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肤位于人体的表面,其发生病变与人体内诸多脏腑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皮毛生肾”,反映了肾与皮毛之间关系密切。肾主外,通过调控卫气的生成和输布来影响皮毛;肾藏精,精血同源,通过化生血液来濡养皮毛。肾脏与脾脏相互作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故皮毛的代谢功能正常;金水相生,肺肾阴阳互资,肺气充、肾精足,则皮毛功能正常。本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探讨从肾论治皮肤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肾实证,肇见于《内经》,但自宋代钱乙以来多主张"肾主虚,无实也"。本文通过对"肾无实证"之本源进行剖析,并从虚实辨证法和泻肾法的角度分析了肾实证客观存在性。  相似文献   

3.
"心肾相交"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不交"是与之相对应的病理概念。通过梳理"心肾相交"及"心肾不交"理论的历史沿革,结合作用于心肾两脏方药的功效,探析心肾相交的实质:功能互用制约,物质互相化生,物质与功能的互根互用,即心肾相交的内涵包括了心肾阴阳之间的互相济助、制约,心血肾精间的同源互化以及心神肾精间的互相为用。  相似文献   

4.
肾髓相关性,先秦至汉时期就有了初步认识,到了魏晋隋唐时期,逐渐认识到,在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肾-精-髓-骨-血-脑存在密切关系,宋金元时期对髓的解剖学有了新认识,首次提出"脊髓"概念,肾髓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也有涉及,至明清时期,对肾髓相关认识进一步深入,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肾髓系统"这一概念,近代学者围绕"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养骨、化血",对中医传统理论进行总结,使"肾髓系统"初见雏形,这为构建"肾髓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肾藏精,精生髓"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学者提出的肾-髓-脑,肾-髓-骨等生物轴均是以"肾髓系统"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构建中医"肾髓系统"有利于不断完善和充实"肾髓相关"理论,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肾髓相关"理论解决重大疾病的临证问题。而历代医家并没有对"肾髓系统"做出明确的界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肾髓系统"中的"髓"包括脑髓、脊髓、骨髓,髓可化生血液,其与骨髓共同滋养骨骼,而骨髓与脑髓、脊髓相互贯通,均与血有关,故"髓化血"这一功能特点在"肾髓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从"肾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初步阐释和构建中医"肾髓系统",以期丰富"肾髓系统"相关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6.
介绍周萌教授治疗颜色改变性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临床思维和经验,认为该类疾病以"虚"为主,强调了肾在颜色改变性皮肤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四川中医》2021,39(1):1-3
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损美性皮肤病,段渠教授认为黄褐斑发生主要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提出以脾肾气血亏虚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痰浊为标,临床探索出内外结合、活血化瘀、养心安神、升清降浊遣方用药思路,直中病机,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与肾脏均出现功能障碍的疾病,其发病涉及心、肾两脏,由心及肾,或由肾及心,或心肾同病,故治疗时应两者兼顾。目前单纯西医治疗并未取得较好疗效,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获益较差。相比之下,中医学从"心肾相关"理论认识心肾同病历史悠久,相关方剂的治疗作用不仅被研究证实,更能在临床上取效。因此,从传统"心肾相关"思路探讨心肾综合征(尤其是Ⅰ型和Ⅱ型)的证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肾"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肾"为五脏之一,主藏精、生长、发育和水液代谢.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其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病久及肾".可见,中医"肾"在人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西医作为泌尿器官的"肾"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将中西医对肾脏在解剖、生理、病理三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唐媚 《河北中医》2006,28(9):671-672
"肾"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医学对肾在人体中的作用极为重视,认为"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人之有肾,犹树之有根",有"先天之本"之称.由于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补肾法在临床各科普遍应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对于提高、巩固疗效,改善机体体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谈谈补肾法在妇科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从"肾开窍于耳"论述中医学"肾"与西医解剖学"肾脏"的联系,通过对十类有耳毒性药物的功效分析,证明"肾开窍于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士铎"直接交通心肾法"诸方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士铎<辨证录>的若干方剂集中体现了他对"心肾不交证"的理解,包括直接和间接交通心肾两法,而直接交通心肾法是从直接治疗心、肾入手以交通心肾,可分为治心肾两不相交方,治心不交肾方和治肾不交心方,笔者从出处、主治、组成、简析等多方面分析了14首方剂,为临床"直接交通心肾"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崇超 《江苏中医药》2006,27(11):61-62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肾欲坚",敦煌出土的陶弘景的《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中有"肾德在坚",的说法,中医的"肾"和"坚"的关系,在中医著作中是常见的.从字源、认识论、中医肾的功能、肾脏用药以及中国古代对于人体的认识,都能体现中医的"肾"和"坚"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肾"和"坚"的关系的理清,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探讨中医理论的一般特性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4.
"肾络痹证"(简称络痹)是近年来的新兴名词,是指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逐渐亏虚,致使痰、瘀、火、毒等有形实邪痹阻于肾络,形成络痹.基于刘伟敬团队提出的"肾络三态"理论,以及肾络中期以"通"为要的治则,笔者选用深入隧络的虫类药以剔邪搜络,深入治疗络痹证.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3,(4):656-660
肺肾两虚是是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气道炎症性疾病的临床常见证型,文章从哮喘、COPD的中西医认识、其肺肾两虚证的成因及补肾益气治法的相关研究等入手,梳理和分析了中医肺肾两虚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呼吸系统常见病多见肺肾两虚证型的原由以及补肾益气理法方药干预哮喘、COPD等气道常见炎症性疾病作用及部分作用机理,并提出"发时治肺兼顾肾,平时治肾兼顾肺"、"以肾治肺"是哮喘、COPD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6.
宁屹 《新中医》2014,46(5):1-3
从慢性肾病与心血管病相关性的现代医学研究和中医学"心肾相交"的理论对慢性肾病心肾综合征的辨证论治进行分析论述。认为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慢性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正确运用心肾相交理论,对慢性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确切地理解中医心肾相交的生理病理联系,并运用心肾相交理论阐释慢性肾衰并发心血管病变,认为心肾不交是其主要的病因病机,并提出临床上"交通心肾"的治疗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思路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脉诊为中医独具特色的诊察方法。根据两手寸关尺的脉形、脉力、脉率、脉势等可明辨疾病病位病性、推测其预后吉凶。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探讨了"尺以候肾"的临床意义,指出"沉以候肾"需和"两尺候肾"结合起来,方对肾有明确诊断价值。尺脉以沉而软滑为平,与之不符即为肾病。古代医家常把尺脉异常作为疾病定位在肾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肾其华在发"理论是肾本质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包括:理论内涵、物质基础、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提出研究中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各脏腑之间的联系是中医基础理论及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二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是被归为阴、阳和水、火的关系.而这其中,心肾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特殊;从五行依存生克推理,肾和心是"克及反侮"的关系,而就这种关系而言主要是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那如何理解这种水火既济以及水火失济随之而来的病理变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