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干扰素(IFN)-α相关的血细胞减少症较为常见,并可能受剂量影响。我们对一组确定为基因型1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队列进行了基因组关联研究,寻找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白细胞减少症的遗传因素。方法:参加IDEAL研究(共3070名)中1604名患者进行遗传学检测。试验入选标准包括:血小板计数≥8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500/mm3。样品基因信息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和安慰剂对照临床设计试验。将合格的1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中药基本方治疗,对照组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中药安慰剂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皮下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900~1 200mg/d;中药开水冲服,2次/天)。[结果]治疗组中1例患者因出现神经性耳鸣出组,对照组中1例因中性粒细胞持续低于0.5×109/L出组,最后纳入统计分析共有128例,其中对照组61例,治疗组67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率(cEVR)、持续应答率(SV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肝功能(ALT)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w、24w、48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药后随访24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出现干扰素不良反应,治疗组在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中性粒细胞下降及血小板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优于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并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增加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前言: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肝移植术后的处理问题很复杂,普通干扰素治疗通常无效。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肝移植术后HCV复发并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的一项回顾性分析。方法:我们对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5mg.kg-1.wk-1)联合利巴韦林(400~600mg/d)治疗至少48周的肝移植受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记录所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白细胞减少症(<750/mL),贫血(血红蛋白<8g/L)并记录随后是否采取输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利巴韦林减量等治疗措施,以及抑郁。根据肝脏的生化学指标升高、组织学检查发现炎症和使用COBA…  相似文献   

4.
张树平  尹卫东 《山东医药》2007,47(29):99-99
药源性血液学反应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临床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2×10^9/L定义为粒细胞减少症,〈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近年来,我们收治干扰素致粒细胞减少症患者12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2例不明原因发热(体温36.2~36.9℃)、乏力不适、头痛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22—23岁。因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期间出现,故全部隔离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0.5μg/kg每周一次联合利巴韦林750~1050 mg/d,或普通干扰素α-2b 3 MIU每周3次联合利巴韦林750~1050 mg/d.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3.8%,而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8.1%,两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相当(P=0.966).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而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但是没有与干扰素α-2b聚乙二醇化相关的特有的新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期间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症发生率及其与临床感染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399例CH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ANC减少症、临床感染的发生率及其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临床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期间251例患者发生ANC减少症(ANC<1.50×109/L),占62.9%.其中,轻度ANC减少症[ANC ( >0.75~<1.50) x109/L]132例;中度ANC减少症[ANC(0.50~0.75)x 109/L]103例;重度ANC 减少症( ANC<0.50×109/L) 16例.399例CHC患者中,80例(20.1%)发生临床感染,其中14例发生重度感染.伴有ANC减少症患者的临床感染发生率为19.9% (50/251)与未伴有ANC减少症的患者[20.3% (30/1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07,P=0.933).调整PEG-IFNα-2a剂量患者的临床感染发生率为21.5%(31/144),与未调整剂量患者[19.2% (49/25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07,P=0.580).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P =0.021)、糖尿病(P =0.004)和肝硬化(P =0.012)是影响CHC患者发生临床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HC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临床感染的发生与ANC减少症无明显关系.年龄、糖尿病和肝硬化是预测CHC患者发生临床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长效干扰素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NFα-2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n=30例),普通干扰素组采用普通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n=30例),均分别于治疗4、12、24、48w及治疗结束后24w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长效干扰素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90.0%,显著高于普通干扰素组的56.7%(P〈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均有发热、肌肉酸痛、脱发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下降等,但长效干扰素组发生发热和肌肉酸痛比率分别为36.7%和33.3%,显著低于普通干扰素组(90.0%和93.3%,P〈0.01);长效干扰素组中性粒细胞下降明显高于普通干扰素组,在4~24w尤其明显。结论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疗效显著优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比较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加安慰剂治疗HIV感染合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868例未用过干扰素或利巴韦林治疗的HIV感染合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周)加利巴韦林(800mg/d)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老年CHC患者(〉t60岁)(N:16)与中青年CHC患者(〈60岁)(N=46)接受PEG—IFNα-2a 180μg/周,利巴韦林800—1000mg/d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线、病毒应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差异。结果老年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P=0.044,OR(95%CI)=3.264(1.005~10.599);P=0,000,OR(95%CI)=2.875(1.935-4.271)]。两组患者SV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CHC患者年龄与SVR率无明显关联。结论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CHC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丙基硫氧嘧啶致粒细胞减少症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丙基硫氧嘧啶(PTU)致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近两年门诊有完整记录的64例PTU致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粒细胞减少症多数发生在服药后2-8周,且与PTU的剂量有关。多数病例有头昏、乏力的临床症状。全部病例继续使用PTU,加用口服升白药或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均恢复正常,无1例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结论 PTU起始剂量不宜超过300mg/d,使用头1-2个月内应密切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口服升白药或注射G-CSF对白细胞恢复是有效的,并可避免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干扰素α-1b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安全性、耐受性及经济-效益比。方法 8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另26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结果在治疗4周和12周时,干扰素α-1b治疗患者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8.6%和61.6%,显著低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组的38.5%和84.6%(P﹤0.05);在治疗48周和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时,干扰素α-1b治疗患者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79.1%和76.7%,与聚乙二醇干扰素组的92.3%和84.6%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扰素α-1b治疗组成本/效果比为13959.6,显著低于聚乙二醇干扰素组的54241.1;治疗期间两组ALT复常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扰素α-1b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轻于聚乙二醇干扰素。结论在我国目前国情下,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101例慢性丙肝患者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10.6~15.0mg/(kg·d),疗程48周,分析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初始HCVRNA定量、ALT及GLU等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virologicresponse,SVR)的影响。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总的SVR率为50%,其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 response.RVR)和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 response,EVR)患者实现SVR达100%,未获得RVR和EVR患者实现SVR为19.35%;高BMI值、发生脂肪肝的患者不容易达到SVR,而糖化血红蛋白、初始HCVRNA载量高、GLU、ALT及性别对SVR无影响。结论RVR、EVR可以预测SVR;BMI、是否合并脂肪肝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获得SVR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利巴韦林治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4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予皮下注射PegIFNα-2b 80 μg/周(体重<60 kg,剂量为50 μg/周)和口服利巴韦林(300 mg,3次/d),应用PegIFNα-2b前后1天各皮下注射G-CSF 200 μg,治疗24周并随访24周.结果 7例因依从性差、1例因严重皮疹而终止治疗.余16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其中仅1例出现轻度胸骨疼痛,无1例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或严重感染.在应用G-CSF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即升至干扰素适应范围内;治疗期间每周第7天平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1.49±0.32)×109/L;治疗结束后第12、24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抗病毒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恢复正常.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治疗终点病毒学应答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1.2%、75.0%、62.5%.结论 G-CSF联合PegIFNα-2b、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安全地应用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  相似文献   

14.
正【据《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8年6月报道】题: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我国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一项3b期临床研究结果(作者Wei L等)索磷布韦是HCV NS5B RNA聚合酶的核苷类抑制剂。这项3b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我国基因1、2、3或6型丙型肝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既往治疗方案和能否应用干扰素,基因1型或6型丙型肝炎患者接受索磷布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12周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1型感染患者为难治型,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标准方案疗效欠佳.近来,直接抗病毒药物研制成功,陆续上市.第一代以N S3/4A蛋白酶抑制剂为主,但其仍需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及利巴韦林.随后,以NS5A抑制剂,NS5B聚合酶抑制剂为主的无干扰素方案陆续出现.Harvoni,VIEKIRA PAK等复合制剂已获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上市,这种高疗效、短疗程、不良反应小的直接抗病毒方案,为难治型患者和有干扰素及利巴韦林使用禁忌者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6.
罗生强 《肝脏》2011,16(1):71-72
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始于1998年。单用普通干扰素(IFN)治疗丙型肝炎的持续病毒应答(SVR)仅16%,而加用利巴韦林治疗后SVR提高到41%[1]。另有报道[2-3],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SVR为18%-39%,而联合利巴韦林后的SVR上升至54%-56%。  相似文献   

17.
陈尉华  陆伦根 《胃肠病学》2006,11(7):446-447
近10年来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最初的单用α干扰素治疗发展为α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到近几年来提倡采用聚乙二醇化(Peg)干扰素α-2a或2b加上利巴韦林治疗,使得持久病毒应答率(SVR)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认为Peg干扰素α-2a或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是最有效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α干扰素或复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效果均优于单用α干扰素。  相似文献   

18.
白留江 《肝脏》2014,(4):299-300
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可引起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如不积极治疗可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标准治疗方案,本文对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5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肝病科就诊的42例CHC患儿被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分别接受重组干扰素α-1b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观察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38.1%、81.0%、90.5%和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7%、52.4%、69.1%和64.3%(P<0.05);在治疗4周、12周和48周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ALT复常率分别为59.5%、73.8%和83.3%,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47.6%、69.0%和81.0%,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患儿流感样症状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国产干扰素治疗组(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CHC近期疗效较好,但副反应较大,需要根据情况,及时处理,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慢性丙型肝炎(CHC)不同抗病毒药物及方案的疗效与副作用,以优化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策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动态观察、比较经典治疗组(普通干扰素α/利巴韦林)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利巴韦林组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PEG-IFNα-2a/利巴韦林组与经典治疗组比较,其快速应答率高,早期的不良反应相对少而轻,对不良反应的总体耐受性好,疗效高并且稳定。结论: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方案较优,治疗中密切观察处理不良反应、施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提高总体疗效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