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电针治疗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1例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灸组56例,采用电针肾俞、会阳穴进行治疗,对照组55例,为空白对照组,两组病人均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及改善肢体功能的针刺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尿失禁程度,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尿失禁程度各组组内比较(P0.01),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各组组间比较(P0.01),针刺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治疗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机理。方法:选穴百会、四神聪、双肾俞、双会阳。操作:用电针治疗仪,正极接肾俞,负极接会阳,选疏波。结果:针刺治疗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可以改善尿频,尿急的症状。结论:针刺治疗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兴奋了大脑高级排尿中枢的功能,恢复对皮层下排尿中枢的调节,抑制了膀胱逼尿肌收缩,而使膀胱容量增大,减少了排尿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电针结合经会阴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治疗脊髓神经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脊髓损伤后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5例于术后第1天随机分为BTX-A+电针组(20例)和BTX-A组(15例)。两组均在常规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行经会阴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 200IU(4mL),BTX-A+电针组辅以电针治疗,穴取中极、关元、肾俞、会阳、八!,每日1次,每次40min,每周治疗6天,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尿状况,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行尿动力学检查,检测尿道压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平均尿失禁次数、平均导尿量及尿失禁量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BTX-A+电针组优于BTX-A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压力、最大膀胱容积、最大尿道闭合压及最大尿流率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1);BTX-A+电针组对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最大尿道闭合压的改善较BTX-A组显著(均P0.05)。结论:电针结合经会阴注射BTX-A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1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病人均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及改善肢体功能的针刺治疗,电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肾俞、会阳穴。对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尿失禁治疗分级及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各组尿失禁治疗分级及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疗前(P<0.01),电针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用电针能更有效地降低脑卒中患者尿失禁治疗分级,减少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改善尿失禁症状。  相似文献   

5.
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弥可保250μg,隔日1次肌肉注射治疗;治疗组采用弥可保250μg,隔日1次肌肉注射加针刺关元、中极、肾俞、次、会阳穴,每日治疗1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残余尿量;同时对两组症状改善有效率进行比较,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等护理。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尿急、尿频、小便淋沥不尽、尿失禁及排尿困难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但排尿时间延长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两组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其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弥可保加穴位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效果优于单纯弥可保治疗,在治疗的同时注意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腰骶段穴位对不稳定膀胱调节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针刺肾俞、会阳、肾俞加会阳对不稳定膀胱(USB)主要症状的影响,探索针刺不同穴位治疗USB的穴位特异性。方法将89例USB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以I-PSS积分为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3次、治疗6次后进行疗效评定和组间比较。结果(1)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均能明显改善USB患者I-PSS总积分(P<0.05),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疗效优于肾俞组(P<0.05)。(2)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0.0%、82.8%和90.0%。但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要明显高于肾俞组(P<0.05)。结论会阳穴、肾俞穴、肾俞加会阳穴均能调节USB患者排尿紊乱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且以肾俞加会阳穴治疗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不同针刺方法对女性尿道综合征膀胱容量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不同针刺方法对尿道综合征患者膀胱容量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将81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加手法针刺组、手法针刺组,采用膀胱容量以及最大尿流率等指标评价,并于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和最大尿流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电针加手法针刺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增量较手法针刺组显著(P<0.05),而最大尿流率变化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加手法针刺和手法针刺均可通过增加膀胱容量和尿流率而改善排尿状况。电针加手法针刺方法对膀胱功能的改善较手法针刺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针刺配合隔物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物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隔物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排尿频率及膀胱最大容量。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排尿频率具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隔物灸可以提高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且优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腹部腧穴(中极穴、曲骨穴、水道穴、气海穴)对脑梗死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温州市中医院康复科治疗的脑梗死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6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采用常规针刺+电针腹部腧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前、治疗后4周评估各项尿动力学指标。结果:在尿动力学储尿期,电针组治疗后的初尿感容量、初次急迫膀胱容量、强烈急迫膀胱容量、最大膀胱测量容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膀胱压力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但对膀胱顺应性的作用不明显(P0.05);在尿动力学排尿期,电针组治疗后的排尿量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对于改善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方面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电针腹部腧穴能改善脑梗死患者膀胱储尿期及排尿期各项尿动力学指标,提高膀胱的充盈感觉且增加膀胱容量,缓解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量减少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会阳、中髎穴结合头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9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会阳、中髎穴结合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缩紧肛门的动作行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漏尿程度、膀胱残余尿量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漏尿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膀胱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愈显率为62.2%,对照组愈显率为3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会阳、中髎穴结合头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原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原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用体针针刺治疗。均10天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电针可显著提高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原膀胱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配合针灸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86例SCI后NB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技术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评估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膀胱功能改善情况、膀胱逼尿肌波幅、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病例。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小腹坠胀、排尿困难共两项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44%(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膀胱RU及膀胱功能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两组患者的肛门括约肌扩张或收缩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指标中膀胱容量(VH2O)、膀胱的顺应性(BC)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膀胱压(Pves)、逼尿肌压力(Pde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的发生率为6.98%、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6%、9.30%(P<0.05)。结论:间歇导尿配合针灸治疗SCI后NB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小腹坠痛、排尿困难等症状,提高膀胱功能,增强逼尿肌兴奋性,促进尿流动力学改善,并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和肾结石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魏云飞 《光明中医》2016,(9):1279-1280
目的对应用针灸与耳穴贴压联合方式对患有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常规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在常规方案基础上采用针灸与耳穴贴压联合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超检测残余尿量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排尿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疾病药物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针灸与耳穴贴压联合方式对患有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针刺八黪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14-14,16
目的:研究针刺八鳄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八髂穴。对照组一般治疗基础上注射弥可保。结果:针刺八骼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良好的效果,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针刺八髂穴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治愈率高,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秩边透水道"针法和普通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恢复期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中风后尿失禁的患者随机分配,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治疗组加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两组患者尿失禁程度,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B超测定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残余尿量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尿失禁程度、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改善程度及临床症状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秩边透水道"针法配合普通针刺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中风后尿失禁症状,其临床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猛  高怀林 《河北中医》2010,32(4):562-563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降糖、降压、降脂及抗氧化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组给予维生素B1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足三里、三阴交、委中穴位注射。2组均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肯定,优于单纯药物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岭南飞针疗法之腹针治疗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采用岭南飞针疗法之腹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5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首次排尿时间、膀胱功能积分及残余尿量,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治疗后,治疗组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且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岭南飞针疗法之腹针治疗卒中后尿潴留可显著缩短首次排尿时间,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腧穴对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每组10只。均先采用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60 min,测定正常状态下膀胱的尿动力学指标,继予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造模。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不予针刺治疗,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进行针刺。观察灌注期间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间隔时间、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基线相比,模型组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明显升高(P < 0.01),排尿阈值压亦上升(P < 0.05),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下降(P < 0.01),排尿间隔时间延长(P < 0.05),但其膀胱收缩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针刺干预后,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与针刺前相比,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P < 0.01),收缩后膀胱内压减少(P < 0.01),排尿阈值压未见显著差异(P >0.05),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P < 0.05),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 < 0.01);两组组间比较,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合谷组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均未见显著差异(P > 0.05)。结论:针刺治疗AUR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中髎(次髎)、三阴交从而使AUR大鼠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收缩后膀胱内压减少、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例,采用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14例,采用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h排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及残余尿量比较,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