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组报告9例不同类型的肠瘘,在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下,瘘口自愈率66.67%,死亡1例,死亡率11.11%,2例经2-5周TPN治疗后,经手术闭瘘痊愈,作者体会到:全胃肠外营养可以有效的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和充分调整水、酸、碱平衡,从而促进肠瘘愈合,对不能自愈患者,在TPN治疗一段时期后,机体营养状态改善,为手术闭瘘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营养支持治疗肠瘘1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肠内外营养支持对肠瘘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肠瘘患者营养支持的实施方法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肠瘘患者注意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监测肝肾功能和血糖变化,并加强局部引流、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实施营养支持治疗。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为全营养混合液2~3 L静脉输注,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或生长激素治疗,并根据患者肠道情况渐进式恢复肠内营养。结果12例患者实施营养支持治疗10例瘘口自行愈合,1例结肠瘘患者经营养支持后行确定性手术治疗而痊愈,1例因经济放弃治疗。营养支持过程中2例出现穿刺部位周围静脉炎,1例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6人次出现腹泻,3例患者出现黄疸。结论实施营养支持治疗并及时处理其并发症能使肠瘘较快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肠瘘病人肠外营养的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肠瘘患者肠外营养的实施方法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患者一旦确诊肠瘘既要注意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又要加强局部引流、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实施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结果12例病人实施营养支持治疗10例病人瘘口自行愈合,1例结肠瘘经营养改善后行手术治疗痊愈。结论及时有效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使大部分肠瘘病人获得自行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营养支持对各期胃肠瘘的治疗作用。方法 观察 11例各期胃肠瘘患者在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下 ,瘘口闭合的经过和时间。结果  11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 ,瘘口闭合最长 5 0d ,最短 2 0d ,平均 ( 3 0 1± 10 3 )d。结论 对不同病期的胃肠瘘采用不同类型的营养支持 ,可促进胃肠瘘的愈合。  相似文献   

5.
28例小肠瘘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娟  张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22):2080-2081
肠瘘是肠管与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腔外的异常通道.其发病率较高,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许多患者可因长期营养不良而死亡.近30近来,全肠外营养的应用及强大控制感染使肠瘘的病死率由60%~70%下降到8%左右[1,2].中心静脉置管为肠瘘患者提供了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途径,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之间,我科对收治的28例肠瘘病人采用中心静脉插管行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家群 《医学综述》2013,19(18):3330-3332
炎症性肠病(IBD)可以使患者出现许多并发症,营养不良是其中之一,其主要原因有摄入不足、吸收不良、能量消耗及丢失增加等,其可造成IBD病情持续不缓解甚至恶化,因此在IBD的治疗中营养支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外的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已证实,营养支持可诱导IBD病情缓解、促进病变肠道组织修复,使病情保持在较长的稳定状态,其与药物及手术一样,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治疗手段.该文就目前肠内营养治疗及肠外营养治疗在IBD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肠内外营养支持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胃肠道疾病术后并发肠瘘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39例胃肠道疾病术后并发肠瘘患者采用腹腔双套持续冲洗引流,当肠瘘发生在肠道功能未恢复时,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当瘘口控制、无腹腔感染、肠功能恢复逐步过渡肠内营养,同时结合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并加强腹腔双套管的护理、营养支持监护及功能锻炼指导.结果 39例肠瘘患者有效控制感染、纠正营养不良、提高抗病能力、体质量增加、瘘口愈合,痊愈出院,2例患者术后同时并发肝脓肿经多次住院反复治疗瘘口愈合,1例小肠系膜扭转.结论 对胃肠道疾病术后并发肠瘘患者采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肠内外营养支持结合功能锻炼治疗及护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食管瘘,纵隔瘘本是插鼻胃管的禁忌症,但食管瘘常见于手术后,由外伤、感染、晚期中段食管癌引起,也可为食管癌放疗后的并发症之一。此症难以自行愈合,多数患者短期内死于吸入性肺炎、气管阻塞及营养不良等。为了减轻食管瘘患者不能进食所带来的痛苦和胃肠外营养的巨额费用,  相似文献   

9.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严重并发症之一,易致体液和营养丢失、内稳态紊乱、营养不良、腹腔感染、败血症及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 其病程长, 病死率高, 患者心理压力大, 常出现焦虑、恐惧、消极、绝望等情绪,病情复杂,治疗比较困难.2001年1月至2004 年12月,我科对收治的5例肠瘘病人应用完全胃肠外营养及肠内营养, 并实施有效的护理,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肠外瘘的病死率较前明显下降.现将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腹部手术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方法 对248例胃肠手术患者的营养状态、营养支持方式及用药合理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8例患者术前营养不良47例,出院时91例;有231例患者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17例采用肠内营养支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8%.结论 胃肠手术营养支持以肠外营养为主,营养成分较科学、合理,但临床治疗中需注意营养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全胃肠外营养(TPN)是指完全通过胃肠外的静脉途径连续供给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应用于营养不良或有可能营养不良,并且无胃肠道功能患者的营养支持。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已经引进肠外营养,并在临床开始应用。全营养混合液(TNA)可提供机体日常的能量、蛋白质、  相似文献   

12.
许多外科病人因胃肠道功能丧失而导致营养不良,甚至死亡,几十年来,国内外一直在探索从胃肠道外途径补充营养基质的可能性,即“人工胃肠”支持(Arti-ficial Gut)(又称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简称TPN)。1971年有一例子宫穿孔及肠穿孔病人在外院经数次手术造成多发肠瘘及严重腹腔感染转来我院,经数次引流手术及6个星期的“人工胃肠”支持疗法,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这可能是我国第一例“人工胃肠”支持疗法(TPN)的成功经验。1980-1987年约有1239例病人接受了胃肠道外营养支持,年龄从18~87岁。这组病人总治疗日约5000天,适应症包括手术前后的支持占全部病人的39%,胃肠道瘘17%,严重感染10%,恶性肿瘤病人的支持9%,肠道炎性病病人(IBD)6%,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探讨治疗胃肠道瘘的最佳营养途径,提高胃肠道瘘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 随机对38例采用空肠造瘘肠内营养途径治疗胃肠瘘(EN组)和36例采用肠外营养治疗胃肠道瘘(PN组)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EN组34例(89.5%)患者改善营养效果良好,胃肠道瘘口愈合,痊愈出院,4例(10.5%)因营养不良导致瘘口不愈合,全身衰竭死亡;PN组24例(66.7%)痊愈,12例(33.3%)因营养不良导致瘘口不愈合,全身衰竭死亡;结论 采用空肠造瘘肠内营养治疗胃肠道瘘效果明显优于肠外营养途径,亦优于其它肠内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腹部手术后肠瘘是指腹部手术后由于医源性因素导致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脏器之间或者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1]。肠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手术后肠瘘占所有肠瘘的75%85%,也可由先天性畸形、创伤、炎症、肿瘤等引起。在20世纪60年代前其病死率为40%85%,也可由先天性畸形、创伤、炎症、肿瘤等引起。在20世纪60年代前其病死率为40%60%。近来由于全胃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5.
肠瘘患者肠外营养的实施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瘘是腹部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病程长、病死率高,55%-90%肠瘘患者合并营养不良。营养状态的急剧恶化成为近半数肠瘘患者的直接死因,因此营养支持是肠瘘治疗及护理措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对12例肠瘘患者在采取充分引流、控制感染的基础上,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并加强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效果良好。现将治疗过程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序贯应用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治疗肠外瘘的效果。方法将各类手术后肠外瘘病人40例分成两组,两组病例在发现肠瘘的1周内行禁食、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腹腔留置引流管充分引流和冲洗、准确记录每天引流量、抗生素控制腹腔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的失衡,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A组(n=20)在发现肠瘘开始即使用生长抑素治疗至腹膜炎症状消失、炎症得以控制、窦道形成后停用,B组(n=20)在发现肠瘘时开始序贯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即先使用生长抑素至腹膜炎症状消失、炎症得以控制、窦道形成后停用,改用生长激素(思真,8u/d)至瘘口闭合。将两组瘘口闭合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瘘口闭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序贯应用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在肠外瘘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提高肠外瘘的愈合率,缩短瘘口愈合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全胃肠外营养(TPN)从胃肠道外途径给病人每日所需的全部能量和营养要素成分.其适应证是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可能,并且胃肠功能障碍者,常见应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有①估计超过7 d不能进食的患者;②短肠综合征;③消化道瘘;④麻痹性肠梗阻;⑤急性胰腺炎;⑥多发性损伤;⑦脓毒血症;⑧大面积烧伤;⑨炎症性肠道疾病.TPN的临床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20世纪后半叶外科重大进展之一,与重症监护、围手术期处理、器官移植、微创手术一起共同促进了现代外科的巨大进展.  相似文献   

18.
营养不良是胃癌、胰腺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可纠正营养不良、加速伤口愈合。为了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支持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宝鸡市中心医院上腹部手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early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EEN-PN)和全肠外营养(total pa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8例放射损伤性肠瘘病例,对其特点、治疗方法等进行了讨论。该病除具有其它原因所致肠瘘的病理生理改变,如营养不良、内稳态失衡、感染等外,尚有组织愈合能力差、腹腔粘连严重、腹壁瘢痕化、病变呈进行性、复杂瘘较多等特点,使该病的治疗甚为困难,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更为重要,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但营养支持难以使瘘口自愈,必须进行肯定性手术。对于单发瘘,应尽量行肠瘘切除肠吻合术。粘连严重者可酌情行旷置肠瘘的旁路手术;对于复杂瘘,因病情复杂也宜取旁路手术  相似文献   

20.
临床营养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正常而规范的医疗行为,在医疗救治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一些疾病(如重症胰腺炎、肠瘘)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诸多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严重营养不良会影响外科患者的临床结局,甚至成为重症、大手术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防治围手术期住院患者营养不良是目前乃至将来的主要问题.临床营养治疗包括肠外和肠内营养,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已开展围手术期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虽然外科医生对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已有一定认识,临床应用也已较为普遍,但不规范、欠合理的应用(尤其是PN)仍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将围手术期PN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