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是婴儿出生时眼部神经错误支配的特例,目前还没有对因治疗的方法。第一凝视位显斜和存在代偿头位以获得双眼单视的病例需行眼肌手术治疗。不同类型的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需要不同的手术方法,多数是在受累眼进行手术,也可以在对侧眼进行手术,这在文献中都有报道。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99—2004年间因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接受手术治疗的55例患者的术前及术后表现。并对手术操作方法的选择、眼球后退综合征的类型、第一凝视位复位的角度以及代偿头位的恢复进行评估。结果:37例患者为初次手术,其中25例患者所接受的手术为患眼单纯内直肌(16例)或外直肌(9例)后退术。单一肌肉后退时手术量与效果的关系为:第一凝视位平均后退1mm斜视角减小2pdpt(cm/m)。后退1mm头位平均减少1.5。10例患者接受了患眼联合手术,斜视角与后退距离的对应关系为每后退1mm斜视角度数减少3pdpt(cm/m)。结论: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眼球后退综合征的类型、第一凝视位斜视角的角度、代偿头位和眼球退缩情况,其目的是解除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0例已行手术治疗的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0例眼球综合征的患者6例行外直肌后徙,4例行内直肌后徙。术后正前方眼位正位,代偿头位消失或减轻,眼球后退、睑裂变化明显改善。结论术中牵拉试验及彻底消除牵制因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DRS患者临床资料,20例内斜视患者行内直肌后徙术,5例外斜视患者行外直肌后徙术,3例Ⅲ型患者因原在位维持在正位,没有明显的代偿头位,未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眼球后退、睑裂变小体征改善或消失。20例内斜视患者术后17例斜视度数≤10度,3例斜视度数〉10度,3例患者术后眼球后退、内转时睑裂变小体征仍严重且眼球内转时急速上、下转现象仍明显,行对侧直肌后固定缝线术后体征改善或消失。5例外斜视患者3例术后斜视度数≤10度,2例术后斜视度数均〉10度,1例外斜视者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同时行下斜肌截腱术或转位术。随访3个月~1年,疗效稳定。结论:不同类型DRS的临床表现不同,其部分临床表现和眼外肌受累情况有时很难与先天性广泛纤维化区分,如上睑下垂、大度数斜视等,需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董明蓉  林伟   《四川医学》2017,38(11):1282-1284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和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近五年收治的13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病例,对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均为自幼患病,单眼受累,麻痹眼均存在上睑下垂,其中假性上睑下垂10例、混合性上睑下垂2例、真性上睑下垂1例,3例合并有外斜视。根据斜视度大小和眼球运动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2例接受患眼上斜肌断腱联合下直肌后徙术,6例接受患眼上斜肌断腱、下直肌后徙联合健眼下斜肌断腱术,5例接受患眼上斜肌断腱、下直肌后退联合健眼上直肌后徙术;2例同期行外斜矫正术,1例Ⅱ期行外斜矫正术;1例Ⅱ期行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后随访2~6个月,10例眼位正或基本正位,所有患者术后随着眼位偏斜的改善,假性上睑下垂和代偿头位均有明显好转或消失。结论应根据每位患者垂直和水平眼位偏斜度、注视眼别、麻痹肌的拮抗肌及协同肌的代偿性改变等,合理设计相应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同时在临床上对单眼上睑下垂伴斜视的患者应谨慎检查,观察交替注视时上睑变化,以避免将假性上睑下垂误诊为先天性上睑下垂。  相似文献   

5.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亦称Duane征、眼球后退综合征、Stilling-Turk-Duane征、内直肌神经支配矛盾、后退性斜视等.临床上,在原在眼位时,呈正位视或内斜视者较常见,呈外斜视者很少[1].2009年10月我院收治以外斜视为首发症状的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霞  李湧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04-10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上斜肌麻痹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8例(80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手术治疗,双眼上斜肌麻痹者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单眼上斜肌麻痹合并DVD行下斜肌转位术.合并水平斜视也同时矫正。术前采用同视机和三棱镜检查为手术提供依据,结果:28例单眼下斜肌切断,术后观察3~6周,出现对侧眼上斜视6例,上斜视度在6。左右。4例行上斜肌折叠加对侧眼下直肌后徙。8例下斜肌转位,18例内、外直肌后徙,经半年以上观察,代偿头位改善,眼位基本正常。结论:采用手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疗效可靠、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下斜肌边缘切开治疗麻痹所致的垂直斜视的疗效。方法对21例上斜麻痹所致的垂直斜视行下斜肌边缘切开术治疗。对垂直斜视〉25△的患者.同时行同侧上直肌后涉。结果21例患者中,18例单纯边缘切开,17例眼位及代偿头位矫正,1例欠矫,3例下缘肌边切开,同时行上直肌后涉者.代偿头位得到满意矫正。结论上斜肌麻痹所致的垂直斜视,通过单纯的下斜肌边缘切开或联合上直肌后涉手术可使眼位及代偿头位得到满意的矫正,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V型斜视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杰 《当代医学》2009,15(15):66-67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病因、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996年9月-2007年1月我科有完整病历并有随访记录的51例V型斜视治疗效果。51例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4-32岁,平均年龄16.1岁。所有病例均用三棱镜检查33cm及5m斜视度及向上向下25°注视时的斜视角,同视机检查向上向下25。斜视角及三级视功能,查眼球运动判定有无下斜肌亢进。无下斜肌亢进者,行单眼或双眼水平直肌后徙和/或缩短并垂直移位。伴下斜肌亢进者,行单眼或双眼水平直肌后徙和/或缩短并切除部分下斜肌。术后随访6周~1年,平均6个月。结果V型斜视中不伴下斜肌亢进者23例,伴下斜肌亢进者28例,采用水平肌手术加垂直移位或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术后效果满意,V征消失,代偿头位消除。结论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原因多样,,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常合并水平斜视。根据V型斜视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类型,单侧发病多见。主要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突出的临场表现为代偿性头位所致的斜颈,有的合并水平斜视。我院于2003年7月~2006年8月,共收治先天性上斜肌麻痹者,现将手术治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4~32岁,平均9.5岁,右眼20例,左眼13例,双眼2例,合并外斜视3例,内斜视4例。1.2术前检查除眼科常规检查外,主要采用角膜映光法及三棱镜遮盖试验测定远近斜视角,并使用同视机检查,眼球运动的检查根据Parls三步法进行[1],术前垂直偏斜度以10△~35△34例患者有代偿性头位,B ielschowsky试验阳性36例。1.3术式选择根据患眼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程度选择术式和手术量,采用下斜肌后徙、下斜肌后徙配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术、下斜肌后徙联合健侧下直肌后徙、合并内外斜肌可联合内外直肌手术。1.4疗效评价根据中华眼科学会儿童斜弱视的临床评价标准,分治愈、好转、无效进行评估[2]。治愈:原在位垂直斜亢<5△,代偿头位消失,毕氏征(-)。好转:原在位垂直斜亢>5△,代偿头位明显好转,毕氏征(-)。无效:原在位垂直斜...  相似文献   

10.
外斜视V征的临床分析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琴  郭素梅 《中原医刊》2007,34(12):62-63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外斜视V征患者并手术矫正,对手术前后眼位、眼球运动、双眼单视及代偿头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眼位正位者63例(93%),V征消失者66例(97%),其中11例患者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16%)。结论下斜肌功能过强是外斜视V征发病的主要原因,矫正外斜视V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是下斜肌减弱术和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11.
杜允宏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3):1663-1664
目的:探讨改良式外直肌悬吊术在废用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将13例废用性外斜的患者进行患眼改良式外直肌悬吊手术和相应内直肌缩短,随访3月至2.5年观察眼位.结果:10例患眼角膜映光法正位;3例轻度过矫均小于5°,无一例复发外斜.结论:废用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改良式外直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两例单侧垂直后退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及核磁共振结果的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MRI显示发自总腱环的与眼外肌等信号的条索样结构至于眼球后壁,两位患者眶内异常结构均附着于眼球的颞下方,表现出不同的斜视。连续斜冠状位核磁共振结果示两患者眼眶内异常结构起止点不尽相同,且具有可疑的异常神经支配,与患者上方注视时眼球后退、睑裂变小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一般资料本组97例,男性54例,女性43例,年龄3~18岁,单眼48例,双眼49例。 手术原则根据单眼、双眼斜视度大小。 交替性内斜视患者,小于250内斜视,常规量双内直肌徙后,大于250的内斜视,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徙后7mm,残留的斜度,与非注视眼的外直肌上截除。 单眼内斜视患者,小于250内斜视,以双眼内直肌常量后徙,大于250的内斜视,以双内直肌超常量徙后7mm,残留斜度做斜视眼外直肌的截除。 临床疗效97例患者均保持术前视力;90例均矫正正位,7例欠矫小于50,未发生过矫。本组病例眼球运动内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直肌走行方向异常的外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手术设计.方法 在外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斜视矫正术中,先测量外直肌走行方向异常的角度,根据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的程度及术中外直肌走行方向偏斜角度的大小来设计手术方案.术后随访观察眼位及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改善情况.结果 23例(29眼)外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的外直肌均向颞下方偏斜,术后下斜肌功能亢进治愈20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7%.结论 外直肌斜向颞下方走行是引起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或加重原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的重要原因;外直肌向颞下方偏斜的角度越大,将其矫正至水平子午线方向后对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改善效果越明显,部分患者只需做外直肌后徙术就可矫正合并的下斜肌功能亢进,手术方案得以简化,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5.
诸力伟  沈莉  沈家珍 《浙江医学》2003,25(9):558-559
先天性眼球震颤是一种发病率低、原因不详、表现复杂、危害较重、难以治疗的眼病。有些具有中间带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矫正 ,使中间带移位 ,从而纠正异常代偿头位及视力。但对无明确中间带或合并斜视的患者 ,处理较棘手 ,若治疗不当 ,反而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我院眼科最近对5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 (其中先天性眼球震颤2例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有斜视3例 )进行了手术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5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12、13、13、15、23岁 ,单眼正前方视力<0.11眼 ,0.1~0.29眼 ,均有代偿头位 ,代偿头位视力为0.27眼 ,0.3…  相似文献   

16.
0 引言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Duane′s retractionsyndrome,DRS)是一种先天性眼球运动异常疾病 ,属特殊类型的斜视 .我科在 1990 /1997年间共收治 DRS 13例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就诊年龄 :3~ <7岁 1例 ;7~ <16岁 5例 ;16~ <2 4岁 3例 ;≥ 2 4岁 4例 .单眼 12例 ,双眼 1例 .性别 :男 8例 ,女 5例 .代偿性头位明显者 3例 .1.2 类型 按 Huber(1974)分类法 : 型 9例 , 型 1例 , 型 3例 .1.3 眼位偏斜 第一眼位 :正位 1例 ,内斜视 7例 ,外斜视 4例 ,上斜视 1例 .1.4 屈光不正与弱视 屈光不正 (近视 ) 10例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治疗共同性内斜视中的作用。方法不管共同性内斜哪种分型采取首选内直肌手术,内直肌手术量超过常规手术量,根据斜视度不一,采取单眼或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6mm ̄8mm。结果术后眼位矫正良好,无内转或辐辏受限及无外斜发生,术后经过视功能训练,有部分病例恢复Ⅲ级视功能。结论此手术避免损伤了过多的眼肌,简化了手术,同时维持术后双眼共同运动,并取得了满意的眼位矫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治疗共同性内斜视中的作用。方法 不管共同性内斜哪种分型采取首选内直肌手术。内直肌手术量超过常规手术量,根据斜视度不一,采取单眼或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6mm-8mm。结果 术后眼位矫正良好,无内转或辐辏受限及无外斜发生,术后经过视功能训练。有部分病例恢复Ⅲ级视功能。结论 此手术避免损伤了过多的眼肌,简化了手术,同时维持术后双眼共同运动,并取得了满意的眼位矫正。  相似文献   

19.
Jeoung  J.  W.  Lee  M.  J.  Hwang  J.  -  M.  王大江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12-12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退术和在非主视眼行单眼后退-缩短术(RR)对主视眼外斜视患者的矫治效果。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4例具有恒定注视眼的外斜视患者。全部患者随机分配至两组:1组接受双眼外直肌(BLR)后退术(BLR组),另1组于非主视眼接受单眼RR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垂直斜度在15~28△的47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术,术后观察其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度的变化.结果 47例患者治愈26例(55.32%),好转18例(38.30%),无效3例(6.38%),总有效率93.62%,平均矫正20.76△.术前18例无代偿头位者术后仍无代偿头位;术前29例有代偿头位,术后代偿头位消失20例(68.96%),好转7例(24.14%),无效2例(6.90%),总有效率93.10%.术后未出现手术过矫和术后眼球运动障碍.结论 对于垂直斜视角在15~25△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