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6名临床检验人员HBV血清标志物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奚锦芳 《当代医学》2010,16(15):88-89
目的了解长期与HBV密切接触的临床检验人员HBV的感染情况及被感染后的结果。方法通过收集、调查、检测的方式对86名从事临床检验工作5~30年的检验工作人员的HBV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肝区超声波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6名调查对象的肝功能及肝区超声波检测结果均为正常。HBV感染率为88.37%,感染HBV后产生抗体率为44.2%。结论临床检验工作者的HBV感染率最高,感染HBV后产生抗体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2.
用ELISA法对100例肝硬变(LC)和37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进行HBV6项感染标志检测,两者HBV血清感染标志阳性率均在90%以上,LC组30%~80%病例1项或数项HBV活动标志阳性,PHC抗-HBc阳性率高达100%。这说明LC,PHC和HBV(?)关系非常密切且多数病人有传染性。HBV很可能是PHC发病中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宋晨红 《中原医刊》2003,30(15):2-4
目的 :探讨儿童乙肝病毒 (HBV)感染的发病及发展特点。方法 :在儿童群体中检验HBsAg呈现阳性者 ,进一步检验乙型肝炎五项血清标志物 (HBVM )、肝功能、HBV DNAPCR。对明确感染的 85例患儿治疗、随访 3年后复查上述检验项目。结果 :儿童HBV自然感染率为 7 11% ,多隐匿发病及呈无症状、慢性带毒特点 ,49 41%具较强传染性。男童较女童更易发病 ( χ2 =11 5 9 P <0 0 1)。规则用药治疗 1年以上对患儿HBeAg阴转有意义 ,对HBeAg呈现阴性患儿其它检验指标的继续转归意义不明确。结论 :HBV感染是儿童的高发传染病之一 ,应加强对健康儿童尤其男童的免疫保护。对HBeAg阳性或HBV DNAPCR阳性患儿应持积极规则用药治疗态度 ;对HBeAg阴性并HBV DNAPCR阴性患儿可谨慎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西青区婚前人群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及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变化情况。方法:应用ELISA法对16 978例婚检人群进行血清HBV检测。结果:3年共检验16 978例,HBsAg阳性率为3.09%,低于全国感染水平,抗H-Bs阳性率为32.37%,HBsAg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结论:对西青区婚检人群HBV五项指标检查,早期发现乙肝感染人员,为乙肝病毒控制提供了数据;可有效的阻断母婴传播,预防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人群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七项与HBV DNA定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唐山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门诊和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758例,对758例血清标本同时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HBVm)七项测定和HBV DNA实时荧光定量测定(FQ-PCR),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6例HBVm七项(1,3)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6例,检出率为100%,载量均数为1.63×108拷贝/mL;在162例HBVm七项(1,3,5,7)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144例,检出率为88.89%,载量均数为3.10×107拷贝/mL;在91例HBVm七项(1,3,5)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85例,检出率为93.41%,载量均数为7.61×107拷贝/mL;在6例HBVm七项(1,3,7)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7例,检出率为100%,平均载量为7.96×107拷贝/mL;在8例HBVm七项(2,4,5)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1例,检出率为12.5%;在6例HBVm七项全阴性的标本中,仍有1例HBV DNA阳性;在10例HBVm七项(2)阳性的标本中,还检出了HBV DNA阳性2例。结论在HBV多种血清学标志物类型中,以HBVm七项(1,3)阳性的HBV复制水平最高;在HBVm七项(4,5)和HBVm七项(5)阳性的血清中仍然存在HBV DNA阳性标本,复制水平中等;而HBVm七项全阴性和HBVm七项(2)阳性的血清并不能排除HBV感染。  相似文献   

6.
对44例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样品进行了HBV—DNA、HBcAg、及HBeAg检测。结果表明;HBeAg与HBV—DNA密切相关,HBeAg阳性血清HBV—DNA检出率为97.30%.统计学分析HBeAg与HBV—DNA两项指标其一致性具有显著意义(0.02>P>0.01);HBeAg与HBeAg两项指标其一致性无显著意义(0.50>P>0.20).HBeAg与HBV—DNA两者之间其一致性无显著意义(P>0.50).在抗—HBe或单项HBsAg阳性血清中仍可见HBV—DNA和HBeAg阳性.提示仍有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检验科室间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标志物检验质量评价结果.方法对2006-2010年5项HBV标志物的科室间质量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总结所检验的500项测定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3.42%,检验科室各项得分按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其年平均成绩评分从低到高排列依次为,2010、2007、2006、2008、2009.结论 检验科室间质量评价有助于提高科室检验质量,其结果的好坏与建立室内质量控制、提高操作者的工作态度、检测试剂的质量以及严格的操作规程具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固定人群HBV感染率和新感染率追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于1984年9月和1985年5月,分别对1016名大学生这一固定人群,用固相放射免疫法和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的试剂药盒进行了两年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记和新感染率的血清学研究。结果表明该人群两年HBV感染率分别为54.4%和56.9%,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3.5%和19.1%。其感染者中均以抗-HBs和抗-HBc双项阳性者居多。在1984年9月到1985年5月间,HBV的新感染率为34.3%(159/463),阴转率为24.2%(134/553)。新感染者159人中以HBsAg和抗-HBc双项阳性者居多。说明HBV感染在一个自然人群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9.
覃国的 《广西医学》2008,30(4):485-487
目的了解本地区肝癌病人HBV感染情况及其与AFP表达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对64例肝癌患者血清进行HBV和AFP检测。结果64例肝癌患者中有54例(84.37%)感染HBV,其中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小三阳)25例(46.3%),HBsAg、HBeAg及HBcAb三项阳性(大三阳)4例(7.3%),HBsAg及HBcAb二项阳性8例(14.8%)。AFP阳性57(89%),其中血清HBV感染标志物阳性患者51例(51/54,94.4%);10例HBV感染标志物阴性患者有6例AFP阳性(6/10,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HBV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HBsAg、HBeAb及HBcAb三项阳性患者应视为HCC的高危人群;在HCC患者中AFP表达与HB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刘晓燕 《吉林医学》2013,34(22):4506-4507
目的:通过了解检验科工作人员感染病毒的情况分析,进一步研究血液检验中的安全保护措施。方法:选取检验科18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组,选取内科18名护士作为对照组,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对所有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所有参与人员进行乙型肝炎检验,并进行结果对比。结果:乙型肝炎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组HBV病毒感染人数为5名,感染率为27.77%。对照组HBV病毒感染人数为1名,感染率为5%,研究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验科工作人员在血液检验过程中感染病毒的几率较高,必须做好安全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月海 《西部医学》2013,25(7):1020-1022
目的探讨精神病医院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医院进一步预防医患间HBV交叉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全院281名医务人员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五项血清标志物。结果精神病医院医务人员HBV感染率53.38%,其中HBsAg阳性率11.39%,男性医务人员HBsAg阳性率10.92%,女性医务人员HBsAg阳性率11.73%,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1);临床医务人员HBsAg阳性率15.17%,非临床医务人员的HBsAg阳性率4.8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临床医务人员的HBsAg阳性率高于全国平均HBsAg阳性率,五项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者占46.62%,主动注射乙肝疫苗获得免疫者(包括部份被动免疫者)占31.67%。结论积极改善精神病患者居住条件,加强预防与及时治疗HBV感染的精神病患者,大力宣传和提高精神病医院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防HBV在医患间和患者之间传播感染,是当前精神病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PCR HBV-DNA和 ELISA HBsAg两种检测方法在检测内窥镜中HBV的检测情况,从而确定本次研究的试验方法. 方法 现场采集内窥镜各关键部位(镜身、孔道、活检钳)的样品207份,平均分成两份,按各自所用试剂盒的要求分别进行试验,比较两种试验的阳性检出率、一致性等试验评价指标. 结果 PCR HBV-DNA阳检率为27.54%、 ELISA HBsAg阳检率为2.42%,经χ2检验, χ2=4.63 P =0.031 、一致性检验,kappa=0.089 ,P =0.008,由此说明两种检验方法在内窥镜中痕量的HBV的检测过程中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CR HBV-DNA对与内窥镜中痕量的HBV的检测试验方法优于ELISA HBsAg方法,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应该采用PCR HBV-DNA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番禺地区献血人群中酶免和核酸的检验不合格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索降低临床输血风险的血液筛查策略。方法对参加献血的样本,按卫生部要求开展HBsAg、抗-HCV、抗-HIV、抗-TP输血传播病毒筛查;对部分酶免筛查项目合格的样本,进一步开展HBV-DNA、HCV-RNA和HIV-RNA 3项联合核酸筛查实验;对酶免和核酸不合格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30819人次献血者酶免检验结果中,有893人次酶免四项检验结果不合格,不合格率约为2.89%。在28237例酶免合格样本中,检出38例HBV-DNA阳性样本,频率约为0.13%。结论献血者经酶免检测合格的样本中,还存在一定比例的HBV-DNA阳性,采用酶免加核酸的检验策略能有效降低临床输血传播HBV-DNA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乙肝五项测定结果与HBV DNA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昕  张荣波 《医学综述》2011,17(14):2212-22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五项结果和HBV DNA检出情况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300例乙肝血清的HBV DNA,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进行乙肝五项的测定,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00例乙肝门诊的患者中乙肝五项的结果为110例HBsAg(+)、HBeAg(+)、HBcAb(+)(大三阳),其HBV DNA的阳性率为99.1%,85例HBsAg(+)、HBe-Ab(+)、HBcAb(+)(小三阳),其HBV DNA的阳性率为69.4%,39例HBsAg(+)、HBcAb(+),其HBV DNA的阳性率为53.8%,53例HBeAb(+)、HBcAb(+),其HBV DNA的阳性率为35.8%。大三阳和小三阳的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06,P<0.05)。结论乙肝五项的结果与HBV DNA的结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都具备各自的临床意义,因此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正确地对乙肝患者的病情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分析2种不同免疫检测方法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感染血清标志物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验,将检测结果分别记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观察两组检测结果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电化学发光法的诊断确诊率为97.00%,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表面抗原、HBVe抗原和HBV表面抗体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3.00%、31.00%和36.00%,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65.00%、20.00%和2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核心抗体和HBVe抗体阳性检出率两种方法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方面,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精度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在临床检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前S1(Pre S1)抗原检测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检测以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乙肝五项")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Pre S1抗原和HBV DNA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对537例乙肝患者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Pre S1抗原和HBV血清学标志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进行HBV DNA检测,并对检测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37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 DNA总阳性率为52.70%;前S1抗原总阳性率为49.35%,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P〉0.05),而且Pre S1抗原和HBV DNA检测的符合率为93.62%。在HBV DNA阳性乙肝患者中Pre S1抗原检测阳性率为89.05%,HBeAg检测阳性率为37.4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79,P〈0.01)。结论 Pre S1抗原与HBV DNA具有高度相关性,并且能够比HBeAg更敏感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Pre S1抗原可作为血清标志物检测的重要补充,更适合在无条件进行HBV DNA检测的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分析健康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体检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乙肝两对半)。结果:对健康体检中乙肝两对半检验结果的分析,2216人中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的总异常率为9.58%,五项全阴者65.16%,只是HBsAb阳性者25.27%。结论:有近65.16%的体检者未受HBV感染,且无保护性抗体,应加大乙型肝炎防治的教育宣传,提高人群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及时进行疫苗的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种流行面广、感染率高、危害性大的传染病.人体感染乙肝病毒(HBV)后,因机体免疫状况差异而出现不同的血清标志物.为了解和掌握在校大学生HBV感染情况及乙肝疫苗接种效果、避免集体生活传播提供可靠依据,对3 000例在校大学生乙肝六项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显示,乙肝患者或HBV携靛者占4.2%.具有免疫功能者占1.8%,六项指标均为阴性者占94.0%.对六项指标均为阴性者提出接种乙肝疫苗,避免HBV在学生群体中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病毒性乙型肝炎(HBV)的HBV DNA载量与肝纤维化四项的关系。方法收集确诊的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266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血清样本HBV DNA载量,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样本肝纤维化四项。结果 266例HBV感染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67%。乙肝病毒载量(血清HBV DNA)与各项肝纤维化指标无明显的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患者中,乙肝病毒载量与肝纤维化四项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本地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及其年龄分布,分析HBV感染者与非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异常情况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和速率法,对5046例标本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和血清转氨酶(ALT、AST).结果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血清(感染者)3070例,其中20岁以下452例,20-50(含20、50)岁2098例,50岁以上者520例.乙肝血清标志物感染模式有18种,其中HBsAb(+)占43.97%,HBsAg、HbeAb、HBcAb(+)占21.63%,HBsAg、HBeAg、HBcAb(+)占9.84%,为三种常见模式,而且这些模式在三个不同年龄组中构成比不同,用卡方检验比较,p值均<0.05,说明这几种模式分布存在年龄差异.3070例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异常率为51.21%,其中ALT↑16.94%、AST↑7.43%、ALT↑AST↑26.84%;1976例非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异常率为27.83%,其中ALT↑11.74%、AST↑4.15%、ALT↑AST↑11.94%,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中各对应项比率间差异,p值均<0.05,说明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血清转氨酶异常情况存在差异.结论 HBV感染模式多种多样,各模式在不同年龄段分布存在差异,常见主要模式差异更明显;HBV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转氨酶异常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感染组异常比例高于非感染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