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分析2001年9月-2009年10月入住我院确诊为川崎病3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以口唇皲裂、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发生率较高,指(趾)端脱皮出现时间晚,无早期诊断价值。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预后好。结论川崎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典型川崎病发病情况,总结不典型川崎病诊断和治疗及早期使用IVIG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总结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彩超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价值。结果:(1)不典型川崎病不足典型川崎病6项临床表现中的5项,只有其中3~4项,除发热外,以口唇干红、双眼球结合膜充血较为常见,而颈淋巴结肿大及手足硬肿、指(趾)端脱皮出现率低。(2)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预后好。结论:川崎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张凝 《海南医学》2013,24(6):863-864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26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效果。结果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除发热时间>5d外,早期以口唇殷红及皲裂、杨梅舌、一过性皮疹,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而肛周、(趾)端脱皮出现时间晚,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易于误诊。结论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骆朋  颜科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3):1779-1781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不完全川崎病提供依据,防止误诊、漏诊。方法:对2007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住院的52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并与同期在本院住院的195例典型川崎病患儿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52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仅具备诊断标准中其他临床表现2条者19例(36.54%),具备3条者33例(63.46%),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者19例(36.54%),与典型川崎病患儿比较,两组实验室检验无显著差异,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几率升高,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不完全川崎病表现不典型,易导致延迟诊断,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确诊、治疗,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6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和典型川崎病患儿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临床表现。结果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结论早期识别不典型川崎病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0年5月~2004年5月本院收治的59例不完全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完全川崎病在婴儿期发生率较高,且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是发热,皮疹,恢复期脱皮,口咽黏膜弥漫性充血、皲裂,结膜充血,其次是草莓舌、手足硬性水肿,颈淋巴结肿大最少见.结论 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减少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不典型川崎病是指未达到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但疾病的发展符合川崎病的特点,并且排除其他已知疾病或具有典型心血管并发症者[1].由于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特征,目前尚无实验室的特异性测试指标,且近年来,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病例逐渐增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对于症状不典型但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比较容易,而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比较困难,容易误诊或延误诊断,应引起儿科医师的重视.对我院1998~2009年收治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最后诊断为典型或不典型川崎病的2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症状与诊断方法。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为46.15%,相较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8.51%的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早期识别不典型川崎病并治疗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而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典型KD只具备KD诊断标准中6项之4项或3项,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非典型KD的重要依据.该组非典型KD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00%.结论 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应及时做超声心动图,尽早明确诊断以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选择小儿川崎病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儿均有发热,并以眼结合膜充血、口唇皲裂发生率最高,21例典型KD中发生冠状动脉病变5例,9例不完全型KD中发生3例。结论:婴幼儿川崎病早期易误诊,对不明原因发热5 d以上患儿,具有部分KD临床表现者,应反复超声心动图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4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75.0%)、唇红干裂(93.8%)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7例,对其中15例(3例失访)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 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 Kawasaki disease)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住院治疗的104例川崎病(KD)病例资料做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104例中84例(80.8%)为典型KD, 20例(19.2%)为不完全KD.不完全KD平均年龄(].26±1.34)较KD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完全KD具备KD诊断标准6条中的4项或3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55.6%,与K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中不完全KD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发生率高于KD.结论 不完全KD多见于小年龄婴幼儿,且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不完全KD的重要依据,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97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3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川崎病早期持续发热、皮疹、口腔黏膜改变、结合膜充血发生率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CRP升高。发生冠状动脉病变7例,对其中5例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张琪琛  谢晓丽 《四川医学》2006,27(7):766-767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发热性疾病。目前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小儿川崎病逐渐增多,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高。笔者在此将我院1例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作一报告,旨在提高儿科临床医生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曲瑛琦  张晓 《当代医学》2014,(19):42-43
探讨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对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6例,并与同期入院的典型川崎病180例作对照,比较2组在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冠状动脉病变方面的差异。结果2组比较在患儿性别,结膜充血,口腔改变,皮疹发生率,淋巴结肿大,四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结果中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血红蛋白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发病年龄在<1岁组,发热天数,白蛋白ALT,冠状动脉病变非典型组与典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注重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冠状动脉病变的改变有助于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对于减少漏诊和误诊,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改善其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3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文对33例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3例临床资料及对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异常的分析.结果 不典型川崎病婴幼儿发病率>学龄前儿童;发病早期ESR、CRP、WBC均明显升高、血小板正常;63.6%的患儿有心肌损害.结论 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损害冠状动脉,最早发病3天可见冠状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是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重要依据,也是最安全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 5 6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效果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以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依据临床表现 ,血脂检测对早期及不典型患者诊断有指导意义 ,血小板数增高可作为参考依据。婴幼儿发热天数较长以及C -反应蛋白增高 ,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性增大。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有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5例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15例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出现时间、辅助检查情况及特异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川崎病临床症状、检查及出现的时间综合分析,早诊断早治疗。结论: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早期治疗可减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卢莲 《吉林医学》2012,33(21):4613-4614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川崎病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40例,非典型川崎病8例。10 d内确诊的42例,10 d后确诊的5例,有冠状动脉扩张8例,冠状动脉瘤1例。结论:典型病例有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潮红、杨梅舌、皮疹、指(趾)端硬肿,肛周脱皮;发热为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少数可并发心、脑、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早做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冠状动脉病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早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住院的不典型川崎病21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讨论.结果 全部病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入院时21例患儿中10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11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川崎病4条诊断指标及外周血WBC、CRP、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5例有冠状动脉扩张、8例有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结论对持续发热5d以上,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条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CRP、血沉、血小板增高,提示川崎病.排除其它疾病后,即使达不到MCLS诊断标准,亦应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