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2.
1989~2003年江苏省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江苏省疟疾控制后的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各县1989~2003年疟疾疫情资料,对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或阳性率进行相关分析或显著性检验.结果全省疟疾疫情呈下降趋势,疫情出现波动与局部疟疾暴发有密切关系.2003年复媒介地区发病率为0.32/万,单一中华按蚊区发病率为0.06/万,前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本地居民发热病例血检阳性率为0.06%,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55%,后者明显高于前者.间接荧光抗体(IFA)阳性率与发病率呈正相关.结论江苏省复媒介地区疟疾潜在流行的危险性仍较高,控制局部暴发点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媒介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3.
不同媒介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1985~1989年达到部颁基本疟疾标准的26个县(市)进行5年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达标后5年来发热病人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20%,0.041%和0.006%。在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后的第5年,微小按蚊地区年带虫发病率比达标发年年带虫发病率上升1.7倍,嗜人按蚊地区(第4年)上升1.9倍,中华按蚊地区下降67.86%,显示以中华按蚊  相似文献   

4.
广西1985~1989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的26个县(市)进行5年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达标后5年来发热病人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20%、0.041%和0.006%。在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后的第5年,微小按蚊地区年带虫发病率比达标当年年带虫发病率上升1.7倍;嗜人按蚊地区(第4年)上升1.9倍;中华按蚊地区下降67.86%。显示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考核达标后5年来疟疾疫情稳定,以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为媒介的地区,疫情波动性较大,局部地区出现疟疾回升。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监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监测结果,为制定云南省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1-2000年全省发热病人血检和重点人群IFAT监测结果,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云南省共血检发热病人6193853例,检出阳性170578例,年平均血检率为3.52%,阳性率为2.75%,恶性疟占21.48%。重点人群的IFAT抗体阳性率为5.80%,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在22.14-60.14之间。对边境地区不同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结果;外国入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13.05%;我国出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7.67%;内地到边境地区流动人员的血检阳性率为12.45%。云南省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昆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人房次平均捕获数分别为2.29,2.46和2.90只。人,牛房比例分别为1:3.29,1:3.19和1:1.04。结论 云南省经过10年疟疾监测,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已人1991年的3.30%下降至2000年的1.93%,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地区的发病率已从1991年的万分之8.49下降至2000年的万分之3.79。云南省的疟疾发病保持了稳中有降。但在云南边境地区,受境外发病和流动人口的影响,疟疾的控制工作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分析近5年来淮安区疟疾疫情监测结果, 为制订相应疟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对2009-2013年淮 安区常住人口及外来流动人员中的发热病人进行血检, 并进行蚊媒监测。结果 结果 近5年淮安区共血检常住人口中发热病 人48 203人次, 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 血检流动人口中发热病人360人次, 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53例 (间日疟2例、 恶性疟 48例、 未分型3例), 阳性率为14.72%, 均为到非洲、 东南亚等地区务工感染后的返乡人员。2013年共捕获中华按蚊1 048 只, 未发现其他按蚊。 结论 结论 近5年淮安区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但境外输入性病例较多, 且传疟按蚊和疟疾传播条件依 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1986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后,1987~1990年进行了全面和重点监测。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平均阳性率为0.32%,病例呈散在分布。居民疟原虫血检平均带中率为0.07%。外来流动人口抽样监测,4年的疟原虫带虫率分别为0.013%、0.32%、0.14%和0.06%。复查1983~1987年先后发病的疟疾患者296人,原虫阳性率为0。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蚊群比和吸血趋性与常年无差异。结果表明本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成果是巩固的,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外源性输入病例逐年增加,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带虫率高于当地居民,对上海市构成了潜在威胁,当前监测应抓住疟疾现症病人和流动人口管理。  相似文献   

8.
遵义地区辖13市县620余万人口,传疟媒介赤水市为嗜人按蚊,其余12县皆为中华按蚊。自60年代以来,中华按蚊疟区,发病率一直巩固在1/万以下。赤水市1989年疟疾回升后,虽然控制了流行,但尚未降至1/万以下。全区发热病人血检10年共394691人次,疟原虫阳性1068例,阳性率0.27%。除1985、1987、1989和1990年分别查见疟疾177、102、182和190例外,其余每年都未超过100例。流动人口血检当地流动人口血栓2034人,疟原虫阳性89例,阳性率4.38%,外地流动人口血栓1728人,阳性36例(2.08%)。疟原由普查当地流动人口普查849人,仅于1989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南京市1995年以来疟疾疫情的变化情况,为疟疾防控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疫情监测报告、个案调查、发热病人血检等,对1995~2015年的本地病例和输入性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95~2015年南京市共报告疟疾确诊病例905例。其中本地疟疾病例为407例,输入性疟疾病例498例;全部疟疾病例中,间日疟占85.6%(774/905),恶性疟占13.4%(121/905),其他占1.00%(9/905)。各型疟疾均有境外输入性病例,恶性疟全部为境外输入,且2007年后恶性疟病例数呈逐渐增加趋势,2007~2015年的恶性疟病例占该型疟疾病例总数的95.0%(115/121)。实验室血检发热病人898 035人,本地人口血检阳性率0.038%,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0.69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907.7,P<0.01);媒介调查共捕获按蚊10 982只,中华按蚊为10 716只,占97.6%(10 716/10 982),嗜人按蚊221只,占2.0%(221/10 982)。嗜人按蚊自2003年后均未捕获。 结论  南京市境外输入性疟疾逐年增多,应加强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的监测,提高各医疗机构的镜检能力,确保输入性疟疾病例能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云南省 1991~ 2 0 0 0年疟疾监测结果 ,为制定云南省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 1991~ 2 0 0 0年全省发热病人血检和重点人群 IFAT监测结果 ,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10年间云南省共血检发热病人 6 193 85 3例 ,检出阳性 170 5 78例 ,年平均血检率为 3.5 2 % ,阳性率为2 .75 % ,恶性疟占 2 1.48%。重点人群的 IFAT抗体阳性率为 5 .80 % ,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在 2 2 .14~ 6 0 .14之间。对边境地区不同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结果 :外国入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 13.0 5 % ;我国出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7.6 7% ;内地到边境地区流动人员的血检阳性率为 12 .45 %。云南省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昆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人房次平均捕获数分别为 2 .2 9、2 .46和 2 .90只。人、牛房比例分别为 1∶ 3.2 9、1∶ 3.19和 1∶ 1.0 4。 结论 云南省经过 10年疟疾监测 ,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已从 1991年的 3.30 %下降至 2 0 0 0年的 1.93% ,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地区的发病率已从 1991年的 8.49 下降至 2 0 0 0年的 3.79 。云南省的疟疾发病保持了稳中有降。但在云南边境地区 ,受境外发病和流动人口的影响 ,疟疾的控制工作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河南省1990~2005年疟疾流行情况,评价疟疾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方法 收集河南省1990~2005年疟疾流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及媒介监测、发热病人血检、血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年间河南省共进行传播休止期治疗80.27万人次,流行季节服药治疗76.43万人次,治疗疟疾现症病人和疑似病人43 891人次。1990~1992年和1996~1999年共用杀虫剂处理蚊帐133.28万顶,保护人群199.93万人次。发热病人血检1 121.61万人次,阳性率为0.10%(11 213/1 121.61),占全部报告病例的29.01%。1990~2000年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34 846人次,阳性率为3.30%(1 149/34 846)。1993~1999年调查当地居民71 234人次,带虫率为0.40%(286/71 234)。河南省主要的疟疾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叮人习性分别为0.060 8和0.314 3,媒介能量嗜人按蚊是中华按蚊的22.4倍。1990~2005年全省共报告疟疾病例38 654例,平均年发病率为2.62/10万,其中1992年发病318例,当年发病率为0.37/10万,为历史最低点。70.05%(27 076/38 654)的病例分布在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共存的复合媒介地区。 结论 河南省疟疾防治措施得当,有效控制疟疾发病,但部分地区疫情不稳定,局部暴发点不断出现,疟疾控制工作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残存嗜人按蚊地区疟疾发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贵州省残存嗜人按蚊地区疟疾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疟疾防治及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分布区1999-2001年疟疾发病及病例侦察情况,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疟疾病人及疫点类型,疫点平均病例数等流行病学特点。结果:嗜人按蚊疟区发病率仍超过1‰,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25%,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31%,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占病例总数的84.59%,输入性病例占15.41%,内源性疫点占87.23%,外源性疫点占12.77%,平均疫点病例数为1.30例。结论:嗜人按蚊疟区是现阶段主要疟疾高发流行区,发现病人的主要手段仍是对当地发热病人的血检,以本地病例和内源性疫点为主,发病比较散发,呈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贵州省残存嗜人按蚊地区疟疾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 ,为制定疟疾防治及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分布区 1999~ 2 0 0 1年疟疾发病及病例侦察情况 ,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疟疾病人及疫点类型 ,疫点平均病例数等流行病学特点。 结果 嗜人按蚊疟区发病率仍超过 1 ,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 0 .2 5 % ,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31% ,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占病例总数的 84 .5 9% ,输入性病例占 15 .4 1% ,内源性疫点占 87.2 3% ,外源性疫点占12 .77% ,平均疫点病例数为 1.30例。 结论 嗜人按蚊疟区是现阶段主要疟疾高发流行区 ,发现病人的主要手段仍是对当地发热病人的血检 ,以本地病例和内源性疫点为主 ,发病比较散发 ,呈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浙江省疟疾重点监测地区疫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9年浙江省疟疾重点监测县(市、区)疫情,了解新形势下浙江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适宜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发热病人进行血检,对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部分小学生采用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对疟疾媒介进行监测。结果 7个疟疾重点县(市、区)共查出39例疟疾病例,发病率为0.75/10万。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0 485例,发现疟原虫阳性5例,阳性率为0.048%;血检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发热病人5 393例,发现疟原虫阳性34例,阳性率为0.63%,所有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媒介监测所捕获的按蚊均为中华按蚊;2个县(市)小学生的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67%。结论浙江省疟疾疫情呈下降趋势,仍需加强监测力度以有效控制疟疾疫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外来人口疟疾的疫情现状。方法:采用疫情报告、发热病人血检、走访调查、个案调查、IFA检测等方法对外来人口和本地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外来人口疟疾发病率为0.38/万,本地人群为0.07/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外来人口为0.28%,本地人群为0.05%。IFA检测,外来人口和本地人群的阳性率分别为5.01%和1.47%。结论:流动人口的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高于当地人群,提示流动人口为该市的疟疾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灭疟后期疟疾流行规律和管理措施 ,控制传播。方法按照诊断疟疾 3条标准上报病人 ,对现症病人进行及时治疗 ,同时做好疫点清理等工作。开展疟疾疫情监测 ,媒介监测 ,流动人口抗疟管理及农村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发病率从 1 982年的 7.4/万降至 1 996年的 0 .3 /万 ,1 997年以来为 0。 2 0年共血检各类发热病人1 0 691 6人次 ,检出阳性 97人 ,阳性率为 0 .0 9% ,血检流动人口 2 73 5人 ,阳性率 0 .2 6%。两者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 5~ 6月为中华按蚊活动期 ,年均捕获按蚊数为 1 2 76± 676只 ,畜房密度是人房的 45倍 ,睡前和睡后叮人率分别为 1 1 .43± 9.2 0只和 0 .0 2只 ,前者是后者的 5 72倍。结论在以中华按蚊为单一传播的媒介地区 ,采取以加强传染源管理为主 ,防蚊灭蚊为辅的防治措施 ,疟疾发病率可稳步下降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20年来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2年 ,福建省疟疾再次流行 ,年发病率为 2 38 3/万 ,重要传播媒介为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1] 。经积极防治 ,1979年降为 4 133/万。 1980年转入疟疾监测管理 ,采用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对策 ,使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从 1980年发病率 5 5 96 /万降至 1999年的 0 0 0 9/万。随着经济建设迅猛发展 ,流动人口剧增 ,疟疾爆发点时有发生 ,2 0年间共有 80个点 (村 )出现爆发 ,其中 81 3%由流动人口引起 ,18 8%发生在放松防治工作地区。为此 ,将 2 0年来流行趋势及爆发点的主要特征概括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发热病人血检 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广西残存嗜人按蚊分布区近10年疟疾发病特点、监测结果及其评价,为疟疾防治后期的监测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09年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15个县(市)当地居民发热患者、外出回归农民工、外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分析疟疾感染率和病例分布,对媒介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嗜人按蚊分布区15县共血检常住居民发热患者152.50万人次,病灶点居民5.85万人次,外出回归农民工3.82万人次,外来人口5.45万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依次为0.0079%(120/1 525 031)、0(0/58 502)、0.6902%(264/38 252)和0.1926%(105/54 516);共检出疟疾患者489例,本地感染病例占24.52%(120/489),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53.99%(264/489),外来病例占21.47%(105/489).环江县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32%(227/6 832),重点人群IFA检测抗体阳性率为0.092%(49/53 112).结论 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传播病例主要分布在环江、南丹、融水、三江和上思等5县,输入性病例15县均有分布.人群抗体水平与疟疾流行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广西残存嗜人按蚊分布区近10年疟疾发病特点、监测结果及其评价,为疟疾防治后期的监测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09年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15个县(市)当地居民发热患者、外出回归农民工、外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分析疟疾感染率和病例分布,对媒介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嗜人按蚊分布区15县共血检常住居民发热患者152.50万人次,病灶点居民5.85万人次,外出回归农民工3.82万人次,外来人口5.45万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依次为0.0079%(120/1 525 031)、0(0/58 502)、0.6902%(264/38 252)和0.1926%(105/54 516);共检出疟疾患者489例,本地感染病例占24.52%(120/489),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53.99%(264/489),外来病例占21.47%(105/489).环江县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32%(227/6 832),重点人群IFA检测抗体阳性率为0.092%(49/53 112).结论 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传播病例主要分布在环江、南丹、融水、三江和上思等5县,输入性病例15县均有分布.人群抗体水平与疟疾流行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在中华按蚊为单一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 ,了解以加强传染源管理和监测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的作用。方法 采用对传染源管理 ;开展“三热病人”血检 ;疟疾病人现场走访调查和漏报调查 ;不同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检测和媒介按蚊密度纵向监测。结果  5年间确诊疟疾病人 92例 ,其中本地病人 40例 ,输入性病人 5 2例 ,发病率波动在 0 .0 4/万~ 0 .1 5 /万之间 ,呈低感染状态。“三热病人”血检流动人口阳性率 1 .2 6% ( 3 5 / 2 780 ) ,明显高于本地居民阳性率 0 .1 4% ( 2 5 / 1 7797) ( P<0 .0 0 1 )。疟疾间接荧光抗体检测1 867人 ,发现流动人口阳性率 6.0 0 % ( 1 0 / 1 68)高于本地居民 2 .1 4% ( 1 8/ 843 )和小学生 1 .2 9% ( 1 1 / 85 6) ( P<0 .0 0 1 )差异有显著性。蚊媒监测畜房蚊媒始现于每年 5月下旬 ,人房迟 1~ 2旬 ,6月下旬~ 8月上旬为高峰 ,7月下旬为最高 ,年捕蚊总数畜房为人房的 43 0倍。结论 基本消灭疟疾后 ,开展以管理和监测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