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时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140例进行研究,观察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40例肺癌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85例,感染率为60.71%;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吸烟、基础疾病≥3种、肺癌分期、住院时间、化疗和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是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基础疾病≥3种、住院时间、肺癌分期及大剂量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导致肺癌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致肺癌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较多,临床需要对高龄糖尿病及肺癌晚期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防止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谭双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析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207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选择同期末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240例作为对照,对两组间相关变量做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同归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年龄、基础疾病、不良生活习惯、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抑酸剂、糖皮质激素、脱水剂、抗菌药物、住院时间是引起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高龄、有基础疾病史、不良生活习惯、意识障碍、滥用抗菌药物为引起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8.120、2.239、9.199、4.476、2.789.结论 医院感染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并发症,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昏迷患者的促醒治疗以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81例RICU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为主的机械通气患者中,56例并发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单因素比较时,性别、COPD病程以及激素的运用与感染无关。年龄、插管时间、住院天数、H-2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多种抗生素等运用均与感染高度相关。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多种抗生素运用对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独立作用最强,而插管时间和H-2受体阻断剂的综合交互作用大于多种抗生素的运用。结果提示:重视病原菌的检查、合理运用抗生素、减少H-2受体阻断剂应用、尽量缩短插管时间是减少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瑾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5):780-783
目的:探究影响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ALRI)患儿1540例,根据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民医院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RSV阳性组(n=816)和RSV阴性组(n=724)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生体重、胎龄、发病季节、合并基础疾病、合并先心病、居住人口、家庭月收入、母乳喂养、家庭吸烟、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合并高血压、孕母特应性疾病等。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秋冬季节发病(OR=1.579,95%CI=1.172~2.127)、合并先心病(OR=1.317,95%CI=1.028~1.685)、孕母特应性疾病(OR=1.802,95%CI=1.235~2.631)是婴儿RSV相关ALRI的危险因素,而家庭月收入≥10千元(OR=0.679,95%CI=0.499~0.924)是其保护因素。结论秋冬季节发病、合并先心病、孕母特应性疾病的婴儿RSV相关ALRI发病率高,而家庭月收入≥10千元的家庭RSV相关ALRI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分析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方法 对2009年1-6月出院的78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157例,188例次,医院感染率20.10%,例次感染率24.0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2.55%,其次是泌尿道感染为28.19%;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年龄、侵入性操作、住院天数、卒中类型、意识障碍及合并糖尿病有关(P<0.01),与性别无关(P>0.05). 结论 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适应证,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尽量缩短住院天数,积极治疗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讨论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人常见的病原菌分布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更好的选择抗菌药物提高可靠参考.方法 选自2019年2月~2019年7月在我院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病人痰液标本360例,对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其病菌的耐药性进行计数研究,将36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A组,另外再选择110例没有下呼吸道感染病人作为B...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及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对1348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逐份查阅,回顾性分析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调查病历1348份,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32例,医院感染率9.79%,感染部位分布:下呼吸道感染41例、上呼吸道感染35例、泌尿道25例、胃肠道14例、皮肤软组织6例、五官4例、其他7例,分别占26.52%、31.06%、18.94%、10.61%、4.55%、3.03%、5.30%;患者年龄、性别、患病季节、基础疾病、烟酒史、意识状态、住院时间、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均是导致神经内科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肠球菌属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21.74%、19.57%、17.39%、13.04%、10.87%、8.70%.结论 针对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与控制,对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莉梅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4,(24):57-5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78例脑卒中患者,将未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分析肺部感染相关因素。结果年龄、体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肺部疾病史、鼻饲治疗史等均为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具备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病死率较高。结论脑卒中后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需要加强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并发小儿支气管哮喘(哮喘)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4年3月收治的1 955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并发哮喘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 955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有88例并发哮喘,发病率约4.5%,患儿并发哮喘时的主要病原体为鼻病毒(rhino virus,RV),阳性例数构成比为33.0%、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阳性例数构成比为2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563,P0.05)、过敏体质(OR=4.137,P0.05)、哮喘家族史(OR=3.890,P0.05)、RV(OR=3.757,P0.05)、RSV(OR=2.732,P0.05)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生哮喘呈正相关,而年龄3岁(OR=0.553,P0.05)呈现负相关。结论男性、低龄(年龄≤3岁)、过敏体质、哮喘家族史、RSV及RV感染是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并发哮喘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感控措施以减少患儿哮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廖学琴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2(1):38-40
目的探讨某院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LRTI)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入住该院ICU且时间>48 h、年龄≥18岁的1 062例患者病历资料,将其中确诊为LRTI的68 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按同性别、同年龄组、入院时间相近,以1︰2 配对形式,选择其中未发生医院感染的1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发生LRTI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CU住院时间≥15 d、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使用抗菌药物>2种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雾化吸入等是引起ICU患者发生LRTI的危险因素;对筛选的9种危险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ICU住院时间≥15 d (OR 95% CI:1.153~4.912)、单纯气管切开(OR 95% CI:1.836~9.967)、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OR 95% CI:1.163~5.774)、使用抗菌药物>2种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OR 95% CI:1.016~5.813)是ICU患者发生LRT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患者发生LRTI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其危险因素制定综合的防控对策,有助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老年脑卒中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 方法 >60岁的老年脑卒中患者601例,合并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3例,对其临床及病原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老年脑卒中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死率比不合并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老年脑卒中组明显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重要的致病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与病情严重程度、住院时间、意识状态、吞咽障碍、吸引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合并糖尿病、出血破入脑室系统有密切联系.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预防和治疗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需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内、外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比较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了解内、外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不同的原因。方法 单因素χ2 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并比较内、外科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别。结果 经Logistic 回归分析内、外科均有10 个危险因素与呼吸道感染有关,内科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出现率为51.2% ,显著高于外科49.4% 。在众多危险因素中,内科患者中患慢性消耗疾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外科,是造成两科室下呼吸道感染率差别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 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率显著高于外科的主要原因是危险因素出现率较高以及年龄构成所造成。 相似文献
13.
刘晓娴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64-165
目的探讨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流行病学特点,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2002年6月9 449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4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0.48%,构成比为23.56%,细菌平均耐药率57.17%。结论预防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应加强免疫支持疗法,控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3)
目的对手术麻醉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引起手术麻醉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护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3月期间医院收集的采用麻醉手术治疗的2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对患者一般情况、用药情况、麻醉方式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析引起手术麻醉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和护理干预对策。结果 280例手术麻醉患者中,37例患者并发呼吸道感染,感染率13.2%;麻醉导致呼吸道感染患者对应的疾病类型中,神经中枢系统疾病16例占43.2%,胸外科疾病8例占21.6%;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麻醉方式、麻醉路径和抗菌药物使用是导致手术麻醉后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与手术麻醉有密切的关系,强化对高龄、全身麻醉、插管麻醉等手术患者的监测,强化麻醉器材的消毒处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降低麻醉相关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全麻气管插管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全麻气管插管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2月行全麻下气管插管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1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引发感染的各项因素。结果各种因素与感染率分析,年龄≥60岁占6.24%、<60岁占3.23%;麻醉时间≥3h占10.14%、<3h占2.06%;拔管延迟≥2h占11.15%、<2h占3.28%;术后镇痛者占6.98%、未镇痛者占2.39%;插管过深者占10.06%、插管正常者占3.33%,插管不熟练占9.26%、熟练占3.41%;拔管指征不完全占11.74%、拔管指征完全占3.29%,感染部位以胸部手术者最高为33.59%,其次为腹部手术占31.25%等,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麻气管插管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因素较多,部位以胸部手术为主,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手术室麻醉与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调查分析2011年7月-2013年12月1 104例于医院手术室麻醉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及其与手术室麻醉的相关因素,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分析。结果共有9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8.88%,其中下呼吸道感染48例,占48.98%;使用液体消毒剂消毒和循环使用麻醉机在下呼吸道发生感染最高,分别为6.7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呼吸道感染与手术室麻醉过程的麻醉方式、麻醉时间、喉镜消毒方式、麻醉机过滤器类型和麻醉前抗菌药物使用等密切相关,临床上应针对这些麻醉过程中产生的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因手术室麻醉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7.
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调查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院1992年1月~1993年9月全院出院病例6394份中,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例情况及有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提示下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总例数的首位,发病与某些严重基础病有关,并对抗生素预防用药对感染常是无效的,应合理使用抗生素等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导致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控制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医院出生的383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导致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导致新生儿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出现呼吸道感染83例,感染率为21.67%;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产方式(β=1.026,OR=6.186)、侵入性治疗(β=1.345,OR=7.868)、未母乳喂养(β=1.204,OR=7.046)、羊水浑浊(β=1.095,OR=6.498)是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医护人员应该对容易引起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大重视程度,提倡自然分娩及母乳喂养,对存在呼吸系统感染危险的新生儿注意无菌操作,降低其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19)
目的研究肺癌化疗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8年2月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肺癌化疗患者430例的临床资料,监测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分析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肺功能等临床资料,归纳肺癌患者化疗后并发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57例,感染率为13.26%。急性、亚急性起病分别占36.84%、40.35%高于慢性或隐匿性(P<0.05)。临床表现为咳嗽92.98%、黏液脓性痰50.88%,X线示小片或大片浸润样阴影59.65%、阻塞性肺炎68.42%。共培养分离病原菌6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0株占64.52%,革兰阳性菌17株占27.42%,真菌5株占8.06%,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肺功能情况、病理分期、化疗周期、侵入性操作、CD_4~+/CD_8~+是肺癌患者化疗后并发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地区肺癌患者化疗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多样且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加强易感高危人群监测,早期诊断、早期选取合理敏感药物预防,利于降低肺癌化疗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率、提高医院感染防控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0)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术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控制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住院行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1 01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60例患者进行相关干预治疗,比较感染患者在干预前后的体温、中性粒细胞比例、白细胞总数以及降钙素原(PCT)值;分析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患者的体温、中性粒细胞比例、白细胞总数以及PCT值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麻醉时间、插管途径、插管部位、插管深度以及拔管时间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麻醉时间、插管途径、插管部位、插管深度以及拔管时间是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均会增加下呼吸道感染风险,临床上应该加强对该危险因素的控制以降低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