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军民融合模式下海上医疗救护演练中实战化伤员化妆技术,为建立军地融合模式下的海上医疗救护演练标准工作流程提供借鉴。方法 根据演练任务进行化妆用品准备;组织进行模拟伤员相关技能培训;制定标准化妆工作流程。结果 大批模拟伤员化妆组织有序、迅速,伤情模拟逼真,贴近实战,为实现海上医疗救护的实战化、模块化、信息化、标准化要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结论 实战化伤员化妆技术的实施有助于医务人员快速检伤分类、展开救治,更好的达到训练目标,从而提高医疗队员在现代战争海战伤的医疗救护能力。  相似文献   

2.
直升机高原应急医疗救护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一种高原搜救直升机的应急医疗救护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平战时搜救直升机对高原危重伤员的医疗急救。方法:根据M17B-7直升机的特点.研制了直升机高原应急医疗救护系统.系统由呼吸复苏与监护设备箱、急救背囊、保温袭和转运担架等组成。结果:研制的复苏与监护设备符合人体工效要求,高原急救背囊和保温袋的功能可满足对重症伤员综合急救复苏处置和复温、保温的要求。该系统能独立完成复合伤、多发伤的包扎、止血、固定等紧急处置,能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及有效的呼吸支持,可维持重症伤员生命体征检测和进行冻伤复温救治。结论:直升机高原应急医疗救护系统能独立开展对重症伤员的急救监护,具备良好的救治能力、野战生存能力.能够按勤务要求和部队建制体制编配.将为高原遇险人员的搜索和紧急救治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适应突发灾害事故、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及局部战争中伤员现场救护的需要,提倡和实施现代救护的新概念和技能,探讨流动便携式重症监护治疗(ICU)病房的创建与应用。方法:回顾与分析国内外有关突发灾害、载人航天航天员意外伤害及局部战争造成伤害的资料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我们多次参加医疗紧急救治的体会,从设备配置、人员强化培训及组织等方面创建了流动便携式ICU病房。结果:流动便携式重症监护治疗(ICU)病房在我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中得到了应用,能达到“快速反应、立体救护”的目的,能使危重病现场救治规则、卫勤保障原则更趋于合理,抢救成功率更高。结论:危重病特种伤目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及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最主要的杀手之一,现场急救需要“快速反直,立体救护”危重病现场急救新模式,流动便携式重症监护治疗(ICU)病房的创建可以达到这一目的,能够降低突发灾害及局部战争中伤塌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模拟仿真技术构建虚拟伤员,为大规模伤亡医院救治演练开辟新思路及方法。方法基于医院急救中心真实病例,构建虚拟伤员数据库,模拟大规模伤亡事件伤员。根据战争或自然灾害等不同条件,随机调用相应种类和数量虚拟伤员,进行救治模拟训练。结果参训人员应用虚拟伤员进行网上救治演练,实战背景逼真,可较快掌握大规模伤亡检伤分类、后送等救治要求和技巧。结论采用模拟仿真技术进行大规模伤亡医院救治演练,效果好,成本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卫勤保障的特点,重点对医院担负大批量伤员紧急救治组织与实施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并对医院现有的指挥结构、救治流程、救治组织等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应用,可在极短时间内造成大批量伤类复杂的伤员。在战时医疗救治体系中,对大批量伤员实施快速、合理和有效地分类,成为提高伤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1]。本研究在执行基地医院批量伤员救治演训任务中,为能使伤员快速分类,在前期准备、检伤分类救治流程,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化救护流程,为伤病员及时有效地救治奠定了基础。1一般资料以新形态战争为背景,模拟陆军某部在训练过程中遭受敌军空袭,伤员60名,均出现身体各部位不同程度爆炸伤。经驻地医护人员初步救治后送本基地医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020-02军队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在大批量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过程中的管理体系架构及排班模式进行探讨。方法对本次援鄂医疗队队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建立组织管理体系、进行岗前培训、大批量伤病员救治演练、实践中探讨排班模式的优缺点等。结果军队援鄂医疗队全面参与临床一线救治工作,通过组建初期的岗前培训、大批量伤病员救治模拟演练及采用滚动式排班模式,保证了护理人员身心休整,达到了工作质量的持续上升,目前实现了人员零感染的目标。结论必要的岗前培训、及时的大批量伤病员救治演练、合理的组织架构、滚动式排班模式,为后续援鄂医疗队人员的配置与工作展开提供借鉴与参考,同时也为日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队的组建与工作展开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适应未来战争伤员救治需要.研制在后送转运中为伤员进行急救处理和护理的救护包。方法:根据救治范围,确定救护包的功能、物品配备的种类及数量等;设计适合野战条件下使用的囊袋、包装,按功能划分6个模块,便于快速展开、救治、补给;到野战部队试用,参加作战演习。结果:研制出一种适合平战两用的后送途中便携组合式救护包。结论:便携组合式救护包能够适应现代化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伤员救治的需要,提供救护人员在前接后送途中为伤员进行救护处置。  相似文献   

9.
谈大批量伤员救治的卫勤保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未来战时大批量伤员的特点,提出其救治原则:组织指挥统一,信息管理自动化;救治流程优化,力量分工模块化;检伤分类快准,后送工作标准化;救治方案标准,医疗操作规范化。以分类后送组、手术组、抗休克组为代表,从编成与分工、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三方面,对各组在处置大批量伤员时的工作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汶川地震突发大批量伤员救治中的护理风险管理的作法。即在大批量伤员救治中,全面实施现场组织环节管理;检伤分类有效管理;分类、分区程序管理;调配护士合理管理;安全督导得力管理等。最大限度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确保大批量伤员救治中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1.
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现场应急救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急性中毒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突然、难以防护、影响范围大,因此,建立良好有序的应急组织、制定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果断有力的应急行动是急性中毒事故应急救援成功的关键。职业卫生服务部门的应急反应、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支持人员队伍、应急医疗队伍与当地医疗系统的紧密配合,构成了良好有序的应急反应组织体系;应急救援计划中制定医疗前的净化、分类及处理方案很重要,可以指导现场应急医疗与救援行动。应急行动之前制定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有效和详细的计划可以使应急行动变得迅速高效,可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及提高社会应急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务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星调查方式,对上海市金山区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应急救援的知识、态度、行为(简称“知信行”)等4个部分。【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1614份。医务人员应急救援知信行总平均得分为(4.01±0.83)分,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应急救援知识、态度平均得分分别为(4.07±0.80)、(4.21±0.70)分,处于较高水平;应急救援行为平均得分为(3.25±1.23)分,处于中等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科室、职业、医院级别、是否参加过应急培训、是否参加过应急演练是医护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知信行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金山区医务人员应急救援知信行总体处于良好水平,应急救援态度积极,应急救援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应加强不同年龄、职业、科室、医院级别医务人员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杭州市基层医务人员卫生应急知识水平及卫生应急能力现状,了解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务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救援能力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方法  采用修订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应急能力问卷,对杭州市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17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并从人口学因素和卫生应急知识维度对基层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杭州市基层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各维度评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急救能力(3.91±0.71)分、综合能力(3.87±0.64)分、应急知识学习能力(3.73±0.70)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和无职称人员相比,高级职称人员应急能力得分提高0.216分;相比未参加过卫生应急培训者,参加过卫生应急培训的基层医务人员的得分提高0.186分;相比未经历过应急救援活动者,经历过应急救援活动者得分增加0.177分;相比单位没有完整应急预案者,单位有完整应急预案的基层医务人员得分提高0.192分(P < 0.01)。应急知识维度中,医务人员“重大传染病的特点和应对措施”维度得分每增加1分,应急能力得分增加0.475分;“法律责任”维度得分每增加1分,应急能力得分增加0.136分(P < 0.001)。
  结论  杭州市基层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应加强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卫生应急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卫生应急知识,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急预案建设,强化应急演练,从而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通过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演练和保障实践,将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队编成若干模块,细化各模块人员编组、药材和装备配备、人员职责和分工、救治流程、处置和考核标准,加强针对性训练与考核,提高核事故医学救援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新冠疫情背景下社区医护人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调查分析,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卫生决策、医院管理决策等提供参考。方法 对广州市越秀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838名医护人员开展匿名问卷调查,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自评;对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问卷有效回收率99.16%;全区医护人员平均得分为193.23±30.56,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整体较好,各维度中“预防能力”得分最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具有应急救援经历”是其最大影响因素(F=14.617, P<0.001),其次是“应急培训经历”和“综合性医院工作经验”(F=14.617, P<0.001)。结论 后疫情时代应重点提升公共卫生应急预防能力,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应急救援培训演习、经验交流;优化基层社区资源配置,落实医护人员人文关怀;多方配合共建防御壁垒,提高居民应急救援能力与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和分析新疆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能力现状,为我区地市级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能力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填写调查表,信息平台信息填报的形式,收集调查单位的核和辐射基本信息、组织机构、专业人员、物资装备、卫生应急能力及培训与演练6个方面信息,调查表和信息平台填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结果 核和辐射应急预案的制定率依次为北疆、东疆和南疆,分别为90.48%、50.00%和46.67%。北疆、南疆和东疆调查单位中拥有应急设备依次为16.57、11.20和3.50台/单位,平均为12.79台/单位。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救援队伍中,医疗救治人员占60.87%,去污人员仅占9.57%,南疆缺乏人员去污和剂量估算技能的人员;综合救治能力,北、南和东疆依次为15.48%,10.00%和6.25%。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专家咨询队伍中,医疗救援人员占50.00%,去污人员仅占5.00%;综合技能率20.00至40.00%。2014至2016年,南疆和北疆核和辐射卫生应急合计培训和演练各6次,培训1098人次,参与演练132人。结论 新疆大部分地区的核和辐射应急能力均存在不足且有疆域差异。3个疆域的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体系和制度要尽快完善,配置相应应急设施和设备,45岁以下核和辐射卫生应急人员需要加强培训和演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岗位胜任力培训模式在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救援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某医院内部46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28例;年龄24~45岁,平均(35.28±2.3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医护人员23人。试验组采用的培训模式是岗位胜任力培训模式,常规组采用的培训模式是常规性培训模式。比较两组医护人员岗位胜任能力以及患者的反馈分值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培训后,试验组医护人员的响应时间、院内分诊时间、输液通道开通时间、抢救措施落实时间、完成分流时间、患者停留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两组医护人员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0.05),但试验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试验组患者标准化反馈分值高于培训前,(P<0.05),且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试验组和常规组对应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5.00%、77.50%,常规组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卫生时,对医护人员在应急救援培训中采用岗位胜任力的培训模式,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广泛应用于应急救援培训中。  相似文献   

18.
地震灾害紧急医学救援卫勤保障模式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单位的抗震救灾卫勤组织指挥工作实践,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该校抗震救灾卫勤组织的成功经验。在组织指挥上,主动作为,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指挥体系并派出卫勤分队,建立了“两线指挥、分区负责”的指挥模式;在分队抽组上,强化“政治、专业和装备”建队;在救援实施上,探索了一线救治的“映秀经验”、批量伤员救治的“德阳模式”、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一体化的“理县范例”;在后勤保障上,立足自我,前移保障基地,完善人员装备配置。文章还针对卫勤力量投入时机、紧急配置原则,军队卫勤力量的建设与使用,联合指挥体系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广东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现况.方法 分别设计针对地市和县区级疾控中心的两种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应急人员基本情况、应急管理机制、监测预警、现场调查处理、实验室检测、应急储备、职工的培训演练、公众宣传和信息通报等8个方面.于2006年问卷调查广东省所有市、县级疾控中心的应急能力(截至2005年12月31日),并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21个地市疾控中心和93个县区疾控中心.调查显示地市级和县区级应急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分别占74.03%(670/905)和53.55%(1 116/2 084),76.19%的地市级和65.59%的县区级疾控中心有承担应急协调职能的部门,85.71%的地市级和73.12%的县区级疾控中心成立了应急专家组;100.00%的地市级疾控中心和78.49%的县区级疾控中心制定了应急预案;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网络直报率分别达到98.08%和92.21%;接报事件后,88.65%的疾控中心能在6 h内前往调查;地市级和县区级疾控中心平均能开展的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分别占卫生部<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规定必须开展的工作项目的 51.22%(21/41)和24.32%(9/37);疾控中心对消毒剂和消杀药械的储备率普遍大于80%,对应急药品的储备率地市和县区疾控中心分别仅为19.05%和11.83%;85.71%的地市级和81.72%的县区级疾控中心在2005年开展了应急知识培训.结论 广东省各级疾控中心应急框架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仍存在应急专业人员素质偏低、实验室检测能力不足、缺乏应急储备协调管理、以及地域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应树立长期建设理念,以"一案三制"为重点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