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目的 探究霍夫曼征在颈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我科接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104例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包括霍夫曼征阳性患者49例、阴性患者55例,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临床体征、MRI影像学特征、术前临床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ROC曲线评估霍夫曼征与术前临床评分的关系.结果 与霍夫曼征阴性组相比,霍夫曼征阳性组患者多表现为术前脊髓高信号,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Nurick评分较差(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霍夫曼征预测术前JOA评分的灵敏度为85.29%,特异度为42.22%,AUC为0.666(95%CI 0.547~0.785,P=0.012);预测Nurick评分的灵敏度为67.65%,特异度为75.56%,AUC为0.731(95%CI 0.618~0.845,P<0.01).JOA亚项评分分析结果显示,与霍夫曼征阴性组相比,霍夫曼征阳性组患者的术前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感觉功能均较差(P均<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霍夫曼征预测上肢运动功能的灵敏度为47.06%,特异度为80.00%,AUC为0.679(95%CI 0.561~0.798,P=0.007);预测下肢感觉功能的灵敏度为44.12%,特异度为84.45%,AUC为0.660(95%CI 0.536~0.783,P=0.016).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霍夫曼征阴性组相比,霍夫曼征阳性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率较低,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感觉功能均较差(P均<0.05).结论 霍夫曼征能够反映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术前临床表现和术后功能恢复状态,尤其对预测上肢运动和下肢感觉功能恢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的再认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通过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对脊髓型颈椎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其诊断作深入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55例手术处理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功能恢复评价手术疗法,结果:125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年6个月,优良者105例(占85%)脊髓型颈椎病发病与颈椎解剖结构动态和静态因素相关,动态变化是主要的因素,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史,脊髓损害程度决定了临床表现,早期症状和体征的发现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霍夫曼征在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我科接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104患者资料,包括霍夫曼征阳性患者49例、阴性患者55例。评估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临床体征、MRI影像学、临床评分和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ROC曲线评估霍夫曼征与术前临床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霍夫曼征阴性组相比,霍夫曼征阳性组患者多表现为术前脊髓高信号,术前临床评分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较差(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霍夫曼征预测术前JOA评分的灵敏度是85.291%,特异度是42.223%,AUC是0.666(95%CI 0.547~0.785,P=0.112);预测Nurick评分的灵敏度是67.654%,特异度是75.561%,AUC是0.731(95% CI 0.618~0.845,(P <0.01)。对JOA亚项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霍夫曼征阴性组相比,霍夫曼征阳性组患者的术前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感觉功能均较差(p均<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霍夫曼征预测上肢运动功能的灵敏度是47.061%,特异度是 80.000%,AUC是0.731(95% CI 0.5611~0.7978,p=0.006);预测下肢感觉功能的灵敏度是44.123%,特异度是84.447%,AUC是0.660(p=0.016; 95% CI 0.536~0.783)。结论 霍夫曼征可作为一个可靠反映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术前临床表现和术后功能恢复状态的临床指标,尤其对预测上肢运动和下肢感觉功能恢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与上肺沟肿瘤(Pancoast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避免将上肺沟肿瘤引起的颈肩痛及上肢神经症状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而延误治疗。 方法:对10例以颈肩臂部放射性疼痛为主诉来骨科就诊,后诊断为上肺沟肿瘤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查体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比较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异同。 结果: 上肺沟肿瘤患者平均病程较短,颈部活动受限主诉较少。查体可见颈椎活动度接近正常,压颈试验(Spurling征)阴性。颈椎正位X线片可见患侧肺尖部透光区下降,1例可见肋骨破坏。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结论: 1. 通过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鉴别神经根型颈椎病与上肺沟肿瘤。 2. 颈椎活动度正常、压颈试验阴性和颈椎正位片见患侧肺尖透光度下降应予重视并成为进一步胸部影像学检查的指征。  相似文献   

5.
梁柱天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58-1159
目的:对选择性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随访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我院自2009年2月~2010年3月收治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93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使用选择性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51例,使用传统的C3~7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均进行术后随访,对患者术后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颈椎活动度、颈椎前突指数、C2~7角度与JOA评分增长率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轴性症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脊髓后移距离与对照组相比较低。结论:使用选择性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进行治疗,可以十分有效的减少手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能够避免传统的C3~7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的缺点,并发症较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及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椎板成型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6例。结果:1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颈椎前路手术恢复满意,颈椎后路手术症状明显改善,二次手术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两者不能互相取代,手术疗效与病程有关,应强调早期手术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6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改良组患者采用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对照组患者选取传统不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轴性症状发生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改善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6~2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术后出现7例轴性症状,对照组出现8例轴性症状,均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面相比,同样能获得有效的脊髓减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以及较少的并发症,且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术能够降低出血量及简化手术步骤,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化均 《重庆医学》1993,22(3):228-229
颈肩痛在临床上较常见.大多数由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过去对颈椎病认识不足,致颈肩痛的早期表现与颈部活动受限的功能常被忽视,另外,颈肩软组织疼痛在临床上易误认为颈椎病.现将作者对颈  相似文献   

9.
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或退行性变引起的颈段脊柱内外平衡失调,使颈部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血管和食管受压迫或刺激而出现相,笔者采用电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并与对照组应的临床症状。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痹证、眩晕、项强、颈肩痛等范畴。近年来31例对照,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肩痛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应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甲钴胺片加颈椎牵引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颈肩痛汤加减加颈椎牵引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根据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评分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根据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肩痛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的关系,测量了60例正常人和100例脊髓型颈椎病颈推侧位X线片的椎管矢状径和椎体矢状径,测量范围从C_2~C_7。结果:60例正常人椎管矢状径平均值为(16.69±0.25)mm;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椎管中矢径平均值为(15.7±0.17)mm。C_3~C_7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之比值平均值正常组为0.906,颈椎病组为0.774。颈椎3节以上比值小于0.75者在正常组中无1例,脊髓型颈椎病组有41例,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提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静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2):102-103
颈椎MR检查是目前脊髓型颈椎病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但忽略了颈椎的动态变化,不能全面反映脊髓受压及椎管狭窄的情况,而且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动态颈椎MR检查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并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但目前研究病例数相对较少,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动态颈椎MR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颈椎病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D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 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颈椎病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前后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前后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总结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前后路联合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其中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或是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先行后路减压,改变体位后,再行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6例;前后路分期手术22例。定期随访,临床效果按照JOA评分以及Odom评分进行评价,X线片观察颈椎融合效果。结果 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系统损伤,24/28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6~52个月),大多数患者的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进一步改善,出院时JOA评分改善率为50%。根据Odom分级评定法,优良率为83.3%。术后3~6个月颈椎椎间融合均获得愈合,尚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病例,没有患者需要进行针对手术节段的再手术。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前后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术是治疗严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手术创伤较大,内固定操作复杂,应谨慎设计手术方案,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7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A组、治疗B组和对照组。治疗A组手术前后均应用七叶皂苷钠治疗,治疗B组仅术后应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对照组术后应用甘露醇治疗;通过JOA评分法观察三组患者第7天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A组的疗效高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确切的辅助疗效,且手术前后联合应用比单独术后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JOA评分和颈椎总活动度(ROM),进行早期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JOA评分由术前的(6.79±3.6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5.84±0.89)分(P〈0.05);ROM术前为(51.3±14.2)°,术后末次随访为(49.9±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Odom评定标准,末次随访时,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疗效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突发性截瘫的临床分析(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CSM)突发性截瘫这一临床现象进行综合临床研究,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研究15例CSM突发性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出本组患者在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表现等方面不同于一般颈椎病患者的特点.结果:CSM突发性截瘫的患者首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影像学表现为多节段椎管狭窄同时伴有单或多节段的不稳或滑脱,该多节段的脊髓压迫是产生脊髓严重损害的临界状态.结论:CSM突发性截瘫患者的病理基础是多节段的椎管狭窄同时伴有单或多节段的不稳或椎间盘突出.该病应尽早诊断;一旦发病,需立即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钳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09年12月之间,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27例脊髓钳夹型颈椎病患者,经过8月-2年的随访时间,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JOA评分、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结果:24例患者获得随访,患者术前JOA评分为(6.81±2.27)分,术后JOA评分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中药、手法、电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颈椎旋提手法联合中药及电针灸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颈椎枕颌吊带牵引,口服腺苷钴胺片及维生素B1片,理疗综合疗法。分别于治疗前、连续治疗3周后、治疗后第3个月采用“北医三院颈椎脊髓功能状态评定法”对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效果评定。分别于治疗前、连续治疗3周后行影像学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对颈椎的曲度、角度位移、水平位移、椎管失状径、突出物失状径及椎管失状径/突出物失状径比值进行前后对比。结果两组连续治疗3周后脊髓功能状态评定评分[治疗组:(50.20±8.28)分,对照组:(44.06±9.15)分]与治疗前[治疗组:(21.06±9.48)分,对照组:(24.70±8.05)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治疗后第3个月随访脊髓功能状态评定评分[治疗组:(51.13±8.38)分,对照组:(43.20±11.65)分]与连续治疗3周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连续治疗3周后及治疗后第3个月随访组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组有效率(93.3%)和对照组有效率(8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影像学观测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效果肯定,影像学及体感诱发电位指标评估中医综合疗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索MRI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纳入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均接受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根据术前脊髓T2WI信号比值(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分为3组:A 组11例, SIR<1.32;B组12例,SIR 1.32~1.68;C组14例, SIR>1.68。比较3组临床资料、FA值、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细化肢体功能评价。应用 Pearson检验分析JOA评分与FA值的相关性。 结果 3组均顺利完成手术。3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脑脊液漏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FA值低于A组和B组(P<0.05)。术前和随访时,C组JOA评分低于A组和B组,3组随访时JOA评分高于术前,C组JOA评分改善率低于A组(P<0.05)。术前和随访时,C组正常步长 6 m行走时间长于A组和B组,3组随访时正常步长 6 m行走时间短于术前(P<0.05)。术前,B组最大步长6 m行走时间长于A组,C组最大步长6 m行走时间长于A组和B组。随访时,C组最大步长6 m行走时间长于A组,3组随访时最大步长6 m行走时间短于术前(P<0.05)。术前,C组5次连续坐起时间长于A组和B组,随访时,B组5次连续坐起时间长于A组,C组5次连续坐起时间长于A组和B组,3组随访时5次连续坐起时间短于术前(P<0.05)。术前和随访时,C组10 s连续握松拳次数少于A组,3组随访时10 s连续握松拳次数多于术前(P<0.05)。术前JOA评分与FA值呈显著正相关,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FA值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 FA值可以作为髓内SIR显著升高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诊断指标;FA值与术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