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效果。方法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对47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进行围术期观察。结果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27±6)min,术后2例出现谵妄,16例出现高血压,对症处理后均康复出院。31例术前有症状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好转。结论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安全、有效,使术中持续检测神经功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三重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对58例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实施CEA采用全麻、颈丛神经阻滞和颈动脉窦浸润复合三重麻醉的方法。在病变侧行颈丛神经阻滞,全麻诱导,安氟醚吸入麻醉,术中局麻药浸润颈动脉窦,间断注射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结果:颈动脉阻断时间平均为(28.3±3.5)min,术后1例出现谵妄,5例出现高血压,对症处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全麻、颈丛神经阻滞和颈动脉窦浸润复合三重麻醉方法应用于CEA是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术中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均平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E)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疗效.方法 42例颈动脉硬化狭窄,其中有慢性脑缺血症状7例,一过性脑缺血症状(TIA)23例,12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波显像、DSA动脉造影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或全麻下行CAE,术中置放动脉转流管14例;手术方法:经典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8例和外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4例.结果 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IA症状消失,5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1例手术后4天出现脑栓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36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 CAE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内膜剥脱预防缺血性脑卒中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改善大脑血液循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评价。方法:1999年10月~2002年6月经MRI筛选对46例颈动脉狭窄度超过50%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所有病例均采用颈丛阻滞麻醉,对双侧颈动脉均有狭窄者,采用术侧颈动脉临时转流术。结果:随访2~24个月,45例(98.7%)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2.2%)术后30d死于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结论: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预防性内膜剥脱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介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经验,材料和方法:1991年1月-2002年11月,共进行49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男35例,女14例,年龄58-79岁,平均71.2岁,所有病人均经颅脑Doppler超声检查或彩色B超筛选,颈动脉造影和CT颈动脉三维成像确诊,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80%,左侧30例,右侧19例,其中5例为双侧,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6例,有12例病人为分叉部狭窄,29例CT发现有“腔隙性脑梗塞”,13例病人有局灶性脑梗塞,1例昏迷病人为右侧大面积脑梗塞,15例有“糖尿病”史,18例有“高血压病”史,所有病人在全麻下进行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其中5例进行了补片,2例应用自体大隐静脉行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术,结果:1例于术后第10天突发“心肌梗死”死亡。1例术前昏迷于术后第1天清醒,且能简单发音,1周后能扶床沿站立,1例声嘶,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另有2例颈部血肿,有2例因颈内动脉远端已完全闭塞,剥除后无回血,术后病情无改善,其他病例均无明显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仍然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内膜剥脱术和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2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动脉内膜剥脱术及血管成形术。术前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达正常数值,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见动脉瘤形成。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血管成形术可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丛阻滞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效果.方法 28名ASAⅡ~Ⅲ级患者行32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采用深浅丛联合阻滞,观察围术期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分流管放置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麻醉后血压和心率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时点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颈动脉夹闭前后收缩压和心率的波动性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为50.0%,低血压6.25%,心动过速28.1%,心动过缓6.25%,分流管放置率6.25%.患者满意率84.4%.无1例改用全麻,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结论颈丛阻滞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总结 1997~ 2 0 0 2年手术治疗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 34例的经验。其中 2 3例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 ,11例无任何脑缺血症状。病变部位在颈动脉分叉及颈动脉起始处 2 5例 ,其中 2 2例行单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arotidendarferecfomy ,CEA) ,3例行CEA 补片 ;病变在锁骨下动脉起始处 5例 ,其中 4例行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搭桥 ,1例行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搭桥术 ;颈总动脉闭塞 4例 ,均行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搭桥术。结果 32例术后恢复良好 ,1例术后第 4天并发缺血性脑卒中 ,1例因术后第 2天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预防和治疗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82例的麻醉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临床资料 2002-04/2003-10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82(男66,女16)例,年龄48~84(平均68.6)岁,病程30 d~5 a. 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0例,头晕18例,失语12例,反应迟钝6例,记忆力减退68例,昏厥17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10例;57例有高血压病史,36例有糖尿病史,23例有冠心病史. 全组术前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确诊颈动脉狭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参考欧洲与北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协作中心经验分为三级[1]. 本组中度狭窄44%(36/82),重度狭窄56%(46/82). 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39例,颈丛麻醉43例. 麻醉后,平卧位,头偏向健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分离显露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静脉注射肝素5000~6000 U,10 min后阻断颈内动脉;内膜及粥样斑块切除后,仔细清理血管内表面,缝合血管,排除血管腔内空气和组织碎片后打结. 本组近期疗效良好,术后患者脑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65例,症状改善、好转14例;2例出现脑梗死、偏瘫,1例术后20 h出现颈内动脉血栓形成,血管闭塞,急诊手术清除血栓,加宽补片后治愈,3例并发症患者均使用颈丛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的经验。方法25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行CEA,术中切除标本送病理,术后定期复查,长期随访。结果术中即时成功率为88%;术后30d内无死亡病例;7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均好转;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20例手术后颈动脉通畅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余5例颈动脉闭塞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结论CEA治疗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安全有效,能够改善脑缺血引起的症状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颈动脉内膜切除治疗TIA45例,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TIA表现,并经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全组手术无死亡。除2例术后一周内各有一次TIA,2例对侧肢体肌力减退(分别在2天和5天后恢复),1例轻度声嘶外,余均顺利恢复。作者讨论了颈动脉内膜切除在TIA防治中的作用,TIA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指征和手术时机,以及麻醉、术中监护、高位颈动脉狭窄、术后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近年来对该病的定义、病因、诊断及治疗又有新的认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人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最新进展。重视TIA的治疗对于预防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6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6例患者中49例发生脑梗死,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的89例中31例发生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28例中15例发生脑梗死,同时累及两个系统的9例中3例发生脑梗死。TIA发作〉30min、24h内发作〉3次、首次发作后〉24h和发作〉5次开始治疗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显著提高(P〈0.05)。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总胆固醇显著增高(P〈0.05)。结论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急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方法治疗颈内动脉血栓形成闭塞性脑卒中的可行性方法。方法对2例急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下急性颈内动脉切开、血栓取出、颈动脉内膜切除及血管成形术。结果2例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例完全康复,1例生活自理。随访1—9个月未见血栓形成及血管再狭窄。结论急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栓形成闭塞性脑卒中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TIA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60.55%,斑块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史、胆固醇水平、ApoE-B水平相关.青年TIA患者已有早期动脉硬化-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颈动脉球部多发,以等回声、不均回声斑块为主.结论TIA患者的颈动脉AS发生率极高,斑块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血脂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 将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CEA组和CAS组,各48例,比较两组效果并随访6个月后观察并发症.结果 术后两组均经彩色超声、MR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血流通畅;CEA组35例(92.11%),术后未再出现TIA,与CAS组(89.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0,P=0.719);术后4周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8,P=0.827);CEA组术后6个月颈动脉再次狭窄与再发TIA均低于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89,P=0.001).结论 采用CEA与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有利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颈部动脉彩超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68-69,9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的改变,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1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有无硬化斑块、狭窄率、血管走行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所探查到的大部分观测项目在两组问有明显差异。两组间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椎动脉出现盗血现象7例。结论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与多普勒超声(CDUS)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发生颈内动脉狭窄病变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并于术前术后行CTA、CDUS检查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病变改善情况。结果术前CTA诊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准确率依次为100%、95.24%、85.71%、85.71%,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评估准确率均略高于CDU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35例,失败7例,成功率83.33%。35例患者术前存在77个狭窄节段,CTA、CDUS检查均显示多数患者存在斑块,术后斑块均不同程度消失,部分节段轻微斑块残留;CTA可显示部分管壁表面可见溃疡,而CDUS难以清晰显示,术后可见可见溃疡基本消退;CDUS显示均可见血流动力学异常,存在血栓或发生夹层,术后血流速度趋于正常。术后CTA检查显示狭窄远端直径、最小残余直径显著大于术前(P0.05);术后CDUS检查显示PSV、EDV显著较术前减小(P0.05)。结论 CTA术前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率更高,CTA与CDUS术前、术后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均有各自的评估特点,可联合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术前术后评估。  相似文献   

19.
赵豪  邓欢  黎彪  雷冬  季一飞   《成都医学院学报》2024,19(1):187-192
目前,我国脑缺血性卒中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位居 所有疾病首位[1] 。研究[2] 发现,在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 患 者中有 20%的患者存在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最 常见的病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3] ,且颈动脉粥样硬化 性狭窄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且男性高于女 性[4] 。在以大动脉粥样硬化为病因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占比例最大[5] ,大动脉 粥样硬化导致的TIA患者在早期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 险会增加 1倍[6] ,且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伴有动脉粥 样硬化的患者,在未来 5年内发生大血管事件的风险 远高于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 。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道了19例因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病变(狭窄超过70%)致脑缺血患者,经彩超或磁共振血管影、数控减影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其中3例成功地作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疏通了颈内动脉;有6例因远端颈内动脉完全性阻塞,不能行手术治疗;其它10例因年迈合并其它严重疾病、医疗费用困难或对接受手术有顾虑等原因暂未接受手术。作者指出:对脑缺血患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和脑梗塞)应作颈动脉的超声检查或造影检查,如 发现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