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导管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症状严重的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36例,女性60例,年龄14-73岁。96例中单纯频繁发作室性早搏(室早)53例,其他为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并存。动态心电图记录术前早搏(23834.6±13064.6)次/24h。所有病例均采用起搏标测,以起搏与自然发作室早、室速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至少有11个导联相同作为消融靶点。结果消融即刻成功率94.8%,X线曝光时间为(7.0±4.6)min,消融时间为(48.0±20.9)min。成功消融靶点位于间隔部73例,游离壁18例。消融后早搏(452.9±909.1)次/24h,与术前比较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随访(20.7±11.9)个月,复发率为10.9%(10例)。其中行再次消融8例,成功5例。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急性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安伞有效.并能减少操作及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单导管技术实施三维电解剖标测和消融治疗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方法78例住院患者(男34例,女44例),平均年龄(41±11)岁。采用Carto及单一专用导管行电解剖重建、激动顺序标测、起搏与拖带或基质标测,实施射频消融。部分病例与多排CT心脏影像融合显示,观察即刻成功率、消融成功靶点的分布、并发症,随访复发情况。结果共75例完成消融,73例采用单导管技术,即刻成功71例。成功消融部位: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33例,游离壁18例,肺动脉瓣上5例,左心室流出道4例,左冠窦7例,右冠窦4例。操作时间(62±25)min,X线曝光时间(12±8)min。3例消融术中出现右束支阻滞,2例术后恢复,未见其他并发症。随访复发2例,1例再次消融成功,1例症状减轻未再消融。结论用单导管实施三维电解剖标测与消融治疗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心内接触式标测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对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及术后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23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早搏14例,室性心动过速9例),平均年龄(38.4±7.7)岁,男性8例,女性15例,采用心内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2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早搏7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平均年龄(39.2±8.5)岁,男性5例,女性7例,采用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心内接触式标测组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操作总时间.消融术前、后1、3个月动态心电图检查两组患者24 h室性早搏次数,随访观察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复发情况.结果 与心内接触式标测比较,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21.8±7.6)min vs(42.4±14.4)min]、X线曝光时间[(17.6±2.9)min vs(36.4±7.5)min]、操作总时间[(88.1±8.8)min vs(108.5±16.9)min]均明显缩短(P《0.01),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随访时,心内接触式标测组2例心律失常复发;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随访时,心内接触式标测组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与心内接触式标测比较,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消融术总时间缩短.并且,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深化了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研究,制定合理准确的消融策略、降低术后复发率提供了更可靠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前面6期我们已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及心外膜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然而,近来我们发现,部分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经右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流出道均未能找到理想靶点,但在冠状静脉最远端存在理想靶点并消融成功。本期结合2例典型病例,介绍经心大静脉最远端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和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28例症状重、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均无器质性心脏病,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确定RVOT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10000次/24h。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前者以起搏标测诱发的QRS波与室性早搏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其中2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2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结果消融即刻成功率92.9%(26/28),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92.3%(24/26),游离壁100%(2/2)。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分别为(16206±2030)次/24h和(100±110)次/24h,P〈0.01。随访6-20个月,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治疗症状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单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右心室流出道(ROVT)室性期前收缩(PVCs)的可行性。方法28例药物未能控制的ROVT PVCs患者行单导管消融术,消融导管在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下进行解剖标测重建RVOT模型,经激动顺序标测及起搏标测明确消融靶点。结果 RVOT建模时间及所需X线曝光时间为(6.6±2.2) min、(0.5±0.4)min。即刻消融成功率100%,异位起搏点起源自间隔部17例(60.7%)、前壁3例、后壁3例、游离壁5例。消融靶点较体表QRS波群起点提前(34.2±5.1)ms。手术总时间、总X线曝光时间、标测时间、消融时间分别为(56.2±13.9)min、(1.1±0.7)min、(15.5±8.2)min、(5.5±2.9)min,其中6例零X线曝光。术中、术后没有相关并发症出现,观察(19.7±8.6)d,复发1例。结论 RVOT PVCs多起源于间隔部,经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的单导管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632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射频消融是否即可成功将其分为失败组(n=68)和成功组(n=564)。比较两组焦虑、抑郁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射频消融成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晕厥、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间隔部和心外膜、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起搏标测相似度、试放电次数、放电时间、V-QRS领先时间、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完成时期、支撑方法与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心外膜、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高、中后期完成、支撑方法为Swartz鞘支撑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会加重其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男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心外膜、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高、中后期完成、支撑方法为Swartz鞘支撑为其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加强监控,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60%~70%),左心室流出道较少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0%),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均安全有效。近来我们发现1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的室性期前收缩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并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窦性心律下消融延迟的高频电位防治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下射频消融延迟的高频电位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7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35.41±12.69)岁,其中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8例、右心室特发性室速3例、早期复极综合征1例、冠心病1例、长QT综合征1例、短QT综合征1例、左心室部分心肌致密化不良1例、Brugada综合征1例。常规行电生理检查后,采用Carto系统构建心室电解剖模型,部分患者与螺旋CT心脏影像融合显示,在窦性心律下,于临床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初步定位处,标测延迟的高频电位。在高频电位区起搏标测,与临床室性心律失常QRS波形态相同处实施消融治疗,观察消融反应。消融初期出现室性心律失常,QRS波形态与临床一致,并随放电时间延长消失者,判为消融有效,术后随访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情况。结果延迟高频电位和消融靶点10例位于左心室间隔面、2例左心室乳头肌周围、2例右心室流出道、1例左心室后间隔及右心室流出道偏间隔部、2例位于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瓣上。经多次放电消融后,采用与消融前同样的刺激方案,16例未诱发室速,1例失败,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5~24个月,3例复发,其余均无心悸、晕厥发作。结论在窦性心律下射频消融延迟的高频电位,在较长的随访期内可有效防止室速/室颤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导管消融疗效及体表心电图应用价值。方法:术前根据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室早的形态特征初步判断室早起源部位,对5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室早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其中26例采用传统标测法,32例采用非接触球囊标测法(Ensite三维标测法)。结果:①非接触球囊标测法与传统标测法相比较,成功率高(100% vs. 81%)、复发率低(3% vs. 19%),X线曝光时间短[(3.6±1.4)min vs.(32±12)min];②标测和消融结果显示30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7例起源于前间隔,9例起源于中间隔,14例起源于后间隔。22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其中7例起源于前游离壁,4例起源于中游离壁,11例起源于后游离壁。体表心电图特征对判断室早起源部位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安全有效,仔细分析心电图室早QRS波形态特征有助于判定室早起源部位,并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征和评价单导管法消融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对52例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早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单导管射频消融。采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自发室性早搏形态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结果: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形态,Ⅰ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4导联之后。成功消融结果显示26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前间隔7例、中间隔5例、后间隔14例,游离壁21例:其中前游离壁6例、后游离壁15例,希氏束附近1例,肺动脉瓣下1例。消融即刻成功率94%(49/52),未成功的3例。手术操作时间30~150 min,X线曝光时间5~29 min。术后随访2~48个月无复发。结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单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安全地消融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磁导航遥控导管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 RVOT-VT/PV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体表心电图检查,诊断为RVOT-VT/PVCs的患者共16例[女12例,男4例,平均年龄(44±15)岁],结合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和起搏标测确定靶点,磁导航遥控磁导管实施消融术,消融失败者改为手控导管消融。结果10例(63%)患者使用磁导航消融成功,6例需手控导管消融,1例术后出现动静脉瘘。平均放电(3.9±1.6)次,放电时间(240±33) s,总手术时间为(190±42) min,总X线曝光时间为(4.8±2.6) min,术者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2±2.0) min,磁导航系统遥控导管X线曝光时间为(1.6±1.0) min。结论应用磁导航系统结合非接触标测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实施遥控导管消融治疗RVOT-VT/PVCs,并可减少术者和患者的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右室流出道尖峰电位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39例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初步定位心律失常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将患者分为尖峰电位标测组(n=20)和起搏标测组(n=19)。尖峰电位法的消融靶点为激动最提前的尖峰电位。结果尖峰电位组20例患者中有3例因未能标测到尖峰电位,故转为单纯起搏标测组,成功率为94.1%(16/17)。单纯起搏标测组中1例未能诱发心律失常,1例因并发症终止手术,1例消融失败,成功率为95.0%(19/20)。两组的成功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但尖峰电位组操作时间(55±20.1 mins)和X线透照时间(27±12.5 mins)均低于起搏标测组(分别是72±27.8 mins;36±14.1mins。P均<0.05)。结论尖峰电位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标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非接触标测与传统导管方法对伴有晕厥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为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且伴晕厥的住院患者共29例,应用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进行消融组10例,采用传统标测方法进行导管射频消融的对照组19例。结果两组手术消融的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但非接触标测组消融的部位减少[(3.3±2.1)个比(5.6±3.1)个,P0.05],手术时间[(73.4±34.6)min比(129.6±56.9)min,P0.05]、X线曝光时间[(13.2±7.8)min比(24.4±19.7)min,P0.05]缩短,且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随访的复发率有降低趋势。结论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消融伴晕厥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比常规消融更可靠、省时和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国产ColumbusTM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在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中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入选持续性房颤患者10例作为实验组,术中两次穿刺房间隔成功后送入环形标测电极和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使用Columbus系统构建左房和肺静脉电解剖结构后行房颤消融。另取10例使用CaaoXP系统辅助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均成功完成肺静脉电隔离和必的线性消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建模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放电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1±4)minVS(9±4)min;(13±3)minVS(4±5)min;(35±8)minVS(33±9)min,P均〉0.05]。实验组总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35±20)minvs(120±17)min,P〈O.05]。两组在术中、术后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在术后至少1年的随访时间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和5例患者复发。结论国产Columbus三维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房颤的射频消融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与常规方法指导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VOT-PVCs)的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方法 68例频发RVOT-PVCs患者,其中Carto组36例,运用Carto系统重建右室流出道三维电解剖图后行电解剖标测靶点并予冷盐水灌注电极进行消融;另32例在X线下常规标测和消融,为常规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总放电次数及有效放电率、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复发结果。结果手术时间、即时成功率两组无差别(P0.05)。与常规组相比,Carto组靶点标测时间明显缩短(50.8±10.2minvs71.9±20.9min),X线曝光时间缩短(15.5±3.8minvs27.0±7.1min),总放电次数减少(5.8±1.2次vs9.4±1.8次),有效放电率增高(48.1%±12.2%vs31.5%±7.9%),复发率降低(2.8%vs9.4%),P均0.05。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两种标测方法消融频发RVOT-PVCs均有效,安全。但Carto系统对复杂的多源多形早搏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ARTO3指导下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的方法和成功率。方法 61例室性早搏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初步确定起源部位,CARTO3指导下激动标测,最早激动点且局部单极电图呈QS为靶点;温控消融,功率20~50W。结果室性早搏右心室流出道起源33例,消融成功率90.9%,间隔部起源成功率93.1%;起源于房室瓣环7例,消融成功率85.7%;非左室流出道起源消融成功患者V2导联最早心室激动至R波峰间期(Intrinsicoid deflection time,IDT)显著短于消融失败患者(34.2±8.4 ms vs.51.6±17.9 ms,P0.01)。结论 CARTO3指导下射频消融起源于心室流出道、房室瓣环等部位的室性早搏安全有效,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成功率最高,IDT值对于术前估测消融成功率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系统探讨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的指导意义.方法 本研究病例为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125例,起源于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ASC)21例;在Carto系统下构建右心室流出道和/或左心室流出道三维解剖图,激动标测结合起搏标测对所有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与成功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 21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其中左冠窦17例,右冠窦2例,无冠窦2例.体表心电图特点:右束支阻滞图形7例为A组,左束支阻滞图形14例为B组.A组ASC最早激动点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earliest ventricular activation,EVA) 22 ~ 34(27.4±4.6)ms,B组右心室流出道EVA:22~38(27.4±5.2)ms,主动脉窦内EVA:18 ~40(25.9±6.0)ms,其中9例激动时间右心室流出道较冠状窦内提前,右侧起搏标测相似度90%以上.有17例患者在靶点处标测到峰电位,有19例患者在靶点附近标测到舒张期电位,舒张期电位呈区域性分布,面积1.0~ 1.5 cm2.16例记录到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由Carto系统可见峰电位位于舒张期电位区域边缘,在峰电位处消融成功,1例记录到峰电位但未记录到舒张期电位,在峰电位处消融成功,3例只记录到舒张期电位,在舒张期电位区域内消融成功,只有1例既无峰电位又无舒张期电位.结论 峰电位与舒张期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冷盐水灌注导管与普通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4例IVT,右室流出道55例,左室间隔34例,左冠窦5例;其中70例IVT接受普通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普通组);36例(包括普通导管治疗复发的12例)行冷盐水灌注导管治疗(冷盐水组)。比较两组成功率、复发率、消融的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普通组、冷盐水组即刻成功率分别为92.9%、100%。随访38±16.5个月,普通组12例复发,8例右室流出道,4例为左室间隔,复发的时间为术后2~30天;冷盐水组,1例复发,为右室流出道,术后20天复发;与冷盐水组相比较,普通组消融的时间长、功率低;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是根治IVT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冷盐水灌注导管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