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留学生教育面向中医药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做为传统医药大国.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悠久的历史经验和系统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为我们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科学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全球亦掀起了“中医热”、“针灸热”。面对世界中压药热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医药市场,我们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有两十先决条件.首先必须是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在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启迪和指导意义。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的那些古朴而有价值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传统文化的支撑和有益的启迪,对完善和实践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以“补土派”著称的李东垣先生,创立脾胃学说,以“甘温除热法”为其重要组成部份,垂数百年而未朽!更喜被历代医家有所继承和发挥!先贤之学,彰彰明矣!用以指导中医各科临床,都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故而,探讨“甘温除热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如何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是习近平提出并多次强调的一个重要命题。通过借鉴冯友兰先生研究建构中国哲学的思维向路,提出了要善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从头讲”“挑着讲”“对照讲”“应时讲”“出去讲”的实现路径,对于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5.
查和太 《肝博士》2008,(6):59-59
问:得了肝炎是否要禁食鸡、虾、螃蟹、鳗鱼等传统认为比较“热”、“毒”的食物?  相似文献   

6.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开创了以天人合一、动态阴阳平衡和治未病为特征的文脉系统,对中医理论的建构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从历史上看,这种文脉系统在春秋战国和“五四”时期前后的两个历史大变革时期,历经两次文化筛选和文化下移,又重新构建起新的阴阳平衡格局,实现了包括中医药在内传统文化角色的创造性转换。第一次文化选择使传统中医学从巫术中脱胎出来,实现了道和术、天和人、医者和患者、人和工具并重的平衡态。第二次文化选择实现了中医和西医、传统医术和现代科技并重的平衡态,形成了新时代我国医学体系的基本模式。这是中医学“何以如此”和“向何处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传统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中数据存储所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云存储在解决存储扩展、系统容错方面的天然优势,以及块存储的读写效率高、时延低等特点,以解决医疗影像数据长期存储的难题。通过采用混合云架构对影像数据进行分级存储,医院侧部署PACS应用服务器并通过磁盘阵列存储“热数据”,在云端使用基于IP存储网络(IP-SAN)的块存储网络来存储“冷数据”,定期将在线存储“热数据”迁移至云端“冷数据”资源池进行归档,节省了医院数据中心的存储空间。另外,通过块存储标签技术结合HASH校验技术,解决了院内“热数据”向云端“冷数据”迁移过程中确保数据一致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道理和规则。道德在《老子》中是一对哲学范畴。“道”为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普遍规律,“德”为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和性质。后引申为调整人们相互之间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正是有着这样深厚的基础才决定了我国传统医学道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被社会主义医德所扬弃,产生出新时代的医患关系和医德规范。  相似文献   

9.
高校《中医学基础》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年版)第101页的“寒热转化”一节中,示举了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一例作为对寒证转化为热证的说明。虽然从所举例证的某些表现上看来是由寒转而为热,但是其一,没有把证候转化与证候错杂严格地区别开来。表、里、寒、热、虚、实是不相同的并列概念。尽管它们有着互相不排斥的相容关系,但是在分纲阐述中,为了重点说明每一对证候间的互相转化,不应当牵涉到与其它证候的错杂关系,这样才能使“转化”的概念明晰。其二,例举的表寒转为里热是“病变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色,其指导思想是平衡观念。笔者以先贤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谈一些粗浅认识。《内经》以平衡观为指导思想,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深入细致的描述。如所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说明人体的动态平衡破坏就将产生病变。人们养生或治病,就是调理阴阳,使气血调和。平衡观既强调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因而有“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扶正祛邪,补不足而损有余等治则;又强调矛盾双方依存的一面,所谓“扶阳以配阴”,“育阴以涵阳”,使五脏得养,精气两益,以达阴阳平衡之目…  相似文献   

11.
住院病人常规体温测量最适时间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索住院病人传统探热时间与其他探热时间测定的体温差别 ,以及住院病人和护理人员认为最佳的探热时间选择。方法 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外科住院病人和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资料在Excel建库 ,并用SAS 6 12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传统探热时间 (14 :0 0 - 14 :30 )测得的体温与其他时间段测得的体温间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病人和护理人员选择的最适探热时间具有“趋同性” ,均喜欢在 13点之前 ;(3)传统探热时间既不受住院病人、也不受护理人员的欢迎。结论 各科室可根据需要 ,选择在 13点以前作为病人的常规探热时间 ,使之既方便工作安排 ,又不会影响病人午休  相似文献   

12.
热疗与化疗中药针灸结合治疗肿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中医就有热疗治癌的记载.现代医学的热疗应属中医温法的一种;与化疗结合有强大的抗癌作用。与中药结合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针灸参与)占癌,针药并举。提高BRM效应。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丰对热疗与化疗、中药、针灸取长朴短。有机结合。合理“分工”,治疗肿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中医界掀起了医易研究的热潮。其背景是当代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易经》热波及医界,发表了大量论文并出了一批专著,得出了“医源于易”、“医易同源”、“医易相通”等结论。探讨医易关系,首先应对两者的内涵有一个大致的界定。医的内涵当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与疾病...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中医就有热疗治癌的记载,现代医学的热疗应属中医温法的一种;与化疗结合有强大的抗癌作用,与中药结合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针灸参与治癌,针药并举,提高BRM效应,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热疗与化疗、中药、针灸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合理“分工”,治疗肿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甘温除热理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甘温除热”的涵义、热产生的机理、“甘温除热”的适应病证、遣方用药四方面予以综述,介绍了近三十几年来,甘温除热理论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6.
“风湿寒性关节肌肉疼痛”,简称“风关痛”,属于中医“痹病”范畴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不仅给患者造成疼痛之苦,并影响关节功能活动导致生活和工作的不便。“足全息综合治疗仪”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研制的内病外治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集电、热、磁、温灸诸法于一体的一种保健仪器。为验证该仪器对“风关痛”的保健作用,我们于1998年9月~1998年10月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对传统小儿“纯阳”理论的3个观点进行系统地阐述,深刻剖析其中的合理与不足之处,并结合现代医学有关小儿的解剖、生理等特点,提出作者对小儿“纯阳”理论的较新认识,对于指导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对口腔黏膜疾病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于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病原因,中医学著作中多有记载。例如《内经》指出,“诸痛疮疡皆属于火”。《外台秘要》“心脾有热常患口疮”。《圣济总录》“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诸病源候论》对鹅口疮的病因认为“此由在胎时受谷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故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根据输液器的特点和热原的特性,制订了“处理输液器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各种用物专用或灭菌备用,清除热原和防止热原再产生,杜绝了非代谢性微粒输入血流,有效的防止了因输液器给病人造成热原或热原样反应及隐患。  相似文献   

20.
陈晖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12):707-708
<正> 传统中医对哮喘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中就有“喘息”、“鼻张”、“肩息”等记载,到了明朝,则由朱丹溪首先提出“哮喘”之名。西医对哮喘的研究进展迅速,从过敏学说、支气管痉挛学说,又发展到炎症学说及粘附分子学说。将中西医哮喘理论进行对比,确有许多相通之处。进行中西医治则对比研究,可以融合临床思维,取长补短,对于探求中西医结合新思路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哮喘的中西医治则作一基本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