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 对比研究临床上常用的四种不同的创伤评分法,创伤记分、简易战伤记分法、院前指数和CRAMS评分在战伤伤情评估中的相互关系和差异性.方法 分别采用TS、SWS、PHI和CRAMS评分对2014年某军医大学卫勤演练的32名模拟伤员进行伤情评估,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四种方法的相关性,采用Friedman Tes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各种评分方法之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四种方法之间有明显相关性,PHI与其他三种评分法均呈负相关,TS、SWS和CRAMS评分呈正相关.Friedman秩和检验表明四种评分方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PHI和CRAMS评分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之外,其他任何两种评分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四种评分法均可用于战伤伤情评估,PHI和CRAMS评分评估病情危重程度方面更为接近,但每种评分法各有其局限性,有待于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适合当前军队医院的战创伤院内救护模式.方法 构建战创伤新的救护模式,通过反复演练和将该模式应用到院内批量伤伤员救治中,以验证其临床效果.结果 战创伤救护新模式可保证成批伤伤病员得到有效救治,并在战创伤批量伤伤员演练和批量伤病员救治中显著缩短伤病员停滞急诊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结论 战创伤救护新模式可作为后方军队医院院内战创伤救护模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建立创伤急救中心的做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创伤急救快速绿色通道;三是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救治能力;四是合理投入,改善创伤救治条件;五是加强对外联络,建立军警联动机制。建立创伤急救中心是军队医院增强卫勤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新时期军队医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6.
急诊医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的新兴跨专业学科,急救中心建设和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急诊抢救的对象大多是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医疗市场的竞争随着改革的深入而日趋势激烈……这一切,都对急救中心的管理者,尤其是主要核心领导——急救中心主任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面且这种要求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高。本文就此问题浅谈几点拙见供大家探讨。1 基本素质1.1 爱岗敬业医德好 就整个社会分工来讲,医疗职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就医学专业分科来说,急诊专业地位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就是急诊学科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并没有被大家所认识。加之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作为其学科和专业实体的急救中心和急诊科室大多处于发展初期的艰苦创业阶段,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都相对较差较苦较低。所以淡泊名利,大公无私对于急救中心主任来讲非常重要,爱岗敬业是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战创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并有着急、危、重等特点,其标准的诊治流程尚处于探索阶段。人工智能(AI)技术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并已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其准确性、高效性使其在面临多种疾病时可轻松应对。文章就目前用于战创伤的AI技术进行综述,并主要讨论其在颅脑战创伤中的应用,从而为其具体应用和发展方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以高速公路创伤急救中心工作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者所在医院通过与云南省交警总队高速公路管理支队共同创建“高速公路创伤急救中心”,为军队医院开展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一体化训练构建了实践平台,健全了管理机制,训练了专业队伍,提高了创伤救治快速反应能力,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10.
为有效解决科学研究工作向战场聚焦不实、创新资源共享利用不够、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力的问题,以卫勤训练中心为依托,整合院内外创新资源,以1委(专家委员会)11学组4实验室为基本构架,成立战创伤研究转化中心,确立启迪创新灵感、汇聚创新资源、组织创新攻关、培育创新人才、转化创新成果五大功能定位,建立研究资讯发...  相似文献   

11.
军队大型医院的性质及所承担的任务特征,决定其对院内外相关情况“全面掌控、迅速反应、及时处置”的需求特点。解放军总医院着眼自身工作特点和任务需求,以及未来建设发展需要,启动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建设工作,建成一个集平时、战时和各类应急情况下能够遂行综合组织指挥功能的集成调控平台。医院探索出一条依托自身力量,借用外部资源来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战争和各类突发事件,本院求真务实,真抓实备,强化应急保障意识,增强快速救治能力,完善科学管理机制,保证随时能够拉得出、跟得上、展得开、救得下、治得好,达到“保打赢”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3.
军队医院提升应急卫勤保障能力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战争和各类突发事件,我院求真务实,真抓实备,强化应急保障意识,增强快速救治能力,完善科学管理机制,保证随时能够拉得出、跟得上、展得开、救得下、治得好,达到“保打赢”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面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灾种构建的救援灾害轴,面向村、社区、街道(镇)、区(县、市)、市、省等区域构建的救援区域轴,面向准备、响应、处置、保障、善后等时间构建的救援时间轴,抽象建立描述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维坐标系;在此基础上,抽象出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架构,以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检中心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对提高护士综合能力的效果。方法 2011年1—12月,本中心22名护士参加应急预案演练的培训与考核,评价并比较开展演练前后护士综合能力的提升情况。结果 22名护士培训后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能、现场应变能力、医护满意度的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有利于提高体检中心护士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本院交通伤院前急救培训对提高施救人员应急救援能力的效果。方法本院2010年1—3月对30名院前急救人员进行交通伤院前急救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救援人员采取急救措施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时效性。结果培训前后院前急救人员急救技能及综合能力等考核成力提高明显,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培训是提高救援人员快速反应能力、提升急救技术的有效途径,也是军队医务人员提高应对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急救小组救治重度创伤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立创伤急救小组救治重度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比较成立急救小组前、后各2年救治重度创伤(ISS评分≥16分)的临床效果。结果成立创伤急救小组前2年(2002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共抢救、收治重度创伤388例,ISS评分25.9±6.4,死亡152例,死亡率为39.2%,死亡率20.4%。抢救室抢救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分别为102.8±16.7min、140.3±20.6min。成立创伤急救小组后2年(2004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共抢救、收治重度创伤438例,ISS评分28.6±7.8,死亡87例,死亡率为19.9%,死亡率为7.1%,抢救室抢救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分别为69.5±11.5min、89.6±9.3min两组I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死亡率、抢救时间、入院距手术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成立急救小组后较成立之前均明显降低。结论成立创伤急救小组救治重度创伤能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论军队医院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能力的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军队医院职能任务拓展和延伸的需要,从政治教育、日常训练、探索创新、基础建设4个方面,阐述了提高核心军事能力,科学推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自汶川“5·12”特大地震、成都市“6·5”公交车燃烧事件,到芦山“4·20”7.0级地震,批量伤员涌入医院,本院通过建立“一个框架,两次检诊,三级查房”的“1,2,3”应急医疗救治模式,在批量伤员救治组织工作的体系建立上,总结出经验,旨在确保批量伤员得到“科学、及时、规范、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20.
在完成多样化军事卫勤保障长期实践中,就医院提高应急卫勤保障能力,总结经验和做法,通过建立高效的指挥体系,制定多种条件下的应急预案,采取灵活多样的编组模式,强化战救伤基础训练,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使卫勤分队在应急反应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在抗震救灾、泥石流抢险及军地重特大救援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