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与其生存质量的关系,为预防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提高护理人员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存质量量表(WHOQOL-100)对285名护理人员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并由其自行评价过去1年内是否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工作场所暴力类型及原因。结果180名(63.16%)护士在过去的一年里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基层医院护士是否受到工作场所暴力其生存质量的总体状况、心理、环境、精神支柱维度的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工作场所暴力与生存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对护理人员的生存质量有影响,应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工作场所暴力对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的影响。方法抽取上海市宝山区3所二级以上医院护理人员904人,应用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问卷、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69.91%的护理人员曾遭受暴力,其中遭受躯体暴力8.41%,心理暴力61.50%。遭受心理暴力组护士情绪疲倦感、工作冷漠感及成就感低落程度显著高于未遭受心理暴力组,遭受躯体暴力组护士情绪疲倦感及工作冷漠感程度显著高于未遭受躯体暴力组(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场所暴力是护士情绪疲倦感和工作冷漠感的影响因素,领悟社会支持是护士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护理人员遭受医院场所暴力的发生率高,工作场所暴力加剧工作倦怠感;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暴力事件,提高护士的社会支持度等,维护其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3.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机构中暴力事件以护理人员发生的概率最高。介绍国内外护患暴力、护士间暴力研究的现状及护士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出现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异常。提出应分别从加强沟通、护士自身、政策、医院管理寻找对策,以期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设计调查表,对广州市16所医院273名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73名急诊科在职护士心理暴力发生率为87.91%,其中78.75%的受害者多次遭受暴力。辱骂与威胁是心理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心理暴力更容易在小医院发生。护士站是急诊科发生心理暴力的常见工作场所;60.42%的急诊心理暴力事件发生在晚/夜班。急诊科护士处理心理暴力的主要方式是耐心解释(64.58%)和忍让回避(45,42%);27.50%的受害者未将暴力遭遇告诉别人。心理暴力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病人(或其陪同者、探视者)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肇事者酗酒或药物滥用、候诊时间过长等。病人亲属和病人本人是主要肇事者。结论心理暴力以极高发生率存在于急诊科护士人群。需针对医院特点开展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应对措施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防范心理暴力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现状,为有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以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量表对荆州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997名在岗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总分(97.11±23.74)分,组织管理维度得分率(71.30%)高于暴力事件处理(70.49%)、暴力预防(6...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等级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差异性,为针对性开展WPV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分别选取苏州市2所三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护士1 305人和63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二级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69.94%)显著高于三级医院(62.61%),且语言攻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二级医院护士听说过工作场所暴力等4个条目认知率显著低于三级医院护士,对医院鼓励上报、有处理工作场所暴力科室等4个条目选择率低于三级医院护士(P0.05,P0.01)。结论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象较普遍;二级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高于三级医院护士,但暴力认知(及对所在医院暴力事件处理方式的评价)低于三级医院护士。应加强对二级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关注,加强暴力应对培训,提升医院管理部门对暴力事件的重视,从而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对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原因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我院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提出有效地应对策略.方法:对我院急诊科护士进行一般资料的调查,并详细询问2011年1月~2012年8月所遭受的工作场所的暴力.结果:在此期间急诊科护士均遭受过工作场所的暴力,在护士自身、急诊科环境、患者的宣教等方面都要积极地做出应对策略.结论:工作场所的暴力时刻威胁着急诊科护士身心的健康,医院管理部门应积极地采取措施,保护急诊科护士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8.
不同科室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不同科室护士在医院工作场所遭受暴力状况,为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及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自编医务人员医院暴力发生状况调查问卷,对171名护士进行有关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因肇事者醉酒、药物滥用、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患者引发的暴力,急诊科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病房(P0.05,P0.01);普通病房因患者病情无好转而引发的暴力发生率显著高于急诊科(P0.05);急诊科施暴源来于患者、患者家属或朋友显著高于普通病房(均P0.01);急诊科遭受暴力类型中躯体冲突、威胁性事件或姿势有2种躯体损伤情况显著高于普通病房(均P0.01);急诊科护士无助感和缺乏安全感显著高于普通病房(均P0.01);未受过正规防范工作场所暴力知识培训的急诊科护士显著多于病房护士(P0.01)。结论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问题较为严重,应加强法律、法规、防范暴力知识的培训及心理疏导,以有效防范医院暴力事件发生,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科室护士在医院工作场所遭受暴力状况,为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及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自编医务人员医院暴力发生状况调查问卷,对171名护士进行有关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因肇事者醉酒、药物滥用、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患者引发的暴力,急诊科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病房(P〈0.05.P〈0.01);普通病房因患者病情无好转而引发的暴力发生率显著高于急诊科(P〈0.05);急诊科施暴源来于患者、患者家属或朋友显著高于普通病房(均P〈0.01);急诊科遭受暴力类型中躯体)中突、威胁性事件或姿势有2种躯体损伤情况显著高于普通病房(均P〈0.01);急诊科护士无助感和缺乏安全感显著高于普通病房(均P〈0.01);未受过正规防范工作场所暴力知识培训的急诊科护士显著多于病房护士(P〈0.01)。结论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问题较为严重,应加强法律、法规、防范暴力知识的培训及心理疏导,以有效防范医院暴力事件发生,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修订版调查哈尔滨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1 597名护士。结果哈尔滨市护士1年内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61.2%,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辱骂、威胁、躯体攻击、性骚扰。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务、聘任形式、认为暴力事件可以避免的认知、受益于培训、保安在病区设点值班、夜间工作区域灯光明亮、医院对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重视程度、医院鼓励及时上报和医院对暴力事件处理得当是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哈尔滨市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象普遍存在,建议医院、传媒、国家政府部门联合进行综合干预,以减少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董宁  朱丹 《护理学杂志》2009,24(3):10-12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临床护士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与人口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两级抽样法抽取成都市3所三甲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585名,运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和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对象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平均得分为71.58±20.12,其中人际关系得分最高,而身体活动、健康责任得分较低。护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自觉身体状况、每月自由支配的资金、是否参加过健康促进课程是影响其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因素(P〈0.05。P〈0.01)。结论综合医院临床护士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欠佳,护理管理者需注重护士的身体活动和健康责任,加强举办健康促进相关课程,以增进护士的健康生活理念和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综合医院临床护士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临床护士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与人口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两级抽样法抽取成都市3所三甲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585名,运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和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平均得分为71.58±20.12,其中人际关系得分最高,而身体活动、健康责任得分较低.护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自觉身体状况、每月自由支配的资金、是否参加过健康促进课程是影响其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因素(P<0.05,P<0.01).结论 综合医院临床护士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欠佳,护理管理者需注重护士的身体活动和健康责任,加强举办健康促进相关课程,以增进护士的健康生活理念和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张慧  刘华平  绳宇 《护理学杂志》2020,35(18):75-78
目的 编制护理人员职业偏差行为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 在文献回顾与访谈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偏差行为分类体系形成量表原始条目池;对9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后形成原始量表。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国家级护理学习班的临床护士3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形成的量表包括5个维度 21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5个,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1.816%。量表的各因子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r)为 0.650~0.871(均P<0.01),各因子之间的r为0.340~0.609(均P<0.01);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 0.975,量表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7,奇偶折半信度为0.897,重测信度为0.846。结论 护理人员职业偏差行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护理人员职业偏差行为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4.
乳癌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社会支持与乳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据其结果提出护理对策,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80例乳癌患者进行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问卷调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乳癌患者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得分较低,可获得的社会支持较高;社会支持与其生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社会支持与乳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护理过程中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改善护理效果,提高乳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家庭功能的关系,为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EORTC)的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核心问卷3.0(QLQ-C30)和家庭功能APGAR问卷,对68例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家庭功能进行调查。结果癌症患者的总健康状况及功能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常模,而症状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常模,家庭功能与情绪功能呈正相关,患者家庭适应度与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呈正相关,家庭亲密度与社会功能呈正相关,家庭功能与患者的机体疼痛、便秘存在负相关,家庭适应度与失眠呈负相关(P<O.05,P<O.01)。结论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较低,其生存质量与家庭功能密切相关。护士需有效地帮助癌症患者提高家庭支持功能,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状况,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活质量测定简表 (WHOQOL BREF)和社会支持量表对5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30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生活质量及社会 支持状况调查和评定。结果肝硬化组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总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1);生活质量与 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63,P<0.01);社会支持低的患者其生活质量也较低。结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了 解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状况,尽可能调动社会支持系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返岗位对严重烧伤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复诊的严重烧伤患者按是否重返岗住分为重返岗位组(n=43)和未重返岗位组(n=53),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和各维度因子分。结果重返岗位组的生活质量总分显著高于未重返岗位组(P〈0.05);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各因子分中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运动与感觉功能、正性情感、认知功能、自尊、工作与学习、业余娱乐生活、婚姻与家庭和生活质量总评得分重返岗位组显著高于未重返岗位组(P〈0.05,P〈0.01)。结论重返岗位能提高严重烧伤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质量,能重返岗位可作为衡量严重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护士工作家庭冲突及其与工作倦怠、工作绩效的关系,为进一步平衡护士工作与家庭、预防工作倦怠、提高工作绩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工作倦怠量表、工作绩效量表对重庆市万州区1094名执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工作家庭冲突评分3.04±1.23,工作-家庭冲突评分3.14±1.29,家庭-工作冲突评分2.85±1.52;不同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医院级别的护士工作家庭冲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工作家庭冲突显著影响护士的工作倦怠(P〈0.01),对工作绩效没有影响。结论护士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家庭;中突,工作家庭冲突是护士工作倦怠的预测值。管理层需重视护士群体的工作家庭冲突并采取平衡策略降低冲突水平,从而预防和降低护士的工作倦怠,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