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患儿合并DIC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26例初诊APL患儿以骨髓形态学及免疫学分型确诊.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进行诱导缓解,监测血常规及DIC指标.结果 23例患儿发生DIC(88%),诊断时即发生DIC 12例(52%),As2O3治疗2周内发生DIC 9例(39%),2周后发生DIC 2例(9%).DIC出血19例(73%),以皮肤出血9例(47%)为著,颅内出血2例(11%)均死亡.DIC指标以血小板下降最为敏感(100%),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22例(96%),也有较高敏感性.DIC指标转阴需4~46d.结论 儿童APL合并DIC发生率较高,出血风险大,以诊断及治疗2周内为危险期,需积极监测DIC指标,在治疗APL基础上抗DIC治疗,以度过DIC期,保证诱导缓解期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对 4 1例APL初治患儿进行临床分析 ,男 2 3例 ,女 1 8例 ,中位年龄 1 2 ( 3~ 1 8)岁。 2 7例进行了遗传学和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 38例患儿进行了免疫分型。诱导及维持治疗全部应用维甲酸 ;采用HA/D/MA方案强化治疗。结果  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贫血 31 /41例 ,出血 2 3/41例 ,发热 1 9/41例 ,肝肿大 4 /41例 ,脾肿大 3/41例 ,淋巴结肿大 6 /41例 ;Hb 73( 30~ 1 1 0 )g/L ;WBC 2 9( 1 1~ 90 )× 1 0 9/L ;BPC 4 0 ( 1 4~ 1 2 5)× 1 0 9/L。 2 7例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 ,t( 1 5;1 7) (q2 2 ,q1 2 )者 1 7例 ,同时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 1 6例为阳性 :1 0例为正常核型 ,而PML/RARα融合基因 1 0例均为阳性。 38例患儿免疫分型共同特征表现为CD9、CD13 、CD3 3 高表达 ,而HLA -DR及CD3 4为阴性。临床疗效 :维甲酸治疗的完全缓解 (CR)率为 89 76 % ( 36 /41 )。 3年无复发生存率 95% ( 1 9/2 0 )。结论  APL的临床表现以贫血、出血、发热为主要特征。免疫分型的共同特征为CD9、CD13 、CD3 3 高表达 ,而HLA -DR及CD3 4为阴性。APL的形态学诊断与PML/Rarα融合基因及染色体的符合率分别为 96 3% ( 2 6 /2 7)和 6 3% ( 1 7/2 7)。?  相似文献   

3.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简称ITP)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多认为与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减少有关 ,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但副作用不可避免。我们采用强力宁治疗ITP 1 6例 ,取得满意效果。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ITP诊断参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理及诊断。自 1 994年至 2 0 0 0年共应用强力宁治疗 1 6例 :男 9例 ,女 7例 ;年龄平均 6 2岁 ;患病至诊治时间最短 8天 ,最长 3个月 ,均有典型瘀点和瘀斑 ;仅 2例并发消化道出血。临床分度 :轻度6例 ,中度 9例 ,重度 1例。2 .治疗方法 采用强力宁 (河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跟踪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特有的PML RARα融合基因在发现APL早期复发和指导APL临床治疗方面的意义。方法  1 0例APL患儿用全反式维甲酸 (ATRA)和 (或 )其它化疗药物进行诱导缓解、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 ,并进行随访。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集骨髓标本进行形态学检查 ,并应用RT PCR方法检测PML RARα融合基因。结果 随访时间为 1 4~ 1 5 6月 (中位时间 4 2月 ) ,5年无病生存率为 5 6 .0 %±1 6 .5 %。 1 0例APL患儿完全缓解 (CR)率为 90 % ,早期死亡 1例。 9例CR病人中 4例在CR后 1 4~ 4 2月复发 ,4例在连续完全缓解 4~ 5年后已停药 ,停止治疗时间为 1 8~ 96月。 1例CR ,仍在继续治疗中。 9例CR患儿中 ,8例在病程中PML RARα转为阴性 ,1例持续阳性。 4例复发病人中 ,2例复发前持续阳性 ,2例在病程中由阴性转为阳性。 5例仍生存的患儿中 ,1例在病程中PML RARα由阴性转为阳性 ,2例分别在持续完全缓解 36和 4 2月仍呈阳性 ,这 3例患儿经治疗干预后均转阴 ,且长期生存。结论 对APL患儿跟踪检测PML RARα可早期发现分子复发 ,及时干预治疗可避免血液学复发。  相似文献   

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占儿童AML0%,具有和成人APL相同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约95%患者携带t(15;17)染色体易位,白血病细胞分化阻滞在早幼粒细胞阶段,临床出血征明显,常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脾淋巴结肿大少见。免疫分型CD9、CD13、CD33阳性,而CD34、HLA-DR阴性。由于儿童APL病例数相对较少,因此目前儿童APL都采用与成人APL相同的治疗方案,本文分析综述近年来APL治疗进展,期望对儿童APL的治疗有借鉴和指导作用。诱导缓解治疗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靶向治疗的基础是APL t(15;17)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严重消化道出血的发病规律和治疗特点.方法 分析阜外医院小儿心脏中心2007年4至9月经治的17例术后合并严重消化道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常规的止血治疗效果不满意者,静脉持续泵入生长抑素(思他宁)和垂体后叶素.结果 术后合并严重消化道出血者均为复杂心脏畸形,以右心畸形为主,大于2岁者发病率最高.应用生长抑素6例,平均剂量(0.21±0.09)mg/h,应用垂体后叶素5例,平均剂量(0.29±0.13)U/h.1例开腹手术止血.经治疗患儿消化道出血均明显好转.2例肺动脉闭锁因肺出血死亡.结论 复杂心脏畸形术后易发生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诊疗及时、规范,可以减少病死率.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是心脏畸形及其对全身器官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科于1993年~1996年,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丙球)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7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7例均符合1986年杭州会议所订ITP的诊断标准,男11例,女6例;年龄3个月~12岁,中位年龄4岁10个月。急性15例,慢性2例(经过强的松及长春新碱治疗,效果不佳)。有皮肤瘀点、瘀斑17例,鼻衄9例,口腔粘膜出血7例,血尿1例。治疗方法:开始时单用丙球治疗,采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儿童白血病中发病率较低,但其病情与成人一样比较凶险,死亡率较高。按传统的治疗方法使用细胞毒药物(化疗)杀伤白血病细胞,易导致严重出血,造成死亡。86年以来,我国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该病以来,其完全缓解率(CR)明显提高。但是A-TRA不能单独用于维持治疗,经研究发现,APL经ATRA治疗缓解后,若继续使用则极易早期复发,再用ATRA往往失效。虽然加用化疗方法可使复发病例的缓解率略有升高,但效果也不尽人意。我们用"713"注射液治疗了2例复发性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7…  相似文献   

9.
我科于1990年开始用维甲酸(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5例,均获完全缓解(CR)。现报告如下。5例中,男3例,女2例,病程72d~4月,发热、面黄、鼻衄各3例,皮肤淤斑2例,肌痛、肝脾大、头痛,血尿,黑便,右眼玻璃体出血各1例,DIC指标1例(+),Hb(40~78)g/L,血小板(18~30)×10~9/L,白细胞(248.9~489)×10~9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自 1995年 1月至2 0 0 2年 1月收治的儿童APL 5 1例进行总结、分析 ,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5 1例均为初诊患儿 ,男 30例 ,女 2 1例 ,确诊年龄最小为 1 5岁 ,最大年龄为 14岁 ,年龄中位数为10 2岁。诊断依据 1986年杭州会议及 1993年北海市会议所定分型标准。临床表现 :5 1例患儿以面色苍白、皮肤粘膜出血及发热为首发症状 ,其中面色苍白伴乏力 4 5例 ,占 88 37% ,皮肤粘膜出血 4 2例 ,占 82 35 % ,发热 37例 ,占 72 5 5 % ,肝脾肿大 (多为轻度肿大 ) 18例 ,占 35 3%。实验室检查 :WBC <4× 10 9/L 2 8…  相似文献   

11.
儿童抗磷脂抗体阳性1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儿科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阳性病例的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2000~2002于我科就诊的13例APL阳性的病例,6~13岁,男7例,女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13例中有8例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2例原发病为急性链球菌感染,3例未找到原发病因,考虑为原发APL。(2)本组原发病为SLE的8例患儿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ies,ANCA)均为阴性。(3)对8例APL阳性伴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的病例,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WIG)静脉滴注,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对5例APL阳性伴血管血栓、血栓血管炎症状者,则积极进行抗凝、抗栓治疗,多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 儿科APL阳性病例以继发性多见,SLE是最多见的原发疾病。APL阳性可以多种疾病形式出现。对APL阳性的患儿应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病因、病情分别进行以抗凝、抗栓为主或以免疫调节为主的治疗,可以尽快的改善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李凌 《新生儿科杂志》1999,14(5):228-228
脓疱疹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长期以来应用抗生素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高。痱子在夏秋季发病高,易使患儿烦躁,并发局部感染。应用痱子粉治疗时间长、效果差。我科从1995年至1996年对150例脓疱疹及50例痱子患儿采用了中药败酱草清洗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选择对象:1.1日龄均为2-28天的新生儿。1.2150例临床疹断新生儿脓疱疹(诊断标准见于实用新生儿学)1.350例痱子,夏季全身或局部尤其在皮肤皱折处有较多红色丘疹。以上患儿均吃奶好,精神反应佳,不伴发热,血培养阴性。2.方法:2.1药液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三氧化二砷(As2O3)是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有效的药物,它诱导早幼粒细胞分化和凋亡。成人应用As2O3治疗APL的报告较多,而对小儿APL的报道很少。2000年2月-2004年12月对14例小儿APL应用As2O3进行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探砷剂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3月16日至2018年5月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初诊的APL患儿,通过检测APL患儿不同治疗时期、不同组织中砷浓度,观察治疗中、治疗结束后砷剂的不良反应,评估砷剂在儿童APL中应用的安全性。结果 15例初诊APL患儿纳入本研究,男8例,发病年龄3~16(10.4±4.0)岁。在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CCLG-APL)2016方案治疗期间,15例患儿诱导期血砷浓度均在10~100 ng·mL-1有效范围;巩固治疗期除2例血砷浓度分别为 121.3和9.46 ng·mL-1,其他患儿血砷浓度均在有效范围;维持治疗期所有患儿血砷浓度均在有效范围内。停药半年后患儿血砷及尿砷浓度均降至正常水平,分别为1.7 和40.4 ng·mL-1,与治疗前血砷浓度(0.7 ng·mL-1)及尿砷浓度(13.7 ng·mL-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40 1和0.451 9)。头发、指甲中砷浓度在停药时达高峰,在停药后逐渐下降,停药半年后降至治疗前水平。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砷浓度与尿(r=0.778,P<0.001)、头发(r=0.641,P<0.001)及指甲(r=0.655,P<0.001)砷浓度呈正相关;尿砷浓度与头发(r=0.622,P<0.001)、指甲(r=0.688,P<0.001)砷浓度均呈正相关;头发与指甲砷浓度呈正相关(r=0.847,P<0.001)。最长随访时间25.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2±7.8)个月,尚未观察到砷剂的慢性不良反应,砷剂短期反应如脏器功能损害等在对症或砷剂减量后均可消失。结论 APL患儿各治疗阶段血砷浓度均可维持在有效范围,血、尿、头发、指甲砷浓度在停药半年后均降至正常。砷剂在儿童APL中的应用具有安全性,但仍需后期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科自 1996年 9月~ 1999年 9月收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36例 ,采用静注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 2 6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36例诊断标准参照 1987年全国血液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治疗组 2 6例 (急性型 19例 ,慢性型 7例 ) ,对照组 10例 (急性型 8例 ,慢性型 2例 )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均无显著性差异。年龄 2~ 8a ,病程 2d~ 5a。急性型出血特点均为皮肤粘膜广泛出血 ,慢性型均为年长儿 ,出血症状相对较轻。血小板计数 (2 5~ 5 0 )×10 9/L ,髓像均为骨髓颗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及预后,并评估砷剂在儿童APL中的疗效.方法 对76例初治APL患儿进行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76例APL患儿,6例早期死亡.其余70例患儿依据诱导方案的不同分成3组:1组44例,单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2组7例,单用三氧化二砷(As_2O_3);3组19例,联合应用ATRA和As_2O_3.1组的完全缓解率为100%,2组+3组的完全缓解率为100%.6例临床复发,2例分子生物学复发,复发部位均为骨髓.5年累计复发率为13.8%,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EFS)率、无病生存(DFS)率、总生存(OS)率分别为79.5%、86.3%和90.5%.在1组与2组+3组之间的5年EFS、DFS没有明显差异.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是影响儿童预后最主要的因素.结论 ATRA治疗儿童APL疗效好.砷剂治疗儿童APL的疗效亦较好,耐受性好.砷剂可以用于不能耐受ATRA副作用的患儿,亦可用于初治和复发的儿童APL.  相似文献   

17.
1992年2月至1996年8月,我们应用珠海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的速效止血药凝血酶,经胃镜或导管导人消化道出血部位,治疗小儿消化道出血6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小儿消化道出血患者102例,其中男67例,女35例,新生儿84例,婴儿14例,儿童电例。全部病例均有呕血、黑  相似文献   

18.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以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在临床上以发病急,病情凶险,早期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但通过积极正确治疗,又是临床上预后最好的一个类型。目前APL被认为是不通过骨髓移植就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治疗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将我院收治的18例APL作一临床治疗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18例小儿APL为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病人,男10例,女8例。年龄5~14岁,中位年龄10.4岁。诊断标准符合APL[1]。二、方法1.诊断及实验室检查18例患儿经细胞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确诊…  相似文献   

19.
张猛  吴成  戴晴 《临床儿科杂志》2021,39(7):498-500
目的探讨急性荨麻疹伴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性荨麻疹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患儿11岁,例2女性患儿2岁10个月,均表现为皮疹、腹痛、呕血、黑便。经治疗后,例1皮疹基本消退,例2残留少许斑片状皮疹;但仍均有不同程度贫血,胃镜均提示消化性溃疡。2例患儿均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例1经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急诊手术后仍不能有效止血,后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例2经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后出血停止。结论急性荨麻疹易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经药物、内镜下止血及手术治疗,出血可得到有效控制,否则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肾上腺出血2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上腺出血在新生儿期较为常见 ,据文献报告[1] 其发病率为 1 9‰。其临床症状常缺乏特异性 ,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本文对 2 3例肾上腺出血者进行分析 ,目的在于研究肾上腺出血的发病情况、诊断及预防。  病例资料 :1997年 5月至 2 0 0 1年4月 ,我院 2 3例新生儿经B超诊断为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