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总结肺隔离症诊断及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对鞍山市铁西医院1999年6月至2008年4月手术和病理明确的18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诊断肺囊肿伴感染综合征10例、肺隔离症6例、支气管肺癌2例。全组均行手术治疗。行左下肺叶切除11例,右下肺叶切除5例,右隔离肺切除2例。异常血管源于胸主动脉11例、腹主动脉7例。结果均行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本病常反复发生肺部感染,好发于肺下叶后基底段(尤其是左肺下叶),治疗以手术为主,应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异常血管及胸腔粘连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隔离症的诊断和治疗及术中大出血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收治的7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3年3月-2006年10月治疗肺隔离症7例,术前6例行增强CT检查,其中2例见异常血管进入病灶诊断为肺隔离症,4例误诊而术中出现大出血.1例行MRI检查并确诊.叶内型6例,行肺叶切除;叶外型1例,行隔离肺切除.病灶5例位于左肺下叶,1例位于右肺下叶,1例位于左肺上叶.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肺隔离症术前误诊率高,提高术前诊断率及肺下叶切除术中想到可能存在肺隔离症,是预防术中大出血的关键.手术治疗肺隔离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它用于临床诊断肺隔离症的作用。方法对8例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美国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将图像传输至AW4.5工作站,进行MPR、MIP、SSD及VR重建。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8例肺隔离症病灶。1例位于右下叶,7例位于左下叶,异常体动脉供血4例来自胸主动脉,1例来自腹主动脉。CT示降主动脉后方软组织密度肿块,2例肿块周围伴有肺气肿。平扫MRI示隔离肺组织在T1WI和T2WI较正常肺组织信号高的软组织块影,并显示了8例异常供血动脉,但未能显示其全貌、行程、分支及引流静脉。结论 MIP-SCTA对肺隔离症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有利于确诊此病和制订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动脉性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动脉性肺隔离症患者的CT影像特征.结果 4例均表现为左下肺基底动脉缺如,并可见1支异常血管约于第8胸椎水平起至胸主动脉左前侧,其分支分布于受累肺段;病肺支气管树连接正常,但有异常增粗纹理;3例病肺密度呈磨玻璃样增高;1例血管造影表现与CT相仿.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动脉性肺隔离症,同时可了解肺实质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肺隔离症的诊断、治疗体会。方法对手术治疗的16例肺隔离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肺隔离症极易误诊,常反复发生肺部感染,好发部位为肺下叶基底段,以左侧居多。手术治疗时需仔细处理异常血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诊断和治疗及术中大出血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14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04年10月~2007年10月治疗肺隔离症14例,术前12例行增强CT检查,其中4例见异常血管进入病灶诊断为肺隔离症,8例误诊而术中出现大出血。2例行MRI检查并确诊。叶内型12例,行肺叶切除;叶外型2例,行隔离肺切除。病灶10例位于左肺下叶,2例位于右肺下叶2例位于左肺上叶。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肺隔离症术前误诊率高,提高术前诊断率及肺下叶切除术中想到可能存在肺隔离症,是预防术中大出血的关键。手术治疗肺隔离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肺隔离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肺隔离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2例肺隔离症均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2例患者无症状;其余患者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咯血、胸痛和胸闷.4例术前诊断;其余18例术前误诊为肿瘤、囊肿、支管扩张或脓肿或肺炎.影像检查显示左下叶病变15例,右下叶病变5例.叶内型19例,叶外型3例.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肺隔离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增强、CT血管造影、选择性动脉造影对显示异常动脉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是肺隔离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董云  凌春华  季成  陈延斌 《安徽医药》2012,16(7):995-996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手术证实为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998年至今该院收治的28例肺隔离症,其中叶内型26例(92.9%),叶外型2例(7.1%)。叶内型多以咳嗽、脓痰、咯血和发热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叶外型多无症状,但部分伴其他畸形。术前确诊该症6例(21.5%),主要诊断方法为胸片、CT、MRA、选择性动脉造影。全组均为肺叶切除,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结论肺隔离症发病率低,易误诊及漏诊,诊断方法主要为X线、CT、MRI检查及主动脉逆行造影等检查方法,发现异常的主动脉供血血管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叶内型肺隔离症的诊断及治疗,提高对叶内型肺隔离症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和(或)手术诊断为叶内型肺隔离症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 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4~63岁,平均年龄36.3岁;病程中位数为4.2个月;7例术前诊断为叶内型肺隔离症,1例诊为肺部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1例诊为后纵膈肿物伴肺部炎症。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7例行常规开胸手术,1例采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1例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叶内型肺隔离症。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4个月,术后均生存良好,均无复发及死亡。 结论 叶内型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畸形,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征,容易漏诊及误诊;肺增强CT、三维重建及胸部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目前多采用VATS病变肺叶切除术,手术的关键是异常供血动脉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谈振国  陈亦江 《江苏医药》2004,30(12):914-915
目的 探讨肺隔离症(P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PS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肺隔离症患叶内型10例,叶外型2例;位于左下叶6例,右下叶4例,左上叶1例,纵隔1例。11例出现反复肺部感染。结论 CT、磁共振成像(MRI)和主动脉造影可显示异常动脉,叶内型可作肺叶切除,叶外型作隔离肺切除。  相似文献   

11.
肺隔离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永辉  李保庆  刘俊峰  姜涛  张葆勋 《河北医药》2009,31(19):2596-2597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肺隔离症患者23例,7例术前强化CT发现异常血管影而确诊,叶内型18例,叶外型5例,肺叶切除18例,隔离肺切除5例。结论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肺隔离症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诊断、分类及外科治疗。方法对9例临床病例的诊治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006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肺隔离症病例9例,男5例,女4例,发病年龄19—46岁,叶内型8例、叶外型1例,病变位于左肺7例,右肺2例,术前确诊率55.56%,均经手术治愈。结论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肺部先天畸形,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手术治疗为主,识别发病部位、查找处理隔离肺异常血管为术中关键,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韩学芳  耿左军  孙胜军 《河北医药》2012,34(22):3394-3396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2年1月确诊为肺隔离症的病例23例,通过回顾23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肺叶内型22例,肺叶外型1例。病灶位于左肺下叶20例,右肺下叶3例。胸部X线平片表现为类圆形或卵圆形团块影、斑片状高密度影和(或)伴有囊性低密度影。CT表现为肺野内软组织肿块、囊实性或囊性病灶,增强扫描19例可见异常供血血管,均发自降主动脉;引流静脉1例为奇静脉,19例为下肺静脉。结论肺隔离症以肺叶内型多见,最常发生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CT增强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为目前诊断肺隔离症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4.
肺隔离症7例临床分析福州肺科医院林铿强林开曦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疾病,在诊断上较困难,常误诊。手术时常因病肺有异常血管进入,易发生术中并发症。现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7例肺隔离症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叶内型肺隔离症(以下简称叶内型)5例,年龄8~15岁。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部CT平扫所能提示肺隔离症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CT胸部血管造影或手术证实的肺隔离症的CT平扫征象,寻求能提示肺隔离症的CT平扫特征。结果 40例肺隔离症中叶内型39例,叶外型1例,其中CT平扫诊断37例,正确率92.5%。36例叶内型主要表现为:双肺下叶肺内多发的囊性、实性或囊实性肿块以及不规则斑片状病灶,病灶与正常肺组织分界不清,大部分病例与支气管相通,并可见病灶由体循环的动脉分支供血。1例叶外型表现为左肺下叶内侧实性肿块,边缘光滑,与左肺下叶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晰,与支气管不相通,并可见腹主动脉一分支与之相连。结论肺隔离症的影像诊断以CTA为最佳,但其CT平扫有一定特征,其中薄层连续观察发现发自胸主或腹主动脉的动脉分支供血病灶是最直接证据,为进一步CT血管造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肺隔离症进行X线平片、cT检查及主动脉造影。结果X线平片示4例呈卵圆形、不规则长方形、密度均匀的密实阴影,CT片示2例呈类圆形密实影,本组6例患者经主动脉造影证实为肺隔离症。结论肺隔离症在X线上无特殊诊断意义。如多次肺炎发作或没有症状患者肺下叶后基底段有囊性或块状阴影,在诊断中应该考虑到有肺隔离症的可能,必要时行主动脉造影进行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1例经尸检证实的肺隔离症病例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对1例经尸检证实为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讨论本病279例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结果 叶内型219例(78.5%),叶外型37例(13.3%).未报道23例(8.2%).临床多有反复肺部感染.误诊率72.8%.选择性动脉造影或增强CT确诊率100%.结论 肺隔离症者应尽早行增强CT或血管造影确诊和手术.  相似文献   

18.
自1990-10~2002-08我院胸外科手术治疗肺隔离症9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9例,男6例,女性3例,年龄17~53岁,平均37岁。反复发作咳嗽,咳脓痰、发热5例,咳血或痰中带血3例,体检偶然发现肺内病灶1例。X线胸片示肿块影6例,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型,密度不均,边界清;囊性改变2例,以大片高密度渗出灶中多发空泡状影;1例表现为纹理增多,排列紊乱并有条索状阴影。病灶位于左肺下叶7例,左肺上叶1例,右肺下叶1例。病变直径6~12cm。经CT、MRI检查发现胸主动脉与病灶之间有异常血管相通者2例。本组术前诊断为肺隔离症仅2例,误诊为肺癌4例,肺脓…  相似文献   

19.
肺隔离症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桐  安若昆 《天津医药》1989,17(12):717-720
本文报告18例肺隔离症,男性稍多,中青年多见,平均年龄25.8岁,平均病程13.3年,叶内型16例,叶外型2例,均有源于体循环之异常动脉,其中1例多至6支,另1例伴有一支1.5cm 粗大静脉引流至膈肌(一般引流至下肺静脉),皆为国内外文献中所少见。X 线胸片表现大多数为下叶后基底段之单发或多发囊性病变,2/3在左下叶,只1例位于舌叶,2例叶外型病变呈团块状。10例(56%)术前误诊:6例误为肺囊肿,2例误为枝扩,1例误为肺癌,另1例误为肺大泡。故本文重点讨论了诊断和鉴别诊断。关于手术治疗,叶内型多行肺叶切除,叶外型行肺段或隔离病变切除。手术时小心分离粘连,看清异常血管,并应常规在下肺韧带内外侧寻找异常血管,先结扎,后切断,以防血管回缩或滑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肺隔离症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我科近2年确诊的2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隔离症大多数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胸痛、咯血等。2病例均确诊,主要诊断手段为胸片、螺旋CT平扫+增强及DSA。1例成功行介入治疗,术后无复发。结论肺隔离症极易误诊,诊断方法主要为胸片、螺旋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螺旋CT增强扫描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手术是本症最佳治疗方法,近年来介入治疗为微创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