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尹创  左登平 《北方药学》2016,(4):168-169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数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宿州市2014年全年ADR报告数据,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ADR病例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品种各季度有所变化,报告主要来自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企业,来自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对较少。结论:合理使用药物并加强用药检测,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8-2009年收集的368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ADR性质、药品种类、抗菌药类别、涉及器官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8例ADR报告中,严重的ADR26例,占7.1%;抗菌药和中药制剂ADR报告占前2位;静脉给药引发的ADR300例占81.5%;ADR表现中以皮肤系统损害最多。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2003-2005年上海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的ADR及其相关因素,了解该类药物ADR发生的情况,以减少ADR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3年6月-2005年2月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收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133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药品排前3位的是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和头孢曲松。ADR累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多。结论: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索时应关注其ADR,提高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ADR监测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从2004年6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54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与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引发ADR的前8位药品、ADR报告质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的发生女性多于男性;抗感染药和中成药的ADR报告例数居第1、第2位;静脉滴注药引发的ADR占82.04%;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48.52%;ADR发生率最高的药品是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结论:应正确认识开展ADR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监测和宣传力度,提高ADR报告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呈报的236例ADR报告。结果:236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例数高于女性;年龄以20~29岁、30~39岁居多;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药品剂型以注射剂和粉针剂为主;抗微生物药品引起的ADR最多;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结论:应重视医院ADR工作,加强ADR监测,减少ADR,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当前护理人员参与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方法:根据卫生部《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自行设计护士ADR监测知识调查问卷,对240名护士ADR基本概念、报告意识、上报范围和程序、法律意识等展开调查。结果:超过90%的认为有必要报告ADR,但对ADR概念认知程度较浅、法律条款不清、隐瞒不报、漏报或错报现象较为普遍。结论:护士是ADR的发现者和处理执行者,护士在ADR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目前存在诸多问题,报告率还很低,远没发挥对ADR的监测作用,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葛浩澎 《北方药学》2015,(4):164-165
目的:通过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本院收集的102例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汇总分析,分析ADR发生的原因及特点。结果与结论:102例ADR报告中,老年人、中成药、化学药品中抗菌药物、静脉途径给药更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科常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2012~2016年收集并上报的ADR/ADE报告1916例,按照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合并用药和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16例ADR/ADE报告中,18~30岁青年人较多, 584例(占30.50%);涉及药品29种,以抗精神病类药品引起ADR/ADE最多,报告1665例(占86.90%),ADR/ADE报告中药品奥氮平最多,820例(占49.24%);ADR/ADE累及系统为神经系统较多,701例(占35.67%)。结论:应继续加强精神科ADR/ADE的监测工作,通过对ADR/ADE的分析加强药品合理规范使用,为临床精神科医生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洁娜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58-159
目的:加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制度。方法: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的工作制度,提高报表的质量和数量。结果:ADR报表数量上升,报表质量大幅提高。结论:有效的ADR监测制度和措施,能促进医院ADR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我院60份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我院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1月~2010年1月新的、严重的ADR报告。结果: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共60份;其中新的的ADR报告54份,严重的ADR报告6份。怀疑药品中中药制剂和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大;静脉滴注引起的新的、严重的ADR构成比为73.33%;涉及最多的是全身性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其次为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及皮肤附件损害。结论:临床应密切关注新的、严重的ADR。  相似文献   

11.
张丽萍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1):128-129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方法:建立网络,健全制度,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推动ADR监测工作开展。结果: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得以持续发展,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结论:有效的ADR监测机构、制度和手段,有利于ADR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规避临床用药风险。方法:收集我院142份ADR网络报告,对有关数据适当转换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的发生主要与抗感染药、中药制剂、静脉给药方式、合并用药以及年龄有关;ADR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反应。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及其宣传力度,重视对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分析,开展重点监测品种的追踪,及时提取信号、发布预警,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促进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分层抽取萍乡地区三级医院5所、二级医院15所以及一级医院14所,对上述医院在岗的医务人员实施现场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萍乡地区各级医院医务人员对ADR英文缩写、ADR概念、上市后药品及中药是否存在ADR等知识认知度较好,而对医院ADR监测负责部门、ADR是否为医疗差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否有ADR法律条文等认知度较差;不同岗位对ADR知识的认知度存在差异,药学人员对ADR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类人员;医务人员对ADR呈报态度总体基本端正,但也存在误区;医疗卫生机构ADR监测工作还不够深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结论:应加强ADR知识宣传培训,端正ADR报告态度,增强医务人员报告意识,强化医疗卫生机构重视程度,提高ADR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14.
范红春  甘克苏 《中国药房》2010,(33):3166-3168
目的:实现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网络化填报、审核及监测,提高ADR监测质量。方法: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自行设计院内ADR监测系统,并介绍其功能设置及操作流程。结果:临床医务人员可通过院内ADR监测系统快捷上报数据,并可通过系统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结论:院内ADR监测系统使用便捷、高效,数据可及时分析、共享,显著提高了院内ADR监测的效果和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知晓及报告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家长对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知识的知晓情况及报告的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做好儿童ADR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就报告儿童ADR状况的相关问题,对上海市儿童主要就诊医院的患儿家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大多数家长对我国ADR报告制度的知晓程度较低。有ADR上报史的家长所占比例较低。家长们对严重的ADR病例比较重视,学历越高的家长报告率越高,但新的ADR和新药的ADR病例报告率均较低。结论:家长报告儿童ADR的比率较低,其原因为家长对我国ADR报告制度知之甚少,应加强和深入对儿童家长的ADR培训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弥补国家级药品监测系统的不足,正确指导医生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方法:在医院局域网基础上,采用异步JavaScript和XML(AJAX)前台开发模式,运用ASP.NET编程语言、数据库(SQL Server)等主流的计算机技术,开发基于医院局域网的ADR监测系统。结果:与系统应用前比较,系统具备同时跟踪国家已披露信息、医院已上报未披露信息以及未上报信息等3个层次的ADR报告,并集成医院已有的医院信息管理(HIS)系统,功能明显增强。同时ADR报告数量明显增加,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结论 :该系统实现了医院ADR报告实时性与网络化管理,提高了ADR报告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我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并评价ADR报告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方法:收集到我院2005~2006年上报的ADR病例150例,并应用Excel软件对性别、年龄、涉及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报告质量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由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ADR损害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ADR上报率偏低,报告质量需提高。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我院ADR的监测和宣传工作,提高专业人员责任意识,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8.
彭晓燕  姚冰  潘洁  赵珊珊  唐秀玲 《中国药房》2008,19(17):1343-1345
目的:了解我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2006年12月收集到的25例严重ADR报告,按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涉及药品21种,引起ADR例/次最多的是抗感染药,共12种,其次为中药制剂;所涉及的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神经系统最为常见;发现3例新的、严重的为药品说明书或文献未见报道的ADR。结论:严重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增强合理用药意识,以减少和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进一步加强ADR报告、监测与管理工作。方法:对所收集到的345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DR报告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占88.70%);呈报人员以临床医师和医院药师为主;涉及药品共16大类143个品种,其中以中药制剂(占48.70%)和抗菌药物(占29.86%)ADR的发生率最高。结论:应重视ADR呈报工作,加强监测力度,最大限度降低ADR的漏报率与重复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戴春雷  陈桂平 《中国药房》2009,(23):1818-1821
目的:为提高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我国ADR报告的填写要求,对我院2005~2007年收集的ADR原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收集的576份ADR原始报告中,3年中平均每份报告缺项数分别为13.86、12.16、13.61次/份;ADR报告数量每年均呈递增趋势,但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其主要表现在缺项较严重、填写内容不规范及严重病例所占比例不符合标准等方面。结论:建议对ADR报告填写进行专项培训,加强ADR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ADR上报人员对报告质量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