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了解分析内镜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对应的防护措施,对保护内镜室人员具有重要作用. 1 职业危害 1.1 生物因素 内镜室工作人员经常接触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唾液、体液等分泌物及血液、肿瘤患者病理标本以及被污染的医疗物品和器械,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医院感染不断改变其自身特点 ,产生新的威胁和危害 ,这对医院感染的控制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控制院内感染工作中 ,微生物工作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检查作用1.1 微生物室应通过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和质量管理措施 ,保证微生物室工作质量 ,从而大大提高病原微生物的阳性检出率及其正确率。1.2 微生物实验室是医院内病原微生物标本汇集的地方 ,它既能造成实验室内部自身的感染 ,也可通过多种途径播散全院 ,造成严重的院内感染。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认真加强自身业务与院内感染方面的学习 …  相似文献   

3.
检验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科室之一,为临床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外,其院内感染不容忽视.因此,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维护医疗行为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因为检验科工作人员除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外,还要接触患者的各种检验标本,且检验标本包括患者的血、尿、便、痰液等,这些标本要经过多个工作人员的操作环节,这很大程度的增加了工作人员的感染和检验环境的污染.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须加强个人感染的风险防护,认真处理对待患者及其检验标本,避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医学实验室工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其科学化、安全化管理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实验室工作人员长期与病患或具有生物危害的物质接触,是疾病高危感染人群,而且危害其健康的因素日益增多.检验标本的生物危害性逐渐增大,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如果防范措施不力,将会造成实验室操作人员的感染、或因传染性微生物外泄,污染环境、殃及社会.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院感染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临床细菌学检验工作的对象多为病原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其致病力和感染途径也不同,防止实验室内感染显得十分重要。根据这个特点,医院细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细菌室工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 一般细菌室工作人员均应具备细菌传染、消毒、灭菌的知识,了解细菌学检验的新进展。2 细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必要的预防接种,增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检验科微生物室污染情况,预防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的发生,为微生物室医院感染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 通过分析微生物室的生物安全、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和检验报告单传递过程中的安全3个方面,了解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环节.结果 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医疗废物合理处理、检验报告单规范发放,达到有效控制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的知识培训和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是预防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员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帆 《上海预防医学》1998,10(8):340-342
医疗单位中的医院内感染对医务人员是个重要问题,尤其从事血液透析人员由于直接处理血液,接触血液中病原微生物机会增加,而成为感染的高危险人群[1]。本文就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员的医院内感染状况及预防对策作一概述。一、HBV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在透析中心工作人员中较  相似文献   

8.
病理室工作人员长期处理具有传染性的临床标本容易发生获得性感染,在一些基层医院,由于经济落后,弱群体科室,工作环境差极易造成获得性感染,甚至还有可能发生感染扩散,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康健,结合我们的实际,就病理室的职业危害,提出如下的防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齐敬东  彭洪民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2):2769-2769,2800
病原体研究对于人类控制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诊治与预防均起到重要作用.病原体的检验工作最初是在疾控中心实验室里进行的,对工作人员具有高度危险性,同时采集标本或处理微生物培养物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机会.随之而来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问题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疾控中心应严格执行我国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的有关规定,加强管理使疾控中心实验室安全工作达到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集中处理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及无菌物品供应中心,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接触致病菌、锐器、粉尘、化学消毒剂、噪音、高温、潮湿等职业危害因素,因此,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应得到充分的关注.我们对某市11所综合医院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了调查,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以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意识,保护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1.
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直接接触大量临床标本,如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尤其是传染病患者的标本更携带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因此加强检验人员手卫生管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检验科集中了医院送检的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标本,这些标本大多带有病原微生物.在标本的采集、检测、处理等过程中极易引起工作人员双手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医院检验科是处理各种标本的部门,故检验科又是各种病原微生物重点聚集地,如果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和隔离措施不完善,极易造成检验科感染.为了解我院检验科职业环境污染情况,将办公室和检验科工作室消毒前后及工作人员洗手前后进行细菌培养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之一.检验科检验的标本是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工作人员直接接触这些带有不同种类病原微生物的标本,很有可能造成自身感染甚至交叉感染,并导致病人的医源性感染.因此,加强医院检验科的感染管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医院是病原微生物集聚的公共环境场所 ,患者在医院诊疗过程中 ,使用的各种医用单据有可能在检验、诊断、发送等交流过程中受到污染。特别是化验报告单在标本采集及检查过程中 ,极易被标本中各种病原微生物所污染 ,是成为医院感染中潜在的传染源。在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中形成交互污染的机会 ,是易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现将我院在实行微波消毒化验单的检测实验及管理工作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污染取样 随机从生化、临检、特检、细菌免疫 4个实验室各抽取 10份化验报告单。1.2 方法 用无菌镊子将每份化验单正反两面 ,分别压于同…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伴随科技发展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课题[1,2],特别是在2004年实验室SARS感染事件之后,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视更是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保证试验研究的科学性,还要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3].  相似文献   

17.
检验科集中了医院送检的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标本,这些标本大多带有病原微生物,在标本的采集、检测、处理等过程中极易引起工作人员双手的污染,快速高效的清洗消毒,严格规范的管理措施和科学准确的效果监测是做好检验科人员手部清洗消毒、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安全防护对策,为避免职业危险发生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针对供应室职业危害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加强宣传、规范操作、配备专用防护用品、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护方法及措施.结果 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及防护技能明显提高,有效避免了职业危害的发生,防止职业感染的发生.结论 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和专业素质、规范操作流程、改善工作环境、加强科学管理、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减少职业危害确保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的关键,也是保证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基础因素.  相似文献   

19.
史晓红 《现代保健》2011,(10):97-98
目的 探讨手术室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方法 通过工作观察认识到手术室工作人员长期在受有害气体污染、生物性危害、噪音污染、电离辐射、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的环境中工作,针对性地采用了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意外损伤及疾病感染、减少噪音、避免电离辐射、防止身心疲劳等一系列防护对策.结果 增强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自身保护意识,对人们的健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并在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认定.结论 减少或消除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是防护措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门诊化验室属于医院的窗口行业,工作人员每天均接触带有各种未知的病原微生物的患者和标本,存在很大的生物安全隐患,也很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的自身感染或医院感染.因此门诊化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应引起重视. 1存在医院感染隐患 1.1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 医院对医院感染管理不够重视,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不够,对生物安全防护设备投入不足,未制定专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2存在职业暴露风险 门诊化验室的工作人员在抽血和进行化验分析过程中可能发生手刺伤、皮肤破损等意外,而造成工作人员的自身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