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急诊患者针管回缩式静脉留置针推广应用中的作用。方法成立齐齐圈,通过现状把握、原因分析、目标设定、对策实施、效果确认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 (1)有形成果。急诊患者针管回缩式静脉留置针使用率由原来的4 3.5 0%提升至77.6 0%。(2)无形成果。圈员学会了品管手法,增加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使针管回缩式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得到推广,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血药浓度监测(TDM)及个体化服务项目的认可度。方法2019年1—7月,针对TDM每月监测例数较低,针对医生进行问卷调查,按品管圈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结果明确了影响TDM监测例数低的因素,通过品管圈活动拟定了一系列对策,有形成果方面,每月监测例数逐步提高;无形成果方面,圈员的品管手法、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显著提高了血药浓度监测及个体化服务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妇科人流管腔器械清洗质量,降低或杜绝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在科室质量管理过程中,针对人流管腔器械清洗质量存在问题,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科室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分析存在问题,探讨实施对策,共同解决问题。结果实施活动四个月后,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得到明显提升,经活动前后对比,人流吸管清洗合格率分别为86.99%和98.04%。结论通过品管圈管理工具的应用,科室全体圈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团队凝聚力、责任心增强,整体工作质量得到提升,人流吸管的清洗合格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住院患者口服药规范服用率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自2018年10月~2019年3月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口服药服用例次653例。其中295例为2018年11月我科开展管圈活动前口服药患者,设为实施前,2019年3月我科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口服药患者358例设为实施后。结果:品管圈实施前后口服药规范服用率明显提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品管圈活动,全体圈员不仅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了品管圈的手法运用,提高了圈员与圈员之间、圈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增强了信息和集体荣誉感。结论:品管圈活动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和成就感,促进护士主动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6,(5):667-668
目的观察品管圈管理对降低老年脑卒中患者误吸发生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我院2014年4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的50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误吸的临床资料,对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89例干预组患者进行误吸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误吸发生率,以及成立品管圈小组前后的圈员评分。结果品管圈干预后患者的误吸率由24.4%降至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干预后圈员评分由(18.2±6.5)分提高至(24.4±7.3)分,提升了34.1%。结论品管圈管理可降低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误吸发生率,使圈员总体评分得到了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2020,(2):215-218
目的探究品管圈降低复用性手术器械装配不规范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降低复用性手术器械装配不规范率"为主题、分析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分别统计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复用性手术器械装配不规范的状况、等待手术器械补充无效时间及圈成员评分情况。结果活动实施后复用性手术器械装配相关的指标不规范率低于实施前,等待手术器械补充的无效时间显著降低,圈成员无形效果评分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手术器械的装配管理工作,可降低复用性手术器械装配不规范率,提升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强化"患者安全"服务理念,加强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管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加强对滨海县人民医院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降低Ⅰ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调查该院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现状,查找造成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率低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加以实施,并评价对策的有效性。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该院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率由活动前的77.24% 下降到活动后的39.67% ,且圈员们的品管手法、自信心、积极性、责任感等无形成果均得到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可降低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运用品管圈PDCA循环管理方法管理气管插管患者。结果: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我院ICU气管插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2.28%降低至活动后的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效果显著,运用品质管理手法管理气管插管患者,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和积极性,确保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管理实践中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于2016年4月—2018年11月,在案例医院成立品管圈推进委员会,通过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培训、授课及实地指导等方式,严格按照品管圈4大阶段、10个步骤推进各圈开展活动,完成品管圈终期活动成果报告书并请专家评审成效。结果 2016—2018年共开展17个不同主题的品管圈,主要包括合理服药(3个)、医疗质量与安全(5个)、康复治疗(3个)、健康宣教(4个)、病案文书处理(2个)。有形成果方面,通过专家评审结题率100.0%,目标达成率平均值为121.0%,目标进步率平均值为83.2%,实际成效与预期成果相一致。无形成果方面,在圈能力、团队意识与个人能力、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和掌握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结论 精神专科医院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管理和院科两级管理模式的形成,有助于构建专科医院服务文化和服务品牌,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小儿静脉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3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前)静脉输液患儿839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4年1月~2014年3月(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后)静脉输液患儿841例作为实验组,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小儿静脉输液风险因素,探讨管理对策,制定解决方案。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后,实验组小儿静脉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减少了小儿静脉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了护理效果,保证患儿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品管圈,提高手术安全核查工作的执行力。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品管圈活动,分析手术安全核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标准化流程的建立、专业培训及医院建立有效地监督处罚制度等手段,提高医护人员对核查的认知力。结果使手术安全核查的执行力明显提高,由活动前的83.3%提高到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护理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品管圈(QCC)在提高神经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效果。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某院神经科62名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随机调查,观察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质量持续改进。结果QCC 活动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分别为80.00%、81.55%,均高于活动前(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分别为44.41%、46.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652、39.940,均P<0.01)。其中重点改善群体医生和护士手卫生依从率分别由活动前的42.68%、48.41%,提高至活动后的85.54%、78.38%。QCC 活动前依从率最低的手卫生时刻:医生为接触患者前(18.18%),护士为执行清洁/无菌操作前(28.00%),活动后分别提高至63.16%、60.00%。QCC 活动后目标达成率为138.43%,进步率为80.14%,圈成员在活动中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结论QCC 活动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培养医务人员团队精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在医院管理实践中,以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PDCA、品管圈、根本原因分析法、追踪方法学等管理工具,加强院科两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完善安全(不良)事件管理,促进评审标准落实,持续改进医院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提高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确立活动主题,监测2014年3月(活动前组)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分析导致手卫生行为不正确的原因,设立目标;2014年5月开始实施QCC活动,将活动前手卫生正确率与2014年9月(活动后组)进行比较。结果QCC活动前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834例次,活动后调查900例次,活动前后手卫生正确次数分别为360、714例次,活动后手卫生正确率高于活动前(79.33% vs 4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19,P<0.05)。本科室及外来学习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活动后均高于活动前(χ2分别为264.44、6.36,均P<0.05)。活动前后手卫生行为不正确的主要情况均为有手卫生指征时未执行。结论应用QCC对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门诊预约诊疗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生命圈”品管圈活动小组,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门诊预约诊疗服务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门诊预约诊疗选择率由37%上升至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品管圈手段,对提升门诊预约诊疗服务效果明显,有助于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应用品管圈(QCC)对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5-8月广西平果县人民医院未实施QCC活动的新生儿80例及新生儿工作室人员1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9-12月该院实施QCC活动的新生儿80例及新生儿工作室人员1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医院感染、工作人员不规范行为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7.50%,观察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工作室人员不良行为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规范操作,是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品管圈管理工具在电子医嘱执行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9年5月,由10名圈员组成QCC,设定主题为"提高电子医嘱执行正确率",按QCC活动步骤拟定活动计划,包括现况把握、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拟定与实施等,比较活动前后电子医嘱执行的正确率.结果 开展QCC活动后,电子医嘱执行正确率由实施品管圈改善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运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影响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因素,制订相应的活动计划及实施对策,将活动前后的输液外渗发生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等进行对比。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输液外渗发生率分别为10.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等。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降低了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提升了护士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等,规范了输液操作流程,在保障护理安全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品管圈对提升妇科护理人员在测量生命体征、发放口服药,做微波、红外线治疗等非无菌操作中,手卫生依从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8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期间科室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数据为研究组,另选取2017年9月-2018年4月未实施品管圈活动期间科室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数据为对照组,护理人员与研究组为同一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品管圈活动,比较两组实施效果。结果研究组洗手依从性为72.71%,对照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正确洗手率为81.95%,对照组4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开展品管圈后解决问题能力、凝聚力、QC手法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开展,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获得了较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