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欢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60-161,166
目的:对洪山区2006~2010年产科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寻找目前工作的差距,明确今后产科质量管理的重点,争取降低剖宫产率,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产科质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6.2010年洪山区各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共45564例产妇的接生情况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0年武汉市洪山区剖宫产率等人为干预分娩方式上升,孕产妇死亡率和围生儿死亡率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城乡孕产妇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P〈O.05),城乡孕妇剖宫产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6.98,P〈0.01)。结论:加强高危妊娠管理,降低剖宫产率,加强基层助产技术服务机构的产科质量建设,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是提高产科质量、保障母婴安全的主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致使剖宫产率增高的相关因素,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以及剖宫产率增高与围生儿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对产科质量情况调查表中剖宫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7~2010年的剖宫产率逐年升高,而围生儿死亡率并未降低。结论:做好孕期保健,提高产科医师的技术水平及责任心,严格掌握剖宫产的适应证,同时在社会上进行宣传,提倡自然分娩,控制社会因素的剖宫产率。剖宫产是个病理过程,是有创伤分娩,是阴道分娩困难的补救措施,应严格掌握指征。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确实为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及围生儿病死率发挥了重作用。但剖宫产并非是降低两率的唯一手段,不必要的剖宫产不仅增加母儿的危险性,而且也侵犯了妇女身体的完整性[1]。因此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逐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分析苏州市1980年-1998年6月 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将其分成4个阶段,,结果孕产妇死亡率第4阶段比前3个阶段明显下降,围产儿死亡率下降了56%。并依此对苏州市近20年围产保健工作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4.
对宁夏平罗县1996 ̄1998年220例围产儿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死亡原因中首次为早产,占死亡总数的20.19%,第二位为死胎占15.46%,第三位为畸形占14.55%;难产者围产儿死亡率高达74.94‰,P〈0.01有极显著意义,出生体重〈2500g,死亡率为46.82‰。提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要提高接产技术,住院分娩和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措施,防治早产,死胎,畸形和窒息。  相似文献   

5.
剖宫产率与围产儿死亡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丹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2):1480-1481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与围产儿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对1979~2005年本市剖宫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年来日益增高的剖宫产率并不能使围产儿死亡率持续下降。结论:合理使用剖宫产,应从多方面努力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12年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对围产儿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12年间剖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上升;(2)在剖宫产指征中,妊娠并发症、始终处于第1位,社会因素上升为第2位,难产为第3位,胎儿窘迫为第4位;(3)围产儿死亡率逐年趋于稳定。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围产儿死亡率,但随着剖宫率的进一步升高,围生儿死亡率并未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7.
胎盘早剥是危及围产儿生命的产科急症,曾有报道围产儿死亡率高达20%~35%,剖宫产率高达50%,并发肾衰、DIC、严重出血,威胁着母亲的生命。本文对33例胎盘早剥回顾性分析,进行分析探讨防治措施。一般资料:资料来自我院1992年1月至2002年1月住院产妇共有17105例。此期共有胎盘早剥3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地区5年来出生缺陷监测的变化情况,为制定各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和统计标准,对英德市2006-2010年出生缺陷监测医疗单位内分娩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54.1/万,出生缺陷监测的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出生缺陷监测发现排前5位的缺陷的类别是胎儿水肿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第1孕次产妇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第1孕次者。结论: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提高产前检查的技术水平,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10年剖宫产率,指征及围产儿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指征及围产儿死亡率的变化。方法:对10年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增高,而围产儿死亡率未相应下降。剖宫产指征变化以社会因素所占比例逐年增高为主。结论:围产儿死亡率进一步降低不能依靠剖宫产率的提高,而有待于围产保健水平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0.
闫春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3,(23):3018-3020
目的了解孕产妇病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介休市2005年—2012年孕产妇死亡病例资料及评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前4年死亡率起伏不定,后4年稳定下降。②2005年—2012年17例死亡病例中,直接产科因素死亡11例,占死亡总数的64.71%;间接产科因素死亡6例,占死亡总数的35.29%。③17例孕产妇死亡病例中,产前检查次数逐年增高。结论介休市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00—2006年全市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期间全市孕产妇死亡共77例,活产数为203308例,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37.87/10万,直接产科原因死亡44例占57.14%,间接产科原因死亡33例占42.86%,主要死因顺位依次是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妊高征、妊娠合并肝病。  相似文献   

12.
围产儿死亡率既能反映孕期保健质量,又能提示产科质量的好坏,是一项较敏感的指标。本文对我市城区2001年-2005年间409例围产儿死亡进行分析,以确定我市城区围产保健工作的重点,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闻亚浓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17-2218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余姚市2011年-2013年围生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3年间围生儿死亡307例,围生儿病死率本地户籍为5.62‰,非户籍人口11.85‰。围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为胎儿畸形,其次为胎盘脐带因素。结论规范孕期保健,提高产科及儿科质量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干预措施。非户籍人口孕产妇管理仍然是我市孕产妇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把非户籍孕产妇保健管理纳入本地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实行流动人口孕妇首诊负责制及属地化管理,是降低流动人口围生儿死亡率的重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62例前置胎盘的妊娠结局分析,结果表明:前置胎盘类型与孕次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产前出血时间有明显相关性(P<0.025)。提示:其结局使剖宫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上升;早产、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播,传统的家庭生育观念逐渐改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有了明显提高。2006年全县活产数4804人,住院分娩率83.28%,其中54%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分娩。乡镇卫生院的产科质量对母婴安全关系重大,是保障母婴平安、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全县乡镇卫生院产科人员、房屋、服务能力、设备、消毒隔离等状况,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初我们对全县18个乡镇卫生院产科现状进行了调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保证母子平安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分娩7260例的资料,其中剖宫产1351例,死产新生儿死亡4例。结果:5年间剖宫产率分别为27.4%、18.5%、22.4%、19.6%、16.8%;5年间剖宫产指征一直以难产为第一位,社会因素为最后一位。结论:只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率可以控制,死产、新生儿死亡也可以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成都市2003—2006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国家级出生缺陷监测单位监测结果进行比较,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2006年制定的出生缺陷监测方案的要求,对成都市及十家国家级出生缺陷监测单位2003-2006年收集的围产儿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分析,对成都市住院分娩满28周至出生后7天的围产儿进行登记、检查。结果:成都市2003—2006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7.28‰、8.33‰、10.31‰、11.80‰,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期国家级监测单位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成都市;成都市2003—2006年出生缺陷发生顺位依次为:外耳畸形、总唇裂、多指(趾)、并指(趾)、先天性心脏病。结论:提高围产保健技术、普及产前筛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1960~1989年我院孕产妇死亡89例,同期分娩76968人次,孕产妇死亡率115.6/10万。孕产妇死因顺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心脏病、产褥感染、产科出血和消化系统疾患。直接产科死因44例,间接产科死因45例,各占半数。60年代直接产科死因与间接产科死因之比为3.75:1。80年代为1:1.67。本文讨论了妊高征、心脏病和产褥感染的防治,分析间接产科死因上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并探讨其变化的原因,为将剖宫产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提供资料。方法对2000年至2007年本院剖宫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年间平均剖宫产率为35.98%。2000年至2004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2004年至2007年剖宫产率逐渐下降(p〈0.05);(2)随着剖宫产率的下降,围产儿死亡率并未上升,反而下降;(3)剖宫产指征中以瘢痕子宫、社会因素上升最快(P〈0.05)。结论分析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有望将剖宫产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