC患者给予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标准干扰素3~5MU,隔日一次注射,口服利巴韦林0.6~ 1.0g/d),疗程48周,随访96周.以持续病毒应答(S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停药后生物化学应笞率为考核指标,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 SVR率为83.9% (52/62),EVR率为95.2% (59/62),ETVR率为87.1% (54/62),停药后生物化学应答率为100.0%.不同病毒载量(x 2=10.13,P<0.05)和不同年龄(x 2=14.58,P<0.01)患者SVR率差异明显.干扰素所致8例甲状腺功能轻度异常者经内分泌专科协助能坚持完成抗病毒治疗.结论 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患者疗效显著,获得SVR的52例停药后随访96周均无复发,疗效与感染HCV时较年轻、感染时间较短、多数患者病毒载量较低、治疗依从性较好等因素有关,与性别无关.只要患者血清HCV RNA阳性,均应抗病毒治疗,以清除病毒、阻断和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6.
《肝脏》2016,(9)
目的探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疗程及用药安全。方法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纳入治疗1组,给予干扰素a2b注射液500 wu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2组(治疗48周)和治疗3组(治疗96周)给予小剂量干扰素a2b注射液(100~300 wu)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观察各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及生化学指标的改变。结果肝硬化患者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生化各项指标、PTA及Child-Pugh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1组的ETVR、SVR均明显高于治疗2组(93.2%对68.5%、43.7%对24.1%),治疗3组的ETVR、SVR也明显高于治疗2组(92.9%对68.5%、54.8%对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经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各生化指标及肝功能均有好转,用药疗程延长至96周可达到较高的SV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递增剂量α-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给予60 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干扰素-α2b 2 MU皮下注射,1次/d,利巴韦林600 ~1000 mg / d ,1~4 w后将干扰素的剂量逐渐提高到 4 MU,1次/d,连续2 w,随后将其改为6 MU,1次/2 d。所有患者治疗120 w,随访24 w。采用基因测序法对 HCV 进行基因分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结果 60例患者基线血清HCV RNA为(4.3±2.1)lg IU/ml,在治疗24 w和96 w时分别降至(2.1±0.2)lg IU/ml和(1.8±0.3)lg IU/ml(P<0.05);52例1b型感染者快速病毒学应答、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 30.8%、75.0%、78.8%和73.1%, 而8例2a型感染者则分别为62.5%(P<0.05)、75.0%、87.5%和87.5%。结论 递增剂量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可以使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益,但本组非1b型感染者较少,研究结论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治疗丙型肝炎(丙肝)肝硬化和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入组丙肝肝硬化7例(5例失代偿)和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7例(移植后时间6~44个月,中位时间17个月),年龄26~69岁(中位年龄55岁),HCV RNA分型均为基因1b型,HCV RNA载量为6.90×104~4.34×107IU/ml。DAAs治疗方案为索菲布韦(sofosbuvir)+息米普韦(simeprevir)(3例)和harvoni(sofosbuvir+ledipasvir)(11例),疗程12周。治疗过程中观察HCV RNA、肝功能、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除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4周时HCV RNA为5.60×10 IU/ml,其余患者均获快速病毒学应答,HCV RNA最快5 d低于检测值下限。所有患者均获得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和持续病毒学应答,ALT和AST下降,ALB水平升高。移植术后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未见明显变化。不良反应轻,主要为头痛(1例)、乏力(2例)和关节痛(1例)。结论 DAAs治疗丙肝肝硬化和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安全性好,疗效肯定。对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的远期疗效待观察。  相似文献   

19.
现报道1例幼年起病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基因突变相关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诊治过程。患者男性, 24岁, 表现为反复发热伴口腔黏膜溃疡, 腹泻, 中性粒细胞1.04×109/L。予痰热清静脉滴注20 ml/次、1次/d, 联合口服阿奇霉素500 mg/次、1次/d, 治疗7 d, 患者体温维持在36.5 ℃左右。基因检测报告显示ELANE基因杂合突变, 对其父母亦进行了基因检测, 结果显示母亲ELANE基因存在相同突变, 父亲正常, 最终诊断CN。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2 μg·kg-1·d-1, 3 d后患者中性粒细胞升至2.79×109/L, 口腔溃疡愈合, 未再腹泻。CN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发病率低,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分享该病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20.
胡大山  赵伟  李红林 《肝脏》2015,(3):245-247
目的了解急性丙型肝炎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含量与ALT的相关性与α干扰素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53例急性丙型肝炎患者HCVRNA含量,用α干扰素肌注联合利巴韦林口服抗病毒。治疗前作基因分型,并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用PCR法检测HCVRNA含量、每月检测肝功能。判断α干扰素肌注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应答情况。结果动态结果显示,血清HCVRNA含量与ALT水平呈正相关。HCVRNA含量显示≤1×105拷贝/mL的4周病毒学应答率高于1×105拷贝/mL,二组P0.05。预测干扰素疗效的关键是治疗前HCVRNA在血清中的水平及ALT水平。结论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HCVRNA含量是预测干扰素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急性丙肝ALT增高幅度高,HCVRNA病毒复制快速,予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RVR、EVR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