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言     
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宋代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县)鹤溪人,约生于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卒于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享年约69岁。陈育自幼聪明过人,长大“潜心医学,长于方脉,治病立效”。他认为学医须晓“五科七事”。所谓“五科”,就是脉、病、证、治四者加上病因;所谓“七事”,就是脉、病、证、治四者加上内因、外因、不内外因。这样一来,学医“七事”中,病因则占三事,可见其非常重要。故他说: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情志思想。陈言情志思想主要内容包括:重视情志致病,将情志致病作为三大病因之一的内因;最早提出七情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各类疾病中;提出了情志脉法,确定了七情与五志致病的脉象,丰富了对于情志病的诊断;对于情志病辨治与分阶段治疗也有所发展。陈言对于中医情志学说贡献巨大,通过对陈言的情志思想分析,丰富了中医心理学内容,为辨治情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有一定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言(约1131-1189年),字无择,宋代青田人,宋代著名医学家.陈言一生著有《依源指治》(已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下简称《三因方》),曾评注《产育保庆集》.其主要著作《三因方》创立了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劳倦、金刃虫毒等为不内外因的三因理论,发展了仲景的病因学说.《三因方》虽未单独列章节专论养生,但作者认为,其“三因学说”对养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班光国 《新中医》2011,(12):162-163
吕志杰教授执教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从事《金匮要略》教学、仲景医学研究与临床30余年,学验俱丰,主编专著七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委员。吕教授在《伤寒杂病论》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基础上,对“三因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笔者师从吕教授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习,顿有体会,特将仲景与陈言“三因学说”及吕教授的学术见解源流试述之下。  相似文献   

5.
陈言审因用方治疗健忘的学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青田(今属浙江)人.陈言系我国南宋著名医学家,其长于医理,精于方脉,善执简驭繁.陈言于淳熙元年(1174年)撰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下简称<方论>)十八卷.他在自序中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和不内外因三类.这种以致病因素为主,结合发病途径、发病部位,并融入脏腑病证体系的"三因"分类法,为中医病因学的创立奠定了学术基础.陈氏提出"别其三因","随因施治"(<方论·三因论>)[1],强调治疗疾病应以因类病,因病辨证,随证治之,这种审因论治的思想,并具体运用到每种疾病的临床实践之中,是中医病因辨治的肇始,是继张仲景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治疗的又一创举,极大地丰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方论>作为中医文献史上首部较为系统地论述病因分类及审因论治的专著,笔者对其研读有年,并发现其在健忘证治方面形成自身的学术特色.陈言在内伤七情及审因论治的理念指导下,论治健忘见解独特.现就陈言对健忘病因病机及治疗方剂的认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7.
魏念庭云:虚劳者,因劳而虚,因虚而病。”由此可见,虚劳是因过度劳伤导致五脏气血阴阳不足而产生的慢性虚弱性疾病。(《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作了极为详尽的论述。纵观原文,张仲景关于虚劳的论述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虚劳脉证《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第三至第十一条主要论述虚劳脉象与症状。原文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张仲景在本条中揭示了虚劳病的脉象总纲。所谓“平人”,即形似无病之人。虚劳为病,非若时病(温病,伤寒)起病急暴,疾如风雨,旦夕即至,而往往是因劳成疾,潜削默夺,缓慢发病。故虚劳患者多状如平  相似文献   

8.
卓萍  赵传文  张继明 《光明中医》2010,25(1):137-138
眩晕之名,首见于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但对其认识起源于《内经》。《内经》“因风、因虚致眩”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汉·张仲景继承了《内经》对眩晕的认识,并提出了“因痰致眩”理论,汉唐时期的治法则着重治风治痰治火。宋元以后医家在前人因虚致眩学说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发展,明代渐渐产生了强调补虚为眩晕主要疗法的医家,其中最著名是薛立斋和张景岳。  相似文献   

9.
就《伤寒论》太阳病篇教学时必须要搞清的8个问题进行了论述.一是“病汗”与“药汗”不同;二是桂枝汤证脉“缓”非一般意义上的“缓脉”,是相对脉“紧”而显无力、势缓;三是脉浮缓、浮紧不可拘泥于中风、伤寒,因中风、伤寒只从虚实上分,风寒虽有偏颇,但难以分清,故中风也可脉浮紧,伤寒也可脉浮缓;四是不可拘泥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五是强调《伤寒论》治外感重在发表宣透,反对将“咽干咽痛”作为是风热的金标准之说;六是要讲清治表证的层次与表证相关的传变规律;七是强调不要拘泥于“表无补法”,要“随证治之”;八是不主张太阳病分经证、府证,提出桃核承气汤治在大肠.  相似文献   

10.
陈言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主要著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创立了中医病因分类的三因学说,在病因病机方面贡献巨大。除此之外,他对妇产科病证亦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本文主要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的常见妇科病证入手,展现其重视妇人妊娠调养,强调详察妇产科病证之病因病机,同时总结了他对不同妇产科病证的辨证治疗以及方药特点。  相似文献   

11.
淤血证治为当代医学所重视,活血化淤法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张仲景做为一代医圣,确立了“淤血”的证治,在《金匮要略》中有“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的专论,《伤寒论》中也有“蓄血证”之治。因  相似文献   

12.
“相乘”“相干”即所谓“变化相乘,阴阳相干”。相乘者包括四时五脏之脉相乘与脉证乘侮,其以五行生克乘侮为理论基础;相干者即以阴阳脉法候人体气血阴阳变化,判断疾病的预后,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纵”“横”为五行学说病理变化的术语,纵为对相乘关系的描述,横为对相侮关系的描述。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以“相乘”“相干”之脉法理论辨治“纵”“横”之病,或辨病之“纵”“横”,融阴阳五行理论于脉诊之中,以脉之变化明辨疾病病机及预后,于今之临床脉诊甚具启发,拓展了脉证合参于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三因学说”是宋代陈言关于中医病因分类的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核心理论。后世医家多以此病因体系指导养生保健,然大多重视“内、外两因”,而忽略“不内外因”的学术地位。而现代研究证实,“不内外因”对于亚健康人群的保健指导,无疑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可宁 《国医论坛》1995,10(1):16-16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三篇(以下简称三篇),是现存较早的记载妇产科疾病证治的专篇,三篇中涉及腹痛为主症者共有11条,其中妊娠篇中3条,产后篇中3条,杂病篇中5条,例方10个。虽然  相似文献   

15.
一、六经病(三阳三阴) 《伤寒论》原著之“目次”,原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称“六病”而并未称“六经”。“六经”字眼为后人所改用。考《伤寒论》“六病”所论述之六大证候群,是指病者在病理生理状态时所呈现之证  相似文献   

16.
“三十六病”在《金匮要略》中凡见二,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久则赢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仲景为何命名为“三十六病”?其命名渊源及具体所指又是什么?历代医家对此或避而不释,或一笔带过,或释而欠详。如高校二、五版教材《金匮要略释义》及《金匮要略讲义》,对“三十六病”即均未作注释。清·徐忠可虽指出“妇人十二浪、九痛、七害、五伤、三因,为三十六病”,然未详释其具体内容,且“三因”为“三病”之…  相似文献   

17.
博碁子小识     
博碁子一词见《伤寒论》卷七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大五六枚,服之愈。”又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伤寒八九  相似文献   

18.
所谓厥阴头痛,作为一个专用病名,是指《伤寒论》中所论述的因厥阴虚寒浊阴冲逆所致的头痛。兹对厥阴头痛病机和证治的体会,介绍于下。一、厥阴头痛的病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万友  相似文献   

19.
仲景治疗妇科疾病,分为妊娠、产后、杂病,计三十六病。在《金匮要略》分三篇论述,分别是妇人妊娠病脉证治、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重视气血阴阳,调护胃气,责于肝、脾、肾,"保护胃气"仲景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想。《金匾要略》妇人病三篇方证之中,内寓暖肝、清肝、养肝、抑肝、疏肝诸法。仲景非常重视安胎养胎,论述安胎养胎七法。仲景将瘀血的病因归结为:外伤、寒凝、热煎、气滞、气虚等,同时强调了瘀血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月经病属于妇科杂病,妇科杂病病因多因虚、积冷、结气三个方面,辨证以寒、热、虚、实为主。仲景对妇女情志疾病的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治疗方面,仲景根据不同病情,不同病症,采用多种治法和剂型。  相似文献   

20.
概述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实用意义? 答: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内经》,已有关于温病因、证、脉、治方面的记载。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等,为后世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迨至汉张仲景编著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热性病学《伤寒论》问世,对温病的初期证候特点又作了比较明确的描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该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