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热休克凋亡的人自体大肠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大肠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诱导DC,并用重组人粒细胞-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介素4(IL-4)刺激活化,经热休克凋亡自体大肠癌细胞致敏制备DC疫苗。将26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DC疫苗治疗组13例,化疗对照组13例。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免疫功能、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DC疫苗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8^+及NK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后的CD3^+、CD4^+/CD8^+及NK细胞比率,P〈0.05;DC疫苗治疗后血清IL-2/IL-12/IFN-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组,P〈0.05。结论大肠癌术后行热休克凋亡自体大肠癌细胞致敏的DC疫苗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与HBV-DNA联检在乙型肝炎患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对162例HBV感染者及47名健康对照组血清采用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FQ-PCR定量检测HBV-DNA。结果:162例HBV感染者血清中,HBV-LP浓度与HBV-DNA拷贝数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s=0.64,P〈0.001),不同HBV-DNA拷贝数组别间HBV-LP浓度存在差异显著性(P〈0.01);HBV-LP与HBV-DNA、HBeAg间均关联显著(P〈0.01)。HBV-LP与HBV-DNA、HBeAg间阳性率均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HBV-LP阳性率为84.57%,较HBV-DNA、HBeAg均敏感。其中HBV-LP在HBV-DNA阳性组中阳性率为91.18%(93/102),DNA阴性组中阳性率为73.33%,均较HBeAg高;在58例HBV-DNA和HBeAg共同阴性的HBV感染血清中,HBV-LP检出42例阳性。结论:血清HBV-LP浓度与HBV-DNA联检有利于提高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疾病进程、疗效与预后判断的血清学诊断与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自体树突状细胞(DC)对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例12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采用自体 DC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抽取患者静脉血5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加入含 GM-CSF和 rhIL-4的培养基,隔日换液,培养至第6天加入 HBsAg,4 h后加入 TNF,继续培养1 d收获 DC。取 DC 2 ml,皮下注射和静脉输注各1 ml,连续3个月。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检测肝功、HBV-DNA 定量及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并将两组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6个月后检测患者 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0.62%(23/75)和21.4%(11/51),自体 DC联合恩替卡韦治疗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优于单纯恩替卡韦的治疗。HBV-DNA 滴度检测治疗组为500拷贝/ml,对照组为1400拷贝/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 DC联合恩替卡韦治疗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优于单纯恩替卡韦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癌(RCC)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C)与同源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的DC-CIK细胞对RCC的杀伤活性。 方法: 将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DC经RCC(786-0细胞株)抗原致敏后与同源CIK细胞共培养,实验分3组:RCC抗原致敏DC与CIK共培养组(A组),未致敏DC与CIK共培养组(B组),单纯CIK组(C组)。流式细胞仪检测DC及CIK免疫表型。MTT法检测3组效应细胞对786-0细胞杀伤活性。 结果: 效靶比 20∶1 时,A、B、C组对786-0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70.64±8.26)%、(53.40±7.33)%、(46.64±6.01)%,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以前列腺癌PC3细胞作靶细胞对照,A组对786-0及PC3细胞的杀伤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RCC抗原致敏DC与CIK共培养后的DC-CIK细胞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RCC的杀伤特异性和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也是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由DC活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主要对DC参与抗肿瘤的机制,DC与肿瘤免疫逃逸的关系及近年来DC在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DC为基础的肿瘤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1)免疫治疗:肿瘤抗原体外冲击致敏DC后回输体内;(2)基因治疗:以目的基因转染DC后回输体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和DC2)相对数量特点。方法采集健康人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静脉抗凝全血,利用荧光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的特异性标记为Lineage^-HLA-DR^+CD11c^+,DC2的特异性标记为Lineage^-HLA-DR^+CD123^+;电化学发光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2相对数量高于健康人近两倍,但缺少统计学意义,DC1相对数量在两者间没有差别;血清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2相对数量显著增高(P=0.002),差异存在于与HBeAg阳性患者和健康人比较中(分别D1.2=129,P〈0.01;D2.3=108,P〈0.05),而在上述3组中DC1相对数量无差异(P=0.183)。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2增加与HBeAg血清转换有关,提示DC2可能有抑制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是否诱导被动致敏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ASMCs)凋亡。方法:将人气道平滑肌细胞用哮喘患者血清被动致敏后,用SNP(NO的供体)干预,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生长率的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SNP对被动致敏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MTT法测定:SNP+哮喘血清致敏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哮喘血清致敏组细胞存活率(n=5,P<0.05)。(2)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SNP干预的被动致敏的HASMC组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哮喘血清致敏组(n=4,P<0.01)。(3)流式细胞术测定SNP+哮喘血清致敏组的HASMCs凋亡率明显高于哮喘血清致敏组(n=4,P<0.05)。结论: SNP 能抑制被动致敏的HASMCs的增殖,并且能诱导被动致敏的HASMCs凋亡,这种作用可能与治疗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黄蟅虫丸抑制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破血逐瘀经典方剂“大黄蟅虫丸”对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方法: 将乙型慢性肝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大黄蟅虫丸,对照组使用甘利欣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透明质酸(HA)、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蛋白(L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与球蛋白比(A/G),并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血清LN、Ⅳ型胶原、ALT、AST均显著下降(P<0.01),但治疗组LN、Ⅳ型胶原水平下降较之对照组更明显(P<0.05),而对于ALT、AST,两组治疗后无差异;另经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A、PCⅢ水平下降(P<0.01),A/G水平升高(P<0.01),而对照组的血清HA、PCⅢ、A/G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大黄着蟅虫丸对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汪付兵  李瑞炎 《微循环学杂志》2011,21(4):37-38,42,8,11,12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乙肝(CHB)患者血清白介素-27(IL-27)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将33例CHB患者分为轻度组(12例)、中度组(11例)和重度组(10例),分别检测各组血清IL-27水平以及谷丙转氨酶(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又根据血清乙型肝炎病DNA(HBV-DNA)载量,将患者分成HBV-DNA低载量组(≤105拷贝数/ml)和高载量组(>105拷贝数/ml),比较两组IL-27水平差异。结果:CHB各组血清IL-27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重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不同HBV-DNA载量组血清IL-27水平有显著差异,低载量组显著高于高载量组(P<0.05);CHB患者血清IL-27水平与ALT和GGT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23和0.664,P<0.01)。结论:IL-27水平升高与CHB严重程度有关;IL-27在清除患者HBV感染的同时也造成其肝细胞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 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正常对照、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 结果: 正常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分别为2.3±1.1、3.7±2.3 和6.9±4.1,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外周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1.5±7.2) ng/L、(40.8±31.2) ng/L和(77.6±33.3) ng/L,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水平与血清IL-6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γ=0.618,P<0.05。结论: TLR4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型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态。免疫应答既可清除病毒,同时亦导致肝细胞损伤,甚至迫使病毒变异。目前研究证实,在HBV感染中存在抗原提呈功能的缺陷,特别是DC功能的缺陷,而且这种特异性的免疫调节和抗原提呈功能缺陷导致感染HBV后会成为HBV携带状态。利用DC强大的免疫功能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很可能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手段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状态与HBV载量的关系。方法:采集23例CHB患者和8例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使DCs增殖、成熟,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DCs表面CD80、CD86、HLA-DR及ICAM-1的表达;以ELISA法检测DCs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将培养成熟的DCs与HBsAg共同孵育,用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与自体PBMCs共同培养,在培养结束前12小时加入^3H-TDR,收集细胞,以β液闪计数仪测定cpm值;同期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CHB患者外周血HBV载量。结果:患者DCs表面CD86、HLA-DR和ICAM-1的表达水平,DCs的抗原提呈能力及其分泌IL-12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D80、CD86、HLA-DR及ICAM-1的表达与HBV载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分别为P〈0.01、P〈0.01、P〈0.001和P〈0.001);DCs的抗原提呈能力及其分泌IL-12的水平也与HBV载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分别为P〈0.001和P〈0.01)。结论:CHB患者外周血DCs的成熟和功能存在障碍,DCs的功能状态与血液中HBV的载量密切相关,并可能对HBV的清除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表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数量及表型的改变,并对其与肝功能、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检测37例慢性乙肝患者和21例健康人肝功能及血清HBV DNA水平,并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进行体外诱导培养,促使其发育成DC,计数其数量并检测膜表面分子的变化。分析DC数量及表型与肝功能、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且其膜表面分子CD83、CD86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在慢性乙肝患者中,DC数量、DC膜表面分子CD83和CD86与血清HBV DNA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肝功能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DC数量减少及成熟障碍,这种改变与肝内炎症反应程度不相关,但与乙肝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的复制水平呈负相关,提示DC参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HBV的清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4 0和CD80表达与其抗原呈递功能的关系 ,为进一步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分离培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DC ,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面CD4 0和CD80的表达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两组DC的功能。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表面CD4 0和CD80的表达较健康人低 ,刺激同种异种T细胞增殖反应也较健康人低。结论 :乙肝病毒感染可通过抑制患者DC表面CD4 0、CD80等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 ,从而使其抗原呈递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5.
人树突状细胞体外经HBsAg刺激后的抗病毒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人树突状细胞(DCs)经表面抗原(HBsAg)刺激、体外诱导自身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后,对2.2.15细胞中HBeAg和HBsAg的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分化、诱导人外周血PBMC中的DCs,在DCs成熟前加入纯的HBsAg刺激,将成熟后的DCs体外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培养,同时不加HBsAg刺激的DCs与T细胞共培养、T细胞加纯的HBsAg共培养以及单纯T细胞作对照,5 d后收集T细胞,分组加入2.2.15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收集第1天、3天、5天和7天的培养上清液,检测其HBeAg和HBsAg的分泌情况。结果经抗原刺激后的DCs可以有效提呈病毒抗原,正常人与慢性乙肝患者负载抗原后的DCs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cpm分别为(46 700±7 850)和(38 628±5 427)]明显高于未负载抗原的DCs[cpm分别为(40 450±4 645和33 924±4 498)]及对照组PBMC[cpm分别为(5 947±476)和(5 089±233)],P<0.01。负载抗原的DCs有强烈的免疫应答活性,并且其免疫刺激能力似乎与负载的抗原量成正比;经抗原刺激激活的T细胞可以有效地抑制HBeAg的表达,但对HBsAg未发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体外经HBsAg刺激后的DCs可有效地提呈病毒抗原,并可进一步激活T细胞产生,同时能显著地抑制2.2.15细胞上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为载体的含有HBV—S、C或X基因的重组病毒(rAAV—HBV—S,C,X)感染正常人树突状细胞的效率。方法分别构建含有HBV-S、C和x基因的从v质粒,在293细胞中包装成重组病毒,测定病毒滴度。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的第1天分别用rAAV—HBV—S、C、X和作为对照的293细胞裂解液感染刺激单核细胞,感染后的单核细胞在GM-CSF、IL-4和TNF-α作用下继续培养7d获得成熟的树突状细胞。用RT-PCR及流式细胞仪细胞内染色检测HBV基因的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重组rAAV—HBV—S、C、X的病毒滴度可以达到10^7拷贝/ml,用重组病毒分别感染树突状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的树突状细胞可表达相应的HBV基因RNA,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约90%的树突状细胞有相应HBV蛋白的表达。结论rAAV-HBV可有效感染树突状细胞,提示可以通过该途径刺激树突状细胞提呈抗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抗原在体外活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及诱导特异性T细胞应答的能力.方法 用无血清培养基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培养DC,在DC成熟前,分别加入HBsAg多肽、HBcAg多肽刺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用液闪计数仪观察DC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用ELISA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IL-12的分泌水平.结果 经HBcAg多肽刺激DC的CD86表达率为(92.20±5.18)%,明显高于HBsAg多肽刺激组(76.19±3.90)%和未加抗原组(62.37±4.24)%,P<0.01;经HBcAg多肽刺激组DC诱导同种异体静止T细胞增殖的能力每分钟液闪计数值cpm为34 326±3088,明显高于HBsAg多肽刺激组20 306±2897和单个核细胞组3454±409,P<0.01;经HBcAg多肽刺激组DC MLR中IL-12(348±42.8)ng/L,分别高于HBsAg多肽刺激组(226±30.6)ng/L和未加抗原组(116±15.6)ng/L,P<0.01.结论 使用HBcAg多肽刺激DC可比HBsAg多肽更有效地提呈病毒抗原,提高诱导特异性T细胞应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体外培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树突状细胞(DCs),检测其经过亚硒酸钠作用后功能的改变。方法:(1)建立用人重组粒细胞-单核细胞刺激集落因子(GM-CSF)、人重组IL-4、人重组IFN-α等细胞因子诱导、AIM-V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方法。(2)收集慢性乙肝患者30例外周血,每份血分成2份,在诱生中不加亚硒酸钠处理者为乙肝组,加硒者为加硒组。健康献血者18例为对照组。(3)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MTT法检测DCs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MLR)及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12的分泌和GSH-Px、MDA的活性。结果:(1)DCs分泌IL-12水平和刺激淋巴细胞反应能力:乙肝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加硒组比乙肝组高 (P<0.05)。(2)DCs细胞内的GSH-Px、MDA的活性:GSH-Px活性乙肝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加硒组高于乙肝组和对照组(P<0.05)。MDA的活性乙肝组明显高于加硒组、对照组(P<0.05)。结论: 乙肝患者DCs功能缺陷可能与HBV感染DCs后产生的氧自由基损伤和GSH-Px过度消耗有关。体外经亚硒酸钠作用后的乙肝患者的DCs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可望为以后基于DCs的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认为,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耐受是乙型肝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作为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DC)无论数量不足还是功能缺陷都将导致HBV在体内的持续感染。Toll样受体(TLR)是当前免疫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Dc的TLR存在表达异常,这可能是导致乙型肝炎慢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