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根据正常人颅颌发育是三维方向协调生长,一个方面的发育异常既可导致其他方面出现异常变化,也可能是其他方面异常变化的结果这一原理,通过对黑龙江省成年女性双颌前突患者的记存模型及头颅侧位片的比较研究,寻找其颅颌骨硬组织方面的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拔牙与不拔牙矫正治疗对牙弓宽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雪梅  吴军 《口腔医学》2005,25(4):232-233
目的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正治疗对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5例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的正畸患者,25例未拔牙的正畸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宽度,其中包括尖牙间、前磨牙间及磨牙间宽度,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正治疗对牙弓宽度的影响。结果上、下颌尖牙牙弓宽度的比较中,拔牙组比不拔牙组大,上颌大1.79mm,下颌大1.95mm,(P<0.01)。磨牙区牙弓宽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拔牙治疗不会导致尖牙区宽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个别正常牙合者的牙弓与基骨弓匹配性进行研究,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选取30例个别正常牙合患者并拍摄锥形束CT,将牙弓与基骨弓标志点坐标进行数学处理,并通过统计学分析建立上下颌牙弓匹配的数学方程,以及牙弓与基骨弓的匹配数学方程. 结果 上下颌牙弓在尖牙区及第二磨牙区的宽度、深度有很强的相关性(r尖牙深度 =0. 967,r尖牙宽度 =0. 949,r磨牙深度 =0. 948,r磨牙宽度 =0. 942),上下颌基骨弓在尖牙区的深度与宽度匹配关系较弱(r上颌尖牙深度 =0. 922,r上颌尖牙宽度 =0. 701,r下颌尖牙深度 =0. 971,r下颌尖牙宽度 =0. 629),在第二磨牙区的宽度与深度有很强的相关性(r上颌磨牙深度 =0. 973,r上颌磨牙宽度 =0. 988,r下颌磨牙深度 =0. 971,r下颌磨牙宽度 =0. 976). 结论 上下颌牙弓、基骨弓在尖牙区及第二磨牙区的宽度、深度存在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常藏族人牙、牙弓测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对100名正常藏族人的牙、牙弓大小进行了计算机牙颌模型测量研究,建立了藏族人牙、牙弓大小和部分指数的正常值和标准差,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藏族人的牙冠宽度和高度、牙弓各段宽度和牙弓全长男性大于女性,Pont′s前磨牙指数男性小于女性。与汉族人相比,藏族人牙冠宽度、牙弓长度和宽度较大,藏族女性的Bolton前牙比指数、Pont′s磨牙指数小于汉族女性。  相似文献   

5.
上下颌唇挡对替牙晚期儿童牙(牙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上下颌唇挡同时应用对替牙晚期儿童牙(牙合)的影响.方法选择替牙晚期上下牙列轻度或中度拥挤患儿12例,上下颌均采用唇挡治疗8个月,进行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和模型测量分析,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值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唇挡治疗后,SNA、SNB分别增加1.02°和0.97°(P<0.05),上下切牙前移均是牙冠向近中倾斜,而根尖相对固定的控制性倾斜,旋转中心接近根尖.上下磨牙远中倾斜效果不同,上磨牙远中倾斜直立,旋转中心接近牙冠;下磨牙远中倾斜移动,旋转中心接近阻抗中心;上颌磨牙间牙弓宽度、牙弓周径分别增加4.12mm和5.09mm(P<0.01),下颌磨牙间牙弓宽度、牙弓周径分别增加4.07mm和6.86mm(P<0.01).结论在儿童生长发育高峰期,唇挡可有效地引起上下颌牙弓横向和纵向变化,减轻或解除上下牙弓拥挤.  相似文献   

6.
唇挡对儿童牙弓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寅  徐蕾 《口腔正畸学》2005,12(2):57-59
目的研究下颌唇挡对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儿童下颌牙弓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用下颌唇挡早期矫治下颌牙列拥挤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替牙及恒牙初期下牙列拥挤患者30名(男14例、女16例),戴用下颌唇挡治疗6-10个月,进行治疗前后模型测量及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后牙弓周长平均增加3.22mm,牙弓长度增加1.37mm,尖牙间宽度、第二双尖牙间宽度与第一磨牙间宽度分别增加1.63mm,2.35mm和1.83mm,切牙不齐指数减小1.66mm.表明切牙的唇移,牙弓宽度增大及第一磨牙远中直立对牙弓周长的影响较大.唇挡治疗后下颌平面角有所增加,但下颌骨位置与突度无明显改变.结论在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期间,下颌唇挡有助于增加下颌牙弓的长度与宽度,对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下颌牙弓轻度或中度拥挤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用X线头影测量—微机辅助系统对北京市正常儿童及青少年的颅面部和牙弓宽度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分析探讨。乳牙、替牙、恒牙早期三组颅面横径测量结果表明:颅面部宽度值随年龄增长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增长值大于女性;前颅底、面上部的发育完成较早,面中部、磨牙区牙弓宽度和下颌升支间宽主要在替牙期迅速增加;上下颌尖牙区牙弓宽度的增长随着尖牙的萌出而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综合颅颌正位定位X线片和牙牙合模型测量的方法分析颜面不对称畸形牙合颌面特征。方法 选取 44例颜面不对称病例 ,测量分析后前位片及牙牙合模型并与正常牙合作对照。结果 偏牙合组不对称主要发生在下颌骨 ,上颌基骨和上牙弓宽度狭窄 ,下颌骨和下牙弓宽度基本正常。结论 颜面不对称畸形存在上下基骨宽度和牙弓宽度不协调 ,上基骨及上牙弓宽度较下颌窄  相似文献   

9.
颞颌关节强直续发OSAS硬组织头影测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12例成年男生颞颌关节强直续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和18名成年男和下一步空作对照的头影测量分析研究后发现;以下颌改变为显著的颅面硬组织结构向上缩进和舌骨至下颌平面距离明显地增加是颞颌关节强直续发OSAS患者头影硬组织测量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统计分析下颌第一、第二、第三磨牙牙冠近远中宽度、牙体长度、分根情况以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下颌无缺失牙,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发育已完成的全颌曲面断层X线片249张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牙体长度下颌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依次递减;牙冠近远中宽度下颌第一磨牙最大,第二、第三磨牙无差别;分根率下颌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依次递减,根分叉程度下颌第一磨牙最大,第二、第三磨牙无差别;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组牙体长度大于第三磨牙阻生组,并且与其牙冠近远中宽度成正相关,分根率也偏大;下颌第三磨牙相对宽度在单根、双根组间有差别;下颌第三磨牙牙冠宽度/磨牙后间隙长度比值与下颌第三磨牙相对长度比成负相关关系。结论:下颌第一磨牙冠根形态最好;第二、第三磨牙冠根形态有较大的相似性,只要有足够的空间,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就能得到良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探讨利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牵引上、下牙列,整体远中移动矫治成人轻、中度双牙弓前突的新途径。方法15例双牙弓轻、中度前突的成年患者,拔除第三恒磨牙,上颌种植钉植入颧牙槽嵴,下颌种植钉植入内、外斜线颊棚区,利用镍钛螺旋弹簧牵引上、下牙列,整体向远中移动。对所有病例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全口曲面体层片进行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60颗微钛钉种植体均保持稳固。②SNA、SNB等骨骼方面的测量值矫治前、后无显著改变(P>0.05);U1/NA、U1-NA、L1/NB 、L1-NB、U1/L1的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明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③鼻唇角(Cm-Sn-UL)、颏唇沟角(LL-B’-Pos)治疗后显著增大(P<0.01),上、下唇相对于审美平面的突度减小,鼻、唇、颏的协调关系明显改善,面部侧貌改善。④上、下颌磨牙、切牙均不同程度远中移动。结论微钛钉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支抗,牵引上、下牙列整体远中移动,矫治成人轻、中度双牙弓前突,硬组织和软组织均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横腭杆与Nance弓以及横腭杆与滑动杆两种不同口内联合支抗系统矫治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29岁双颌前突患者30例,分为两组: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组、横腭杆与滑动杆联合支抗组,各组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两步法关闭拔牙间隙,使用MBT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组磨牙前移量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而横腭杆与滑动杆联合支抗组无显著变化;横腭杆与滑动杆组切牙牙根后移量大于横腭杆与Nance弓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横腭杆与滑动杆联合支抗在矢状向控制及切牙整体移动方面较好,优于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非依赖性口内强支抗矫治双颌前突拔牙的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严重双颌前突分别采用正畸拔牙矫治和外科根尖下截骨手术矫治的效果,并探讨两种矫治方法的适应证.方法 选择严重双颌前突病例20例,其中15例经正畸拔牙矫治(正畸组),5例行根尖下截骨术矫治(手术组),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两组SNA、SNB角治疗前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正畸组SNA角减少(0.59±0.88)°,SNB角减少(0.45±1.19)°;手术组SNA角减少(3.63±1.22)°,SNB角减少(2.58±1.24)°.反映侧貌突度改善的切牙内收指标U1-Y、L1-Y和上下唇突点内收指标TUL-Y、TLL-Y治疗前后差值均未超过7 mm.治疗前后两组下颌平面角MP-SN的改变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改善双颌前突患者侧貌问题上,与正畸拔牙矫治相比,根尖下截骨术内收切牙的幅度并无太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AIM: To assess the facial profile preferences of laypersons in an Asian commun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age, ethnic and gender on profile selection. METHODS: A sample of 149 laypersons (65.1% Chinese, 21.5% Malays and 13.4% Indians), comprising of 112 females (75.2%)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mean age was 24.6 years (SD 4.4). A facial profile photograph and a lateral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 of a Chinese male and female adult with a normal profile and a class I incisor and skeletal relationship were digitized to create a baseline template. Computerized digital photographic image modific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template to obtain seven facial profiles [bimaxillary protrusion, protrusive mandible, retrusive mandible, normal profile (incisor and skeletal class I pattern), retrusive maxilla, protrusive maxilla and bimaxillary retrusion] for each gender. The laypersons were asked to rank the profiles of each gender on a scale of 1 (very attractive) to 7 (least attractive). RESULTS: Orthognathic Chinese male and female profiles were perceived to be the most attractive. A male orthognathic profile with normative Chinese cephalometric values was perceived to be more attractive than a 'flatter' bimaxillary retrusive profile. Bimaxillary retrusion and normal Chinese female profiles were perceived to be the most attractive. A male or female profile with a protrusive mandible was judged to be the least attractive. Age, gender and ethnicity were nonsignificant predictors for the most attractive female profile. CONCLUSIONS: Orthognathic Chinese male and female profiles were judged to be the most attractive by Asian adult laypersons. Male and female profiles with mandibular protrusion were judged to be the least attractiv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使用微种植支抗矫治成人骨性Ⅱ类突面型,观察矫治前后矢状向牙齿突度和唇突度变化.方法 选取36例治疗结束的成人骨性Ⅱ类突面型患者,所有患者均是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使用自攻型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前牙.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36例患者的切牙、软组织等测量指标发生显著性变化,上切牙内收(5.98±3.8...  相似文献   

16.
40例双颌前突患者头影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颌前突患者的颅面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用审美平面检出40例双颌前突患者(其中青少年组20例,成年组20例,每组男、女各半),对其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描图,通过计算机辅助多功能容貌测量系统软件定点、测量。结果青少年组与成年组相比,青少年组随年龄增长面下部有显著生长,且以前颅底后部及下颌后部生长明显,上颌基骨生长不显著;女性组与男性组相比,女性前颅底相对短,下颌角较大,上唇软组织突度较明显;与北京、华西正常[牙合]相比,双颌前突患者均显示下颌骨位置相对后缩,切牙过度唇倾。结论对需要通过矫形力来抑制颌骨过度发育而达到矫治双颌前突目的的患者,应从青春期前进行;矫治女性双颌前突患者更应内收上前牙,以改善上唇过突导致的不美观;用审美平面检出的双颌前突患者不仅仅表现为上下颌骨和(或)牙的前突,还可表现为下颌相对后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双颌前突患者经正畸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发生情况,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因素,以期指导TMD的合理预防。方法: 收集2019年3月—2020年10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正畸治疗的80例双颌前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相关文献判定方法,将其中正畸治疗后发生TMD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尽可能将影响双颌前突患者正畸治疗后发生TMD的高危因素纳入,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后,找出双颌前突正畸治疗患者可能发生TMD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0例双颌前突患者经正畸治疗后发生TMD 15例,占18.75%(15/80);未发生TMD 65例,占81.25%(65/80)。分析2组基线资料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全部基线资料纳入,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校正其他基线资料带来的影响后,年龄、性别、压力知觉量表评分、口腔不良习惯、龋齿、颌面部外伤史、牙状况、饮食不良习惯、根管治疗史均是双颌前突患者正畸治疗后发生TMD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双颌前突正畸治疗后发生TMD的风险因素可能与女性、年龄小、压力知觉评分高、合并口腔和饮食不良习惯、既往存在龋齿、根管治疗史及牙状况等密切相关,应加强年轻女性患者正畸治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宣传口腔健康知识,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既往存在根管治疗史、颌面部外伤史、龋齿等情况的正畸治疗患者应加强干预措施,对减少TMD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bimaxillary protrusion among Palestinians. MATERIALS AND METHODS: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s for 79 normal occlusion adult Palestinian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traced. RESULTS: The interincisal angle was decreased in the Palestinian women compared to the Caucasian means, but this had no impact on lip protrusion. CONCLUSION: Relative to Caucasian cephalometric norms, Palestinians show no extraoral bimaxillary protrusion features, and therefore, these norms can be applied to Palestinian fac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性双牙弓前突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硬组织、软组织在矢状方向上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临床矫治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临床选择10例安氏Ⅰ类重度骨性双牙弓前突符合正颌手术的患者,术前正畸矫治完成后实施上、下前颌部截骨后退术(术中去除上下第一前磨牙牙骨块),术后进一步正畸治疗以改善咬合关系。通过手术前后头影测量分析,比较颌面部硬组织,软组织在矢状方向上后退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10例重度骨性双牙弓前突患者,经正畸一正颌联合矫治后,效果非常显著。上颌切牙平均后退7.13mm,上颌牙槽骨平均后退6.48mm,上颌软组织唇突点平均后移5.66nm。上颌硬、软组织后退的比例为1:0.87;下颌切牙平均后退6.62mm,下颌牙槽骨平均后退6.91mm,下颌软组织唇突点平均后移5.89mm。硬软组织后移的比值为1:0.85。结论重度骨性的双牙弓前突患者,应首选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彻底纠正前突的面型,上、下颌的硬软组织显著的内收,达到十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的腭高度。方法采用三维测量仪精密测量60名正常[牙合](男女各30名)和四组牙型与骨型一致的错[牙合](ClassⅠ双颌前突,ClassⅡ1,ClassⅡ2,ClassⅢ,每组男女各30例)共240例患者的原始模型,比较任意两组之间的各个牙弓段的腭高度。结果腭高度总体趋势为:ClassⅡ2,ClassⅢ组腭高度小于正常[牙合],双颌前突和ClassⅡ1组,差异基本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二组之间,后三组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assⅡ2和ClassⅢ组腭盖相对低平,而ClassⅡ1组与通常认为的腭盖高拱的印象不一致,腭高度实际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