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天性绕核白内障、核性白内障为先天性白内障中常见的病种,多为双眼,属静止性。此等周边部分透明,中央混浊的白内障治疗主要为手术方法。根据视力、晶体混浊范围及混浊有否进行等可采用晶体摘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晶体后囊膜夹持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12眼)先天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后囊膜夹持术,随访2年以上,观察术眼后囊膜混浊程度、人工晶体位置、人工晶体表面色素沉着、眼内压及虹膜粘连等。结果8例(12眼)患儿均顺利完成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后囊膜夹持术,术中无玻璃体溢出,其中1例行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加光学部后囊膜夹持。术后随访2年以上,所有术眼维持视轴区透明,无1例患儿需再次行后囊膜截开或YAG激光术,所有术眼保持人工晶体后囊膜夹持、居中位,无1例患者眼内压升高,无色素播散性青光眼发生,2例(2眼)发生虹膜后粘连。结论人工晶体后囊膜夹持术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有效、安全的方法,能降低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32例,同时分别左眼行白内障抽吸术,右眼行经平坦部白内障切除术以比较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术后随访2年至3年半,结果报导如下:临床资料一、研究对象:1989、7—1991、7、住院的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32例,无全身疾患,术前常规眼部检查,超声波检查及术毕麻醉状态下眼底检查无其他眼部疾患及先天异常,双侧晶体混浊形态一致,眼轴长19—  相似文献   

4.
当晶体失去其正常透明性,呈局灶性或弥漫性混浊,光线通过受到阻碍时即为白内障。目前对白内障的治疗唯有手术摘除,术后使用光学眼镜,角膜接触镜和眼内人工晶体。白内障包括遗传性、先天性、代谢性、外伤性,中毒性和老年性等类型。诊断的依据是年龄超过45岁,有晶体混浊。并除外了白内障的其他病因。本文将复习有关老年性白内障发生率的文  相似文献   

5.
后囊膜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术中的连续线形撕后囊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后囊膜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的后囊膜处理方法。方法在32只眼后囊膜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中,摘除白内障及植入人工晶体后于后囊膜的旁中心作一穿刺孔,然后向后囊膜与玻璃体前界膜的间隙注入Healon,再沿后囊膜穿刺孔边缘线形撕开一个直径约4mm的圆孔。结果全部术眼后囊膜中央有一透明裂孔,2只眼玻璃体溢出,术后未见人工晶体移位。结论连续线形撕后囊术可使后囊膜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获得视轴透明区,并保持周边囊袋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来自4个不同家系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36例(72眼),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测、家系调查及眼科检查。结果4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5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正常,36例患者的晶体混浊形态和部位各异。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组具有遗传和临床异质性的晶体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囊膜截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 (PCCC +AV )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者 5 5例 ( 88眼 )进行回顾性研究。行晶状体吸除术 42眼 ,其中 3 8眼联合PCCC +AV术。行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44眼 ,其中联合PCCC +AV术 15眼。随访半年到 3年 ,观察视轴混浊、前房纤维渗出、虹膜膜后粘连、人工晶体夹持、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等发生情况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中行PCCC +AV的患儿视轴混浊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行PCCC +AV的患儿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而前房纤维渗出、虹膜膜后粘连、人工晶体夹持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各组均无一例发生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结论 :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运用后囊膜截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 ,安全易掌握 ,可有效预防后发障 ,主要用于 0~ 5岁的患儿。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报告24例(41只眼)先天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观察结果,其中儿童期手术者14例(22只眼)。应用多变量拟合线性模型,对可能影响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力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内障混浊形态(完全性混浊、核性混浊>3mm),单眼白内障,眼球震颤,斜视,后发障及其发生时间等6个因素严重影响术后视力。因此,存在上述因素时,应尽早手术。在无条件或不能配合采取其他方法矫正视力时,儿童可慎重选择人工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白内障,在临床上是指出生时即存在的,或出生后1个月内发生,为狭义的先天性白内障;以后发生的,则为广义的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与成人白内障相比,其诱因与形成各异;晶体混浊的部位、程度、形态多变。其原因可为遗传性的、风疹性的、未成熟儿性白内障、各种综合征、先天性代谢异常等。更有静止性与进行性之分。可累及双眼亦可单眼罹患。患儿多伴有其它先天性眼部或全身异常。由于婴儿眼部解剖及生理的特性,术中麻醉问题、术后配镜屈光矫治等均异于成人,故其预后比成人白内障更难预料。这正是眼科学者关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行撕囊,但不行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1岁以内婴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效果,以探讨一种婴儿白内障简便可行的手术方法。方法11例(19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手术年龄平均(6.91±3.05)月(2-11月)。3mm巩膜隧道切口,连续环行撕除晶体前囊膜5mm,超声乳化注吸器注吸出晶体皮质,连续环行撕除晶体后囊膜4mm,一期均未植入人工晶体,均未行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第4天、1月、3月、6月、1年均散瞳镇静后行角膜、前房、眼底及屈光状态检查。结果术后第4天所有眼角膜清,瞳孔圆,眼底清,19眼均未见后囊膜混浊。仅1例术后3月复查发现后囊膜混浊(1/195.26%),给予后囊膜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随访1年未发生后囊膜混浊。其余18眼末次随访均未发生后囊膜混浊。随访时间(12.64±6.93)月(6-30月)。结论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行撕囊,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低,无需行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手术并发症少,可成功治疗婴儿白内障。  相似文献   

11.
后囊混浊是儿童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影响视力的主要并发症 ,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防治办法 ,作者对近年来 1 4例2 2眼儿童白内障施行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开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效果满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1 4例 2 2眼 ,男 8例 ,女 6例 ,年龄 4~ 1 2岁。其中先天性白内障 8例 1 6眼 ,外伤性白内障 6例 6眼。先天性白内障中核性 6眼 ,全混浊 1 0眼 ;外伤性白内障为穿通伤及钝挫伤所致 ,受伤时间为 1天~3月。术前视力光感~ 0 1。选用一体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前术中术后用药同常规人工晶体植…  相似文献   

12.
儿童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59只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及外伤性白内障施行现代囊外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对3岁以上儿童38例(53只眼)同期成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3岁以上儿童术后裸眼视力≥0.3者先天性白内障25只眼(69.4%),外伤性白内障14只眼(82.4%).术后,先天性白内障1只眼发生后囊混浊;外伤性白内障3只眼轻度瞳孔上移,1只眼轻度晶体偏位.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白内障的重度弱视和外伤性白内障的角膜瘢痕.结论儿童白内障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是防止术后并发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鼠不同类型白内障晶体的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混浊晶体内组织结构的不同改变。方法对三种大鼠白内障晶体的超微结构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50日龄鼠正常组仅晶体核部轻度退行性变;硒性白内障晶体皮质和核部细胞间连接破坏严重,线粒体变性较多,胞质密度降低,部分胞质液化;半乳糖性白内障晶体皮质部细胞内空泡及球形结构增多,细胞间隙加大且液化明显,核部细胞质似细沙状;先天性白内障晶体皮质部结构尚属正常,但核区细胞间结构破坏较多,胞浆内线粒体空泡变性明显,胞质凝聚,分布不均。结论不同类型白内障晶体内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其混浊程度及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4.
儿童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89 例100 眼先天性和外伤性白内障, 年龄1 岁9 个月至14 岁, 行针吸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术后随访3 个月至4 年。结果 除4 例患儿不合作, 其余患儿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所提高, ≥0-5 为55 例, 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后囊混浊, 14 眼行二期后囊切开或YAG 激光治疗。其它并发症包括色素膜炎、人工晶体偏心或移位、不可逆瞳孔散大、继发性青光眼及一过性高眼压。结论 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儿童白内障较为理想的复明手段, 但应慎重选择病人及妥善处理术后并发症, 更为重要的是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陈彬川  杨士长 《眼科》1997,6(4):199-200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一期后囊截开对儿童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8例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分别采用一期后囊膜切开、部分切除或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出院时矫正视力≥0.5者达71%,随访显示80%术眼视轴区透明,眼底清晰可见。结论:一期切开或部分切除后囊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儿童白内主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对于穿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机及方法选择。方法对30例50眼先天性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3岁为白内障摘除和后囊膜环形撕囊,部分二期植入人工晶体;≥3岁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合并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一期人工晶体植入。进行5~12个月随访,分析判断手术时机、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术后弱视训练对巩固疗效的重要性。结果经治疗后所有患者视力有改善征象。表现为明显追光、视物清晰、视力提高。出现后囊膜混浊是先天性白内障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经激光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结论先天性自内障手术干预是一种有效方法。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便把握手术时机。3岁以下婴幼儿进行白内障吸出、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及时视光学检查配镜,日后二期植入人工晶体。3~6岁患者行白内障吸出、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一期人工晶体植入以欠矫10%~20%为宜,7岁后给足人工晶体度数,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是预防婴幼儿白内障手术后囊膜混浊最有效的方法。后囊膜混浊仍和年龄相关明显,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  相似文献   

17.
应用大面积反向截囊对41例(60只眼)先天性白内障进行显微手术,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5例(6只眼),手术效果满意,术后视力明显提高。随访病例中,发现无明显后囊混浊、皱折及粘连。并对术前准备,术中技巧及人工晶体在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应用作了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一期后囊截开对儿童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8例(31只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分别采用一期后囊膜切开、部分切除或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出院时矫正视力≥0.5者达71%,随访显示80%术眼视轴区透明,眼底清晰可见。结论:一期切开或部分切除后囊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对于穿通伤所致晶体囊膜破孔较大者宜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儿童单侧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总结43例(外伤性35例,先天性8例)儿童单侧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矫正视力在0.5以上者外伤性白内障组占65.7%;先天性白内障组占25.0%。随访发现儿童眼对后房型人工晶体耐受良好,未见顽固性色素膜炎、大泡性角膜病变或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影响儿童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是弱视和后囊混浊,并讨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1991年3月我院发现一家系两代近亲联婚,3代患先天性白内障4例,现报告如下。先证者(Ⅶ_(?))博×女性11岁住院号15599 自幼双眼视物不清。两眼视力均为50cm 指数。晶体混浊呈圆盘状,由大小不等的白色点状混浊组成。晶体周边部混浊较厚,晶体中央部较周边部透明。眠底模糊不清。本家系调查17人,男9人,女8人,共4代,询8代,第3及第5代为姑表兄妹联婚。家谱分析:二代姑表兄妹联婚。子代中有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其双亲之一也患此病,发病率约占40—50%。子代未患病的第三代也未再发病。连续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