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提高护理水平。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检查指标,心电图等检查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因素有年龄,用药时间,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多种抗精神病药联合应用等等。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分别占99%和110%,其中以舒必利(57.1%)、利培酮(41%)应用最多,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个月以内。结论:认识影响抗精神病药物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在药物型肝炎的高发时期加强检查肝功能血生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  相似文献   

2.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1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冰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5):91-92
目的分析118例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检验、病原学检查、腹部B超检查等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以及误诊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结核病分型、用药时间、初复治结核及合并其他疾病等,治疗预后较好。结论认识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定时检测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抗结核疗程完成,减少药物性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炎1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175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征,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草药名列之首(26.3%)、依次为抗结核药(23.4%)、抗感染药(10.9%)、胃药(8.0%)、皮肤科用药(6.3%)、心血管药物(4.6%)、治疗甲亢药物(3.4%)、抗排斥药物(3.4%)、抗肿瘤药(2.9%)、治疗精神病药物(2.3%)、治疗骨质增生药(2.3%)、减肥药(1.7%)、治疗糖尿病药物(1.1%)、其他(3.4%).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患者的年龄和性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以及误诊情况.结果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与患者年龄、结核病分型、用药时间、初复治结核及合并其他疾病等相关,治疗预后较好.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定时检测肝功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5.
庞增 《河北医学》2006,12(5):432-433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以来本院住院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以及误诊情况。结果: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与患者年龄、结核病分型、用药时间、初复治结核及合并其它疾病等相关,治疗预后较好。结论:认识影响抗痨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定时检测肝功能,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抗痨疗程完成。  相似文献   

6.
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的用药史、临床特点、肝功能改变及治疗转归.结果 引起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的药物分为中药和西药两类,西药致肝损害99例(77.34%),中药致肝损害29例(22.66%).西药中抗结核药38例(29.69%),抗甲状腺药15例(11.72%),抗精神病药8例(6.25%),抗感染药7例(5.47%),免疫抑制剂7例(5.47%),解热镇痛药6例(4.69%),抗痛风药3例(2.34%),抗糖尿病药2例,抗过敏药2例,另有激素类、毒品(摇头丸)、心血管类药各1例,药名不祥8例(6.25%).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及肝功能损害.经停用损肝药物并给与护肝利胆治疗大多在1个月内治愈,死亡4例占3.12%.结论 可引起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的药谱很广,经积极治疗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但少数可迁延不愈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损伤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江铜集团东铜医院住院的1 205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发生时间、致肝功能损伤的药物种类、患者预后。结果抗精神病药物致肝损伤发生率为28.23%(340/1 205),肝损伤出现时间为用药后5 d~3个月。致肝损伤的药物有氯丙嗪、氯氮平、奥氮平、氟哌啶醇、奋乃静、舒必利、利培酮、阿立哌唑,其中氯丙嗪占24.25%(83/340),氯氮平占15.94%(54/340),奋乃静占12.88%(44/340),奥氮平占12.12%(41/340)。经对症治疗,312例(91.76%)患者肝功能指标在1~3个月内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致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多由经典抗精神病药物造成。经对症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精神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一组用经典抗精神病药氯丙嚷治疗,另一组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治疗,对血清中肝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抗精神病药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的比较.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功能在治疗4周后明显异常,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经典抗精神病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肝功能异常,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机体肝功能的损害较轻.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炎1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119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呆: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28.57%)、抗结核药(11.76%)、抗肿瘤药(9.24%)、抗感染药(7.56%)、免疫抑制荆(6.72%)等。73.95%的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4个月内。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中草药和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不容忽视;随着器官移植的大量开展,免疫抑制剂引起的药物性肝炎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病原学标志物综合判断。结果126例药物性肝炎患者中,中草药(27.7%),抗结核药(24.6%),抗感染药(11.9%),抗精神病药(9.5%),抗甲状腺药(8.7%)。黄疸性肝炎(73%),重型肝炎(10.3%),5例病人因肝功能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11.
张盛  熊枝繁  胡亚荣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3):2830-2832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功能损害以及应用甘草酸二铵预防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我院2001~2011年间住院的96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引起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以及使用甘草酸二铵(甘利欣)治疗肝功能损害的疗效,并使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t检验等方法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约为15.62%,肝功能异常的发生与连续服药的时间相关联,多在服药4周到6周左右,其中利培酮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丙嗪,联合应用甘草酸二铵治疗,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且肝功能异常患者应用甘草酸二铵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肝功能逐步恢复正常,疗效显著。结论: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应用甘草酸二铵预防和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2.
董力 《包头医学》2010,34(1):19-20
目的:探讨一线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喷丁、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发生机率。方法:按统计学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09年9月以来本院住院肺结核初治患者53例,了解药物性肝炎发生率。结果:53例初治患者中有8例出现用药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5%。结论:药物性肝炎在临床一线抗结核药治疗过程中发生率高,应予高度重视,定时检测肝功能,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抗痨疗程完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例抗精神病药联用致恶性综合征病例。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例抗精神病药联用致恶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均为精神分裂症,在接受2种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后出现发热、肌强直、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等表现,确诊恶性综合征后立即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经有效治疗病情缓解后出院。结论:恶性综合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肌强直、肌酸激酶水平升高,早诊早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征分析,提高临床医师防治药物性肝炎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19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服用药物史、临床表现、发生药物性肝炎的时间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引起219例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依次为抗结核药(35.61%)、中草药(23.29%)、抗感染药(19.18%)、抗肿瘤药(16.44%)及其他药物(5.48%).大多数肝损害发生时间为服药后1~16周.结论 药物性肝炎与患者用药种类、用药时间密切相关.抗结核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常见因素;由中草药所导致的药物性肝炎不容忽视;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药物性肝损伤病人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26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 对本院126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 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特别是治疗皮肤病、风湿性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28.57%),以及抗结核药物 (26.98%)、抗甲状腺药物(10.32%)和抗感染药物(10.32%)等.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于服药后1~2个月.结论 影响药物性肝损伤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  相似文献   

16.
王琪 《吉林医学》2014,(9):1925-192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出现药物性肝炎的结核病患者,对患者一般情况、结核类型、肝功能损害时间及治疗转归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同患者年龄、性别、结核病类型、初治或复治、HBV感染情况等有关,及时处理后预后良好。结论: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难免发生药物性肝炎,在临床治疗中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根据患者的原发病、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抗结核药物(25.0%),抗肿瘤药物(23.3%), 中草药,特别是治疗皮肤病和风湿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15.0%),抗感染药物(11.6%)和抗真菌药物(6.7%)等.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2月.结论 临床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服用中药煎荆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加深对中药致肝功能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药物性吁炎临床资料,根据服用药物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特点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作出综合判断。结果:中药煎剂所致的药物性肝炎在药物性肝炎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临床表现以肝功能损害及胆汁淤积为主,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1~4周,也有一部分超过1个月发病。结论:应高度重视中药煎剂所致的药物性肝炎,定期检查肝功能,早期发现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方建忠等研究对照比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奥氮平和奎硫平合并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发现三组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8周后利培酮组、奥氮平组和奎硫平组的显效率分别为44%、88%、76%,奥氮平组和奎硫平组的疗效要好于利培酮组.碳酸锂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疗效相当,急性期治疗其有效率为82.3%,与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有效率(83.7%)相近,1年的有效率为96.1%,另外在治疗少儿双相情感障碍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患者的躁狂、抑郁症症状和攻击行为明显减少,且不良反应少,服药依从性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佐替平>利培酮>齐哌西酮,利培酮致儿童的体重增加的作用较成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心理护理对抗120例精神病药所致闭经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丽贞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9):1133-1135
目的:探讨心理心理护理对抗精神病药所致闭经患者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抗精神病药所致闭经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采用自编的服药依从性调查表并结合护士药疗时的观察评价两组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出院9个月后随访统计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精神病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45%、12.68%,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抗精神病药所致闭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不合作等负性心理障碍,提高服药的依从性提高,从而有效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