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腹股沟皮纹横切口治疗小儿隐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小儿隐睾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小儿隐睾的临床特点,设计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式,即经腹股沟皮纹横切口治疗小儿隐睾,腹股沟皮纹横切口长2.0~3.0cm,剪开浅深筋膜,部分切开腹股沟管前壁,提出睾丸及精索,分离鞘突管至腹膜外脂肪后结扎鞘状突,将睾丸下降固定于阴囊肉膜囊内。共治疗41例(53侧),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并与同期经传统腹股沟大斜切口手术的55例(61侧)进行对比。结果41例(S3侧)出院时睾丸均位于阴囊内,术后获随访32例(39侧),其中11例(13侧)术前高位隐睾患儿术后睾丸位于阴囊中部,其余睾丸位于阴囊底部,未发现睾丸萎缩;与同期传统腹股沟大斜切口手术治疗的55例隐睾疗效相当,创伤小,恢复快。结论采用经腹股沟皮纹横切口治疗小儿隐睾创伤小,手术快,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外形美观,疗效满意,可替代传统腹股沟大斜切口手术治疗小儿隐睾。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1.5岁。因生后右侧阴囊空虚入院。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男性外生殖器,右阴囊空虚,右腹股沟区可触及睾丸样包快,左侧睾丸正常。B超示右腹股沟区包块为睾丸,较左侧略小。术中见右侧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内,大小约0.5cm×0.5cm×0.8cm,质软。同时发现睾丸引带上有一包块,大小约1.0cm×1.0cm×1.0cm,边界较清,质韧,无明显包膜,与周围组织稍粘连,行右侧睾丸下降固定术及肿物切除。病理报告送检组织为原始肾小球及肾小管样结构。术后B超检查:双肾、输尿管、膀胱均未见异常。随访1年,患儿睾丸发育接近左侧,无其他异常。讨论:人体内肾脏以外部位…  相似文献   

3.
患儿 :男 ,2岁。因左侧隐睾入院。患儿为足月顺产 ,第 1胎 ,生后一般情况好。生后 4个月其家长发现双侧阴囊内空虚 ,无睾丸。曾在本院就诊 ,诊断为双侧隐睾 ,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后 ,右侧睾丸已下降至右阴囊内 ,左侧阴囊仍空虚 ,无睾丸。患儿约 1岁 2个月时发现右侧腹股沟有一直径约 1cm大小包块 ,无疼痛 ,可还纳 ,并逐渐增大 ,门诊以右侧腹股沟斜疝 ,左侧隐睾收入院。B超检查示 :左侧腹股沟及阴囊未及睾丸回声。患儿入院后行右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加修补术。切开疝囊即见到双睾丸均位于右侧腹股沟管内 ,约 0 .8cm× 0 .5cm× 0 .5…  相似文献   

4.
患儿2岁半,生后发现阴囊内无睾丸,1岁时B超报告右侧腹股沟和阴囊内未探及睾丸样结构。左腹股沟中部探及1个1.0cm×1.2cm睾丸样回声结构。周围可见0.2cm~0.5cm液体暗区。于2001年5月10日以双侧隐睾入院。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2岁,因发现右侧阴囊空虚无睾丸2年入院。查体:右侧阴囊发育小,空虚未触及睾丸,右侧腹股沟中部可及约1.0cm×1.0cm×0.5cm大小包块,无压痛,边界清,活动。血常规、胸透、肝肾功能、性激素无异常。诊断右隐睾。术中见右隐睾位于腹股沟管中部大小约0.8cm×0.4cm×0.4cm,形态尚正常,附睾分离。在睾丸引带上发现大小2.5cm×1.5cm×1.5cm包块,颜色苍白,表面光滑,包膜完整,与周围无粘连,无明显管腔血管与之相通,触质硬。切除包块送病理。行右睾丸下降固定术。术后病理报告:胚胎性异位肾。术后行双肾B超、静脉肾盂造影,双肾未见异常。讨论:…  相似文献   

6.
例1,男,1岁。以左侧隐睾及右侧腹股沟斜疝伴反复嵌顿入院。左侧阴囊及腹股沟均未触及睾丸。右侧阴囊可触及正常睾丸,行右疝囊高位结扎术。左侧睾丸探查术,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在疝囊内发现一对类似卵巢样睾丸及双精索和输精管,且均有睾丸、附睾分离,双睾丸切除少许送病理检查后行右疝囊高位结扎及改良Ombredanne’s术(即右侧睾丸固定+左侧睾丸穿阴囊中隔固定于左侧阴囊内)。术后病理报告:睾丸组织发育不良。术后1年随访;两侧睾丸位于阴囊内,发育均正常。  相似文献   

7.
患儿:男,1岁9个月。因左侧阴囊内无睾丸入院。患儿于生后不久即发现左侧阴囊空虚,无睾丸触及。1岁时曾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无疗效。体检:左侧阴囊发育不良,扁平,未触及睾丸。左腹股沟处未触及包块。实验室作者单位: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B超:左腹股沟下方稍内侧可见1.1cm×0.6cm大小的似睾丸回声团。诊断:左侧隐睾。全麻下取左侧腹股沟斜切口,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后找到未闭的鞘状突。打开鞘状突未发现睾丸,见精索增粗,并折反入腹腔,遂剪开腹膜,沿…  相似文献   

8.
患儿,10岁,因发现左阴囊肿块8年、增大2月就诊。外科检查:左阴囊内扪及12×8×4cm~3肿块,质韧、光滑、活动。手术:左阴囊内有界限清楚的灰白肿块12×8×4cm~3,位于脏层鞘膜,与睾丸下极相连。病理检查:灰白色类球形肿块,  相似文献   

9.
患儿 :男 ,5岁 ,因右下腹痛并发现包块 5d入院 ,体检 :右下腹巨大包块延及腹股沟区 ,右侧阴囊空虚 ,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肿大。MRI提示 :右侧盆腔有大小 7.0cm× 9.0cm× 10 .0cm实质性肿块 ,腹膜后下腔静脉前见肿大淋巴结 ,下腔静脉受压变扁。手术探查发现右侧睾丸位于盆腔内 ,肿大变形并外生出菜花样肿块。行肿块切除术 ,术后病理报告 :睾丸胚胎性癌。术后给予联合化疗 ,并随访观察疗效。讨论 :隐睾恶变机会比正常睾丸大2 0~ 4 0倍 ,一般发生于 15岁以后 ,又以精原细胞瘤最为常见。睾丸胚胎性癌仅占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 13.0 %~35 .0 %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性腺融合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提高对脾性腺融合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例脾性腺融合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4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212岁,平均年龄6.75岁。临床表现:病例1表现为左侧阴囊肿物;病例2表现为左侧腹股沟可部分还纳之肿物;病例3、4表现为双侧阴囊空虚。术中情况:病例1见左睾丸上极有红色肿物;病例2见与睾丸和脾门相连的索条状疝内容物;病例3、4腹腔镜分别在左髂窝和左肾下极探及暗红色团块样肿物。手术方法:病例1行左侧睾丸及肿物切除术;病例2通过疝囊行腹腔镜探查及索条切除术;病例3、4行腹腔镜探查及肿物切除术。结果患儿术后恢复顺利。病理检查结果均证实为脾性腺融合。结论脾性腺融合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临床诊断困难。常因考虑性腺的原发性肿瘤而行不必要的睾丸切除术。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血清学检查结果及99mTC肝脾扫描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1.
1病例资料患儿,男,4岁,因左侧阴囊内肿物6个月,逐渐增大3d入院。体查:左侧阴囊及腹股沟区可触及一约5cm×3.5cm×3.5cm大小的囊性肿物,阴囊内可触及睾丸,牵拉睾丸,肿物可上下移动,局部皮肤正常无压痛,透光试验阳性,增加腹压时肿物无明显变化。右侧阴囊及睾丸大小正常。入院诊断为:左侧精索鞘膜积液。于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分离麻醉下行左侧精索鞘膜积液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术中切开鞘膜囊,排出清亮液体;将鞘膜囊提出切口外,见囊内突出一约4cm×2cm×1cm大小如蚕豆样的囊性肿物,表面暗红,基底部与精索血管相连;予保护精索血管、输精管,并紧贴其表…  相似文献   

12.
改良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隐睾7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小儿隐睾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77例(84侧)小儿可触及隐睾中,于腹股沟外环处作一与皮纹一致的长约1.5~2 cm的小横切口,不打开腹股沟管,在腹股沟外环口找到未闭鞘状突头部和睾丸,分离至内环处,将睾丸经隧道引至阴囊,固定于皮下与肉膜间囊窝内。结果:该组所有病例均能将睾丸无张力地拖至阴囊底部。有57例(61侧)获得随访,睾丸均位于阴囊内,其中50例(54侧)位于阴囊底部,其余7例位于阴囊中部。未发现睾丸萎缩。结论:该手术运用与皮纹平行的小横切口又未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手术快捷、创伤小,术后痛苦小、恢复快,疤痕不明显,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患儿 :男 ,3岁。因双侧阴囊无睾丸就诊 ,以“双侧隐睾”收住院。入院查体 :双侧阴囊内无睾丸 ,右腹股沟区可触及睾丸 ,睾丸大小接近正常。左腹股沟区未触及睾丸。入院后行右侧睾丸下降固定术 ,左侧腹股沟区切开探查术 ,术中见左腹股沟管内无睾丸 ,内有纤维样睾丸引带 ,向上进入腹腔。切开联合作者单位 :2 610 41 山东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肌腱及腹膜进入腹腔 ,见右下腹部有一肾形肿物 ,大小约 2 .0cm× 1.0cm×1.0cm ,包膜完整 ,上极组织呈暗红色 ,下极组织呈淡红色 ,中部有血管蒂连接腹膜后 ,有一输精管样物通入盆腔。因肿物性质难以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良Bianchi(阴囊中缝单一切口)手术治疗低位双侧隐睾的可行性、手术操作要点以及近期效果.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采用改良Bianchi术式治疗先天性双侧隐睾共9例,年龄1岁2个月至11岁4个月,平均5岁10个月.所有患儿平卧位均可在腹股沟区触及未降的睾丸.术前B超均未提示合并鞘膜积液或者斜疝.手术采取经阴囊中缝切口入路,将睾丸鞘膜囊分离至外环水平,如鞘状突呈开放状,则完整分离鞘突并充分游离至高位后双层结扎.根据精索松解的具体情况采取保留或切断睾丸引带,术后睾丸均位于各自阴囊中部或底部.术后2~3 d换药,伤口无渗出、红肿即可出院.所有患儿平均随访8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睾丸体积变化,睾丸有无回缩,有无斜疝或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家长和(或)患儿本身是否满意.睾丸体积根据B超数据使用Lambert公式进行计算.结果 9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睾丸术后位置满意,无回缩,无斜疝或鞘膜积液等并发症.手术前后体积比较未见萎缩(P<0.01),家长及患儿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改良Bianchi手术治疗可触及隐睾损伤小,伤口隐蔽性很强、符合微创理念.尤其是在治疗双侧的低位以及滑动性隐睾时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中短期随访无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睾丸横过异位伴苗勒管源囊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睾丸横过异位伴苗勒管源囊肿报道甚少 ,现将我们所见 1例报道如下。患儿 :男 ,2 2个月。因双侧阴囊空虚、右腹股沟可复性包块入院。体检 :阴囊空虚。左腹股沟未及包块 ,右腹股沟可触及睾丸 ,哭闹时出现囊性包块 ,易还纳。B超及CT仅显示右腹股沟睾丸影像。术中见睾丸位于右腹股沟管内 ,输精管呈网状与腹环内一睾丸相连 ,网状输精管于膀胱后融为粗大输精管进入膀胱颈部。两睾丸等大 ,均有睾丸附睾分离。正常睾丸游离精索后可牵入阴囊。异位睾丸精索血管从腹膜外、膀胱后伸向左侧 ,不能牵入右侧阴囊。探查左腹股沟及腹膜后切断异位睾丸输精管…  相似文献   

16.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由于腹膜鞘状突未闭而导致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可行开放手术或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愈。开放手术有多种切口的选择。本院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经阴囊小切口实施疝囊高位结扎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患儿,男,胎龄40周,剖宫产,查体发现双侧阴囊肿大,阴囊皮肤无充血及瘀斑,皮温不高,右侧质地硬实,左侧囊性感,余查体未见异常,新生儿精神状态良好,无异常哭闹。行B超检查示:右侧睾丸增大,约1.6 cm×1.2 cm×1.3 cm,形态尚正常,回声增强,内部回声欠均匀,左侧睾丸约0.8 cm×0.9 cm×1.2 cm,边界清,回声均匀,B超诊断:1.右侧睾丸增大,炎症可能性大;2.左侧睾丸鞘膜积液。行阴囊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右侧阴囊内可见一个椭圆形密度欠均匀的病灶,CT值约为40 Hu,增强后可见其厚壁环形强化,CT值约为71 Hu,其内呈轻度强化,大小为1.2 cm×1.0 cm×1.0 c…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1岁,因右侧阴囊部包块6月入院。患儿家属于入院前6个月发现其右阴囊部有一约3.0cm×2.0cm×2.0cm包块,阴囊部无红、肿、热、痛,包块不能回纳,患儿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患儿无特殊不适,故家属未予重视。其后包块继续长大,近日来包块长至大小约6.0cm×5.0cm×5.0cm,故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发育良好,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扪及包块。右侧阴囊部一大小约6.0cm×5.0cm×5.0cm囊性包块,无压痛,局部无红肿,透光试验阳性。包块与睾丸界限不清。按压包块不能回纳。入院诊断为:“右睾丸鞘膜积…  相似文献   

19.
我科近期收治 1例宽拇指 巨趾综合征合并有阴茎阴囊转位及双侧隐睾 ,此类病种临床罕见 ,报告如下。患儿 :男 ,13岁。因外生殖器畸形13年入院。入院检查 :BP 90 / 6 0mmHg(1mmHg =0 .133kPa) ,身材矮短 ,智能发育差 ,颌面骨发育不全 ,鼻梁宽 ,轻度鸡胸。心肺及腹部体检未见异常。阴茎发育差 ,尿道外口位于龟头顶部正中 ,阴囊呈分裂状 ,部分位于阴茎上方 ,阴囊两侧空虚 ,阴囊内未触及睾丸 ,双侧腹股沟区分别可触及时 2 .0cm× 1.5cm及 1.8cm× 1.5cm的肿物 ,质韧、不活动、有压痛。脊柱无畸形 ,双手拇指短粗而变宽 ,足…  相似文献   

20.
例1:男,5岁.因左阴囊红肿疼痛2 d入院,出生后左侧鞘膜积液,未治疗.检查:左阴囊红肿明显,约8.0cm×4.0cm,有触痛,透光试验阳性,左睾丸触及不清,无腹股沟区压痛,无睾丸抬举痛.血常规:WBC 13.01×109/L,GR59.7%,Hb 121.1 g/L.彩色多普勒超声:左阴囊内一囊性肿物,约7 crm×3.5 cm,左睾丸血运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