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祖国医学认为,泄泻之病因多责之以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则濡泄""湿多成五泄"之论.关于治疗,《伤寒论》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最早提出了"利小便"之法.《景岳全书·泄泻》称"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泄自止".明清时期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将治泄分为九法,而利小便之淡渗之法居首,并提出了用五苓散,六一散等方,明确了《伤寒论》治泄之法,提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相似文献   

2.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见于元·朱震亨的《平治会粹》,是在谈泄泻的治疗方法时引用的。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更直接地将“湿”改做“泻”字,而成“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清·陈念  相似文献   

3.
对叶天士治泄泻的学术观点及其治疗经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称大便溏薄为泄,水样为泻,现在一般称为泄泻。叶天士治此病,集古人之长,而尤能发挥已见,立法较全面,用药也灵活,兹搜集《临证指南医案》泄泻篇和其他有关案例约一百则,对叶氏治疗泄泻经验及其学术观点作一探讨。一、湿为泄泻的主要病因《内经》说:“温多成五泄”,叶案泄泻篇中治温为主的(或兼治湿)案例,占二分之一以上,因而在具体实践中证明这个论点的正  相似文献   

4.
泄泻症状见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大便。本病《内经》谓“泄”,有“濡泄”、“飧泄”、“洞泄”、“注泄”等称。汉唐医书多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历代医书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证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景岳全书·泄泻·论证》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熟腐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说明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脾胃功能障碍和湿邪所胜。《张聿青医案·泄泻》:“上则嗳气,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这说明本病与肝旺克  相似文献   

5.
久泻治验     
罗理藩 《福建中医药》2004,35(2):F003-F003
泄泻初起,多因饮食不节、受寒、疲劳所致。此时由于病程短暂,病在肠胃,治之较易。如治不及时或反复发作,以致脾不健运,湿从内生而成久泻,治之较难。《内经》日:“湿胜则濡泄”,濡的含义就是湿性缠绵的意思。脾气主升,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能上升,以致大便溏泄,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属脾气  相似文献   

6.
<正>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水样而言。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该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中药治疗效果显著。1中医对泄泻发生机制的认识历代医书中,对本病的脉、因、证、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泄泻。《素问·举痛论篇》指出:"寒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笑。"《灵枢·师传》胃中寒,  相似文献   

7.
羌活治肠鸣久泻效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临床对脾虚型泄泻,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一般可获效。如果疗效不佳,尤其伴有肠鸣不减者,可配羌活、白芷各9g治疗,多数患者经服3~7剂后即可见效。久泻以脾虚湿胜为基本病机,《素问·风论》有“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的记载。羌活、白芷均属祛风药,风药多燥,脾又喜燥而恶湿,脾宜升则健,故风药能使脾阳升,湿浊运,阳升湿化则脾土健旺,也有助祛湿之功,即《内经》所云“风能胜湿”。现代药理证实,多数祛风药有抗  相似文献   

8.
湿秘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雪亮 《中医杂志》1999,40(2):123-123
孔令诩教授为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孙,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笔者有幸拜其为师,颇有心得,兹就其运用利湿法治疗便秘的经验予以探讨,虽非疑难病症,但其辨证之精可窥一斑。湿邪过盛常能导致腹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湿胜则濡泻”,《难经》也云:“湿多成五泄”,《杂病源流犀浊·泄泻源流》将湿邪与泄泻的致病关系阐述得更加明确详细:“湿盛则食泄,乃独由于湿耳。不  相似文献   

9.
陈桂香 《中医药导报》2002,8(5):295-295
泄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肠炎 ,究其原因主要与湿有关 ,所谓“湿胜则濡泄” ,又《医学心悟·泄泻》云 :“湿多成五泻 ,泻之属湿也。”笔者在临床上以治湿为主采用芳香化湿、清热利湿、温中化湿、健脾燥湿、淡渗利湿五法治疗甚效 ,现举例如下。1 芳香化湿法张× ,女 ,2 9岁 ,1998年 5月 2 8日就诊。因贪凉而致腹泻 2天 ,泄泻清稀 ,腹痛肠鸣 ,脘闷食少 ,稍感恶寒发热 ,肢体疼痛 ,苔白稍腻 ,脉濡。证属外感寒湿脾失健运 ,治宜芳香化湿解表 ,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处方 :藿香 10g 佩兰 10g 白术 10g 茯苓 10g 陈皮 6g 厚朴 10g …  相似文献   

10.
《内经》曰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飧泄即风泄 ,故有肠鸣飧泄之称 ,其特点是泻而伴有肠鸣 ,中医认为腹中雷鸣是风行地中之象。久泻者加风药升清以化浊 ,常能收佳效。故治泻不问多久 ,在治疗的相应方中加入风药 ,是很切合泄泻之病机的。考泄泻之发病 ,在外多与风、寒、暑、湿有关 ,在内多与肝脾失调有关。按风药可祛风、胜湿、散寒、疏肝、升清、开郁泄热及化暑等多种功用 ,笔者临床宗前人之说 ,结合自己的体验 ,常用风药治疗多种泄泻 ,收效满意。其代表方 ,如已故名医秦伯未教授推荐升阳益胃汤 ,他如羌活胜湿汤、升阳除湿汤等也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对泄泻的治疗 ,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研究。笔者通过学习古今文献资料 ,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 ,总结泄泻证治大法如下 ,请同道指正。泄泻多因湿 ,湿聚由脾虚《罗氏会约医镜·泄泻》谓 :“泻由脾湿 ,湿由脾虚。”脾虚与内湿互为因果 ,或因脾虚生湿 ,或因湿盛困土而致脾虚。脾虚生湿者多见于久泄 ,久泄之人脾胃素虚 ,脾司运化功能减弱 ,以致水湿不能及时传输 ,因虚而湿自内生 ,水湿留中 ,下注肠道而为泻。湿盛困土多见于暴泻 ,常因感受湿邪、过食生冷等因素而…  相似文献   

12.
临证一得     
治泄泻首重脾阳《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飱泄。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苛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由此可见诸泄无不与湿有密切关系。湿在致病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据临床所见,泄泻多由饮食不节(洁)或感受寒凉,戕伤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古时将大便溏薄者称泄,大便如水样者称为泻,现在临床上一般都统称为泄泻。泄泻主要由于湿胜和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成。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本症首载于《内经·气交变大论》,篇中  相似文献   

14.
治泻重脾     
《沈氏尊生书》说:“泄泻睥病也,脾受湿而不能渗泄致伤阑门之气,不能分別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指出了泄泻应以脾为主脏,湿为主因。所以治泻重脾是我旨意,理脾治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今介绍临床治验体会点滴,  相似文献   

15.
《医方考》所载六和汤被教课书方剂学列为藿香正气散之附方。有健脾化湿,升清降浊的作用。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清浊不分,霍乱吐泻,胸膈痞满,舌苔白滑等证。但笔者认为加减可治疗五泄,试论如下。1病因病机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前人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内经》有“濡泄”、“飧泄”、“注泄”之称。《难经》五泄之分,汉唐时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景岳全…  相似文献   

16.
<正> 泄泻一证,本于脾胃,又每与湿阻关系密切。临床上部分泄泻虽然见有脾虚湿阻之证,以健脾燥湿之药罔效,但是以风药治之,疗效尚称满意。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体会。脾为中土,喜燥恶湿,往往湿胜可以伤脾,脾虚又可生湿,两者互为因果,致使脾胃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杂下成泻。按《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飨泄”之说,采取“下者举之”的原则。故投风药治之,因风药多辛温而升散,为理脾引经之要药。又可升发肝胆之气,令木可疏土;复能胜湿以逐湿于体表。其苦温  相似文献   

17.
利小便实大便治飧泄、洞泄、溏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志轩  赵云  王汉岑 《新中医》2015,47(4):330-331
利小便实大便法始于急开支河,治难治性泄泻,临床飧泄、溏泄、洞泄均常用此法。飧泄者下焦气化失职,完谷不化,多属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洞泄者湿胜邪留困脾,下利多清水;溏泄者湿滞胃肠不运,大便不爽,稀薄不成形。治疗虽同为利小便实大便,然辨证论治的侧重点却不尽同,决定着配伍用药及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湿胜则濡泻”原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深含哲理,在泄泻证治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故很有研究的必要。一、“湿胜则濡泻”反映了泄泻的主因泄泻,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溏或水样的一种病证。原有多种名称,宋以后统称为“泄泻”,并将其与痢疾区分开来。所谓“濡泻”,《内经辑要》注为“一般水泻”,《中医常用名词解释》言其“泻利多水,少糟粕,肠鸣,腹不痛”,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内经讲义》谓“一般大便溏薄”的泄泻。可见“濡泻”在泄泻中颇具代表性。“湿胜则濡泻”原虽是濡泄成病情况的描述,而实际也反映了古人通过实践对一般  相似文献   

19.
“泄泻”在《内经》称为泄 ,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难经》有五泄之分 ,汉唐时代称为“下利” ,宋代以后统称“泄泻”。  对于本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在历代医书中都有详细记载。可归纳分为以下几种 :   ( 1 )感受外邪 ,多为寒湿、湿热之邪。《难经》所谓 :“湿多成五泄 ,曰飧 ,曰溏 ,曰鹜 ,曰濡 ,曰滑 ,飧濡之完谷不化 ,湿兼风也 ;溏泄之肠垢污积 ,湿兼热也 ;鹜溏之澄清溺白 ,湿兼寒也 ;濡泄之身重软弱 ,湿自胜也 ;滑泄之久下不能禁固 ,湿胜气脱也。”寒湿泄泻治以解表散寒 ,芳香化湿之法 ,藿香正气散主之 ;…  相似文献   

20.
雷丰所著《时病论》,根据时病辨治体系将泄泻分为飧泄、洞泄、寒泻、火泻、暑泻、湿泻、痰泻、食泻、饮泻,并对其病因病机证治条分缕析,认为泄泻包括因伏气致病与因时邪致病,病位主要在脾,涉及肝、肾,病理因素以湿为主,或夹痰、夹食、夹热等,治疗上强调健脾利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