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部刀刺伤伴脾破裂胸片不伴有血气胸征象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胸腹联合伤并脾破裂胸片无血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胸、腹部锐器伤由于特殊受伤过程及生理解剖原因,导致延迟性血气胸发生,就诊时胸片可无血气胸征象;采用经胸部入路手术救治胸腹联合伤脾破裂时间短于采用腹部入路手术时间。结论采用经胸部入路手术救治胸腹联合伤脾破裂是一种简捷、有效的挽救生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 我院从1978年元月至1996年12月收治的502例胸部创伤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98例,女104例,年龄4~79岁,锐器伤167例,坠落伤98例,打击伤41例,交通伤196例;开放伤181例,闭合伤321例;外伤类型:肋骨骨折158例,胸骨骨折24例,单纯血胸109例,单纯气胸38例,血气胸31例,心脏创伤12例,胸腹联合伤47例。入院时伴休克308例,占61.4%(308/502)。 2 手术方式及结果 行心脏修补10例,肺叶切除46例,肺破  相似文献   

3.
<正> 胸腹联合伤在创伤外科中常见,因其损伤器官多、创伤严重、救治困难、所以备受临床关注。我院外科从1994~1998年元月共收治胸腹联合伤患者68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交通,工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严重多发伤显著增多,其中胸腹同时受伤者占相当比例,是基层医院救治工作的重点。我院1990年10月-2000年10月共收住严重胸腹多发伤75例,占同期收治的217例严重多发伤的34.5%,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严重胸腹多发伤是指有下列胸部损伤一  相似文献   

5.
胸腹联合伤155例救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腹遭受钝性暴力或下胸上腹穿透伤,均可导致胸腹联合伤。患者常有多发伤使伤情互相掩盖,如缺乏警惕性和对伤情特点的认识,易造成早期诊治延误。我科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胸腹联合伤155例,现总结救治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严重的胸腹联合伤,病情危重,伤情复杂,死亡率高,救治时间紧迫。回顾分析致伤原因,受伤部位,创伤程度,院内救治经过及结局,对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兹对四年来11例严重胸腹联合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凡有膈肌破裂,累及膈肌毗邻胸。腹两大体腔及其内脏的损伤均称为胸腹部联合伤。近年来,交通业及建筑业迅猛发展,交通及工伤事故等因素所引起的胸腹部外伤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而胸腹部联合伤所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会威胁到伤者的生命。笔者从1995年8月至2006年6月共参与救治严重胸腹部联合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9例,现就救治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胸腹联合伤是致伤因素同时损伤胸部和腹腔脏器,常伴有膈肌损伤,病情危重、复杂,并发症及病死率较高。本院处舟山渔区,自1998年7月至2007年7月共收冶胸腹联合伤病人112例,其中船上作业致胸腹联合伤57例.占同期胸腹联合伤病人的50.9%。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胸腹联合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瑞  陈国琴  李文强 《腹部外科》2004,17(2):118-119
目的 总结胸腹联合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 对我院 1 992年~ 2 0 0 2年收治的 78例胸腹联合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开胸手术 2 7例 ,胸腔闭式引流 +开腹手术 4 0例 ,非手术 1 1例。治愈 72例 ,死亡 6例 (8% )。死亡原因均为心血管损伤伴严重失血性休克。结论 胸腹联合伤病情重 ,表现复杂 ,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是减少死亡率 ,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胸腹联合伤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胸腹联合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42例痊愈,2例死亡,2例转院,治愈率91%。结论对胸腹联合伤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抢救,严密的观察,有效的护理,可缩短抢救时间,防止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正> 自1952年2月至1997年10月,67例胸腹联合伤病人在我院接受外科治疗,占同期胸外伤1385例的4.84%,其中开放性胸腹联合伤51例,闭合性胸腹联合伤16例,全组病人死亡6例,死亡率8.95%。本文着重讨论了胸腹联合伤的命名、特点、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198 9年 9月至 1 999年 1 0月我们在海拔 2 2 6 0m高原的西宁地区救治严重胸腹多发伤病人 90例 ,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90例中 ,男 86例、女 4例 ,年龄 4~ 46岁。致伤原因 :车祸 6 1例 ,砸伤 1 8例 ,火器伤 1 1例。肺挫伤3 6例 ,血气胸 1 5例 ,膈肌损伤 9例 ,肋骨骨折 42例 ,心脏伤 2例 ;腹部肝脾破裂 2 8例 ,肠破裂 2 2例 ,腹膜后血肿 53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本组中手术 80例 ,其中胸部手术 2 9例 ,腹部手术 48例 ,胸腹联合手术 3例 ;行气管切开 1 5例。治愈 6 8例( 75.6 % ) ;死亡 2 2例 ( 2 4 .4% ) ,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 …  相似文献   

13.
胸腹联合伤5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胸腹联合伤是指胸部开放性或闭合性损伤同时合并有腹腔内脏器的损伤.是外科创伤中的严重情况,病情复杂.救治困难,常危及生命。本院白2000年2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伤情严重的胸腹联合伤5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严重胸腹多发伤是基层医院救治工作的难点。随着交通、工农业的发展.我国严重胸腹多发伤病例显增多。本院自1990年1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严重胸腹多发伤256例。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胸腹联合伤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胸腹联合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1993-2003年收治的36例胸腹联合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开胸手术15例,胸腔闭式引流加开腹手术21例。治愈34例,死亡2例(6%),死亡病例均因心血管损伤严重失血性休克。结论胸腹联合伤病情重,临床表现复杂,早期正确诊断、及时和合理的手术治疗是减少死亡率、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积极抗休克,重症监护和防治并发症等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胸腹联合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胸腹联合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1996年8月-2004年8月收治的59例胸腹联合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院后早期死亡2例,其余57例中行开胸手术22例,胸腔闭式引流 开腹手术30例,同时胸部和腹部切VI4例,经胸腹联合切口1例。术后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死亡1例。本组治愈55例(93.2%),死亡4例(6.8%)。结论胸腹联合伤病情重,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是减少死亡,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65例胸腹联合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总结胸腹联合伤的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1990-1998年收治的65例胸腹联合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开胸手术15例,胸腔闭式引流加开腹手术50例。治愈62例,死亡3例(5%),死亡病例均因心血损伤严重失血性休克,结论:胸腹联合伤病情重,临床表现复杂,早期正确诊断,及时和合理的手术治疗是减少死亡率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积极抗体克,实行重症监护的防治并发症等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胸腹联合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胸腹联合伤早期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42例胸腹联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伤后24h内入院者40例,48~72h入院2例。胸腹部开放性损伤8例,胸腹部闭合性损伤34例(包括膈肌破裂并腹部脏器损伤)。术前确诊38例(90%)。42例均在入院后24h内手术。治愈40例;死亡2例(48%)。结论 胸腹联合伤一般都有合并伤和伤后出现并发症,病情凶险,因此对胸腹联合伤必须迅速正确地诊断和处理,尤其合并严重胸外伤、出现呼吸功能不全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一体化损伤控制在严重胸腹部复合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本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采用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治疗的30例严重胸腹部复合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救治的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30例患者中,4例死亡,死亡率为13.33%。手术的28例患者中,术后1例发生严重感染败血症,2例多功能器官衰竭,1例肺部感染,1例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7.86%。结论一体化损伤控制策略可帮助严重胸腹部复合伤患者尽快恢复基本稳定的生理状态,降低或避免二次创伤,从而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胸腹联合伤63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胸腹联合伤属严重多发伤,患不仅有胸腔脏器损伤同时还有腹腔脏器损伤,伤情重,早期容易误诊,死亡率高。我院自1996年5月~2004年5月共收治胸腹联合伤63例,其中开放型胸腹联合伤44例,闭合型胸腹联合伤19例,全组病人死亡3例,死亡率4.76%。本着重讨论了胸腹联合伤的特点、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