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手术治疗的24例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随访资料.手术采用腓骨后外侧切口,按外踝-后踝-内踝-下胫腓联合顺序进行复位固定.结果:24例患者随访6~20个月,中位数1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4周,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评分,优21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8%.结论: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使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踝关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李雄峰  庄汝杰  管国华  黄胜 《中医正骨》2012,24(1):24-26,3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82例,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对患侧与健侧踝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并对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时的踝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时患侧踝关节功能明显差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86,P=0.000);术后12个月时患侧踝关节功能接近健侧踝关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9,P=0.240).术后12个月时患侧踝关节功能较术后6个月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769,P=0.000);术后12个月时健侧踝关节功能也较术后6个月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19,P=0.000).结论:对损伤进行准确的评估、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合适的固定方法、恢复完整的关节面和关节的稳定、术后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提高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疗效,有效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三踝骨折是踝部骨折中较严重的关节内骨折.踝关节是负重关节,如对踝关节认识不足,处理方法不当,将会导致创伤性踝关节炎,影响踝关节功能.本院2004年8月-2008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患者3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三踝骨折是骨科常见的关节内骨折,陈旧性三踝骨折踝穴受到严重破坏,多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腓骨短缩,并且关节内形成瘢痕及肉芽组织,使手术治疗更加复杂和困难.2001-2006年我院共收治陈旧性三踝骨折21例,均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肖文庆  杜海峡  程立军  姜瑞 《中医正骨》2012,24(7):48-49,51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1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18 ~52岁,中位数33.5岁.左侧20例,右侧16例.踝关节高度肿胀并发生张力性水疱12例,下胫腓联合分离9例.均为新鲜性骨折.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患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 ~14个月,中位数11.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10 ~16周.无骨折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2例因未及时取出固定下胫腓联合的螺钉而导致螺钉断裂,其中2枚螺钉均断裂1例,1枚螺钉断裂l例.根据Baird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良5例,可2例,差1例.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准确、固定牢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葛生浩 《中医正骨》2008,20(9):66-66
踝关节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亦呈上升趋势。由于老年患者大部分患有骨质疏松症,踝关节骨折后常存在骨折断端严重粉碎及骨折断端缺损,多数患者还伴有其他多种内科疾病,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我们于2001年3月至2007年8月,共收治新鲜老年踝关节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26例,根据不同骨折状况给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36个月,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筋骨结构关系。方法:选择41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患者,拍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在X线片上测量外踝向外移位距离、外踝向后移位距离、外踝短缩距离、内踝向下移位距离、内踝向外移位距离、后踝向上移位距离及距骨倾斜角,并分析内、外、后踝移位距离与距骨倾斜角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外踝向外移位距离、外踝向后移位距离、外踝短缩距离、内踝向下移位距离、内踝向外移位距离、后踝向上移位距离及距骨倾斜角分别为(3.50±2.09)mm、(3.09±2.02)mm、(5.26±3.36)mm、(6.03±5.07)mm、(2.91±3.09)mm、(2.66±2.30)mm、(5.09°±4.25°)。经相关分析,距骨倾斜角与外踝向外移位距离、外踝短缩距离、内踝向下移位距离、内踝向外移位距离均呈正相关(r=0.430,P=0.050;r=0.666,P=0.000;rs=0.561,P=0.000;rs=0.360,P=0.021),与外踝向后移位距离、后踝向上移位距离不存在相关关系(r=-0.115,P=0.473;rs=0.174,P=0.276)。以距骨倾斜角为因变量,以外踝向外移位距离、外踝短缩距离、内踝向下移位距离、内踝向外移位距离为自变量,最终建立的回归方程为:距骨倾斜角=0.269+0.462×内踝向下移位距离+0.597×外踝短缩距离-0.379×内踝向外移位距离,内踝向下移位距离、外踝短缩距离、内踝向外移位距离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551、0.472、-0.275。结论: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中,距骨移位与内、外踝骨折块移位之间均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中内踝骨折块向下移位与距骨移位的相关性最强。临床应用手法复位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时,应充分利用距骨与内、外踝骨折块之间紧密的筋骨结构关系,以获得更好的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8.
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10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甄理 《中医正骨》2001,13(1):33-34
自1994~1998年,作者采用闭合整复外固定的方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106例,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6例中男59例,女47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17岁。骨折部位左踝49例,右踝57例。按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类及分度标准〔1〕分,度骨折44例,度骨折62例。开放性骨折4例,均为由内向外开放,无明显污染。外伤后至入院时间1小时~9天。2 治疗方法2.1 复位方法 开放性骨折先行清创缝合,然后按闭合骨折整复固定。方法是:患者仰卧位(以左侧发病为例),助手双手抱患肢小腿中上1/3处。术者右手握患肢足背、左手握患肢后跟,同时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三踝骨折的一种新方法。方法:对52例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吸收螺钉结合钢板内固定,术后适当的外固定加功能锻炼。结果:经平均3年随访,疗效优42例良10例。结论:对三踝骨折行可吸收螺钉加外踝钢板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3月至2013年1月,对37例三踝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29例,女8例.年龄21 ~ 63岁,中位数39岁.闭合性损伤32例,开放性损伤5倒.根据踝关节骨折的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18例、旋前外展型10倒、旋后外旋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8h至13d,中位数8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踝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37例患者中5例失访,其余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32个月,中位数21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3 ~ 17周,中位数15周.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痘.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3、良7例、可2例.结论:手术治疗三踝骨折,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1.
肱骨外髁骨折为儿童肘部常见骨折,发生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临床上易发生漏诊、误治致肱骨外髁骨折为陈旧性骨折,造成骨折不愈合及肘关节功能障碍。自2005年6月至2007年9月,作者采用钢针张力带内固定方法治疗因误诊误治导致的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20例,经随访,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三踝骨折是踝关节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 ,是旋转暴力和内外翻暴力综合作用下所造成的 ,因此移位大 ,韧带损伤重 ,且由于是关节内骨折 ,要求达到解剖复位 ,所以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现将我院处理此类骨折的经验介绍如下。1 选择有经验的助手 踝关节骨折复位时需要踝关节处于牵引足背屈 90°位。所以 ,石膏固定时极其不便。复位失败往往是由于石膏固定不当造成的 ,术者与助手间配合的熟练程度是整复成功的关键。2 纠正后踝的移位 后踝骨折多为撕脱骨折 ,骨折片小。如有纵向暴力作用时后踝骨折片则较大。明确损伤机制后 ,选择不同的牵引方向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具体方法及疗效,并且手术后的疗效紧密随访.方法:37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按Lauge-hansen进行分型,全部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结果:根据Cedell标准评定,优27例,良9例,差1例.结论: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能够获得骨折解剖复位,最大限度恢复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少,是临床上针对该复杂骨折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孙成长  陶志东 《中医正骨》2009,21(10):43-45
我科自2003年10月至2007年10月,采用踝前小切15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患者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旋前,后外型三踝骨折内固定治疗观察,分析失败原因。方法:我院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共行旋前/后外型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32例,对手术失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观察3~15个月,多数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有4例治疗结果不理想,出现关节疼痛、僵硬、关节炎等。结论:在行旋前/后外型三踝骨折内固定术时,重视每一个治疗环节,恢复患者的正常踝穴关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金鹏  白永哲 《河北中医》2012,34(6):850-851
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负重屈戊关节,关节结合紧密,以屈伸为主要动力方向,以负重为主要功能.三踝是指内踝、外踝、后踝,三踝骨折是踝关节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属于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如果治疗不当,不能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位置关系,极易影响关节的稳定性,造成创伤性关节炎.2003 - 03-2010 - 09,我们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患者43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孙正水 《中医正骨》2006,18(7):51-52
踝部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复位要求高。自2003年5月~2005年3月,我们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移位的踝部骨折82例,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三踝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7.62±0.42)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4.68±3.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踝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后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1~68岁,中位数45.5岁;均有踝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骨折分型为KlammerⅡ型18例、KlammerⅢ型22例,KlammerⅡ型者Die-punch骨块直径均≥2 mm;均合并外踝骨折。观察骨折复位和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9个月,中位数16.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3~25周,中位数18.5周。术后6个月CT检查示关节面解剖复位31例、功能复位4例、移位>2 mm 5例。关节面复位较差的5例中,2例出现足趾屈趾畸形,采用肌腱延长术治疗后好转;其余3例未做特殊处理。均无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参照Tornetta等提出的Pilon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本组优23例、良12例、差5例。结论:对于Die-punch骨块直径≥2 mm的KlammerⅡ型和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采用后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复位、愈合较好,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踝关节骨折脱位常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早期手术治疗常能达到解剖复位。但有部分病人因早期治疗不当,常导致后期踝关节失稳。如何恢复踝穴的稳定,避免后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是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我们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2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