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应用V-R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网脱)54眼,其中孔源性网脱伴PVR(C3级以上)18眼,外伤玻璃体积血并牵拉网脱14眼,复发性网脱9眼,合并晶体混浊6眼,血管性并牵拉网脱3眼,后极裂孔3眼,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并网脱1眼。结果:出院时视网膜解剖复位(完全复位及残留少量视网膜下液)44眼,术后视力提高39眼,不变9眼,下降6眼。结论:通过玻璃体手术,切除混浊屈光间质后,可根据情况联合进行视网膜复位术,为视网膜复位创造条件,促进术后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2.
李雪冰 《当代医学》2010,16(2):101-101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对50例54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巩膜外加压、环扎、放液等手段治疗。结果一次手术治愈率91.2%,总治愈率93,7%,术后增进视力94.5%。未愈原因:视网膜巨大裂孔、玻璃膜体增殖膜形成。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以通过巩膜冷凝、环扎外加压手术治疗获得视网膜复位,改善视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避免玻璃体切割术。  相似文献   

3.
中药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网膜下积液治疗作用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新荣  王育良  倪云  王菁 《现代医学》2003,31(3):180-181
目的 评价中药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的治疗作用.方法 临床收集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下积液患者53例,其中17例合并视网膜下和(或)玻璃体出血。将这些病例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给予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剂,对照组不给中药。手术前后行视力、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和三面镜检查。全部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治疗组的视力恢复优于对照组,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下和(或)玻璃体出血吸收较对照组快。结论 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中药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下和(或)玻璃体出血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伴脉络膜脱离的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前局部和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和视功能改变.方法 连续观察38例38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并行玻璃体手术治疗患者.其中局部应用激素组(A组)11例,术前应用醋酸强的松龙眼液点眼每小时1次,用药(4.91±1.51) d;全身激素治疗组(B组)27例,术前地塞米松静脉滴注15 mg,3 d后剂量递减,术前用药(5.67±1.88)d.结果 一次手术视网膜脱离复位率A组为54.5%,B组为63.0%;再次手术成功率A组为80.0%,B组为100%.A组70%患者术后视力提高,20%视力保持不变,B组68%患者术后视力提高,24%视力保持不变.初次手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的15例患者中,14例系因玻璃体视网膜增殖形成所致.结论 伴脉络膜脱离的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前局部激素治疗组的手术成功率趋势上低于全身激素治疗组.两组的最终视功能改善结果无差异.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的主要原因系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所致.  相似文献   

5.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为视网膜表面发生无血管的纤维细胞性膜的增殖,是引起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影响玻璃体切割手术及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力的恢复。PVR为玻璃体视网膜的增殖性反应,外伤和炎症性因素通过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胶质细胞和一些炎性细胞或其因子在视网膜和玻璃体内增殖产生,继而形成牵引性网脱(TRD)。视网膜脱离(TRD)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常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手术来解决;而应用药物治疗,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视网膜巨大裂孔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2007年12月,收治视网膜巨大裂孔病人11例(11只眼),其中2例因钝挫伤后视网膜巨大裂孔、周围视网膜在位的病人,给予环扎、巩膜外垫压、冷凝、激光光凝治疗;9例并发视网膜脱离病人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复位术,7例玻璃体腔填充硅油,2例注入C3F8气体,5例术中切除晶状体.结果 随访3~30个月,2例注入C3F8 者分别于术后20 d、1.5月又发生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复位视网膜并注入硅油,其余9例视网膜均在位.1例因晶状体混浊,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论 视网膜巨大裂孔无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增殖者,可行单纯视网膜复位术;如视网膜裂孔边缘卷曲、出现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增殖,需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复位术.  相似文献   

7.
网复汤在孔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网复汤在孔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的应用.方法 133例孔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网复汤辨证组、网复汤组、葛根素组、西药组,记录并比较网膜下液完全吸收时间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网复汤辨证组优于其它3组(P<0.05~0.01);网复汤组优于葛根素组和西药组(P<0.01);葛根素组与西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网复汤是孔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促进网膜下液吸收和视力恢复的有效方剂;辨病与辩证结合用药能增强网复汤促进孔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网膜下液吸收和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脉络膜脱离复位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手术时机。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20例(20只眼)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临床资料,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尽快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放脉络膜上腔积液,硅油填充或膨胀性气体填充,全部联合巩膜扣带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手术复位率为100%(20/20),20只眼术后视力得到明显改善,为0.1至0.3,其中16例术后视力≥0.12。结论:对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脉络脱离复位术,有利于减少PVR的发生和提高手术复位率,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 50岁4个月前因车祸颅脑撞伤,当时昏迷。CT显示左额骨凹陷性骨折,硬膜下血肿,脑挫伤。外院行颅骨骨折碎片去除、血肿清除及减压术,一周后清醒,发现左眼视力下降。1997年11月25日因左眼玻璃体出血收入院。入院检查:左侧额部颅骨有7cm×8cm缺损区,左眼视力眼前手动,定位正常,眼前节正常。眼底窥视不清,玻璃体内大量微尘状及絮状混浊。B超显示左眼玻璃体混浊,视网膜未见脱离。右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临床诊断:Tenson综合征。随即行左眼玻璃体切割术,术中见玻璃体混浊以后段为重,并有机化膜…  相似文献   

10.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较常见且严重的眼底病变。长期视网膜脱离可造成视网膜膜性增殖,网膜脱离范围增大累及黄斑,从而增加手术复位的难度,影响术后视力,故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组报告24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误诊病例,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24例中误诊为视网膜脉络膜炎7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8例,玻璃体混浊9例。24例均找到裂孔,且进行了手术治疗。2典型病例例1,男,32岁,l个月前困右眼视物不清,眼前黑影在外院就诊,诊为色素膜炎,给予激素静脉滴注及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半个月,效果不佳,来我院就诊。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再脱离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32例患者行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联合激光封孔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剥膜、视网膜切开取视网膜下机化膜及增殖条索、松解僵硬的视网膜、利用眼内填充物促使视网膜复位、定期取出硅油等术式观察治疗结果.结果:32例再手术者全部解剖复位,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选择硅油注入术者,取油后3例再脱离.结论:玻璃体切割或常规术后引起玻璃体增殖膜是引起再脱离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是促使视网膜复位的有效方法,为增进患者的视力,减少致盲率,对视网膜脱离术后再脱离应认真对待,不要轻易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玻璃体手术和眼内光凝治疗伴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膜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coclusion,RVO)的疗效.方法:复习连续的37例RVO患者经玻璃体手术和眼内光凝治疗的38只眼临床资料.视网膜分支静脉只眼.结果:手术中确认27只眼有新生血管膜,23只眼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34只眼视力改善,占89.5%,其中22只眼有0.1以上的视力.4只眼视力未变.CRVO组病史较长,手术后视力改善较少.结论:玻璃体手术和眼内光凝能改善多数伴有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膜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RVO眼预后.  相似文献   

13.
王兵 《中国医学工程》2014,(2):13-13,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观察1月、3月术前、术后黄斑区OCT检查结果情况及视力变化。结果①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OCT检查21眼黄斑裂孔已封闭,黄斑裂孔及视网膜总解剖复位率91.30%。②23例MHRD患者解剖复位的21眼中,视力改善19只眼,2眼视力无变化。结论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少,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脱离是由于高度近视、玻璃体混浊、眼底出血、玻璃体积血、眼外伤等引起的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表现为视力减退、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眼前固定黑影、闪光感等,视网膜脱离是眼科常见病,比较常见的是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该病是一种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眼病,手术的成功与术前术后的护理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观察1月、3月术前、术后黄斑区OCT检查结果情况及视力变化。结果①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OCT检查21眼黄斑裂孔已封闭,黄斑裂孔及视网膜总解剖复位率91.30%。②23例MHRD患者解剖复位的21眼中,视力改善19只眼,2眼视力无变化。结论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少,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伴随晶状体混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9眼,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玻璃体腔填充C3F8气体,术后观察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力变化和并发症情况.随访4~12个月,平均5.3个月.结果 9眼中最终视网膜复位8眼,其中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7眼;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2眼.视网膜复位的患者均获得视力提高及主观感觉的显著改善.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作为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20岁。因双眼高度近视、右眼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于1996年行玻璃体切割网脱复位手术,术后右眼视力不佳,只有光感,因左眼自幼患病形成角膜白斑、视力差。本次入院检查:视力;右眼:光感,在眼;光感。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左眼角膜中央有约6mm×6mm白斑,眼内窥不过,仅从边缘透明角膜可见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其余组织窥不清。做眼B超检查,左眼玻璃体及视网膜正常。右眼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于1997年6月28日在局麻下行左眼自体角膜移植术。手术方法:以右眼的透明角膜为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模型眼内的表达及作用,阐明PEDF基因转染对巨噬细胞诱导的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pcDNA3-PEDF,注射到36只SD大鼠玻璃体腔内(每组大鼠的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作为阴性对照眼),大鼠分为PVR对照组(仅在玻璃体腔内注射巨噬细胞诱发PVR形成)、盐水对照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 d后注射巨噬细胞)和转染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脂质体、pcDNA3-PEDF混合物,3 d后注射巨噬细胞),每组12只,应用检眼镜和全视网膜镜观察各组大鼠玻璃体和视网膜情况;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玻璃体、视网膜各层结构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检眼镜和全视网膜镜观察各组大鼠PVR形成情况,玻璃体腔注射巨噬细胞后,与转染组比较,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大鼠可见玻璃体腔内增殖明显。于注射后1周见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开始出现条索样增殖,2~3周时增殖逐渐加重,并开始出现视网膜隆起,4周见全部模型眼均有明显增殖改变,有条索状增殖物牵引网膜,并出现牵拉网脱;转染组大鼠中仅1眼见玻璃体牵拉,视网膜浅脱离,余眼玻璃体无明显混浊,眼底清晰,视网膜平伏。HE染色,转染组大鼠绝大部分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细胞结构清晰,仅发生了视网膜浅脱离的1眼可见视网膜前增殖膜,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大鼠玻璃体腔内可见随病程进展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聚集、成纤维细胞增殖、瘢痕形成最终导致眼球萎缩。结论:大鼠玻璃体腔注射转染PEDF可以明显抑制巨噬细胞诱导的PVR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影响视功能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69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路手术患者、术后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网膜下出血3例,玻璃体出血2例,玻璃体混浊加重18例,青光眼9例,白内障2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和加重23例。患者手术解剖复位率达92.3%,术后视力有所提高,但视功能恢复不理想。结论: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手术术后视功能恢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年龄,视网膜脱离的时间、范围,PVR的程度,是否累及黄斑区及程度,术中冷凝的量,放液,屈光的改变,术后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玻璃体手术在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治疗中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了12例12只眼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病例,应用闭合式玻璃体手术,玻璃体腔内应用6mm长灌注针头,切除玻璃体,剥离视网膜前膜,气液交换,周边部下方裂孔置巩膜外填压,调整环扎带,玻璃体注气C3Fe15%。一例患者注入硅油。术前、术后常规全身激素用药。结果12例12只眼术中眼内压迅速重建,脉络膜下腔的液体经三个巩膜切口自行引流,脉络膜复位,无需另外的巩膜切口引流脉络膜下腔的液体,术后随访2~16个月,12只眼全部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未诱发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病变(PVR)。提示玻璃体手术在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时是优先考虑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