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进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全军医院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的资料.选取接受急诊PCI的8878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接受IABP治疗分为IABP组(732例)和对照组(8146例).对两组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倾向配对分析对IABP组和对照组进行1:1倾向匹配,分析两组术中死亡、院内死亡、支架内血栓、出血等情况的差异.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通过1:1倾向匹配分析,发现两组术中死亡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ABP组的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4% vs 2.5%,P<0.05).结论 IABP不能降低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从全军心血管介入治疗管理系统中选取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8170例STEMI患者,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对患者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进行分层,探讨靶血管闭塞程度对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根据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将8170例患者分为两组:75%~99%狭窄(n=2191)和100%狭窄(n=5979).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 2%和3.0%(P=0.077).进一步根据症状出现至血管开通时间对患者进行分层,症状出现至血管开通时间<3h时,上述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和3.3%(P=0.436);症状出现至血管开通时间为3~6h时,上述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0%和2.9%(P=0.147);症状至血管开通时间>6h时,上述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4%和2.8%(P=0.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两个因素对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全军92家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8878例STEMI患者入选本研究.根据从发病到罪犯血管开通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开通时间≤3h(n=2999)、开通时间3~6h(n=2369)及开通时间>6h(n=3510).3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2.9%和3.0%(P=0.405).其中非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50岁的患者,若发病3h内接受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发生率为0.5%;若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70岁,超过6h才接受介入治疗,则院内死亡发生率可高达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罪犯血管开通时间相关,老年及前壁心梗患者是院内死亡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性别对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接受PPCI治疗的8878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137例,女性1741例,对其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性别差异对院内死亡率的影响.采用倾向评分校正不同性别患者年龄及合并症的基线资料差异后,进一步分析性别差异对院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P<0.05),合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心功能不全的比例较高(P<0.05),既往接受介入治疗的比例较低(P<0.05),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较高(P<0.05),血管开通时间较晚(P<0.05),术后发生出血事件的比例较高(P<0 05),且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4.4% vs 2.4%,P<0.001).采用倾向评分配对方法校正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及合并症数据资料后,不同性别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差异消失(男性vs女性:4.0% vs 4.4%,P=0.610).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女性并不是接受P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心功能不全、慢血流、术后出血是接受P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可能不是接受P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这一结论还需要大规模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的建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的影响.方法 参照国际胸痛中心协会的要求建立胸痛中心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救治流程.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2015年5月-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为观察组,未建立胸痛中心之前2014年1-12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对照组,共入选患者1088例,观察组576例,对照组512例.采用回顾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观察组入院后进入胸痛中心,对照组在胸痛中心成立前入院进行常规救治.观察两组STEMI患者的一般情况、入院后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以及10min内首份心电图完成份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置入情况、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住院天数及院内死亡率等.结果 与胸痛中心成立前比较,胸痛中心成立后患者的疾病种类构成以及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第一份心电图平均完成时间缩短(P=0.001).观察组PCI支架置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2),入门球囊扩张时间(P<0.001)及住院时间(P=0.005)短于对照组,两组院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痛中心的建立有效缩短了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缩短了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性别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微循环阻塞(MVO)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83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住院期间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病3~15 d内行心脏磁共振。根据有无MVO将患者分入有MVO组和无MVO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有MVO组的性别比例、不同性别的MVO体积占左室总体积的百分比[MVO(%LV)]和MVO体积绝对值(ml)[MVO(ml)];分析急性STEMI患者发生MVO的影响因素,性别对有MVO组不同亚组的影响。结果 有MVO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男性、前壁梗死、急诊PCI、起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0/1级比例均高于无MVO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无MV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急诊PCI、起始TIMI血流0/1级、白细胞计数、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随访期间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我院2008年7月-2012年11月确诊为STEMI,并于住院期间接受PCI治疗的连续病例,观察患者随访期间存活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影响存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共入选3551例患者,最长随访5年,中位随访时间406[179~892]d,随访期间共106例患者死亡.Kaplan-Meier曲线法估测此类患者5年生存率为88.6%.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糖尿病、卒中、血压异常、肾功能不全、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增高、左室舒张末内径、贫血、前壁心梗、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PCI并发症等是随访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完全血运重建可降低死亡风险.结论 STEMI患者即便PCI治疗成功,远期死亡发生率仍较高.减少PCI并发症、早期完全血运重建是降低随访死亡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男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本院2005-09~2011-06因急性心肌梗死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417例,男234例,女183例,统计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急诊PCI成功率,住院病死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的2种临床类型分布在男性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为主。冠状动脉造影男性与女性均以3支病变为主(63.0%7 vs 0.6%,P=0.160),单支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双支病变明显多于女性(24.3% vs 13.7%,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累及部位、手术成功率和院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通过探讨男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异同,有助于男女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现、诊断及治疗,有助于其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栓抽吸(TA)在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8年12月至2014年6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3 016例STEMI患者,其中,239例患者为术者预先计划使用TA(TA组),2 777例患者采用常规球囊预扩张(常规组)。分析两组术中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血流TIMI分级,PCI相关特点以及出院后1个月、1年临床随访情况。结果 TA组患者既往PCI史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罪犯血管病变部位比较,TA组近中段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远段病变比例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吸/球囊扩张后,TA组前向TIMI血流≥2级占94.1%(225/239),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7.8%(2 439/2 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术后,TA组前向TIMI血流≥2级占91.6%(219/239),高于常规组的87.8%(2 438/2 777),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择期PCI、球囊后扩张及住院期间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药应用情况比较,TA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入支架的总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A组患者植入支架的直径显著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组患者30 d及1年MACCE、出血事件发生率,以及30 d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常规组均呈降低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栓负荷重的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时选择性使用TA,能够改善术中及术后梗死相关动脉的血流情况,但不能改善患者近期和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选取共3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观察PCI术后并发症,总结常见并发症的种类、发病因素及护理方法.结果 通过严密观察,总结出再灌注心律失常、迷走神经反射、穿刺部位出血等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护理,配合治疗,患者症状能得到及时缓解,均康复出院.结论 加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病情观察,有助及时发现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李闯  储禹舜  吴国栋  张梅 《武警医学》2020,31(5):389-393
 目的 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并筛查Medline、Pubmed、Web of Science、Clinicaltrials.gov、知网、万方和SinoMed数据库中2019年6月前发表的文献,利用Jadad评分评估文献质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并利用Egger回归分析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13项研究,3617例患者,其中1817例接受了完全血运重建。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R=0.562,95%CI:0.47~0.68,P<0.001)、全因死亡(RR=0.654,95%CI:0.53~0.82,P<0.001)和再次血运重建率(RR=0.495,95%CI:0.36~0.68,P<0.001)均显著降低,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降低了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R=0.764,95%CI:0.60~0.98,P=0.034)。各项结果的发表偏倚不显著。结论 完全血运重建能够降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和再次血运重建率。对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全血运重建可以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CI术联合替罗非班对STEMI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并分析其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于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实施PCI术的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11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8)和实验组(n=58)。对照组与实验组均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实验组冠脉内予以替罗非班,对照组不予以替罗非班。1个月后,比较观察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不稳定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心力衰竭、死亡)、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及T波峰-末间期(Tp-Te)、Tp-Te离散度,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预后高危因素。结果 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实验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p-Te、Tp-Te离散度较实验组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良好组的年龄≥65岁、心功能分级≥Ⅲ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有冠心病家族史、有吸烟史、病变部位为前壁梗死型、冠脉病变≥2支以及未联合替罗非班为PCI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无胸痛急性心肌梗死268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无胸痛急性心肌梗死(NCPAM I)和有胸痛急性心肌梗死(CPAM 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1 4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根据发病时有无胸痛主诉分成无胸痛组(NCPM I组,268例)和有胸痛组(CPM I组,1 178例)。结果:NCPM I组比CPM I组发病年龄大[(68.25±9.57)岁比(62.53±8.69)岁,P<0.05],女性占的比例较大(42.9%比30.1%,P<0.001),伴有糖尿病(DM)者较多(38.1%比20.1%,P<0.001),既往有心衰史者较多(28.7%比11.8%,P<0.001);NCPM I组院前延误的时间较长[(7.78±2.74)h比(5.02±1.47)h,P<0.05],接受再灌注治疗者较少(56.3%比74.5%,P<0.001),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较低(41.8%比56.1%,P<0.001),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者较多(P<0.05),住院病死率较高(15.2%比8.3%,P<0.05);而冠心病家族史、烟酒史、高血压史、职业、梗死部位分布、血脂、血尿酸、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功能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无胸痛症状人群比有胸痛症状人群年龄较大,合并症和并发症较多,就诊较晚,再灌注治疗率较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Chest pai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aints of patients presenting at emergency departments. However, the most appropriate diagnostic evalu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but without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remains controversial, and differs greatly among institutions and physicians. At our institutio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can be admitted to an internist-run hospitalist service, a private attending service, or a cardiologist-run Chest Pain Unit.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admitted with chest pain based on admitting service. Methods  The charts of 750 patients (250 consecutive patients per service) with a discharge diagnosis of chest pain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Chest Pain Unit were younger and had a lower prevalence of know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ypertension, or diabetes, but a similar prevalence of other risk factor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groups. Sixty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in the Chest Pain Unit underwent stress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as their primary diagnostic modality (vs 22% and 12% of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ist and private services, respectively; P<.001). In contrast, 35% of the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ist service underwent rest echocardiography (vs 8% and 17% of patients in the Chest Pain Unit and private services, respectively; P<.001). Finally, 47% of the patients in the private service underwent coronary angiography as their primary diagnostic modality (vs 6% and 10% of patients in the Chest Pain Unit and hospitalist services, respectively; P<.001). The length of stay was shortest for patients in the Chest Pain Unit (1.4±1.2 days vs 3.9±3.4 days and 3.5±3.6 days in the hospitalist and private services, respectively; P<.001), even when corrected for patient age and number of risk factors. Readmission within 6 months was lowest for patients in the Chest Pain Unit (4.4% vs 17.6% and 15.2% in the hospitalist and private services, respectively; P<.001).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a highly protocolized chest pain unit, using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as primary diagnostic modality, results in a decreased length of stay and readmission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