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110例病变累及1—3个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结核中毒症状,3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后凸畸形。一期行前路病灶切除减压,自体髂骨肋骨和同种异体骨椎体间植骨,“K”钢板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给予12~18个月抗痨治疗,观察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下肢疼痛麻木消失,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2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植骨块及内固定钢板位置良好,椎体序列及高度恢复良好。随访1~7年,平均4.2年,复发8例,经处理后痊愈。结论采用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有利于病变切除彻底,椎管减压彻底,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 相似文献
2.
《临床军医杂志》2018,(4)
目的探讨Ⅰ期单纯后路不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解放军202医院骨科收治的55例胸椎、腰椎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后路长节段固定短节段后侧或后外侧融合术,术后抗结核化疗12个月。其中,32例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但不进行前方坏死病灶的清除操作。结果本组55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25.6±25.7)min和(187.0±98.4)ml。术后6个月复查,所有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均恢复正常;术后无脑脊液漏,2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无混合感染;未见患者出现植骨不融合,内固定均无明显松动,后凸畸形均无明显加重,无翻修手术;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窦道,无感染性脑脊髓膜炎发生,无脊髓损伤出现瘫痪加重情况,无结核复发。术后所有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有神经功能障碍者,平均改善1.37个等级。后凸畸形无明显进行性加重,胸椎、腰椎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5.8°改进为术后平均16.7°,末次随访平均后凸角为17.9°,有1.3°丢失。结论不清除椎体病灶后路长节段固定短节段后侧或后外侧融合可以有效治愈脊椎结核,主要作用为控制感染、纠正后凸、维持矫正值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讨论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手术前后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总结76例采用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治疗及手术配合经验,强调手术前后临床观察与护理重点。结果:76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无植骨块脱出、塌陷及不愈发生,优良率达100%,结论:此类手术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稳定性,提高植骨的融合率和减少了手术后的并发症,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有很好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
胸腰段结核合并截瘫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在椎管减压病灶清除,同期内固定的选择上各有特点。我院从1999~2003年对胸腰段结核合并截瘫者21例,在病灶清除椎管前外侧减压椎体间植骨同期行脊柱钢板内固定,依靠内固定器械重建脊柱稳定性,经术后1年以上随访,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从近年来国内外期刊陆续发表的文献和国家公布的结核的发病情况看,结核病发病率,包括脊柱结核呈明显回升趋势。对于脊柱结核的治疗,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开展了一期手术病灶清除、脊髓神经减压,同时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是,一方面,患者和非结核系统医护人员对结核病的治疗缺乏系统、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盲目追求外科手术治疗,在诊疗过程中采取了一些非规范的,甚至错误的诊疗方法,导致漏诊、误诊、误治,使患者病情恶化。现将我院收治的脊柱结核256例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脊柱结核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胸腰椎结核 34例行后路椎弓根器械内固定、一期或二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 ,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 9个月 ,并随访 3~5年。术后 2~ 4周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 ,4~ 8周红细胞沉降率基本正常。术后 4~ 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 ,脊柱后凸平均矫正 15°。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束后随访 2~ 4年 ,结核病灶无复发。作者认为脊柱结核手术中应用椎弓根器械固定 ,术后能立即恢复脊柱稳定性 ,免除患者长期卧床之苦 ,且脊柱后凸矫正理想。经椎弓根内固定能够促进结核病灶愈合和提高脊柱结核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11.
12.
V. Rathakrishnan MBBS DMRD FRCR Thajunnisa Hassan Mohd MBBS DMRD FRCR 《Skeletal radiology》1989,18(4):267-272
Various authors have reported differences in the 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skeletal tuberculosis in the coloured patient. W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the radiographs of 71 patients with proven skeletal tuberculosis seen in our hospital, over a 6 year period. Sclerotic bone reactions and periosteal new bone formations were unusual findings but multiple bone involvement occurred about 15% of our patients. There was also a high in incidence of tuberculosis of the ankle and foot compared to that reported in white Caucasian patien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活动期颈椎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14例活动期颈椎结核患者口服抗结核药物2~3周后实施手术治疗,均采用右侧颈前入路、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颈前路钉板内固定术。术后3—5d在颈托保护下起床活动,维持颈托外固定10周左右,坚持口服抗结核药物6~9个月。结果:14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颈肩部的疼痛不适消失,颈椎畸形矫正,生理弧度基本恢复正常,1例合并四肢不全瘫痪的患者术后2周内四肢的瘫痪症状逐渐消失。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无局部结核病灶复发,椎间植骨均骨性愈合,颈椎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螺钉拔出及断钉等情况发生,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基本正常。颈椎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5.00分上升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16.57分。结论: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前路钉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活动期颈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保留终板的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椎体终板在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 将 2 1只家犬按 4 ,8,1 2周 3个时相点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7只。采用自身对照 ,在每只犬的 2个腰椎间隙制成保留终板 (实验组 )和不保留终板 (对照组 )的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模型 ,应用组织学、生物力学的方法对两组的植骨愈合情况进行比较 ,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植骨界面的新生血管情况 ,同时比较两组标本的抗压性能。 结果 (1 )术后 4周时实验组的植骨愈合情况差于对照组 ,8周时趋于相等 ,1 2周时无差别。 (2 )术后 4周时实验组新生血管数量少于对照组 ,8周时差别减小 ,1 2周时两组基本相等。 (3)引起实验组植骨间隙 1mm位移时的抗压强度大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保留终板的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且终板的保留不会对植骨愈合的整体进程有明显影响 ,因而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刘向东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10,(10):25-28
目的探讨单纯结核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稳定性未完全破坏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成人胸、腰椎脊柱稳定性未完全破坏脊柱结核患者53例,男29例,女24例;年龄22~73岁,平均36.2岁;病史3~48个月,平均17个月。按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1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行彻底的清除病灶术,实验组行单纯结核病灶清除术,平均随访38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疗效、并发症和经济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较重且费用明显增加(P均〈0.01)。结论脊柱结核单纯病灶清除术对于脊柱稳定性未完全破坏的患者,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仍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后路复位内固定并行伤椎植骨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爆裂性骨折使用AF或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经伤椎椎弓根向伤椎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同种异体骨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32例468椎,手术后椎体高度即刻恢复100%的319椎;95%以上80椎;90%以上60椎;80%以上的9椎。398例获得随访,随访10月~8年,伤椎均获得骨性愈合,脊柱稳定性及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胸、腰椎椎体骨折经AF或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伤椎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同种异体骨的疗效确切,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7.
徐招土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2,3(1):25-27
目的:探讨CT对脊椎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结核CT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脊椎结核的主要有CT表现有:骨质破坏、骨质硬化、死骨形成和椎旁软组织肿块或脓肿。碎裂型骨质破坏和椎旁软组织肿块或脓肿是脊椎结核的典型CT表现。结论:CT能对脊椎结核做出准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寰枢椎后路三种组合固定技术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临床评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估寰枢椎后路三种组合固定技术治疗C1~2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2年8月至2008年3月,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寰枢关节不稳68例.(1)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32例,其中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20例(陈旧骨折7例,新鲜骨折13例),Ⅲ型新鲜齿状突骨折6例,寰椎横韧带断裂4例,先天性游离齿突并寰枢椎不稳2例;(2)采用经寰椎后弓椎弓根螺钉联合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治疗20例,其中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关节向后脱位8例,向前脱位4例,齿状突骨折不愈合2例,Ⅲ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关节不稳3例,寰枢关节前脱位伴横韧带断裂3例;(3)对1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经牵引已达复位的可复型及经口前路松解后牵引复位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经颈后路Apofix椎板夹和C1~2关节突螺钉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结果 (1)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32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120枚,其中有3例在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因后弓细小发生破裂,改用寰椎侧块固定.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术后CT显示2例一侧枢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椎动脉孔,另1例枢椎螺钉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均无症状,未发现与螺钉有关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32例患者均获随访6~42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JOA评分13.2~16.8分,平均14.8分.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均已达到骨性融合.(2)采用寰椎经后弓椎弓根螺钉联合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治疗20例患者共置入枢椎椎板螺钉32枚,枢椎椎板螺钉位于椎板中,无偏斜.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20例随访6~14个月,平均11.2个月.术后X线片未见明显颈椎不稳、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性愈合.(3)16例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无神经症状加重表现.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6例随访8~26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在3~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脊髓功能改善优5例,良8例,有效2例,无变化1例,无加重患者.内置物无松动、断裂.结论 寰枢椎后路三种组合固定技术是治疗上颈椎疾患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固、固定节段短和三维固定的优点,在临床应用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组合固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髌骨张力带内固定术、钢丝“8”字固定+四周环抱术、部分切除术及改良式部分髌骨切除术治疗老年移位性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59例老年移位性髌骨骨折,其中24例髌骨中部横断骨折,采用张力带内固定术:16例髌骨粉碎骨折采用钢丝“8”字固定+四周环抱,5例髌骨下极骨折采用髌骨部分切除术;11例髌骨下极骨折和3例上极骨折采用改良式部分髌骨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2-6年,按陆裕朴评定标准,张力带内固定术组:优18例,良3例,可3例;钢丝“8”字固定+四周环抱术组:优12例,良1例,可3例;部分切除术组:可3例,差2例;改良式部分髌骨切除术组:优13例,良1例。结论张力带内固定术与钢丝“8”字固定+四周环抱术是治疗老年移位性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治疗关键是解剖复位、稳妥固定及早期非负重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0.
缝匠肌蒂骨瓣植骨治疗45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解决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较易发生骨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难题,自1980年3月~1992年5月采用缝匠肌骨瓣嵌入植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45例.其中4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最短2年,最长12年,平均随访时间5年6个月.疗效评定:优24例,良12例,优良率90%.骨折愈合38例,愈合率95%;骨愈合时间3~12个月,平均5个月.2例骨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骨愈合后迟发性股骨头节段性塌陷.股骨头坏死率10%.认为此术式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