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组织均衡技术在鼻骨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鼻骨外伤患者的常规条件DR摄影图像和通过组织均衡技术进行处理的图像,比较两组图像的差别,由3位影像学专家采用双盲法对不同方法产生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主观图像质量分3级(优质、标准、可接受)进行评分。结果:100例应用组织均衡技术得到优质图像75例,标准图像17例,可接受图像8例;而常规条件摄影的优质图像为9例,标准图像18例,可接受图像73例。两种方法产生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组织均衡技术能使鼻骨的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将低密度的鼻骨与软组织以及高密度的头颅骨、眼眶同时显示,图像层次丰富,对清晰显示侧位鼻骨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组织均衡技术在股骨颈外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股骨颈外伤患者应用DR的常规摄影技术和组织均衡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同时使用DR组织均衡技术中的参数进行对照研究,由3名影像学专家采用双盲法对不同方法产生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主观图像质量分5级进行评分。结果:50例应用组织均衡技术得到优质图像38例,无法接受的图像质量为0;而常规摄影优质图像质量为0,无法接受的图像质量为12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组织均衡技术可使高密度组织与低密度组织在1幅图像上同时显示出来,层次丰富的图像,对良好地显示股骨颈侧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组织均衡技术在DR胸部影像中的应用优势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胸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DR)中 ,采用组织均衡技术的DR图像与标准DR图像的差别。方法 从我院2 0 0 3 -0 5所摄的DR胸部影像中按顺序抽取 10 0例作为分析材料 ,通过运用组织均衡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 ,比较组织均衡图像与标准DR图像的差别。结果 运用组织均衡技术的图像 ,同一幅图像上不同体厚部位的细节均可清晰显示 ;标准DR图像需调节不同的窗宽、窗位才能清晰显示不同体厚部位的细节。结论 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中 ,运用组织均衡技术能明显改善先前受体厚影响而难于观察部分的可视性 ,而又不牺牲其他部分的细节显示  相似文献   

4.
均衡处理技术在颈部DR影像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部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中,采用均衡处理技术的DR图像与标准DR图像的差别。方法自我院2003-04以来的DR颈部影像中,顺序抽取200例作为分析材料,运用均衡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比较均衡DR图像与标准DR图像的差别。结果均衡DR图像可在同一幅上清晰显示不同组织的细节,而标准DR图像需调节窗宽?窗位才可清晰显示。结论运用均衡处理技术能明显改善不同组织的可视性,且不损失其他部分的细节显示,使DR的应用更完善,操作更便捷。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鼻骨轴位摄影方法的改良与设计,显示常规轴位摄影难以显示的鼻骨影像并讨论鼻骨轴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鼻骨受伤患者分别行常规鼻骨侧位、改良轴位摄影,分析改良轴位摄影显示鼻骨图像质量情况。结果应用鼻骨改良轴位摄影,清晰显示出鼻骨轴位图像并且对临床诊断非常有价值。结论鼻骨改良轴位摄影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显示鼻骨轴位影像清晰。对鼻骨骨折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组织均衡技术在髋关节水平侧位数字X线摄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例行髋关节DR水平侧位摄影患者的常规图像和经过组织均衡技术处理过的图像,分析2组图像的差别。由3位影像科专家采取双盲法对2种方法产生的图像进行评价,主观图像质量分4级(优质、较好、一般、差)进行评分。结果:200例应用组织均衡技术后图像为优质174例,较好23例,一般3例,差0例,优质图像占87.0%;常规DR图像中优质22例,较好141例,一般37例,差0例,优质图像占11.0%;2种方法产生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组织均衡技术的应用在显示髋关节的细部结构完整性和清晰度方面都较常规DR图像有优势,避免了反复调节窗宽、窗位,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7.
钼靶X线放大摄影诊断鼻骨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鼻骨骨折最常见于头面部外伤患者 ,以往诊断常规采用普通X线机摄鼻骨侧位及轴位片 ,由于鼻骨的形态结构特殊、周围组织结构复杂的解剖特点 ,致使部分鼻骨骨折的诊断较为困难 ,漏诊或误诊情况时有发生。我院自 1998年以来 ,开展鼻骨钼靶放大X线摄影 ,可以清晰显示鼻骨的细微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R在鼻骨骨折检查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例鼻骨外伤患者鼻骨侧位CR照片。结果:35例鼻骨CR摄片,发现鼻骨骨折12例(占34.28%);鼻骨未见异常23例(占65.72%)。结论:利用计算机X线摄影(CR)的空间频率处理(边缘增强处理)和谐调处理结合应用(低对比处理和较强空间频率处理的结合)以及对图像放大后等处理功能,能清晰显示全鼻骨侧位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利用CR摄影替代普通X线平片检查,可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黄锋  李丹  刘建滨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55-1157
目的:探讨EVP软件在鼻骨侧位数字化影像处理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鼻骨侧位数字化影像应用不同的EVP技术参数进行影像处理,由2名放射科经验丰富的医生对处理后的影像进行评估,评价影像对鼻骨整体、周边软组织及前颅窝骨质的显示情况。结果:50例经过优化参数的EVP软件处理影像与原始EVP参数影像及非EVP影像对鼻骨整体显示清晰的分别为44例、35例和19例(χ^2=28.32,P〈0.01);对鼻骨周边软组织显示清晰的分别为41例、31例和12例(χ^2=35.23,P〈0.01);对前颅窝骨质显示清晰的分别为33例、22例和4例(χ^2=35.93,P〈0.01)。结论:对于鼻骨整体、周边软组织及前颅窝骨质的显示优化参数后的EVP影像明显强于原始EVP参数影像及非EVP影像。  相似文献   

10.
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鼻骨摄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irect digitized radiography,DDR)在鼻骨摄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DDR鼻骨侧位影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方法中多级图像对比增益法,又称“交响乐”功能(muhi-scale image contrast amplification,MUSICA)、影像切割与局部放大等功能进行后处理,同时数字随机法对其中30例行普通X线摄影。由放射科经验丰富的医、技师各2名对所有鼻骨影像进行分析,评价其对鼻骨骨折、鼻骨整体及鼻周软组织的显示。结果100例DDR鼻骨影像中,诊断骨折46例,鼻骨整体及鼻周软组织显示满意的分别为95和92例;对照组30例DDR鼻骨影像发现骨折18例,X线片发现骨折11例,漏诊7例(x^2=5,14,P〈0,05),30例DDR影像中,鼻骨整体及鼻周软组织显示满意的均为28例;普通X线片两者显示满意的分别为6例(x^2=20.05,P〈0.05)和10例(x^2=15.06,P〈0.05)。结论DDR影像比普通X线影像能更好的显示鼻骨和鼻周软组织,提高鼻骨骨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摄影中照射野大小对DDR系统影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在膝关节摄影中,照射野的选择对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DR)系统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50例膝关节患者,在摄影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左右侧膝关节用不同的照射野进行摄影,在工作站分别对膝关节影像进行灰度值测量,测量点为胫骨内外髁连线,获得连线的灰度值曲线。小照射野组使用DDR系统进行膝关节正位摄影,焦一片距100cm,摄影条件为55kV、25mAs,照射野包括软组织边缘1~2cm。大照射野组是对小照射野组相同病例的对侧膝关节使用相同的摄影条件,照射野与探测器板的大小一致。结果小照射野组的软组织灰度值曲线呈逐渐变化,显示层次增加;大照射野组的软组织灰度值曲线较平缓,接近骨骼组织时变化陡峭,显示高反差。小照射野组的骨骼组织灰度值曲线形态与大照射野组基本一致,但灰度值的大小整体增大,骨骼组织与软组织的灰度值差异减少。结论DDR系统对面积较小的部位进行摄影时,应缩小照射野,可以获得较理想的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觉增强影像处理软件(enhanced visualization image processing,EVP)技术在髋关节侧位数字化X线摄影(DR)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0例患者的髋关节侧位DR图像应用EVP技术进行重建,由两位影像科高年资医师对DR原始图像和EVP重建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髋关节各构成骨整体以及周边软组织显示情况。结果经EVP技术处理的髋关节侧位DR图像对髋关节各构成骨整体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原始图像(P<0.05)。结论 EVP技术能有效提高髋关节侧位DR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数字化双能量减影(dual-energy subtraction,DES)摄片技术在胸部结节性病变临床诊断中的优势。资料与方法搜集在本院行DES胸部摄影和CT检查,发现胸部结节的36例患者及证实无胸部结节的16例患者的资料,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其普通数字化摄影(DR)图像与DES图像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评价两者对胸部结节的显示情况。结果DES软组织图像比普通DR图像检出更多的结节,同时对结节边缘的显示更清晰,有利于定位定性诊断。结论DES能将骨与软组织单独分开显示,分别得出标准影像、软组织影像和骨组织影像,有效地去除胸廓骨组织影的遮挡影响,提高肺结节性病变的可视性,是对DR图像诊断胸部结节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功能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8例鼻外伤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评价有无骨折和对骨折分型。结果:128例鼻外伤中,确诊鼻骨骨折122例,排除鼻骨骨折6例。122例骨折病例中单纯线型骨折47例,粉碎性骨折75例;单纯性鼻骨骨折32例,鼻骨骨折伴有骨缝分离6例,鼻骨复合性骨折8.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功能在鼻骨骨折诊断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MR imaging of 131 cases with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primary bone and soft tissue tumors were studied. They included 44 bone tumors (25 benign tumors, 19 malignant tumors) and 87 soft tissue tumors (55 benign tumors, 32 malignant tumors). MR imaging was performed on 0.5T, superconductive magnet system. All tumors were evaluated with T1-weighted, T2-weighted and STIR images. In some cases, contrast enhanced MR imaging with Gd-DTPA was applied. MR imaging was proving to be a valuable technique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bone and soft tissue tumors. MR imaging was superior to the other modalities in delineating the extent of the tumor and their relation to surrounding structures in all cases. However, plain radiography and CT were more useful for evaluation of calcification, ossification, cortical destruction and endosteal/periosteal reaction than MR imaging. Direct sagittal and coronal images from MR imaging added accurate assessment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umor and their adjacent structures. MR imaging was of limited value in distinguishing benign from malignant tumors with the demonstration of tumor structures only, especially soft tissue tumors. But in bone and soft tissue tumors which have specific morphologic features and intensity patterns, MR imaging was very useful for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6.
林上奇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54-1256
目的:探讨足分枝菌病的临床及X线特点。方法:对48例经病理证实的足分枝菌病患者的临床及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均有不同程度足软组织肿胀、皮肤结节,其中22例有2~4个结节突起伴多处皮肤溃疡;26例有5~10个结节及3~8cm大小肿块,周围皮肤感染;窦道形成:有2~4个窦道18例,5~8个窦道30例,30例有深色脓液流出,18例有黑色“颗粒”物流出。X线征象:16例局限性软组织肿胀,32例弥漫性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累及多个骨者38例,单骨者10例;17例骨皮质毛糙、呈侵蚀性骨质破坏,22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5例囊状或轻度膨胀性骨破坏,4例骨质破坏与骨质增生并存;在溶骨性骨质破坏中3例(6.27%)有0.8~1.3cm死骨形成;同侧胫骨或股骨扩散感染4例(8.33%)。结论:本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MFH)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BMFH 13例,9例行CT检查,其中行增强扫描3例;6例行MRI检查,其中行增强扫描2例;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分析原发性BMFH的CT和MRI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表现相对照。结果:13例中,长骨骨端11例,长骨骨干1例,髂骨1例。骨质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其中6例病灶边缘有轻度骨硬化,7例骨质破坏区间夹杂粗细不等的骨嵴,骨膜反应1例;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13例均见超过骨破坏范围的软组织肿块,钙化1例;T1WI表现为等或等低信号,T2WI为等高或混杂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BMFH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特点,对术前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在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1~56岁[(41.5±12.1)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8.1±2.6)cm,软组织缺损面积(16.2±4.7)cm2。首先行骨感染灶清除、骨缺损区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填充,然后行Ilizarov骨搬运治疗骨与软组织缺损。记录软组织对合时间、断端会师时间、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定疗效,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7个月[(17.9±4.5)个月]。软组织对合时间为48~155 d[(101.7±29.0)d],断端会师时间为55~167 d[(111.6±29.5)d],外固定时间为154~450 d[(322.9±86.3)d],外固定指数为31.1~61.5 cm/d[(40.8±7.5)cm/d]。末次随访时Johner-Wruhs评分评定效果:优2例,良4例,中5例。AOFAS踝-后足评分为61~94分[(76.6±12.7)分],其中优3例,良2例,可6例。4例患者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会师端愈合不良,经Ⅱ期植骨后骨折愈合。患者均未因软组织缺损行游离或局部转位皮瓣修复。随访过程中无发热、创面流脓、软组织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并发症少,在骨延长的同时可同时实现软组织的闭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