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健全 《海南医学》2005,16(8):77-78
目的研究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的临床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0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病人共1423例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56例CT显示有颅底骨质破坏。听眦线为扫描基线,横断面和(或)冠状面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5mm。结果鼻咽癌颅底骨质受累的特征性症状是头痛或接近中线部位的疼痛和(或)颅神经症状,颅底骨质最常见的破坏部位是斜坡。结论头痛和颅神经症状是鼻咽癌颅底骨质受累的主要症状,可能是颅底骨质破坏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2.
文芳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S):114-115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CT显示侵犯颅底的范围、分型、复发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70例上行型侵犯颅底组及153例发展下行型局限型的患者常规轴位扫描,部分加扫冠状位扫描。可疑复发者常规增强扫描。结果:其中颅底侵犯组以颅中窝骨质破坏最多,占98%,其中蝶骨受侵最明显。分型分硬化型、溶骨型和混合型。颅底复发者在270例中占54例,153例中占14例。结论:CT对鼻咽癌侵犯颅底表现,显示侵犯范围,分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及时早期发现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侵犯颅底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芳 《中国医药导报》2007,4(28):114-115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CT显示侵犯颅底的范围、分型、复发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70例上行型侵犯颅底组及153例发展下行型局限型的患者常规轴位扫描,部分加扫冠状位扫描。可疑复发者常规增强扫描。结果:其中颅底侵犯组以颅中窝骨质破坏最多,占98%,其中蝶骨受侵最明显。分型分硬化型、溶骨型和混合型。颅底复发者在270例中占54例,153例中占14例。结论:CT对鼻咽癌侵犯颅底表现,显示侵犯范围,分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及时早期发现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姜春秀 《河北医学》2007,13(12):1296-1297
鼻咽癌(NPC)好发于我国南方,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CT扫描检查可较为清晰地显示鼻咽部的结构,肿瘤病变的定位以及病变侵犯的范围和颅底的受侵情况。本文对1994年至1997年我院CT诊断NPC中颅底侵犯的21例做一回顾性分析,并讨论其CT表现、侵犯途径与肿瘤生长部位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65例NPC中有21例颅底侵犯病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6岁,2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出血、涕中带血、颈部包块、听力下降、耳鸣、眼球运动障碍、头痛、面部麻木等症状及颅神经损害症状。本组病例全部经病理活检证实,其中鳞癌19例,未分化癌2…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鼻咽癌颅底侵犯的CT表现和侵犯途径。方法:本组经活检证实的鼻咽癌256例,71例侵及颅底,注入对比剂后行横断与冠状面CT扫描,层厚,层距均5mm。结果:CT证实下列结构受侵犯:破裂孔侵蚀58例(22%),岩骨尖侵蚀56例(21%),卵圆孔侵蚀43例(17%),蝶骨体/窦侵蚀34例(13%),蝶骨翼侵蚀28例(11%),翼板/窦侵蚀25例(9.7%),枕骨斜坡侵蚀10例(4%),鼻咽癌不导致骨质硬化,结论:CT可显示鼻咽癌颅底侵犯的部位,途径和范围,对临床分期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庞学利  蒋勇  肖红  王希  谭崇富  曾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23):2116-2116,2125
本研究对10例鼻咽癌患者同期进行CT和MRI薄层扫描,探讨二者对咽旁间隙改变显示的不同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谭俊扬 《广西医学》1999,21(5):1068-1069
鼻咽癌好发于我国南方,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0%以上(1)。与常规X线相比,CT扫描不仅能良好的显示鼻咽腔的形态和邻近组织结构,还能清楚显示病变向深部蔓延的范围以及更多的颅底骨质破坏和颅内受侵情况,笔者对我院79例...  相似文献   

8.
郭小明 《新疆医学》2002,32(3):33-34
目的;研究鼻咽癌颅底及颅内侵犯的CT表现。方法:收集病理确诊为鼻咽癌颅底及颅内侵犯患者4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患者均有不同的颅底骨质破坏,其中溶骨性骨质破坏31例,硬化性骨质破坏9例,混合性骨质破坏3例。颅内侵犯23例,其中海绵窦受侵17例,颞叶受侵4例,桥小脑角区,桥脑受侵各1例。颅内侵犯23例中有22例颅底溶骨性骨破坏,蝶窦,蝶骨本部受侵最常见。结论:CT在观察鼻咽癌颅底及颅内侵犯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家永 《广西医学》2004,26(8):1192-1193
鼻咽癌是临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广西是鼻咽癌高发区,占头颈部肿瘤的5 0 %以上。CT扫描能较好的显示鼻咽癌的形态和深层结构和病变向周围蔓延的范围以及颅底骨质破坏和颅内受侵情况。本文对13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进行临床分期与CT表现分析,临床分期T12 0例、T2 92例、T3 18例,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在我国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CT具有良好的分辨率,能清楚地显示鼻咽部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用轴面与冠状面结合的CT扫描方法,极大的提高了鼻咽癌的诊断率,报告如下。1 方法应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plus全身CT机。11 轴位扫描患者仰卧位,扫定位像,从颅底扫至舌骨,用5mm扫描,12~14层,如观察颈部淋巴结、自舌骨至第6颈椎,用5~10mm,也可直接定位扫描。12 冠状位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头部过伸,扫定位像,调整扫描架角度,使扫描线与眶线垂直,自前床突至乳突用5mm扫描。2 应用范围鼻咽部软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鼻咽癌侵犯颅底的CT表现,探讨颅底不同结构受侵与病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6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首次CT检查表现及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颅底不同结构受侵的无远处转移生存率(freedom from distant metastasis,FDM)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667例鼻咽癌侵犯颅底240例(360%),未侵犯颅底427例(640%)。颅底有无受侵,对于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影响的差异,统计学意义有非常显著性(P=0.000),其中翼突、岩枕缝、翼管、蝶窦有无受侵的差异,统计学意义有非常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2、0.006、0.003、0.005).斜坡、破裂孔、海绵窦差异的统计学意义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2、0.025、0.049),环椎、卵圆孔、棘孔、圆孔、眶下裂、颈静脉孔、眶上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9、0.065、0.066、0.059、0.074、0.177、0.786)。岩枕缝、卵圆孔、棘孔、翼管、破裂孔、圆孔、海绵窦、眶下裂单侧受侵、双侧受侵对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88、0.200、0.383、0.583、0.590、0.876、0.932、0.188)。颅底骨质破坏CT表现可分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破坏与硬化兼有三种类型。蝶窦、翼突、斜坡骨质破坏三种类型对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48、0.387、0.056)。结论鼻咽癌患者CT检查,详细分析颅底有无受侵及不同结构受侵情况,对于评价病变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506例鼻咽癌放疗前CT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咽癌咽旁隙浸润程度与淋巴结转移、颈动脉鞘胺浸及颅底骨质破坏的关系。方法:对506例鼻咽癌放疗前CT图像分析,采用Sham等三线法将咽旁间隙浸润程度分为:“0”、“I”、“Ⅱ”、“Ⅲ”(无、轻、中、重)4级。结果:咽癌间隙受侵413例(81.62%)、颈淋巴结转移305例(60.27%)、颈动脉鞘受累242例(47.82%)、颅底骨质破坏115例(22.72%)。结论:颈淋巴结转移与咽旁  相似文献   

13.
对150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简称NPC)和200例NPC放疗后复发的CT扫描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T能准确显示NPC的发生部位及侵犯范围,对NPC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均有重要价值。但CT对部份NPC放疗后复发的诊断尚存一定局限,文中对此作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 与常规CT 诊断颅底骨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 与常规CT 显示颅底骨折的能力,探讨能够有效诊断颅底骨折的影像学方法。方法对38 例
颅脑外伤后怀疑颅底骨折的伤者分别进行常规CT 和多层螺旋CT扫描,并将多层螺旋CT扫描获得的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分
析。结果常规CT显示出18 例骨折,多层螺旋CT则显示出34 例骨折,多层螺旋CT显示颅底骨折的能力显著高于常规CT。
在显示颅前窝和颅中窝骨折方面,多层螺旋CT也明显优于常规CT。结论多层螺旋CT 与常规CT相比,在颅底骨折的影像
学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层螺旋CT在颅底骨折的法医学鉴定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研充对33例鼻咽癌复发和28例放射性纤维化病例作病灶CT值定量评价。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分别对各组病变的CT比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CT比值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表明用CT值鉴别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结果不可靠,与Mategrano等的观点相悖。根据著者的经验,鉴别应以形态改变为主要依据。本文对诊断要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鼻咽癌颅底骨侵犯中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鼻咽癌早期骨浸润中的作用。方法应用DWI技术及磁共振常规扫描技术对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进行扫描,应用上述技术,对2008年1月~2009年2月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的350例临床诊断为鼻咽癌的初诊病人进行分组和观察。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及横轴位DwI扫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朵诊断颅底侵犯196例,常规序列显示颅底信号异常207例,假阳性11例,符合率为94.7%,弥散成像(DWI)信号异常196例,符合率达100%,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鼻咽癌颅底侵犯的诊断中比常规MRl扫描准确率更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便是在MRI常规扫描及其它影像学技术无法确认是否有颅底侵犯时能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及评价疗效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维CT在颅底缺损重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三维CT技术进行颅底重建手术的分析、设计、提高一期重建的成功率。方法 手术前联合采用三维CT、MRI或CT了解病变与颅底的关系,颅底缺损的大小、范围及所涉及的重要结构。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相应手术方案,以自体骨、颞肌瓣和硅橡胶为修复材料。结果 10例中1例颅骨纤维结构不良者发生脑膜炎。3周后痊愈。余9例无类似或组织下垂、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 三维CT为分析颅底重建手术方案提供了立体分析资料,同时也为手术后评价颅底重建效果提供了直接的实体影像。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底肿瘤术前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CTA)在颅底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颅底肿瘤患者行Multislice—CTA检查,采用表面遮蔽显示法(SSD)、彩色SSD法、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及透视法等方法重建图像。结幕Multislice—CTA显示了所有肿瘤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特别清晰地显示出肿瘤、Willis环的大血管、静脉窦和颅底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特别是肿瘤对脑血管的压迫移位以及肿瘤破坏颅底骨质的情况。这些情况均被手术所证实。结论Multislice-CTA对颅底肿瘤术前评估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汁,尤其适合于血供丰富的实质性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19.
陈萍 《河北医学》2012,18(9):1249-1251
目的:对比分析鼻咽癌(NPC)患者局部侵犯情况的CT诊断与MRI诊断效果.方法:将我院病理实验证实为鼻咽癌患者的初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选择治疗前经过CT诊断及MRI诊断的患者71例,多名专家共同对其鼻咽部位的扫描片进行对比分析,统计两种影像诊断方法对侵犯的检出率.结果:在对鼻咽部位的影像学诊断中,CT诊断的检出率为43.6%(31/71),MRI诊断的检出率为70.4%(50/71);在对颅底部位的影像学诊断中,CT诊断的检出率为22.5%(16/71),MRI诊断的检出率为56.3%(40/71).结论:在对鼻咽癌(NPC)患者进行局部侵犯情况的影像学诊断中应注重MRI诊断结果,其无论是对鼻咽部还是对颅底的检测均比CT诊断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与CT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HCC伴淋巴结转移57例作为研究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CT表现.结果:HCC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为肝脏淋巴结引流区肿大的淋巴结,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部位以肝门、腹膜后最常见.结论:HCC淋巴结转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增强CT有助于提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