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扎止血带静脉穿刺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门诊需要静脉穿刺治疗的病人974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87例,A组用止血带,B组不采用止血带。[结果]不扎止血带穿刺准确性高,减轻病人疼痛,缩短了操作时间。[结论]不扎止血带静脉穿刺适用野战救护,急诊急救,以及在没有止血带情况下的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2.
3.
静脉穿刺不扎止血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扎止血带进行静脉穿刺在临床采血的应用.[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行静脉穿刺采血病人3 07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 534例和对照组1545例,实验组采用不扎止血带静脉穿刺采血,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穿刺采血.观察并比较两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实验组采血时间明显短于时照组(P<0.05);2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穿刺采血不扎止血带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病人局部不适. 相似文献
4.
两种扎止血带方法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扎止血带方法对静脉穿刺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期间行上肢静脉穿刺采血或输液的血管变异或难以穿刺且长期输液的成年病人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扎止血带后嘱病人用力握拳松拳6次,时间6s~8s,放松止血带2s~3S后重复上述操作1次,且每次扎止血带时间不超过1min。B组扎止血带1次,只嘱病人握拳1次或轻拍穿刺血管。[结果]A组静脉充盈扩张时间明显快于B组,A组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对于上肢静脉变异或难穿刺者,可采用两次扎止血带方法,既保证了穿刺成功率,缩短了操作时间,又减轻了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扎止血带方法对静脉穿刺的影响。方法 :30 0例输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①实验组 :15 0例 ;②对照组 :15 0例。实验组采用新式操作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操作方法。并观察两组扎止血带后皮纹展平、是否还需握拳、静脉充盈饱满度、进针时血管是否滑动、逆向穿刺时是否需要帮助、穿刺时主诉痛、静脉穿刺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皮纹展平、扎止血带后握拳、静脉充盈饱满度、进针时血管滑动、逆向穿刺时需其他人帮助、主诉痛、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扎止血带新式方法能明显改善静脉穿刺的条件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扎止血带方法对静脉穿刺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期间行上肢静脉穿刺采血或输液的血管变异或难以穿刺且长期输液的成年病人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扎止血带后嘱病人用力握拳松拳6次,时间6s~8s,放松止血带2s~3s后重复上述操作1次,且每次扎止血带时间不超过1min。B组扎止血带1次,只嘱病人握拳1次或轻拍穿刺血管。[结果]A组静脉充盈扩张时间明显快于B组,A组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对于上肢静脉变异或难穿刺者,可采用两次扎止血带方法,既保证了穿刺成功率,缩短了操作时间,又减轻了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7.
8.
<正>温馨人性化的静脉输液服务并重点强化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成功率,对于提升静脉输液质量,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意义重大~([1])。止血带对保证良好的静脉血管充盈度,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应选择合适的止血带,用适当的压力,掌握正确的结扎方法,给予患者高质量的静脉穿刺。现将止血带的种类、结扎方法及改进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也是医疗做为救死扶伤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稳、准、快、高质量建立静脉通路,达到快捷的治疗目的,一直是我们护理工作者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部分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采取免用止血带方法进行静脉穿刺,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止血带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穿刺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治疗手段,止血带是保证静脉穿刺成功的必要工具,随着静脉穿刺技术发展的需要,止血带使用的种类、方法、数量、用途也发生了变化,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改良式止血带松解法在老年患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老年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静脉穿刺成功后按常规方法松解止血带,实验组于穿刺成功后按改良方法松解止血带,观察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皮下血肿及液体外渗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皮下血肿发生率、液体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止血带松解法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皮下血肿和液体外渗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袖带法与止血带法对静脉穿刺效果影响的比较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受试者前臂施加不同外加压力下的手背浅静脉充盈、穿刺情况,以利改进方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 通过对150例受试学生和100例受试患者实施袖带法和止血带法,比较其手背浅静脉充盈情况和静脉穿刺结果。结果 袖带法(前臂施加平均动脉压)手背浅静脉血管充盈好,明显充盈达76.7%;袖带法手背静脉血管穿刺一次成功率达90%,明显高于止血带法。结论 护士作静脉穿刺应考虑止血带的松紧程度,必要时可采用袖带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止血带结扎法和双止血带结扎法在无偿献血肘静脉穿刺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无偿献血者403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献血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9例,对照组204例,对照组采用单止血带结扎法,观察组采用双止血带结扎法。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止血带结扎法具有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献血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张锦帆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22):3236-3237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也是医院作为救死扶伤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稳、准、快高质量建立好静脉通路,达到快捷的治疗目的,一直是我们护理工作者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部分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采取免用止血带方法进行静脉穿刺,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法对静脉充盈度及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因周围静脉循环不良或哀竭而导致血管充盈不佳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分单日组(对照组)和双日组(实验组),单日组采用单止血带结扎法;双日组采用双止血带结扎法。结果 两组止血带结扎法静脉充盈度及静脉穿刺成功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25)。结论 说明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法对因周围静脉循环不良或哀竭而导致血管充盈不佳的患者及其他原因造成的末梢静脉充盈度差的患者,能明显改善其静脉充盈度及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吕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3,9(10)
目的探讨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法对静脉充盈度及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因周围静脉循环不良或哀竭而导致血管充盈不佳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分单日组(对照组)和双日组(实验组),单日组采用单止血带结扎法;双日组采用双止血带结扎法.结果两组止血带结扎法静脉充盈度及静脉穿刺成功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25).结论说明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法对因周围静脉循环不良或哀竭而导致血管充盈不佳的患者及其他原因造成的末梢静脉充盈度差的患者,能明显改善其静脉充盈度及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双止血带结扎法在浅静脉穿刺输液并抽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法对静脉血管充盈度、静脉穿刺成功率及静脉抽血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600例同时接受静脉输液及抽血化验的静脉血管充盈度差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双止血带结扎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止血带结扎法,观察两组静脉血管充盈度、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抽血成功率.[结果]实验组静脉血管充盈度及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一次抽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对浅静脉充盈度差的病人采用双止血带结扎法,能明显改善静脉血管的充盈度,从而提高静脉穿刺及抽血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止血带双交叉结扎法在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确保病人治疗乃至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管充盈度差的浅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对静脉血管充盈度差者采用常规止血带结扎法,静脉血管充盈度往往不理想。因此,我们自2003年6月始对600例次输液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法对静脉血管充盈度、静脉穿刺成功率及静脉抽血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600例同时接受静脉输液及抽血化验的静脉血管充盈度差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双止血带结扎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止血带结扎法,观察两组静脉血管充盈度、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抽血成功率。[结果]实验组静脉血管充盈度及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一次抽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对浅静脉充盈度差的病人采用双止血带结扎法,能明显改善静脉血管的充盈度,从而提高静脉穿刺及抽血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