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下呼吸道感染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IMP)耐药的筛选方法并研究其耐药机制。方法114株铜绿假单胞菌,用KB法筛选出亚胺培南耐菌株、可疑耐药株和敏感株;然后提取部分菌株外膜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比较三组菌株外膜蛋白的差异。结果114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13株耐药,37株可疑耐药(IMP抑菌圈内出现散在小菌落)3株中敏,61株敏感。在外膜蛋白SDS-PAGE电泳图谱上发现敏感株存在OprD2、OprE带,但耐药株、可疑耐药株缺乏OprD2;OprE带缺乏或者染色较淡。定量分析发现耐药株和可疑耐药株OprD2、OprE含量明显低于敏感株。结论KB法可以筛选出IMP可疑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IMP抑菌圈内出现散在菌落的菌株是耐药株;铜绿假单胞菌对IMP耐药的主要原因与外膜蛋白OprD2和OprE缺失或含量明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产生耐药,比较两者产生耐药的时间,分析哪种药更易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方法收集20株对所有抗生素均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和20株质控菌株,先用肉汤培养,连续传代7次,再用肉汤稀释法测出其平均抑制浓度(MIC),然后按MIC/2配制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浓度。肉汤中分别加入配制的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培养观察其耐药性,如耐药性增加,测出其MIC值,取MIC/2值浓度,继续培养至完全耐药。结果质控铜绿假单胞菌在用亚胺培南平均4d后就产生耐药,用美罗培南平均16d后产生耐药;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在用亚胺培南平均3d后就产生耐药,用美罗培南平均15d后才产生耐药。结论质控铜绿假单胞菌和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产生耐药的平均时间远小于对美罗培南产生耐药的平均时间,亚胺培南比美罗培南更容易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情况。方法细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均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2微生物鉴定与药敏系统,选择经VITEK-2测定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株)136株及对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株)134株,统计分析两者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他啶/阿奇霉素、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几种临床上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情况。结果耐药株对以上6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分别为:丁胺卡那20.6%、庆大霉素19.1%、头孢他啶/阿奇霉素70.6%、头孢他啶27.9%、哌拉西林63.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2.1%;而敏感株对此6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则分别为32.8%、68.7%、92.5%、65.7%、88.1%和89.6%,明显高于耐药株。经x2检验,除丁胺卡那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对其余5种抗生素的敏感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头孢他啶/阿奇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是较好的选择,而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及单独使用头孢他啶则不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IRPA耐药相关基因(IMP、SPM、VIM、GIM、GES、OXA-10)和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进行检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菌株同源性检测;用VITEK2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28株IRPA对哌拉西彬他唑巴坦、妥布霉素耐药率均为32.1%,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6.4%和67.9%,对其他抗菌药物均呈较高的耐药性(82.1%~100.0%);有4株对16种抗菌药物均耐药。OprD2基因为25.0%(7/28),SPM基因为14.3%(4/28),OXA-10基因为3.6%(1/28);VIM、GIM、GES耐药基因未检出。结论IRPA的多重耐药现象较严重,治疗IRPA引起的感染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耐药基因以IMP、OprD2为主。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细菌外膜通透性降低及菌体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包括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和金属酶等。以往临床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用的是亚胺培南(IPM),其低耐药率一直受人称赞,但近年来,随着IPM用量的增加,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性逐年增高。现就我院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进行测试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的耐药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分布广泛,生存条件简单,是目前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具有对多种化学结构完全各异的抗菌药物固有耐药,及对原本敏感的药物容易出现耐药的特点,仅有限的抗生素可供选用。重症感染患者病死率相对较高,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亚胺培南是治疗假单胞菌感染活性最强的药物之一,但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耐亚胺培南菌株开始出现并日益增多,严重限制了亚胺培南的应用。本研究采用药敏纸片法筛选天津地区近期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株,测定18株耐药菌对其它7种常用抗假单胞菌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医生选用敏感有效抗生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耐药机理:①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②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③膜屏障与主动外排,限制药物到达其作用靶位;④形成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有关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防治还需要深入研究,寻找能够拮抗细菌生物膜形成和主动泵出机制抗菌药物是今后必须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奥美拉唑对耐氧氟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泵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奥美拉唑作为主动外排泵抑制剂提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氧氟沙星的敏感性.方法 二倍稀释法筛选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测定耐氧氟沙星菌株对主动外排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和加入奥美拉唑后的敏感性.将CCCP和奥美拉唑分别加入铜绿假单胞菌培养液,分为单纯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组、铜绿假单胞菌 CCCP组、铜绿假单胞菌 奥美拉唑组,用RP-HPLC测定分别加入CCCP和奥美拉唑后的0.17、0.50、0.75、1、3、8、15、30、60 min时铜绿假单胞菌菌体内摄取氧氟沙星的含量.结果 在不同时间点,铜绿假单胞菌 CCCP组和铜绿假单胞菌 奥美拉唑组菌体内摄取的药量均显著高于铜绿假单胞菌组.结论 奥美拉唑作为主动外排泵抑制剂,可增强铜绿假单胞菌对氧氟沙星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穿心莲内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AB-OprM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AB-OprM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PAO1和MexAB-OprM过度表达株Mex1、Mex2、Mex3培养3h及加入穿心莲内酯0,100,200mg·L-1再培养6h的MexB基因表达量。采用Mueller-Hinton倍比稀释法,检测头孢他啶、头孢匹罗、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卡那霉素、依米配能、美罗培南对上述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培养9h与3h相比,PAO1、Mex1、Mex2、Mex3的MexB表达量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31,0.027,0.030,0.012。穿心莲内酯100,200mg·L-1组与对照组相比,头孢他啶、头孢匹罗、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对PAO1、Mex1、Mex2、Mex3株菌的MIC分别降低50%,75%,75%和50%~75%,而对PAO1株QS信号分子C4-HSL的分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外排泵MexAB-OprM主要在稳定生长期表达,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AB-OprM转录表达的抑制作用使其可恢复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而这种作用并非通过抑制C4-HSL的分泌而实现。 相似文献
13.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严重地威胁着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如常见于ESKAPE病原菌(即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道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药物耐药性主要在于该菌具有多重药物外排泵如MexAB-OprM和MexXY,后者属于耐药结节细胞分化(RND)家族转运体。自20年前发现RND外排泵后,现已对这些外排泵的临床意义、结构与组装、外排机制、表达调控与抑制等有了深入的认识。药物外排泵不仅介导了具有临床重要意义的多重耐药性,而且参与了其他细胞功能如恶劣环境下(包括存在抗菌药物时)的应激反应和致病性等。研究开发不受外排泵明显作用的抗菌药物或外排泵抑制剂以便与作为外排泵底物的抗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联合应用仍然是新药研发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旨在回顾讨论作者于2003年在本刊所发表的相关综述后上述多个方面过去10年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再次清楚显示全面合理控制各类抗生素使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避免后抗生素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亚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Sub-MBC)环丙沙星体外诱导对铜绿假单胞菌MIC值影响,为防止临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提供新思路。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质控菌株ATCC27853为研究对象,以环丙沙星为诱导耐药抗菌药物,用微量稀释法首先测定其MBC值,然后用1/2MBC值环丙沙星浓度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每天观察其MBC值变化,及时调整诱导浓度为变化后MBC值的1/2,直到诱导菌株MBC值升高到原始MBC值的64倍时,停止诱导,并记录诱导天数;诱导出的耐药菌株传代3 d,再采用微量稀释法对其MBC进行测定,并通过全自动微生物药敏仪对其进行耐药性鉴定。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质控菌株的环丙沙星MBC值为0.5μg·ml-1;采用0.25μg·ml-1环丙沙星浓度体外诱导7 dMBC值明显升高,诱导30 d升高至原始菌株MBC的64倍;诱导出的铜绿假单胞菌针对环丙沙星的耐药菌株,经3 d传代后,微量稀释法测定其MBC仍为原始菌株的64倍,全自动药敏分析仪鉴定为环丙沙星耐药菌。结论:亚最低杀菌浓度环丙沙星可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质控菌株出现耐药,且耐药性随亚最低杀菌浓度诱导时间延长而增加,诱导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的耐药性能稳定传代,提示低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铜绿假单胞菌RND型外排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动外排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重要机制,在众多的主动外排系统中,以RND型最为常见。通过总结近年来发表的文献,现对铜绿假单胞菌RND型外排系统的结构、底物、流行病学、抑制主动外排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的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是耐药性十分突出的一类院内感染条件致病革兰氏阴性细菌,根据外排泵是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这一原理,以铜绿假单胞菌的外排泵为靶点,用过量表达外排泵的铜绿假单胞菌Y5和外膜微孔蛋白(OprD2)缺陷菌株7208以及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1建立了一个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的药物筛选模型。应用此模型可以初筛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的药物以及与现有已知的抗生素有协同作用的活性物质的筛选,应用所建立的方法从2449株微生物发酵液中(真菌1700株,放线菌700株,海洋细菌49株)筛选得到4株阳性菌,多次发酵表明这4株阳性菌产生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物质的性质比较稳定,进一步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不同外排泵抑制剂(EPIs)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与两种EPIs(PAβN与奥美拉唑)联合前后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s值。结果 PAβN浓度为40μg/mL时,能明显增强碳青霉烯类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PAβN浓度为20μg/mL时,即能明显增强氟喹诺酮类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奥美拉唑20μg/mL时,对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的抗菌活性影响均较小。结论 适当浓度的外排泵抑制剂对增强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的抗菌活性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7年—2009年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细菌室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扩散法作敏感试验。结果 3年来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422株,其中MDR菌株100株,占23.70%。分离出的MDR菌株分布在呼吸科普通病房(13.00%)、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29.00%)、外科病房(9.00%)、外科监护病房(SICU)(20.00%)、急诊科(5.00%)和其他内科病房(14.00%)。各科室中,分离出的MDR菌株数占所有标本分离的该菌株数的比例最高的是RICU(42.39%,39/92),其次为SICU(37.04%,20/54)。痰标本分离的MDR菌株占76.00%(76/100),其次为尿液(5.00%,5/100)。铜绿假单胞菌MDR菌株的分离率在3年期间无显著性差异。3年期间铜绿假单胞菌MDR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分别为25.00%、37.93%、40.48%);对所有检测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各年间无显著性差异。RICU与SICU分离的MDR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显著高于其他普通病房,对其余检测的抗菌药物耐药率与其他病房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我院铜绿假单胞菌MDR菌株的耐药情况近年来十分严峻,在RICU与SICU,MDR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尤其严重,因此需严密监测细菌耐药性,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为证实国内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株中是否存在与其多重耐药有关的主动外排机制 ,本文研究了 3H-四环素和 3H-青霉素在临床多重耐药菌 (2 1、2 6、2 8、435及 M12 5 1)、敏感菌 (172、2 2 3及K799/6 1)以及体外诱导的多重耐药突变株 (172 o c和 2 2 3o c)中的蓄积动力学及能量抑制剂 (Carbonylcyanide m- chlorophenylhydrazone,CCCP)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药物无论是在耐药还是敏感菌中 ,胞内均可在 5~ 10 min内达稳态浓度 ,而且耐药菌中的稳态浓度明显低于敏感菌。当加入 CCCP后 ,耐药菌中的药物浓度明显增加 ,而敏感菌则降低 ,提示在受试的临床耐药菌中存在主动外排机制 ;此外 ,两种抗菌药物在体外诱导多重耐药菌株中的蓄积研究及 CCCP的影响结果与临床耐药菌相似 ,提示获得性多重耐药与天然多重耐药在其多重耐药性产生方面具相同的主动外排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