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杂志》2012,(14):1261
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是千百年来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最能体现中医药学实用价值的精华,至今仍为广大临床医生所运用。能否用好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能否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如何选择合理用量,更能体现一个中医的临床水平。为了进一步研究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让更多有经方、经典名方临床应用经验的  相似文献   

2.
《中医杂志》2012,(15):1260
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是千百年来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最能体现中医药学实用价值的精华,至今仍为广大临床医生所运用。能否用好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能否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如何选择合理用量,更能体现一个中医的临床水平。为了进一步研究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让更多有经方、经典名方临床应用经验的  相似文献   

3.
《中医杂志》2012,(13):1080
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是千百年来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最能体现中医药学实用价值的精华,至今仍为广大临床医生所运用。能否用好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能否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如何选择合理用量,更能体现一个中医的临床水平。为了进一步研究方药剂量  相似文献   

4.
《中医杂志》2012,(11):900
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是千百年来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最能体现中医药学实用价值的精华,至今仍为广大临床医生所运用。能否用好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能否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如何选择合理用量,更能体现一个中医的临床水平。为了进一步研究方药剂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标记、信息提取、文本聚类及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原文中关于用量策略文本进行挖掘研究,初步总结出经方的6条用量策略,体现了经方用量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证实患者体质、年龄、疾病、证候、症状等均是药物剂量的影响因素,提示医生处方时应对其进行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6.
关于《伤寒论》经方用量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方临床疗效取决于用量的把握,经方用量在张仲景用药量与现代规定药物常用量之间的权衡值得思索。研究表明,介于原载用量与现代药典规定用量之间的中间剂量,既能取得比药典剂量更好的疗效,又基本不逊于原载用量的药效。经方用量应在原载用量与现代常用量之间依个体选择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7.
该文对《伤寒论》中的制剂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明确经方制剂的工艺参数,为经方制剂的研究开发提供文献依据与技术支撑。内容包括经方制剂的方药剂量,经方制剂的溶媒,经方制剂的辅料及经方制剂的工艺参数。经方制剂中方药的剂量不同于药典剂量,例如,其1两约为15.625 g,1升约为200 m L。经方溶媒包括2种:水和酒。其中水又分为"水""东流水""甘澜水""浆水""井华水""潦水""麻沸汤""泉水";酒分为"酒""白酒""清酒""苦酒"。辅料有米、蜜2种。经方散剂有2种制备工艺:全方为散和异捣筛合治之散。经方丸剂有3种制备工艺:全方直接制丸、方药经过提取后再进行制丸、方药粉碎后加入适宜的辅料进行制丸。经方汤剂有6种制备工艺:酒剂,麻沸水剂,粳米剂,蜜煎剂,水煎剂及猪膏煎剂。该文对方药剂量、溶媒、辅料及制备工艺等制剂研究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系统梳理,明确了经方制剂的工艺参数,可以为经方制剂的研究开发提供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是千百年来我国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最能体现中医药学实用价值的精华,至今仍为广大临床医生所运用。能否用好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能否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更能体现一个中医的临床水平。为了进一步研究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让更多有经方、经典名方临床应用经验的医生参与  相似文献   

9.
《中医杂志》2012,(16):1350
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是千百年来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最能体现中医药学实用价值的精华,至今仍为广大临床医生所运用。能否用好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能否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如何选择合理用量,更  相似文献   

10.
《中医杂志》2012,(18):1530
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是千百年来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最能体现中医药学实用价值的精华,至今仍为广大临床医生所运用。能否用好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能否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如何选择合理用量,更能体现一个中医的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一般以"仲景方"作为经方的概念范围,对于经方的理论特点则甚少讨论。较多观点认为经方"药少精炼、功专力宏",但这是相对于临床处方而言,而时方亦有此特点,经方与时方界线不清。若从经方自身深入分析,可知经方的药味加减严谨,一药变化即成新方;比例严谨,加减一药方中剂量亦变;剂量严格,比例不同亦为新方。由此进一步讨论,经方的特点在于"方与方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同方药之间的关系,经方的价值在于整体的理论体系,而非零碎的用方经验。因此,临床上如何处方才算使用经方还必须要严格按照原方的要求,对药物组成以及剂量比例有所遵从,除原方外更重视原意。提倡经方实际是倡导对于整套中医经典理论的高水平掌握。  相似文献   

12.
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方剂药物用量从原来的不确定、不精确到《伤寒杂病论》用量的相对精确,体现了医学的发展。由于历代度量衡的变迁、医家对于经方的应用见仁见智,形成了后世对于经方剂量折算的不同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方的准确继承。《伤寒杂病论》剂量折算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经方剂量的确定应有其事实根据,并且要以疗效为基础。通过对医家有关论述、现代度量衡考证等进行认识,同时辅以实证的方法对经方剂量折算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被后世称为"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1])。《伤寒论》中的所记载的处方也被称为经方,而经方中药物的剂量一直是古今医家探讨的热点。"中医治疗的巧处在量上,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因而研究经方剂量目前仍有诸多不同见解与认识。1汉代药物用量《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历经朝代变迁、度量衡的差异,因而对其中的药物剂量古今折算问题长期以来有颇多争议。关于重量《汉书·律历志上》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中药剂量难以把握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策略:①结合现代考古学成就,掌握古代不同时期度量衡单位与现代中药剂量单位的转换关系。②以经方、名方为基础,正确体会其用量。③根据病变部位、药物性质选择药量。④组方要药少而精。⑤积极吸收现代药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方药剂量直接影响中医药临床疗效。开展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的重要目标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量,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本文就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核心概念:"随证施量"及"剂量阈"进行初步阐释,并对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方法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及方药剂量理论基本框架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由于中医方药本身的复杂性,方药量效关系研究中也存在诸多难点和谜团,亟待学者们深入研究,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医杂志》2011,(16):1350
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是千百年来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最能体现中医药学实用价值的精华,至今仍为广大临床医生所运用。能否用好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能否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更能体现一个中医的临床水平。近年来经方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引起国际上  相似文献   

17.
《中医杂志》2011,(17):1440
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是千百年来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最能体现中医药学实用价值的精华,至今仍为广大临床医生所运用。能否用好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能否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更能体现出中医的临床水平。近年来经方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与重视。为了推动经方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人类疾病治疗与预防中的重大作用,让  相似文献   

18.
经方作为中医传承的精华一直被人们所沿用,但要提高临床疗效,药物用量亦是重中之重.历来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的说法.历代医家关于量效关系都有其认识,仝小林院士在继承经典的同时发展了独特的方药用量策略,系统的阐明了量与效的关系及临床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仝小林院士以经典名方为基础,采用现代科学技...  相似文献   

19.
从经方中的用量、现代临床中的用量、现代研究成果等方面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吴茱萸使用剂量存在的问题,由此分析《药典》有关中药剂量的局限性以及《药典》修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药对为古代医家的经验总结,药对已成为现代临床中常用的相对固定的配伍组合。对中药药对的理论包括经方药对、药对配伍原则,单味药配伍他药、不同配比剂量的临床应用,以及药对配伍的现代医学研究、药对用量比例的有效成分研究等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药对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