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滤过(HDF)和血液灌流(HP)对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哈尔滨医科大学四院的45例合并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血液透析滤过组、血液灌流组和常规血液透析组(HD).血液透析滤过组在每周两次常规血液透析的同时,接受每周1次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血液灌流组在每周2次常规血液透析的同时,接受每周1次(HD HP)治疗;常规血液透析组行每周3次常规HD治疗.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时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 两组经过2个月的充分透析后,常规血液透析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改善.而血液灌流组、血液透析滤过组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症状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程度显著优于血液透析组(P<0.05).结论 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常规HD治疗的同时接受HP或HDF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其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与血液透析联合应用对尿毒症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烟台毓璜顶医院门诊及住院的84例合并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血液透析对照组(HD,30例)、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组(HDF,27例)、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组(L-CN+HD,27例)。常规血液透析组行每周3次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滤过组在每周两次常规血液透析的同时,接受每周1次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左卡尼汀治疗组在常规血液透析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2.0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3次/周。治疗前、治疗后8周分别观察3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 3组患者经过8周的充分透析治疗后,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组、血液透析滤过组治疗后肢端疼痛、感觉障碍、麻木感及不宁腿综合征等临床症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改善(χ2值=13.87,17.52,25.37,9.20;P<0.05);L-CN+HD、HDF组治疗后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加快(t值L-CN+HD/HDF=10.1/12.3,12.7/13.4,16.8/18.1;P<0.05),治疗组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优于血液透析对照组(F值=25.63,32.83,22.5;P<0.01),而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组与血液透析滤过组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0.613;P>0.05)。结论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常规HD治疗的同时联合左卡尼汀或进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均能有效地改善其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治疗效果。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血液灌流+血液透析(HP+HD)组18例,常规血液透析(HD)每周二次,其中一次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滤过+血液透析(HDF+HD)组20例,每周常规HD治疗两次,HDF治疗一次,疗程为12周。治疗前后观察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血清钙(Ca^2+)、磷(P^3-)、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数值变化以及患者皮肤瘙痒缓解情况。结果HP+HD组患者皮肤瘙痒的缓解率为89%,高于HDF+HD组(60%),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HP+HD组血P^3-、PTH较HDF组下降明显(P〈0.05);但BUN、SCr的下降程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HD能有效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且优于HDF+H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尿毒症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HDF组和HD组各18例。HD组:每周常规透析3次,4 h/次;HDF组:每周2次常规血液透析(HD)的基础上加上每周1次血液透析滤过(HDF),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变化。结果:HDF组与HD组相比较,HDF组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滤过可显著降低尿毒症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血液透析滤过对改善尿毒症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疗床效。方法 6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有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观察组给予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治疗,其中血液透析组35例,血液透析滤过组34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以及血清瘦素(leptin)、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G)和甲状旁腺素(parathormone,PTH)水平,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消失或改善的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有效率为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93,P=0.019);治疗后观察组瘦素、β_2-MG、PTH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374,9.605,8.327;P值分别为P0.001,P0.001,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β_2-MG分别与胫神经SCV、腓总神经SCV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89,-0.832;P值分别为0.015,0.004);瘦素分别与胫神经SCV、腓总神经SCV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19,-0.867;P值分别为0.006,0.001),但PTH与胫神经SCV、腓总神经SCV无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327,-0.359;P值分别为0.119,0.087)。结论血液透析滤过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瘦素、β_2-MG及PTH等水平,改善尿毒症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改善不宁腿综合征(RLS)及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的清除情况。[方法]根据国际不宁退综合征委员会(IRLSSG)的诊断标准评估透析病人RLS的评分情况,选择评分≥7分的病人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A组采用每周HD治疗3次;B组采用每周2次HD治疗、1次HDF治疗;C组采用每周2次HD治疗、1次HD+HP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RLS评分和iPTH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前后RL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下降最明显,B组其次;B组与C组治疗前后iPT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iPTH下降幅度最大,B组次之。[结论]3种血液净化方式均能改善透析病人RLS症状,但采用每周2次HD、1次HD+HP治疗效果最佳;HDF与HD+HP对iPTH的清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及维持性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联合治疗对慢性肾衰竭(CRF)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疗效。方法选择32例尿毒症伴顽固性高血压随机分为2组,A(HD)组:每周透析2~3次,每次4h。B(HDF/HD)组:在每周2次常规HD同时接受每周1次HDF治疗。治疗时间为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的变化。结果 HD组与HDF/HD组相比,后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联合较单一血流透析治疗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透析三种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β2微球蛋白(β2-MG)的清除效果。方法将4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血液灌流+血液透析(HP+HD)、血液透析滤过(HDF)、血液透析(HD)治疗,比较各组单次治疗前后血PTH、β2-MG水平。结果HP+HD组和HDF组治疗后血PTH、β2-MG均显著下降(P〈0.05),HD组治疗后血PTH、β2-MG无显著下降(P〉0.05)。结论血液灌流+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滤过均能有效清除血PTH、β2-MG,长期应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血液净化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及钙、磷的清除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肾内科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58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 HD+ HP)组(29例)和血液透析滤过(HDF)组(29例).上述患者每两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5次,血液透析滤过治疗1次或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1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分别记录患者在首次透析前、治疗12周后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浓度,并对两组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HD+ HP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钙[(2.41±0.32)、(2.22±0.35) mmol/L,t=5.47,P <0.01]、磷[(1.98±0.34)、(1.70±0.31) mmol/L,t=8.13,P<0.01]及甲状旁腺激素[(645.19±184.52)、(296.79±103.54) ng/L,t=6.54,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较治疗前下降.HDF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钙[(2.43±0.33)、(2.32±0.37)mmol/L,t=6.72,P<0.01)、磷[(1.97 ±0.36)、(1.83±0.35) mmol/L,t =6.47,P<0.01]及甲状旁腺激素[ (639.47±208.73)、(409.91±152 72)ng/L,t=5.27,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较治疗前下降.HD+ HP组血清磷及甲状旁腺激素下降优于HDF组(t值分别为4.24、7.24,P均<0.01).结论 研究显示HD+ HP及HDF均能有效清除血清磷及甲状旁腺激素,而在清除效果方面HD+ HP优于HDF,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单次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的清除效果.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随机分为血液透析组(HD组)10例,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组[(HP+HD)组]10例,血液透析滤过组(HDF组)10例,比较3组单次治疗后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结果:3组治疗后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HP+HD)组、HDF组下降优于HD组(P<0.01),(HP+HD)组与HD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HD)组、HDF组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清除率优于HD组(P<0.01),(HP+HD)组与HD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均能有效清除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  相似文献   

11.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终末期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治疗机制。方法将38例ESRD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血液透析灌流(hemodialysis+hemoperfusion,HD+HP)、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3组,分别于血液净化前、血液净化4个月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在症状改善方面:经平均Ridit分析,HD、HD+HP、PD均能有效改善ESRD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平均R值分别:R1=0.48,R2=0.41,R3=0.40,总R=0.50,95%CI分别:0.42~0.63,0.26~0.57,0.24~0.57,?2=7.359,P=0.025),两两比较发现PD组、HD+HP组均明显优于HD组(U=2.490,P=0.010;U=2.470,P=0.010),HD+HP组与PD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U=0.070,P=0.946);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方面:经过4个月的治疗,HD组正中、胫前、腓总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净化前增快,但比较无显著差异性(t=0.500,t=0.700,t=0.700,P>0.050);HD+HP组、PD组3条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显著改善(t=3.020,t=3.130,t=2.920;t=3.390,t=3.550,t=4.010,P<0.01),其改善程度显著优于HD组(t=5.560,t=5.230,t=4.580;t=5.030,t=4.610,t=5.570,P<0.01);PD组较HD+HP组3条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虽增快,但比较无显著差异性(t=1.530,t=1.140,t=0.980,P>0.05)。结论在改善ESRD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上PD和HD+HP疗效相当,均明显优于HD;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可能与尿毒症中、大分子毒素的潴留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分析41例MS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同时采用神经传导速度(NCV)技术检测MS患者周围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及其潜伏期、波幅;检测正中神经、胫神经F波、H反射的潜伏期和F波的出现率。结果MS合并PNS损害的发生率为41.4%,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麻木12例(29.2%)、肢体乏力10例(24.3%)、神经根性疼痛2例(4.8%);体征有末梢/根型感觉障碍9例(21.9%)、腱反射减低5例(12.1%)、肌力减低(〈Ⅳ级)5例(12.1%)、肌萎缩3例(7.3%)。神经电生理改变为F波、H反射潜伏期延长,F波的出现率下降;神经电位波幅降低;不同程度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末端潜伏期延长。结论MS是一种以CNS受损为主的脱髓鞘疾病,部分患者可以同时累及PNS,神经电生理检测可对周围神经损害进行定位,同时可定量反映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患者顽固性高血压(resistanthypertension,RH)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5月尿毒症RH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时间均为16周,观察两组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血管紧张素Ⅱ、甲状旁腺激素、肾功能(肌酐、尿素氮)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16周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管紧张素Ⅱ、甲状旁腺激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肌酐、尿素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滤过在治疗尿毒症患者RH压方面各有优势,但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临床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对尿毒症病人血液中中分子物质清除的效果。方法将40例慢性尿毒症病人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联合组采用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连续4周;对照组采用单纯血液透析治疗,连续4周。治疗前后抽取血液检测中分子物质的含量,并观察两组血压、皮肤瘙痒、睡眠不良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分子物质均有下降,但联合组中分子物质下降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t=2.54,P〈0.05),皮肤瘙痒症状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x^24.86,P〈0.05)。结论尿毒症病人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可有效清除中分子物质及减轻皮肤瘙痒,改善血液净化效果,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SCV)的正常值,为诊断周围神经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健康志愿者40例,年龄22~53岁,男女各20例。分别检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神经MCV和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SCV。分析指标包括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结果:NCV在正常人男女之间、左右侧肢体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慢。结论:NCV检测是周围神经病的重要诊断技术之一,而正常值的确定是临床诊断的前提。不同年龄组应采用各自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0.5 mg)肌注治疗,1次/日;观察组给予阿魏酸钠(300 mg)静脉滴注联合甲钴胺(0.5 mg)肌注治疗,1次/日;2组均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CV和SCV均较同组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CV和SCV快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41%,低于观察组的87.18%(P0.05)。结论:阿魏酸钠与甲钴胺联合治疗能有效增强甲钴胺治疗DPN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间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8例)。实验组分别用灯盏花素注射液75 mg/d和甲钴胺注射液1.0 mg/d静脉滴注,对照组单用甲钴胺注射液1.0 mg/d静脉滴注,疗程皆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及神经反射,肌电图检查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肌电图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均明显改善,其中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与甲钴胺注射液联用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DPN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